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600亿BD大单 美元LP突然想给GP投钱了

陈美 2025/08/18 10:52
陈美 2025/08/18 10:52

邦小白快读

文章核心揭示中国创新药市场火爆及投资新方向。

1.重点投资趋势:过去依赖IPO模式效率低,现今转向BD(业务发展)交易成主流,上半年总额突破600亿美元,提供更快现金回报机会;如三生制药与辉瑞的60亿美元交易案例。

2.实操干货方法:美元LP寻找三类GP合作:一是投资美国生物公司分利,如国内GP只跟投;二是投国外新公司授权中国药企;三是主导成立NewCo专司海外销售,提升现金流水并规避风险。

3.风险警示:话语权问题曾致损失,如PD-1项目无后续分成;解决方案如精设计分成条款,匹配国际需求利用AI如龙头470亿港元单“按需抓药”。

文章聚焦创新药市场趋势如何影响品牌战略和产品研发。

1.品牌声誉提升:中国创新药实力获全球认可,恒生医疗ETF上涨90%,案例如三生制药60亿美元BD大单可增强国际知名度。

2.消费趋势洞察:用户行为转向国际合作BD交易,强调“管线价值”,如管线海外授权成主流,推动品牌商开发匹配需求产品。

3.产品研发方向:研发需对准国际大药厂需求如填补产品线空白;启示包括利用AI匹配需求,如AI制药龙头案例优化研发决策。

4.风险提示:避免研发偏差,国内项目需迭代科学家思维,提高市场化能力。

文章提供BD交易的商业模式和政策解读。

1.增长市场机会:BD交易总额600亿美元成为新现金源,案例如先为达生物24.7亿美元授权,提示卖家参与三类合作:投资美国公司分利、国外授权公司或主导NewCo公司。

2.事件应对措施:过往话语权问题如PD-1项目教训,应对法如成立NewCo提升管理能力;风险规避通过精细条款设计如分成时间节点。

3.最新合作方式:管线证券化或将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学习点如AI“牵线”匹配需求提高成功率。

4.政策启示:强调供应链能力,应对LP需求如投资分拆团队或平台公司。

文章探讨产品生产和供应链优化启示。

1.生产设计需求:创新药研发需规避重复项目,转向国际需求导向,如“管线价值”核心提示工厂开发高价值产品;案例如三生制药交易显示订单机会。

2.商业机会挖掘:BD交易提供现金流机会,如参与NewCo公司生产海外销售项目;或投AI制药分拆部门提高效率。

3.数字化推进启示:AI在匹配需求和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如AI龙头“按需抓药”优化生产流程;挑战包括新公司数据等待期。

文章分析行业痛点及技术解决方案。

1.行业发展趋势:BD交易崛起成主流,总额600亿美元;新动向如管线证券化和NewCo模式兴起。

2.客户痛点解析:国内机构缺乏国际经验,招聘“商务拓展负责人”需;如话语权问题导致股权摊薄风险。

3.新技术应用:AI技术解决匹配盲点,案例AI龙头470亿港元单;方案包括成立NewCo提升管理能力和整合供应链。

4.解决方向:协助客户搭建国际化团队或投资平台型公司优化合作效率。

文章揭示平台运营策略及风险规避。

1.平台管理需求:对平台型公司如投资分拆项目,需强化供应链能力;新做法如投“核心公司孵化多项目”的平台企业。

2.招商机会提示:美元LP找GP合作三类目标,提供平台招商机遇;运营法如主导NewCo公司控制收益分配。

3.风向规避要点:过往话语权缺失教训,规避法包括精细设计合作条款如分成比例;挑战如条款设计考验综合能力。

4.解决方案:利用AI优化匹配,提升平台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文章探讨产业新问题及政策启示。

1.产业新动向:从IPO依赖转向BD交易模式,NewCo公司兴起;新问题如话语权挑战和需求匹配盲点。

2.商业模式分析:管线证券化或收益打包;启示需政策推动国内药企立项阶段介入国际化。

3.政策建议点: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如匹配国外团队;案例如AI工具辅助研究需求匹配路径。

4.挑战深度:创新药研发“双十定律”耗时耗资问题,呼吁迭代企业家思维维度和生态研究。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持续火爆。跟踪医疗板块的恒生医疗ETF,从年初到现在涨了90%多,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更是上涨130%,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实力已得到全球认可,跻身第一梯队。

早些时候,我同事就写过,行业里有个趋势:投资人不再死等IPO,而是主动做BD交易。最近这一趋势又有了新动作——一些国际资本(LP)想通过国际合作,给国内生物医药的投资机构注资,一起挖掘中国有潜力的新药研发项目。简单来说,国内GP有机会募集美元基金,并有望走进国际供应链进行BD交易了。

一位负责做交易首付款投资的人士透露,目前美元LP正在寻找三类国内GP,核心目标很也明确:借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提前锁定优质的药物研发“管线”。

该位人士解释称,过去国内GP赚钱主要靠“IPO”,而创新药是典型的“双十定律”,即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在LP更在意“回报时间更短”的背景下,两种思路不合拍,导致钱花得效率不高,出现了很多重复研发的药物项目。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创新药的实力被认可后,投资模式也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关注“药物研发项目”的直接投资,甚至是供应链管理,想通过成立一家新公司(NewCo)专门运作某个项目。所以,国际LP才主动找过来。

美元LP正在寻找这三类投资人

从年初至今,管线的BD交易已成为行业主流。特别是那些金额超10亿美元的BD大单,大多与管线海外授权相关。

以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为例,三生制药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独家权益授予辉瑞,潜在交易总额超6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就给了12.5亿美元。

先为达生物也有类似操作,将其一款降糖药(GLP-1类)和胰淀素受体激动剂AmylinRA授权给Verdiva Bio公司,交易金额达24.7亿美元……

诸多类似交易,以及达成的金额表明,BD交易已成为药企获取新现金流的重要方式。

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表示:“过去,BD交易不太重视,主要是首付金额较小,GP很难从中获取现金回报,更多的还是依赖IPO。但当前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这么大的金额没人能忽视。”

“所以,像把创新药海外权卖掉、把研发各阶段能拿到的费用提前打包、变现的国际合作方式(BD),是国际LP最想参与的方式,这也成了GP募资的机会。”上述负责投资首付款交易的人士补充道。

据该人士透露:现在,美元LP想找三类投资机构,一起在创新药项目中淘金。

一是,投资美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国内GP只做跟投,核心是把中国的新药项目推给他们,赚合作分成的钱;

二是,投资国外的公司。这些公司要么是新成立,要么是拿到中国药物授权,可以跟投,或者通过特殊方式入股分利;

三是,主导投资“国内新成立的公司(NewCo)”,专门负责中国新药的海外销售。通过把没上市部分的管线权益出售、靠国际合作赚现金流,或者投AI制药公司或分拆部门等,甚至把新药未来的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即管线证券化等。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投资与合作,目的都是国际资本为了与跨国药企(MNC)、大型药企(big pharma)抢管线,以便在后续国际BD操作中获取更多收益。

NewCo成GP提升话语权新途径?

对于这三类目标GP,另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称,国内GP与国际LP合作时,能不能把“国际运营”的管理能力做好是关键,“尤其是第一类,投资美国运营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美国运营的生物医药企业中,通常由海外基金占据主导。国内GP由于缺乏国际商务拓展(BD)的经验和资源,很难深度参与中国药企和国外的交易设计,话语权微弱。”该投资人说道,随着这类纯欧美新公司的融资或运营调整,国内GP的股权还有可能会被稀释,最终极易被踢出局。

过去,国内GP就因为话语权问题,而常吃亏。比如有个PD-1抗癌药项目,当年把海外权益卖给国外公司时,对方只给了5600万美元首付,且没说清楚“欧美卖药赚的钱怎么分”。结果国外公司慢慢卖,国内这边既没拿到后续分成,还被笑话“不会做生意”。

说到国际合作能力,一位接触过国际合作交易的人士坦言,现在企业普遍认为国内机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且学习曲线较长,“尤其是最后股份可能被摊薄、扫地出门,使得很多国内机构都心有余悸。”

在某招聘网站上,“商务拓展负责人”成了创新药企招聘的关键词,核心是想找能“对接跨国大药厂、国外生物公司和行业巨头,推动合作落地、把生意做起来”的人。

“这种招人背后,反映的是国内投资机构缺乏国际资源和人脉能力。”上述投资人说。

那么,在国内成立NewCo,能改变这一局面吗?上述负责做交易首付款投资的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设计,能解决“国外机构不带国内机构玩、国内药企也不带国内机构做国际合作”的尴尬。

究其原因,国内GP可以通过成立的新公司(NewCo),决定自身能在海外权益中分到多少收益,选择哪些国际化团队来管理,这样话语权就大多了。

最为重要的是,NewCo是新成立的,估值低,国内GP能够以较低成本撬动,也方便向国内LP“交代”。

不过,也有部分投资人士认为,这种方式虽然能提升话语权,但最终情况如何,还得看条款的具体设计,尤其是分成时间节点、比例、分配顺序等等,“说白了,就是对供应链能力的一种把控,是对GP综合能力的考验。”

中国创新药研发需“匹配”国外需求

从合作设计来看,在国内运营NewCo的模式,可能解决过去投资机构在国际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挑战也存在。比如,新公司刚成立时,国际LP投的第一笔钱可能不多,甚至只是承诺款,后续把公司转手,还需等待进一步数据。

所以,在整个项目或者供应链管理的筛选中,仍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管线价值”。

“不管交易层面如何设计,最终还得看创新药项目够不够好,对不对应需求。如果有需求,项目又好,国外大药厂才愿意出高价买;项目不行,再怎么折腾也卖不上价。”上述接触过国际合作的人士说。

截至目前,国外LP已经意识到,国内GP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与其一起合作抢好的项目,才有机会和跨国公司、大型药企的竞争中占优,但创新药项目是否符合国际大药厂的发展需求,比如填补产品线空白、在竞争中占优势;以及由美国哪个团队负责推进临试验、上市等环节,让药的价值最大化,依然是整个链条中最核心的逻辑。

也正因如此,国际LP给国内机构投钱时,看重对方供应链层面上的三个能力: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好项目;能不能找到美国的好团队;懂不懂跨国公司和大型药企的发展需求和竞争思路。

上述接触过国际合作的人士也提到:现在,国内药企研了很多发项目,但和美国市场的需求不一致。“很多中国药企还没搞明白美国买家想要什么,也没按国际合作的思路来定研发,国内投资机构也暂时帮不了企业找准方向,这都是双方存在的盲点。”

“目前,国内GP的海外策略才刚刚起步,后续仍需深入研究美国的‘生态’和‘玩法’。”上述人士补充道,未来,国内GP需要从国内药企的“立项”阶段就介入,以便助推其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尤其在推动国内药企科学家和企业家思维维度上的迭代。

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正通过AI“牵线”帮忙,把中国的新药项目和国外买家的需求进行匹配,以最大限度提高合作成功率。

近期,国内某AI制药龙头达成的470亿港元BD大单,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这位业内人士说,这家AI龙头正在“按需抓药”,在国内寻找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给药企“下订单”的同时,又匹配了后端需求。

此外,上述专门做交易首付款投资的人士还表示,国际LP找国内GP时,还有几个核心方向:投资AI制药公司及可能拆出来的独立团队、业务,或者特定类型的研发项目;投资“以一家核心公司为中心,孵化出多个项目”的平台及旗下企业;投资平台型公司和拆出来的新药项目等。

“这些需求看似是生物医药投资交易上的重新设计,但本质上都与GP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有关。”该人士最后说道。

注:文/陈美,文章来源:投中网(公众号ID:China-Ventur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中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