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越来越多餐厅 正在抛弃包间

周沫 2025/07/25 10:01
周沫 2025/07/25 10:01

邦小白快读

包间利用率下滑已波及多地

1.多地餐厅包间预订率不足两成,合肥某私厨日营业额从万元跌至两千元,最高降幅达90%。

2.包间经营危机源于商务需求萎缩,包括写字楼空置率攀升(深圳达27.8%)、企业预算缩减等核心原因。

行业自救策略清晰明确

1.头部酒店采取“摆摊策略”,天津丽思卡尔顿推75元和牛汉堡套餐,河南五星酒店小龙虾摊6点售罄。

2.转型多元化场景:成都餐厅推出152元双人下午茶包间服务,北京餐厅单月举办37场婚宴,家庭消费占比显著提升。

高端品牌形象重塑方法论

1.天津丽思卡尔顿通过移动餐车降低消费门槛,常州文璞酒店推出18元榴莲酥,验证“高价品牌+亲民产品”组合可行性。

2.成都精致川菜馆新增生日宴套餐设计,包含免费场景布置,显示场景化营销的溢价能力。

消费趋势关键洞察

1.商务接待人均消费从500+降至300-500元,高档海鲜需求缩减,品质家常菜接受度提升。

2.北京花家怡园取消大客户策略,通过扩大客源基数实现“薄利多销”,印证分散化客群运营的重要性。

风险预警与机会洞察

1.写字楼空置率持续攀升(广深超25%),直接影响商务宴请需求,建议减少纯包间业态布局。

2.企业主转攻家庭消费场景,如御掌柜包间预订中家庭客户占比显著提升,需加快开发亲子套餐。

运营调整实战指南

1.人力优化方案:安徽餐厅后厨裁员50%,前厅降薪20%维持团队基本盘。

2.场地改造建议:北京餐厅通过承接寿宴、宝宝宴等业务,实现包间日均3场活动的高周转。

供需关系调整启示

1.高端海鲜需求下降,品质稳定食材采购量上升,建议优化常温保存食材产能。

2.婚宴、百日宴场景爆发(北京餐厅单月37场),预制菜研发可聚焦8-10人份宴会套餐。

生产端数字化转型

1.通过美团等平台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家庭聚餐时段(如周末晚市),实现弹性生产。

2.参考酒店摆摊模式,开发适应移动餐车的小份装即食产品生产线。

技术赋能方向

1.包间智能预定系统开发需求凸显,需整合闲时折扣、场景布置等增值服务模块。

2.写字楼空置预警系统(结合招商数据)可帮助餐饮选址决策,降低经营风险。

解决方案创新点

1.共享包间服务:闲时段包间转租给小微企业开展会议,提升空间利用率。

2.宴会场景标准化工具:从场景布置到上菜动线设计的全流程SOP输出服务。

商户扶持策略优化

1.开辟“宴会专场”流量入口,整合场地布置、菜单设计等增值服务供应商。

2.上线“写字楼餐饮指数”功能,实时更新区域企业入驻率等关键决策数据。

平台规则调整建议

1.增加家庭聚餐标签权重算法,对提供儿童座椅等服务的商家给予流量倾斜。

2.针对转型商户开放摆摊专区,提供餐车卫生认证、移动支付等配套支持。

产业结构变迁观察

1.商务餐饮供给过剩:成都独栋餐饮包间占比超70%,远高于市场需求承载力。

2.消费动能转换:家庭消费替代商务宴请成为新增长极,北京某餐厅包间客源结构逆转。

政策建议方向

1.建立餐饮业态预警机制,防止区域同质化竞争(佛山千灯湖案例)。

2.鼓励商业综合体设置临时摆摊区,参照常州文璞酒店模式活化城市空间。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曾经寸土寸金的包间,如今似乎成了餐饮经营者的“负担”。

山东某餐饮店有10个包间,每天却只有两三桌客人;合肥一家连锁餐厅坐拥40多个包间,日均仅接待十余桌;更有门店7个包间天天闲置,预订率不足两成。

在传统认知中,“散台拉人气、包间赚利润”是餐饮行业的金科玉律,以商务接待为主的包间消费,曾是中高端餐厅的重要利润来源。

然而,如今这句话似乎已经失效,一批餐饮门店正因为包间的高成本和低利用率,逐渐陷入经营困境......

日营业额最高降90%!

“再扛2个月,我们也考虑关门了”

最近两个月,不少餐厅的包间生意越来越差了。

张军(化名)三年前花了200万在安徽合肥开了一家徽菜私厨,不设大厅,只有7个包间。

2021年,张军的餐厅日营业额多维持在7000-10000元之间。然而,自今年5月开始,餐厅业绩急转直下。如今,日均营业额已跌至800至2000元之间,日营业额最高降幅达90%。

2年前,李茂(化名)在成都开了一家精致川菜馆,同样是只设包间,过去一个月客流量也明显下滑,整体营收同比下降约两成。李茂向红餐网透露,当地主打包间的餐饮店,营业额普遍下滑了3成以上。

王宁(化名)在佛山经营精致潮菜馆,他也告诉红餐网,最近不少以商务宴请、包间服务为主的餐厅都经营艰难,营业额同比减少了两到三成,部分餐厅甚至直接减半。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升学宴和谢师宴大幅减少,往年六七月是这类宴席的高峰期,但今年几乎销声匿迹。”王宁补充道。

陕西某大型酒店的前台小衣(化名)表示,往年高考前后她能接到不少升学宴、谢师宴的订单。但截至6月底,她几乎没有接到几单。“包间更是不理想,以往晚上基本没有空房。最近一个多月,中午生意好的时候只有一两桌,不好时一桌也没有,晚上同样如此。”

而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生意的下滑,一些餐厅已经开始降薪、裁员,能省一点是一点。

小衣透露,其任职酒店的一些负责包间服务的厨师已处于“半休半干”状态,有的甚至主动离职,另谋出路。毕竟轮休后,到手的钱肯定少了。“就拿我自己来说,6月的工资少了接近一半,短期内咬咬牙还能撑一下,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徐志(化名)在浙江经营一家精致粤菜店,由于生意下滑明显,最近也裁掉了3名服务员和2名厨师。

张军也不得不作出裁员、降薪的艰难决策。他的私厨原本有6名后厨人员,6月已裁员3人;前厅员工裁掉30%,其余员工统一降薪20%。

由于抗不住压力,张军门店附近一家私厨5月底已经关店了。他还透露,之前都是每季度支付一次房租,现在为了减轻负担,已经与房东商量改为每月支付。然而,即使做了这样的调整,似乎也没有带来多大帮助。

“如果我们一天的营业额还是一两千,最多再扛2个月,我们也考虑关门了。”张军补充道。

曾为中高端餐饮盈利支柱的包间,

为何失灵了?

包间的生意,为什么大不如以前了?

禁酒令“靴子落地”,对高端餐饮以及依赖公务接待的包间生意无疑是一记重击。

深圳南山区一家粤式海鲜酒楼负责人表示:“‘禁酒令’刚施行的头两周,包间预订单就暴跌了80%。”

但在不少观点看来,禁酒令这并非包间生意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

“本质上还是供求关系的问题。”王宁如是说道。据他回忆,2020年他在佛山千灯湖(商务区)开了家人均500左右的精致潮汕菜馆,起初因周边竞争少,门店生意颇为火爆,包间需要提前预定。但短短一年多,周边便涌现出五六家同类型餐厅,导致客源分流,有的餐厅因无法承受压力,没开多久就关掉了。

还有业内人士对红餐网表示,过去几年,大量资本和创业者涌入中高端餐饮赛道,盲目追求“高大上”,纷纷打造包间场景、强调私密性与仪式感,却忽视了市场需求的真实承载能力。

比如在成都,不少独栋的中高端餐饮店除二楼提供零餐外,其余楼层都由包间构成。“这种模式非常危险,当供给迅速膨胀,但核心消费群体并未同步增长时,便导致了严重的内卷式竞争,即便没有禁酒令,洗牌也是必然。”李茂补充道。

更严峻的事实是,市场对包间的需求非但没有提升,还呈现出下滑趋势——近年来,随着写字楼空置率的上升和企业扩张步伐的放缓,商务宴请的需求也少了不少。

以广深为例,戴德梁行数据显示,自2021年3季度起,广州、深圳两地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到2024年,深圳全市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达27.8%。

李舒(化名)在深圳负责一产业园的企业招商工作,她告诉红餐网,今年以来园区内有不少企业搬离,写字楼整体空置率已达到百分之十几。

从事写字楼招商工作的唐灵山(化名)也告诉红餐网,在深圳某些区域,由于企业的迁出或缩减办公室面积,附近园区和写字楼空置率显著增加。

写字楼空置率持续攀升的背后,是企业扩张放缓、控制各方面预算的真实写照。这也影响了企业高管、商务团队的商务接待等活动的花销。

除了总量减少,消费行为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即便是商务接待,不少消费者也不再盲目点高价食材,人均消费水平也普遍下调。

李茂对此深有感触,此前他的川菜馆人均普遍在500以上,现在多集中在300-500元之间。“过去在包间消费的客户群体中,高档海鲜几乎是标配,但现在这类附加消费明显减少。相比之下,我们推出的品质家常菜系列,这些菜品价格适中,但口味稳定、食材讲究,反而更受欢迎。”

顾客还在、团队还在,

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餐厅选择“抛弃包间”。

一方面,是上街摆摊自救。

最近,安徽、陕西、江苏、浙江、四川、河南等地的多家大型酒楼、五星级酒店纷纷走上街头,加入“摆摊大军”。

比如天津丽思卡尔顿推出的移动汉堡车,一份套餐75元,包含和牛汉堡、薯条和可乐。虽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并不便宜,但比起酒店动辄几百上千的消费,确实亲民了不少。

江苏常州文璞酒店则直接在街边卖起了18元一个的榴莲酥、25元一份的萝卜干炒饭,价格和街边小摊差不多。

还有河南某五星级酒店干脆在路边卖小龙虾,下午5点出摊,6点就卖完了,生意可谓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大酒店摆摊并非“无奈之举”,也不指望能通过摆摊带来高额收入。

不少从业者坦言,虽然这些做法看起来像是“自降身价”,但他们并不是指望靠摆摊赚大钱,甚至有些是贴钱维持,“我们摆地摊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微薄的现金流,而是让顾客还记得我们。”合肥一酒店经理告诉红餐网。

对他们来说,比短期收益更重要的是:品牌还在、团队还在。“一旦直接关门,员工流失、团队解散,这家店就真的‘死’了。”

除了走出包间、走上街头,还有些餐企业开始放弃依赖传统的商务接待业务,开发更多类型的业务,比如百日宴、生日宴、下午茶、闺蜜聚会等。多元化的“社交”场景,逐渐成为一些餐厅的重要收入来源。

以李茂的精致川菜馆为例,大众点评显示,其152元双人下午茶套餐人均七八十,即可独享含私家花园的包间;不到200元的生日宴,不仅包含6寸蛋糕,还可享受免费布置的黄玫瑰布场。

这种“去商务/公务包间化”“去标签化”的策略,使餐厅突破原有圈层限制,成为更贴近生活的综合性餐饮空间。据透露,在当前消费环境下,该精致川菜馆的营收依旧在保本线以上。

今年五月,北京知名餐企花家怡园旗下一家餐厅共举办了37场婚宴以及数十场寿宴、宝宝宴。高峰时,餐厅一晚上能送出几十份长寿面。

花家怡园运营总监南金刚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表示,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大客户”了,餐厅收入至今能保持稳定的原因就是客户够多、够广。尽管人均消费标准在下降,但只要包间能持续有客人,“薄利多销”的模式也能成为餐厅的一种优势。

还有经营者指出,家庭消费正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动力,带动了餐厅客流量和餐桌周转率的显著提升。

御掌柜、北平三兄弟涮肉的联合创始人梁丽也指出,最近两年能明显感觉到,餐厅包间的预订率虽然挺高,但消费主力逐渐从商务宴请转向家庭消费。消费者想花更少的钱,体验更好的服务。

“虽然包间的人均消费有所下滑,但包间消费的整体营收、利润仍高于散台。”梁丽补充道。

注:文/周沫,文章来源:红餐网(公众号ID:hongcan18),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红餐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