广告
加载中

小红书又烧了一把“火”

黄青春 2025/10/14 14:23
黄青春 2025/10/14 14:23

邦小白快读

EN
全文速览

总1:小红卡的核心功能和实用优惠

1. 小红书推出的“小红卡”是一款本地生活会员卡,年费168元,用户可在上海、杭州、广州的数千家精选门店享受全年全店9折优惠,覆盖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日常场景。

2. 附加权益包括开卡即赠周边礼盒、参与上百场专属活动(如城市探店日、节日派对、试吃会),以及获得APP内的精选门店推荐,这些权益基于社区内容整合,便于用户发现高质量门店并消费。

总2:操作方式和试点信息

1. 当前试点仅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城,原因是消费活跃度高、小红书范门店集中;用户可在小红书APP通过门店主页、地图页面或笔记链接发现标有“小红卡”标识的门店,实现种草到拔草的顺畅体验。

2. 实用技巧包括关注推送机制——APP会根据用户定位优先5-10公里内门店,并在21:00-22:00高峰时段推送夜宵店等场景化推荐,提高消费效率。

总1:品牌营销与消费趋势洞察

1. 小红书通过“小红卡”精选门店机制(AI整合社区笔记评论+人工验证),强化品牌可信度,聚焦“拍照打卡”、“宠物友好”、“深夜营业”等场景化标签,契合年轻用户需求,提升品牌曝光。

2. 消费趋势显示00后、05后一代习惯会员经济,将付费服务视为生活方式;用户行为观察如21:00-22:00活跃高峰,促使品牌需针对性设计晚间服务以吸引流量。

总2:品牌渠道建设与定价策略

1. 小红卡与商家合作,构建品牌渠道,通过整合社区UGC内容推荐好店,帮助商家从“带人气”升级为“带交易”,满足商家流量转化诉求。

2. 在低价内卷市场中,小红卡年费168元结合差异化定价(精选权益优先于折扣),产品研发注重品质体验而非低价,避免与美团、抖音直接竞争。

总1:合作与增长机会

1. 卖家可通过小红卡平台合作(联合有赞招商提供后台技术、结算支持和培训),获得精选标识和流量扶持,提升门店曝光和转化率;案例显示马路生活节曾吸引60万人参与,合作商家翻倍,带来潜在增长市场。

2. 最新商业模式是整合社区内容从种草到拔草,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卖家应对消费需求变化(如商家反馈人气未变现问题)转化为真实交易。

总2:风险提示与应对措施

1. 正面影响包括精准转化机会,但负面风险是巨头压境(美团商家百万级,抖音月活十亿)、小红书试点仅三城千家门店,市场份额有限;卖家需学习多场景投入(如餐饮休闲)以提升转化率。

2. 机会提示是小红卡聚焦用户认可度指标(如买卡率、消费率),卖家可借此优化服务避免低价内卷;扶持政策如专属活动参与权,增加用户忠诚度。

总1: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

1. 小红卡精选门店强调场景化体验(如“宠物友好”、“深夜营业”),工厂需关注用户真实需求设计产品,确保门店提供优质服务(如环境设施支持拍照打卡),满足小红书范标准。

2. 产品研发需基于社区口碑筛选逻辑(UGC内容验证真实体验),以避免虚假种草风险,强化品质控制。

总2:商业机会和数字化启示

1. 本地生活市场规模巨大(预测2025年35.3万亿元),工厂可探索合作小红卡渠道,推进数字化整合(如线上UGC内容到线下消费),借鉴AI技术应用提升效率。

2. 商业机会在于支持商家提供一站式服务,工厂应推动电商策略,优化供应链(如参考山姆、胖东来自营优势),减少运维成本。

总1:行业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

1. 本地生活行业趋势是内容向消费转化,小红书“小红卡”采用AI技术整合UGC社区内容筛选门店,再人工实地验证,解决虚假种草痛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2. 新技术包括场景优化分发机制(如地域推送5-10公里内门店、高峰时段推送夜宵店),提升精准匹配,引领高效连接潮流。

总2: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

1. 客户痛点集中在内容转化门槛高(用户决策成本高)和运营太重问题;小红卡解决方案是设置一站式服务(交易结算、专属活动、赠礼盒权益),降低用户拔草阻力。

2. 服务商可借鉴机制(如双保险筛选逻辑),提供工具帮助平台优化地域分发,提高用户粘性,应对行业激烈竞争挑战。

总1:平台最新做法与招商策略

1. 小红书从信息推荐跳到交易结算,推出“小红卡”,通过双保险筛选逻辑(AI+人工验证)精选门店,并打上标识统一展示,招商上与有赞合作(商户后台搭建、结算技术支持、培训),促进平台生态建设。

2. 运营管理优化地域分发(定位优先5-10公里推送)和场景分发(如21:00-22:00高峰推送),提高用户到店效率,推动平台从带人气到带交易升级。

总2:需求问题和风险规避

1. 平台需求是解决商家交易转化诉求(如马路生活节中商家流水未涨痛点),小红卡专注于用户认可指标(买卡率、消费率、评价分数),验证价值匹配度,避免GMV盲目增长风险。

2. 风向规避包括不追求规模多城同开,聚焦试点用户反馈;应对生态反噬风险,加强真实种草根基,避免商业气息过重破坏社区信任。

总1:产业新动向与商业模式分析

1. 小红书本地业务从暗线转明线提速,新动向是“小红卡”采用会员精选模式(精选门店+打包权益),差异化填补市场空白(品质到店替代低价团购),商业模式创新结合社区种草到线下消费闭环。

2. 新问题包括三大挑战:巨头压境(美团、抖音竞争)、生态反噬(维护真实种草根基风险)、运营太重(成本高回报长),这些是行业转型的典型问题。

总2:政策启示与产业模式启示

1. 政策法规启示在于业务注重用户需求验证而非短期增长,研究者可探讨平台需平衡商业化与社区文化,规避过度变现引发的信任危机。

2. 商业模式启示是不追风口(依托生活社区基因寻找连接方式),给其他平台带来创新思路;案例显示小红书多次迭代试水,强调可持续用户价值,而非风口驱动。

返回默认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小红书主动出击,又纵身跳入一个万亿“大坑”(第三方预测,2025年国内本地生活市场规模或达35.3万亿元)。

9月 26日至10月 12日,小红书马路生活节期间,“小红卡”在上海、杭州、广州同步推出,低调进行线下渗透——作为一款到店会员产品,其年费168元,用户可在数千家精选本地门店享受全年全店9 折优惠,同时还能获得“精选门店推荐”、“专属活动参与权”等附加权益。

这并非小红书第一次觊觎本地生活,却是最坚决的一次。据虎嗅了解,“小红卡”首批选择上海、杭州、广州试点,核心原因在于三城“消费活跃度高+小红书范特色门店多+用户匹配度高”;下一步,业务暂不考虑多城同开扩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卡精选门店”有套“双保险”筛选逻辑:先靠AI整合社区笔记、评论里的 “口味”、“环境”口碑,再由人工逐店实地验证,确保选出来的是真“小红书范”好店——这些门店会在小红书APP的门店主页、地图页面及笔记门店链接统一打上“小红卡”精选标识,让用户刷APP时随时发现、种草、消费“值得去的店”。

不过,当虎嗅向“小红卡”相关业务负责人问及业务节奏、产品规划、短期目标、运营策略及本地业务协同等细节时,对方表示这些维度暂未明确,当前可沟通的仍集中在初心、态度与战略层面。

从回应来看,“小红卡”颇像一个“投石问路”的项目,向市场试水温可能是业务最直接的诉求。

从行业背景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绑定会员模式的平台层出不穷,这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重塑——00后、05后自出生便处于会员经济时代,早已习惯通过会员完成线下消费与精神消费,甚至将付费服务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入局时机来看,高德“扫街榜”刚把市场预期捂热,小红书顺势力推“小红卡”确实搭了注意力“便车”。

对此,小红书副总裁许磊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历史上小红书整个业务的发展路径和脉络,基本上都是找到差异化的定位、找到自己和世界的连接方式,而不是去追风口追上了。”

即便如此,“小红卡”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城同步试水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小红书本地业务已从暗线转明线,并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小红卡”伏击本地

据虎嗅了解,小红书对“小红卡”的规划始于2025年 6月,当时团队围绕本地生活业务启动产品讨论;7月,小红书联合有赞启动招商,有赞主要负责商户后台搭建、交易结算技术支持及商户培训服务;9月 15日,“小红卡”正式发售,产品定位为“精选吃喝玩乐一卡通”。

小红书交易产品负责人、本地产品负责人莱昂,复盘了“小红卡”从无到有的立项逻辑,核心可概括为两点。

首先,是立项初心。小红书马路生活节自2023年起已举办三届:

首届于2023年 8月开启,涵盖音乐会、艺术展、摄影展、潮流运动、纳凉集市、逛吃之旅等活动,合作商家超百家;

第二届于2024年 8月登陆上海街头,推出“鸭马路”专属标识,吹吹风市集、落日音乐会、小马路逛吃玩之旅等活动持续10天,合作商家同比翻番,吸引约60万人参与;

到了第三届筹备阶段,商家对流量转化的诉求日益明显,为实现“从带人气到带交易”的升级,“小红卡”应运而生。

“今年6 月筹备第三届马路生活节时,商家一些反馈很具体。” 莱昂回忆,有店铺老板吐槽活动期间人挤人,可算账流水没涨多少,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光带人气不够,得有产品帮商家把“热闹”变成“生意”。

其次是业务协同。当“小红卡”出现在部分商家前台时,外界多关注其“消费9 折”的权益,但实际上“精选”才是其内核。

莱昂表示,“一直以来,小红书作为生活社区,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基于真实体验的生活指南;这些指南来自普通用户的分享,可信度高——因此,社区的核心价值是‘用户帮用户推荐好选择’,而把上海的好店筛选出来,正是‘种草到拔草’的完美过渡。”

“小红卡的推出,一方面是为用户推荐好店并打包优质权益——此前这些信息散落在各类笔记中,现在平台将其整合呈现;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商家带来更多生意增长。”莱昂解释道。

事实上,内容社区推出年卡并非新鲜事,B站、知乎均有针对精品内容的年卡机制,本质是搭建会员经济生态,核心是 “卖特权、卖服务”——比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会员的“去贴片广告”、“看独家花絮”、“超前点映”等,都是方便会员可以比其他人更早看到内容、跳过广告直接看内容、有权限看更多独家/优质内容。

然而,内容社区推出“消费年卡”却较为少见——为此,“小红卡”保留了小红书“兴趣驱动”的去中心化特点,同时针对本地生活优化了“地域分发”(优先推送5-10公里内门店)与“场景分发”(如21:00-22:00推送夜宵店、清吧)。

不过,内容向消费转化本就存在门槛,叠加“消费到会员制”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决策成本。若非山姆、胖东来这类拥有拳头自营产品与强大供应链的平台,用户很难心甘情愿付费,甚至可能引发情绪反扑。

对此,接近小红书的人士向虎嗅分析,平台推出“小红卡”的核心目标是“聚集最懂本地吃喝玩乐的用户,激发更多高质量本地生活内容创作”——基于这一目标,小红书为开卡用户设置了三大核心权益:

开卡即赠周边礼盒;

可参与上百场专属活动,包括城市探店日、节假日主题派对、会员专属试吃会等;

在千家合作门店享受全年9 折优惠,涵盖(网红餐厅、本地特色馆子等)餐饮类、(咖啡馆、桌游馆等)休闲娱乐类、(美甲店、书店等)生活服务类,基本覆盖用户日常吃喝玩乐场景。

“从广受欢迎的热门好店,到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宝藏小馆,再到街头巷尾的新门面,我们会持续筛选用户推荐的好去处,让‘小红卡’成为用户发现城市新玩法、探索生活新方式的钥匙,同时让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的连接更高效。”上述人士补充道。

莱昂则进一步明确了“小红卡”的战略考量,“无论是电商还是如今的本地生活,交易的复杂性在于,服务用户的全过程无法仅靠平台单方面完成,需要联合多方力量;而小红书的文化与使命是‘inspire lives’(启发生活),因此做本地生活是必然选择——因为小红书本质是一本‘生活方式指南’,而生活方式的核心正是吃喝玩乐。”

这番话有其合理性,小红书成立12年,从 “海外购物指南”升级为“生活方式平台”,本地生活本就是绕不开的领域;但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所谓“不得不做”的业务,有时只是平台对用户需求的一厢情愿,若把握不当,反而会透支用户对产品的耐心。

值得关注的是,与小红书前几次本地业务试水不同,此次“小红卡”支持在APP内直接结算——至于为何从“信息推荐”跨越到“交易通道”?虎嗅与小红书业务团队沟通后了解到,吃喝玩乐需先“走到线下”,而消费、支付是线下体验的关键环节,只有联合商家提供一站式服务,才能完成体验闭环。

顺着这一逻辑,“小红卡”以“线下最小消费场景”为切入点,连接“社区口碑”与“线下消费”,让用户从“看内容”到“去体验”的路径更顺畅。

“小红卡”含金量几何?

诚然,小红书的“精选”机制能以平台信誉为用户交易决策背书,而对商家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本就应是“提供优质服务”,而非“以订单换流量”。

具体到落地层面,美团靠“全品类 + 免费代金券”占了半壁江山,抖音靠“短视频种草 + 即时团购” 抢流量,“小红卡”反而把“精选”当成了王牌。

与美团、大众点评的“口味、环境、服务”结构化评分不同,“小红卡”的精选逻辑更侧重场景化体验 ——依托小红书UGC内容池的独特性,筛选“适合拍照打卡”、“宠物友好”、“深夜营业”等个性化标签的门店,更契合年轻用户对小众特色店的需求。

与此同时,“地域分发”与“场景分发”已初步落地:小红书会根据用户定位优先推送5-10公里内的“小红卡”门店;晚间21:00-22:00用户活跃度高峰时段,首页信息流会增加“夜宵店”、“清吧”等场景的门店推荐。

即便如此,用户选择同一家门店时,仍会将“小红卡”与美团、抖音的折扣进行对比,且美团、抖音的代金券、套餐多为免费领取,“小红卡”在价格吸引力与供给丰富度上均无明显优势——毕竟,对商家而言,线上化运营投入虽愈发重要,但有限的营销预算需兼顾“精准转化”,多渠道运营会增加运维成本与管理成本,而小红书尚未形成“替代美团”的场景心智。

对此,莱昂在媒体交流会上坦言,“小红卡”落地前,团队的核心思路是“筛选上海好店”,而非“靠低价团购拉转化”。

“要为用户提供‘好店精选’的价值,首先需要让社区内的用户信息充分流通——此前这些信息缺乏统一的组织方式。如今我们做的,一是将社区内用户热议的好口碑店整合起来,二是将近期优质的生活方式内容集中推送给用户,让用户不仅能到店点餐,还能在一整天的吃喝玩乐中都享受到权益。”莱昂说道。

其实小红书曾多次试水本地生活,2021年先加了“门店POI”(即地图兴趣点,指地图上标注的门店位置信息),还能订酒店民宿;2023年又上线咖啡、茶饮团购;这次 “小红卡”奇袭,已经是第三次发力了——一系列试错与迭代,本质是业务在进行差异化卡位。

正如小红书副总裁许磊所说,平台从不追风口,而是依托“生活社区”基因寻找独特的连接方式——在当前本地生活“低价内卷”的格局中,市场恰好缺乏一款聚焦“品质到店”的产品,“小红卡”的“精选门店 + 会员权益”模式,正是对这一空白的填补。

此外,也有声音认为,“小红卡”是为了拉动本地业务GMV增长,缓解管理层对商业化的焦虑。

对此,莱昂明确表示,当前“小红卡”处于模式探索与用户价值验证期,“业务第一目标不是追求GMV,而是聚焦用户认可度指标,包括买卡率、到店消费率、体验评价分数,以及用户对不同生活场景(如餐饮、休闲)的付费意愿,核心是验证‘用户需求’与‘商家价值’的匹配度。”

不过,小红书试图通过社区共识筛选好店联盟、构建“线上种草-线下消费-分享体验”本地闭环的目标,并非一张会员卡就能迅速实现。

“小红卡”若想在本地生活站稳脚跟,面前正摆着三道绕不开的坎:

第一道是“巨头压境”——在流量引领潮水走向的叙事惯性中,本地生活赛道正处于抖音、快手等新贵与美团、阿里等老玩家短兵相接的“集火期”,小红书虽能凭借流量在巨头夹缝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美团有百万商家,抖音有十亿月活,小红卡目前仅在三城试点,门店也就千家,可挖掘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第二道是“生态反噬”——小红书的根是“真实种草”,但近年来因“滤镜过重”、“虚假种草”引发过不少口诛笔伐。虽说一人种草的主观体验与千百人拔草的实际感受难免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小红卡做“精选门店”,怎么避免“种草时夸上天,拔草后骂街”?尤其平台意志推动本地业务会加深社区的商业气息,若用户分享过度混入变现诉求,难免破坏“真实种草”的社区根基。

第三道是“运营太重”——本地生活不是“搭个平台就完了”,要一家家审核门店、跟商家谈权益,还要做用户运营,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又长;但商家要的是 “马上能看到的收益”,要是小红卡带不来转化,合作很难长久——所以,对小红书而言,怎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这三道坎将直接决定“小红卡”是一场奇袭还是又跳入了一个“大坑”。

注:文/黄青春,文章来源:虎嗅APP(公众号ID:huxiu_com),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虎嗅APP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