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的预算,投向不同的内容形式,效果却天差地别?”这是一个困扰营销人多年的问题。预算是同样的,但有的内容能让用户过目不忘,有的却转瞬即逝。过去,大家常把这归因于“创意好坏”或者“投放效果”。
但最近,秒针神经科学实验室做了一场有趣的实验,他们决定直接问大脑要答案。
实验团队邀请用户观看不同形式的营销内容,比如,广告类中长视频/短视频、非广告类中长视频/短视频、图文等,并用眼动仪和脑电仪追踪他们的生理反应,从而直击人类的潜意识:眼球停留多久?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大脑是否真正进入了思考状态?
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是简单的品牌名称,还是复杂的功能卖点,用户在中长视频环境下的记忆度和投入度都显著更高。同时,实验后的调研进一步指出,观看中长视频的实验者,对品牌/产品名称的记忆度高于短视频近26%。
这组实验,也向营销人揭示了一个关键信息,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内容在用户心智中留下的深度印记。如果内容无法引发情绪波动、触发思考,就算流量再大也只会转瞬即逝;反之,能让用户沉浸其中、主动记住的内容,便能够沉淀为长期的品牌资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长视频正成为品牌营销的关键战场。而在国内内容生态里,B站恰好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B站用户日均观看时长达到108分钟。
那么,这正在为品牌营销创造什么样的新机会?本文将从认知、策略与实操三个维度,探讨中长视频如何帮助品牌突围。
「PART1」认知篇
什么是中长视频的“深度心智效应”?
实际上,秒针的实验折射出一个关键概念:信道质量。
信道,指的就是媒介渠道。如果把信息比作水流,那么信道就像水管,只有足够通畅且不被杂质干扰,水流才能稳定、精准地抵达终点。同样地,对于营销而言,高质量的媒介渠道意味着更少的干扰、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沉浸感,信息传递也因此更深刻、更持久。而基于这一概念,中长视频的价值也逐渐清晰。
首先,是信息承载力的优势。
短视频可以在几秒钟里抓住注意力,但它很难承载复杂信息,而中长视频则能展开更多背景、细节和故事逻辑,这种信息密度和叙事完整性,能够促使品牌从单点曝光转向深度沟通。这对于一些主打性能、价值观表达强、情感连接的品牌而言,尤其关键。
比如,同样是手机新品介绍,短视频可以通过酷炫剪辑,快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但往往只能传递一两个功能点;而中长视频则能通过场景化的演示和完整的逻辑铺陈,让用户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个产品值得买”。
例如,在B站UP主「热男HotGuys」关于vivo x200 Ultra新品性能介绍中,他通过动漫人物与现实场景的趣味融合,“大开脑洞”式的演绎vivo X200 Ultra影像配置和拍摄效果,同时借助全方位的新机演示,将外观设计、蔡司三大定焦大师镜头、长焦增距镜等复杂卖点,通过故事化的技术解读串联起来。
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也对产品的影像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在评论区开启了二次讨论,进一步拉长了品牌和产品在用户心智中的停留时间与认知深度。
其次,是信任的转移的独特价值。
中长视频往往由专业度更高、风格更鲜明的创作者来生产。在B站,这种效应尤为突出。很多UP主本身就自带专业背景或鲜明人设,而用户与UP主之间的关系并也非同一般,更像是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陪伴关系”,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信任度。数据显示,在B站Top100的热搜词中,UP主名称的搜索词条占比超过30%,超过六成的用户表示会保持第一时间追看自己的关注的UP主。
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当品牌内容通过UP主传递时,用户更容易把对UP主的信任自然延伸到品牌本身。
比如在理想汽车与与UP主「食贫道」合作推出的《穿越新大陆》系列内容中,用户一边跟着UP主探索新大陆,一边顺势了解理想汽车的性能。最终,该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3000万,品牌也收获了用户的认可与信赖。
不同于传统代言人的距离感,UP主的内容充满个人风格和生活气息,更容易拉近与粉丝的心理距离。
尤其当这种合作持续发生时,UP主甚至还成为了品牌的野生代言人。比如,“溪木源”与B站高人气头部UP主「小约翰可汗」建立了长期合作,渐渐地,当用户提到溪木源时,常常会下意识加一句“可汗那边的溪木源”。品牌的认知,也在UP主的日常内容输出里不断加深。
可以发现,中长视频的“深度心智效应”,除了视频本身的时长,更在于它能通过更完整的信息表达,以及更真实的信任背书,将品牌触达转化为持续性的认知沉淀与内容资产,这才是其真正的营销价值所在。
而在近期B站联合秒针系统发布的《哔哩哔哩内容资产经营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则将其进一步梳理为为“三高一强”内容构建品牌的心智战略,即高质量信道、高密度信息、高权威信源以及强反馈机制。
那么,认知清晰之后,品牌该如何把中长视频的“深度心智效应”,转化为营销突围的方法与策略?
「PART2」策略篇
如何构建“三高一强”心智战略?
今天的营销环境里,确定性成了稀缺品。周期波动与预算压力,让品牌不得不追问:如何确保每一次投入,都能沉淀为长期可见的资产?
在白皮书中,增长黑盒注意到,B站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打通“内容+人群”的营销科学体系,实现确定性的品牌营销资产积累。而其背后的逻辑,主要可以拆解为三个关键点:好内容必须能被度量、爆文是可复制的能力、“好内容 × 好流量”才能形成复利。
第一,厘清“好内容”的标准。
人人都知道,优质内容是构建内容资产的基础。但问题是,好内容究竟怎么定义?如果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优质也只能停留在主观判断,难以转化为品牌的长期资产。
B站的思路是,将好内容的价值拆解为两个维度:品牌声量与品牌心智。这两大指标,一广一深,共同决定了内容是否具备沉淀为资产的可能。
基于这套逻辑,白皮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内容资产度量模型:内容资产分=品牌声量+品牌心智,从而帮助品牌量化内容资产表现,实现精细、科学的资产经营。
第二,爆文不是运气,而是可以被科学拆解与复制的。
本质上来说,爆文是好内容的具象化体现,既带来了高播放量和高互动,也意味着用户对内容的高粘性、对品牌的正向情绪,以及可持续的二次传播。
然而,过去,很多营销人谈到“爆文”时,总带着一点玄学意味,靠运气、靠天时、靠某个创意灵感的偶然闪光。但B站的数据表明,爆文其实有规律可循,可以被度量、被复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复制。
例如,今年科颜氏的经典产品线“高保湿霜”在B站投放时,便使用了平台推出的爆文分析工具,快速筛选出有“爆款”潜力的稿件,并通过动态资源匹配实现精准放大。最终,该产品实现场景心智的突破的同时,收获的平均新客率高达60%。
第三,“好内容 × 好流量”,是内容资产效能最大化的关键。
内容决定了品牌能在用户心智里留下多深的印象,流量决定了这种印象能扩散到多大的范围,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内容资产的价值。而这背后,考验的是营销的科学协同与精准匹配。
但方法论还只是方向。真正落地到品牌日常的营销实践里,更关键的问题是,在B站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区生态中,品牌该如何具体经营内容资产?
「PART3」
实操篇:在B站经营内容资产的路径有哪些?
针对这一品牌最为关心的问题,白皮书中提出了内容资产经营六大心智构建路径:人群破圈、深度种草、品牌力打造、私域运营、节点大促、新品上市。
如果把它们放在一条时间轴上来看,就会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营闭环:破圈 → 种草 → 沉淀 → 转化。
这也就意味着,这六大路径,既能拆开作为独立动作来落地,也能根据品牌现状和目标,组合为环环相扣的“内容资产增长曲线”,帮助品牌实现在平台生态内的长线经营。
正如上文提到的护肤品牌科颜氏,从去年9月起,便以高保湿霜为核心产品线,在B站开启了一场户外出行场景种草的长期战役。
第一阶段,品牌选择与出行区头部UP主合作,将产品与“秋季”“十一出行”深度绑定,面向25岁以上的大户外人群。凭借硬核的户外语境与真实体验,用户自然而然记住了这款产品“极寒保湿”的概念。
在完成初步锚定后,科颜氏开始有意识地扩展人群。科颜氏借“极寒出行”的话题与户外出行、泛娱乐、知识类UP主联动,把产品与品牌价值扩展到更多圈层。比如,其与UP主「Linksphotograph」共创的视频里,UP主从东京出发,经过72小时跋涉来到北海道最北的小镇。极寒环境下的旅行叙事,让用户在沉浸式观看中,将保湿心智与科颜氏产品绑定在一起,同时评论区还自发延伸出二次讨论,放大了传播的长尾效应。
春夏,品牌又结合“五一出行”,联合户外出行区,推出“环球心愿地图”等内容IP,把产品延伸到更极致的场景。
由此,科颜氏在B站形成了“上山下海”“高保湿面霜户外不脸红”等硬核心智,让品牌与户外圈层深度绑定,也打开了新的用户增量市场。数据显示,整体商单热门率达95%+,科颜氏高保湿面霜搜索量指数环比增加100倍+,TE深度心智人群资产增长近50万,其中品牌也在站内拓展了不少男性用户。
可以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科颜氏通过高保湿霜的系列投放,不仅实现了销量和拉新的目标,更逐渐在B站塑造出一个区别于传统美妆叙事的“硬核人设”。既做到了即时的效果转化,也在用户心智中打下了长期的品牌印记。
此外,据某位一线操盘手透露,B站的美妆大盘数据还显示出一个差异化优势:平台用户的退货率更低。这对于美妆行业而言,也是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信号。
长期以来,线上投放常常面临“高转化、高退货”的悖论,而B站通过中长视频的心智渗透,正在重构用户从认知到消费的链路,让品牌有机会在平台内真正沉淀出一批“低流失率、高忠诚度”的核心人群。
写在最后
如果说短视频像速食,解决的是一时的饱足;那么中长视频则更像慢炖,积累的是风味与营养。前者擅长即时转化,而后者则是品牌长期复利的入口。
对品牌而言,B站的内容资产经营正在证明:好内容不仅能创造新增量,更能构成难以复制的品牌壁垒,成为穿越周期的护城河。
注:文/营销观察组,文章来源:增长黑盒Growthbox(公众号ID:growthbox2),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增长黑盒Growth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