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penAI问世以前,算法主要通过“标签”来理解人,广告投放则是一个选择“标签”的过程。
但此时此刻,AI已经可以理解“情绪”了。
对于数字广告的数十年历史而言,这一变化,仿佛发生于清晨。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将对广告带来怎样的改变。
情绪,或许正在取代传统的“人群”概念,成为更贴近商业本质的新逻辑。
不信?花5秒想一想:此刻最能打动你下单的广告,会是什么样?
五、四、三、二、一。
我猜,它契合你当下的情绪和状态,对吗?
至于和你的年龄、职业、性别、地理位置等“人群标签“的关联性,可能有,但不多。
“人群标签”将让位于“情绪转化”,随着技术发展,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巨量引擎与CBNDATA联合发布的《2025情绪营销8大趋势洞察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需要声明,本文没有收到平台的任何赞助,纯粹是这份报告里,不仅有平台接下来的趋势和动向、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平台在尝试什么,为何主推“情绪”这一概念——
理解它,可能就理解了下一个爆发式风口在哪里。
报告开篇抛出了一个情绪营销的时代背景。
房贷、学费、加班、KPI、家庭责任……现代人活在一张由“压力”织成的网中。现实中越不确定,人们就越渴望情绪上的补偿。
于是,人们使用抖音、快手、小红书,更多是为了寻求“积极情绪”来中和现实的不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到了一个趋势:情绪消费正在向下沉市场渗透。
这打破了“情绪消费=奢侈品”的固有认知,四线城镇青年“随心消费”的情况,比一二线城市都高。
一杯提神的咖啡、一束点亮心情的鲜花、一个解压的Labubu盲盒,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小额高频”的方式即时获取快乐。
情绪消费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也不再是高净值人群的专属,9.9元和999元都能买到快乐,情感满足的门槛被极大拉低。
消费权利从「物质功能」向「精神主权」转移。
情绪营销和传统营销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可口可乐早已不是卖饮料,而是传递“让我们乐在一起”的情绪符号;新锐国货内衣品牌NEIWAI内外,不强调面料,而是倡导“NO BODY IS NOBODY”(没有一种身材是微不足道的),打造情感共同体。
相信报告作者有一定的社会学功底,从媒介(Media)变化的角度,归纳了情绪营销的三个阶段,图比较复杂,省流版:
电视时代,“广告”是单向的,输出一种强烈情绪。
新媒体时代,“广告”有一些个性化的场景与互动,追求和多个群体共鸣。
信息流的今天,“广告”渗透每个人的每个生活场景,要做一大堆不同情绪的创意素材。
准确的全图如下:
情绪那么多,哪一种最能引发共鸣?
报告提供了一套科学方法:借助「情绪环形模型」,筛选出“高感底层情绪”,再从热门内容中提取“高价值情绪内容”。
简而言之是,先圈出「高唤醒+高愉悦度」的情绪,如兴奋、惊喜、满意——它们最易引发传播和转化。
再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抓取标签化内容(如#暖心一幕、#治愈瞬间),做语义分析与聚类;然后定位“易感人群”,绘制画像;最后通过问卷深挖其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消费动机。
为什么要分析“高感情绪”呢?
因为我们在做生意呀,朋友。强烈的情绪才能引发行动,比如点赞、转发、关注与购买,因此高感情绪离业务结果是最近的,来财,来。
就像洗发水品牌「赫系」,不光强调洗干净,更把洗头打造成一场情绪芳疗,变成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去油去屑,更是一份下班后的舒心与治愈。
情绪越强烈,转化路径就越短。所以,别只沉浸在讲品牌故事里,要学会经营情绪。真正的高感情绪,能让你更快地看到回报。
基于这一方法,报告识别出八大高感情绪及其人群画像,帮助品牌快速上手。
拿出你的爆款素材,让AI根据八大情绪场景调优多个版本,投一投试试:
情绪价值,已成为产品最大的溢价来源。但如何系统性地做好情绪营销?
巨量引擎提出了“三步走”:
第一步:捕捉情绪。通过巨量云图、巨量星图等工具,品牌可以挖掘正在上升的情绪趋势、高频原声和潜在需求。用户点赞、评论、玩梗的行为背后,都是情绪信号。
此外,平台还推出八大情绪人群包,帮助品牌精准定位易感人群:
第二步:转化情绪。把情绪固化为品牌的记忆点:一个形象(肯德基爷爷)、一句slogan(耐克“Just Do It”)、一段旋律(蜜雪冰城的“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都可以成为情绪符号。然后是传播设计:OGC→PGC→UGC,从这群人开始慢慢传到更多人那里,形成破圈传播。
第三步:度量情绪。用巨量云图等工具,衡量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围绕卖点、场景、调性所形成的情感印象。情绪营销不能凭感觉,得要数据复盘。
如何系统性地做好情绪营销?有米云提炼了一个框架,涵盖三个层次:
一、心智策略
定人群 · 选情绪 · 切卖点
从内部来看,产品有哪些卖点,可能存在哪些目标人群,基于品牌调性和企业优势,我们将如何构建内容,从而走入消费者心智中?
从外部来看,市场有哪些热门概念、爆款素材、潜在的生意机会,对此我们将采取哪些策略?
二、情境定向
识场景 · 做定向 · 推内容
人,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集合体,而是对具体情境(Context)作出反馈的真实存在。
在什么场景、强调什么内容,会被算法推送给对应的人?这需要在素材中埋入相应的向量化特征,实现“情境即定向”。
三、情绪转化
设节奏 · 引共鸣 · 促行为
用户看到内容了,怎样才能吸引停留、让Ta被触动、最终想下单?
这就看你怎么安排内容的情绪“节奏”,一步步引导用户。算法正在理解每一位用户当下的情绪状态,给算法一个火花,它能找到可被点燃的那片草原。
羡慕同行的视频节奏感?感觉对手的剪辑太会了?自己也想参考同样的视频设计?用创意管家「AI策略分析」,让AI帮你分析其爆款策略,甚至能让AI根据你当前的视频,给出相应的建议,获取可拍摄执行的SOP方案:
情绪,是新的用户语言。
营销的本质,从未改变——是对人的理解与回应。只是今天,“人”变得更复杂、更真实、也更情绪化。而能读懂情绪的品牌,才会是被用户选择的品牌。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个爆款视频,不妨问自己:它击中了哪种高感情绪?背后站着怎样一群人?
答案里,或许就藏着下一个增长密码。
注:文/Olivia 燕尾,文章来源:有米有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有米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