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达成《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取消91%的加征关税,暂停24%的关税实施,仅保留10%的基准关税和20%的芬太尼相关关税。
这一协议标志着自2025年1月特朗普政府重启“美国优先”战略以来,中美关税战的首次实质性降温。然而,这场博弈远未结束——30%的残留关税与悬而未决的“芬太尼税”背后,折射出两国在经贸、政治与战略层面的复杂角力。
特朗普的关税“乱拳”:从10%到145%的极限施压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以“打击芬太尼走私”和“对等贸易”为名,对中国发起新一轮关税战。其核心策略是通过高频次、高烈度的关税加征,迫使中国在谈判中让步。
第一阶段(2025年1-3月):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分两次对中国商品加征10%和10%的关税(累计20%)。中方则通过反制关税清单精准打击美国农业、能源和汽车产业,例如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大豆、猪肉加征10%关税。
第二阶段(2025年4月):局势急剧升级。特朗普以“对等关税”名义,在4月2日加征34%关税,随后威胁将税率提高至50%、84%,甚至125%。中方则以“对等反制”回应,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提高至84%、125%。至4月11日,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累计达145%,中方反制税率同步升至125%。
30%残留关税的深层矛盾:芬太尼税与市场准入
日内瓦协议的核心争议点在于30%的残留关税,其构成与性质截然不同。
1、10%基准关税:市场准入博弈的“防火墙”
这部分关税源于4月2日的“对等关税”残留。在2025年初公布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中,美方明确将“全球基准关税”设定为10%,并基于对美贸易顺差程度对各国设定附加税率——中国即被设定为34%。这一制度并非仅面向中国,而是被嵌入美方对外贸易整体框架之中,构成一项具备普适逻辑的新型关税结构。
2、20%芬太尼税:政治议题裹挟的关税工具
芬太尼问题本质是政治博弈的“副产品”。美方最初以禁毒为由对华加税,后将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国商品,税率提升至20%。尽管中方在联合声明后暂停了部分反制措施,但芬太尼税仍被美方视为对华施压的关键杠杆。
企业欢呼与隐忧:跨境电商与90天窗口期
协议公布后,中国外贸企业反应分化:
1、短期利好:服装、电子等传统出口行业迎来喘息期。浙江某服装辅料商表示:“即便保留30%关税,中国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优势仍远超东南亚。”拼多多股价上涨7%,反映市场对跨境电商预期改善。
2、长期隐忧:
小包裹税额调整:5月14日生效的白宫最新行政令显示,美国对中国输美小额包裹关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将现行从价税率从120%下调至54%,同时维持每件包裹100美元的从量关税,并撤销原定6月1日将从量关税提升至200美元的计划。此次调整覆盖所有经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进入美国关税区的电商包裹。
当前政策调整虽显著降低税率,但相较特朗普时期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仍形成实质性贸易壁垒。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尽管税率压力有所缓解,但54%的关税增幅叠加现有从量税,仍将对依赖跨境小包模式的Temu、Shein等平台造成显著成本冲击。这些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其定价策略和物流体系,以应对美国持续收紧的贸易监管态势。
90天窗口期的博弈:中美进出口商需在90天内完成订单锁定,以规避关税反弹风险。但若后续谈判破裂,库存积压和过季商品可能导致二次冲击。
从145%到30%,中美关税战的降级既是经济理性回归的结果,也是全球秩序重构的缩影。特朗普的“乱拳”策略未能击垮中国产业链韧性,反而暴露了美国单边主义的局限性。然而,30%的残留关税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世界:在“竞合”成为中美关系新常态的今天,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无疑,未来企业需要建立更长远的竞争力。当AI走进商业现实,品牌和跨境电商打头阵,2025全球化新品牌AI竞争力大会,6月6日定档杭州。本次大会以“进化抉择”为主题,由亿邦动力与嘉御资本联合主办。欢迎扫码报名: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