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冰杯单价是瓶装水的3倍 你的消暑“凉”方被谁赚走了溢价?

王叁 2025/07/15 15:05
王叁 2025/07/15 15:05

邦小白快读

冰杯成为夏季现象级单品,背后蕴含消费趋势和技术革新。

1.冰杯市场需求激增:2025年中国冰杯市场规模达60亿元,年增速超300%,咖啡冰杯销量同比涨60%,显示DIY冷饮成新潮流。

2.购买技巧:便利店常推“饮品+1元换冰杯”活动,品牌冰杯(如农夫山泉、盒马)大容量装性价比更高。

3.自制冰vs商用冰差异:家用冰含气泡易融化,商用冰采用分层缓冻工艺和纯净水源,透明耐融。冰杯需特殊耐低温包装,成本更高。

4.品牌策略:蜜雪冰城1元冰杯主打引流,古茗冰杯带动35%加购率,书亦烧仙草用限购换购模式提高客单价。

冰杯赛道揭示品牌创新机遇与挑战。

1.定价策略:便利店3.5元冰杯已被新茶饮1元定价冲击,农夫山泉通过“大容量降单价”和“买饮料送冰杯”平衡溢价。

2.消费场景重构:冰杯突破饮品边界,盒马将冰杯与饮料搭配专区陈列,蜜雪冰城借小红书DIY教程实现社交传播。

3.技术赋能:农夫山泉千岛湖水源+缓冻工艺提升产品壁垒,蜜雪冰城优化门店制冰设备使用效率应对供需矛盾。

4.产业链洞察:冰杯包装需耐-20℃特殊材料,热收缩膜封口技术成品质保障关键,材料成本占比超70%。

冰杯市场释放渠道红利与运营风险。

1.供需矛盾:蜜雪冰城首周断货暴露产能瓶颈,区域调运机制和门店设备改造成应急方案。

2.合作模式:便利店用“换购”提升连带率,盒马醇冰食用冰连续三周回购榜首印证高频复购特性。

3.价格战预警:1元冰杯或引发恶性竞争,制冰企业单杯利润仅0.1元,薄利多销需规模化支撑。

4.机会提示:家庭场景催生农夫山泉2kg大包装冰,山姆渠道断货显示仓储式销售潜力。

5.风险警示:消费者因缺货产生负面舆情,需建立库存预警系统和店员服务培训体系。

冰杯产业链爆发催生生产端三大变革。

1.制冰技术升级:分层喷洒结冰技术提升密度,相较传统流水冰工艺能耗降低30%。

2.包装材料需求:耐低温PETG材料取代普通塑料,热收缩膜封口设备订单量年增200%。

3.产能扩张:制冰企业日产量从40吨扩至200吨,商用制冰机国产替代加速(惠康科技IPO募资扩产)。

4.水源处理标准:商用冰需6道过滤程序,反渗透设备采购成本较饮用水生产高15%。

5.冷链运输要求:-18℃恒温配送体系成竞争壁垒,区域仓储网络建设投入占比达总成本25%。

冰杯市场衍生三大技术服务蓝海。

1.制冰设备:商用制冰机市场规模年增45%,乐创、东贝等国产品牌抢占20%市场份额。

2.智能运维:制冰机远程监控系统可降低30%维修成本,预测性维护技术节省停机损失。

3.解决方案:为便利店开发冰杯自动贩售机,扫码出冰+杯体定制技术提升坪效。

4.运输优化:干冰配送方案使运输半径扩展至300公里,损耗率从12%降至5%。

5.数据服务:通过冰杯销售数据反向定制饮料SKU,盒马借消费数据优化冰饮搭配推荐算法。

冰杯重塑平台运营四重逻辑。

1.流量入口价值:蜜雪冰城冰杯话题播放量破8000万次,古茗1元冰杯带动线下到店率提升20%。

2.供应链挑战:需建立动态库存监控系统,区域间冰块调运响应时间需压缩至4小时内。

3.商户赋能:为茶饮店提供制冰设备租赁服务,美团借即时配送网络开展30分钟送冰业务。

4.品控标准:制定冰杯透明度、融化速度(耐融指数≥2小时)、菌落总数等新检测指标。

5.招商策略:重点吸纳农夫山泉等具备水源优势品牌,扶持冰力达等代工企业建立柔性生产线。

冰杯经济揭示消费市场三大深层规律。

1.需求分层现象:养生潮与嗜冰热并存,三伏天冰杯渗透率达87%但年均消费仍低于养生水。

2.产业链重构:上游制冰机厂商(惠康科技)毛利率仅14%,中游代工厂利润率5%,终端零售环节毛利率超60%。

3.政策启示:需建立食用冰国家标准,规范水源处理流程(现行标准缺失导致作坊式生产风险)。

4.商业模式创新:冰杯作为“冷媒介”重构饮品价值链,将12元奶茶分解为“1元冰+3元茶底+2元小料”模块化消费。

5.代际差异:Z世代接受为即时便利支付溢价(3元冰杯复购率78%),但拒绝为非必要功能买单。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就在几天前,办公楼物业群里发来一条消息:空调坏了,恢复时间未知。在这样一个夏天,你都不用查询我在哪个城市,不用知道这里的体感温度,就可以代入我的痛苦,以及痛苦降临时的手足无措。

直到同事买来了几个冰杯。

原来真的有魔法,技术改变生活不是一句空话,在你下一秒就需要“点水成冰”的时候,难道要去冰箱里刮吗?不还是得消费。

所以,他们赚走了溢价。

啤酒越来越淡

精酿逆势飞升

冰杯是2024年的现象级单品。

2024年7月3日,蜜雪冰城推出杯装冰块产品“雪王冰杯”,大杯售价1元,分为“正常冰(满冰)”和“少冰(冰水混合)”两种类型,计划首周内覆盖国内门店。

上线首日,多地蜜雪冰城门店出现“抢购潮”,雪王冰杯供不应求,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截至7月10日(首周),相关话题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8000万次。

雪王显然错估了市场的热情,以及“供不应求”隐藏的负面能量。因产能限制,多地蜜雪冰城门店出现冰杯临时下架现象。部分消费者反映遭遇小程序强制退单,以及店员以“制冰机产能不足”为由拒售等情况。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单品险些被负面舆论推向另一个极端。

7月11日,蜜雪冰城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存在“供需失衡和服务瑕疵”,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区域冰块调运机制保障重点区域供应、优化门店制冰设备使用效率、加强门店服务培训以应对运营问题等。

1元冰杯触怒了两个人群:求购无果的消费者和无利可图的店员。对于蜜雪冰城的店员来说,冰块本就不够用,还要制作“不赚钱”的冰杯,甚至有店员提到,夏季单量高时要去其他门店借用冰块。但对于顾客来说,既然上架了冰杯产品,就不应长期处于无货状态,毕竟这不仅仅是引流的工具。

这场“雪王冰危”事件的根源,在于1元定价打破了便利店3.5元以上的常规冰杯价格体系,进而引发了冰杯市场格局变动。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咖啡高需求的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食用冰早就是一种消费习惯,冰杯已经成为和饮料一样的大众消费品。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日本一年冰杯的销量就高达25.7亿杯,韩国一家连锁便利店一天的冰杯全国总销量就达到100万杯。

在日韩能跑通的生意,都在被人悄悄拿到中国重做一遍。冰杯是一个被“忽视”的需求,或者说是被“高价”暂时掩盖的需求。

2024年,小红书平台上,“冰杯”词条的笔记数量破万,主要内容是DIY饮料的教程。有“资深人士”整理出了相关公式:冰杯+咖啡+椰汁=生椰拿铁;冰杯+橙汁+咖啡=橙C美式;冰杯+水溶C+养乐多=柠檬点点。

而从2025年的数据来看,冰杯的需求保持着高增速。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中国食用冰市场规模达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其中冰杯作为核心品类表现尤为突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480杯,让年人均饮用仅20杯的咖啡都显得黯然失色。

盒马数据则显示,2025年6月咖啡冰杯销量同比激增60%,冰杯+饮料的搭配场景成为消费主流。

今年6月,农夫山泉在山姆上线了一款2千克的纯透食用冰,售价为22.8元,也曾一度卖到断货。与杯状食用冰相比,大容量食用冰更适宜家庭场景,农夫山泉大容量食用冰在商品详情页注明了“一袋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可享受13杯冷饮”。同时,大容量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价格“打下来”。

农夫山泉也是从2024年开始涉足冰块生意的,推出了一款160克的冰杯,售价4.5元。前后两年的两款产品,每千克单价分别是28.1元、11.4元。也就是说,今年上线的这款食用冰产品售价已经“腰斩”。同时,去年上架的160克冰杯已经改变了销售形式:买一瓶农夫山泉的果汁,加1元就可获一个冰杯。

在这场“破冰之旅”中,农夫山泉并不孤单,伊利在2024年底的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自家冰杯;蒙牛也在今年3月发布了“冰+”系列,进军冰杯市场。

从市场端来看,在新式茶饮品牌们加入乱战之前,初代冰杯产品是便利店的即时冰饮解决方案。7-11、便利蜂、罗森、新佳宜都有冰杯产品,并时不时推出“购买饮品加1元送冰杯”的活动,盒马推出的750克醇冰食用冰售价6.5元,曾连续三周位列盒马夏日冰品回购榜第一,小象超市的小象食用冰重量800克,售价为8.9元,已售出3000多单。

今年暑期,新式茶饮品牌接连入局。古茗推出售价1元的“一杯冰水”,容量500ml,顾客可以选择只加冰块不加水。古茗的冰杯主要在线下门店内小范围投放,并未全面上线外卖平台,同样是一次试运营。据品饮汇报道,古茗内部数据显示,购买1元冰水的顾客中约35%会加购其他产品,最终客单价轻松突破20元。

书亦烧仙草也推出1元冰杯,仿照便利店的思路,通过“任意消费+1元换购”的模式上线,支持线上点购,每人每日限购三杯。

一个新的商业风口迅速成型,能与冰杯的热度抗衡的只有夏天的温度。

质疑冰杯卖的贵

却不否认该收费

把水冻成冰,就可以轻松实现售价翻倍,甚至从饮品附属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大品类,这难免让人疑惑,除了即时便利,还有哪些环节支撑起“溢价”?

以农夫山泉为例。官方介绍显示,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主打“千岛湖水源”和“超低速缓冻工艺”,相比流水冰工艺冰块,更持久耐融,农夫山泉还将家庭自制冰“等待冰冻时间久,融化速度快,气泡、杂质多,卫生无保障”等痛点拿来对比,强调自身卖点。

冰杯中的冰,确实跟家庭冰箱中的冰不一样。自家冰箱中冻出的冰块会有很多气泡,融化也更快,冰杯中的冰透明度更高,往往一杯冰能搭配2-3杯饮品,更纯更持久。

因为家用冰箱的制冰方式是从外层开始冻结,因此冰块内部的气泡无法排出,内部温度不够低,更易融化,而商业制冰的方式是流水缓冻和分层结冰。简单来说,就是将水分层喷洒到结冰板上逐层受冻,同时层层挤压,以提升冰块的密度,延缓融化速度。

此外,家庭制冰通常采用自来水或纯净水,而商业制冰往往采用多次过滤的、纯度更高的纯净水,不但能进一步提升冰块密度,还能解决家庭制冰中难以解决的卫生问题。

此外,大部分人只看到杯子里的冰,却会忽视装冰块的杯子。普通饮料杯一般采用PET塑料,但这种塑料在低温环境下会变脆,冰杯的杯子要耐低温,保证长期处在-18℃到-20℃的低温环境中不会开裂,从而达到长途运输与低温存贮的要求。冰杯盖处还有一个封层,通常采用热收缩膜,也要满足同样的要求。

总而言之,杯子的材质、冰块的冰冻工艺,让“结水成冰”这件事变得昂贵,从消费端来看,目标用户可以在线下消费场景中即时满足冰杯的使用需求,背后还涉及运输、铺设密度、配送等环节,这就解答了冰杯凭什么卖高价的问题,这本质上是工业能力的胜利。

一个新需求转化为一个新市场,需要对消费痛点进行针对性打击。冰杯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即时性,因为用冰需求的存留期不会太长,通往下一家门店的路上阳光太强烈,很多人会就地购买一杯冰饮,随处可见、随时可购,节约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才能第一时间将焦虑转化为订单,将确定性需求变成确定性体验,溢价的来源是技术,也是服务。

为冰杯市场锦上添花的无疑是各类DIY教程,推出冰杯的品牌们无一例外都会在商品详情页展示各种搭配,便利店会在冰杯附近摆放各种饮品,或在饮品区域贴上“加1元得冰杯”的标签,这是对年轻人消费方式的精准拿捏,谁让咱们又穷又精致,该省省,该花花,冰杯里要加速溶果咖。

通过DIY教程实现破圈,冰杯将冷饮需求中的“冷”剥离出来,但又牢牢吸附于饮品赛道,以“饮品搭子”的名义将一整套饮品解决方案进行重构,并且通过仪式感和参与感,成为一种情绪货币与社交话题。

因此,当“是谁在买3.5元一杯的冰杯”冲上微博热搜,很多人会质疑一杯冰凭什么卖那么贵,但却少有人再提及一杯冰凭什么收费,这是消费人群代际转换所产生的红利,也是另一种消费降级。

便利店长久采用的3元价格体系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而新式茶饮的1元“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即使以蜜雪冰城的供应链能力,也很难在初期实现价、量之间的平衡。

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冰杯是一个新需求,那到底算不算好生意?

售价是饮用水的3倍

利润却不是

蜜雪冰城的“冰不应求”,并不是一种营销套路,3元冰杯的高销量与高单价,也不代表高利润。

综合招股书数据及网络公开资料,蜜雪冰城、古茗的杯子成本价约为0.7元,如果计算房租、人力、水电、机器等成本,很难说1元冰杯是盈利产品。蜜雪冰城初次推出冰杯就登上热搜,其实隐藏着新式茶饮的创新难题,品牌方需要更大的步调去追逐市场上转瞬即逝的创新需求,门店经营者则更希望在保持单店坪效的基础上小步快走。

大多数便利店都推出了自有品牌冰杯,但本质上也是代工模式,冰极限、冰力达、冰趣味、冰语等制冰行业的企业们纷纷进入便利店的供应商名单,是冰杯产品的主要制造商。

媒体报道,2022年以前,冰力达的冰杯年销量稳定在100万-200万杯,到2023年已经增长至5000万杯。冰力达总经理廖碧林表示,2024年冰杯销量较2023年同期翻倍增长,已经做了二次工厂改造来扩大产能。

2024年,北京冰趣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松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冰杯火热,工厂日产量从40吨扩产到100多吨,“还满足不了”,接下来还要扩产到200吨。

但对制冰企业而言,他们同样不是产业链的最上游,大型商用制冰机企业才是。制冰机是精密仪器,研发成本较高,且长时间在低温状态下运转,维修成本也不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用制冰机市场被弗格森、斯科茨曼、星崎、万利多等国际巨头占据,制冰行业的国产替代趋势已经出现,比如乐创、东贝、格兰特、创历、惠康等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不过,在冰杯这一细分市场出现之前,制冰机厂商还是将更多精力投入餐饮、酒店、家用制冰机等市场。

2025年6月,深交所官网显示,宁波惠康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已进入问询阶段。惠康科技主要产品为制冰机,收入占比约8成。2022—2024年,其营收分别为19.30亿元、24.93亿元、32.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3.38亿元、4.51亿元。

制冰机并不是一门“印钞机”般的生意,而处在中游的制冰企业还要承担研发、生产、包装、运输、运营等环节,每一环都会压缩整体利润,所以更是规模化生意,追求薄利多销。有制冰工厂的老板表示,每杯冰杯利润仅0.1元。

在冰杯市场,农夫山泉是一个典型品牌,同时拥有生产与销售能力,而且既卖冰又卖水。

2024年财报显示,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收入为159.52亿元,营收占比为37.2%,毛利率约为31.2%。其成本大头并不是水,因为农夫山泉水厂多建在天然水源地附近,取水成本极低,有市场分析指出,一瓶农夫山泉中,瓶身、瓶盖、包材的成本占比可达70%,而水的成本只有3%。

农夫山泉500ml瓶装水零售价2元,2kg包装的食用冰售价22.8元,按照同等重量换算,价格几乎翻了3倍。不过,制作食用冰的净化流程更为复杂,制作过程中也会有水量的损耗以及分层缓冻的能耗,加上制冰与运输中的人力及物力成本,3倍的价格,也很难保证冰块是比饮用水更赚钱的生意。

在消费市场上,新需求意味着新市场,但商业世界的运行却往往不会这么简单直接,对于冰杯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而言,想要挖掘更多的利润,还是要从规模化层面下功夫,既要联手推动市场规模的增长,又要采取规模化生产的路线,同时缩短生产到销售的时空距离。

更重要的是,冰杯是一个技术壁垒较高的赛道,但技术又很难成为护城河,因为冰杯产品天然同质化,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竞争的加剧,1元冰杯搅动价格体系后,“价格战”的到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便利店和商超等渠道商,还是新式茶饮品牌,都在将冰杯打造成一种“饮品场景补充品”,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毕竟像文章开头那样买来冰杯只为贴脸的需求还是非常罕见,大部分消费者会为冰杯增加一点“内涵”,进而满足商家抬高客单价的目的。

结语

当代年轻人喜欢养生,并自带智能化系统。八段锦比健身房更有性价比,可以找来练一练;中医强调夏天少吃冰,中医你知道我有多热吗?

这不是叛逆,而是人群的细分带来需求的细分,三伏天即将到来,养生水的销量依然会高于冰杯的销量。韩国年轻人很多年前就喊出“冬天再冷也要喝冰美式”,能喊出一个冰杯新赛道,却喊不出不适合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归根结底,冰杯的爆火是饮品解决方案的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供需结构,是一个因暑气而扩散的需求,却不会独属于暑期。冰杯会成为一个大单品,也是品牌的新考题。

注:文/王叁,文章来源:观潮新消费(公众号ID:TideSight),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观潮新消费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