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中文导游挂着翻译“神器” 把入境游旅行社卷懵了

黎展铺 2025/05/13 17:25
黎展铺 2025/05/13 17:25

邦小白快读

入境游市场表面火爆但利润空间压缩

1.中文导游以300元低价抢客,冲击外语导游市场(原价500-1000元),部分旅行社使用无资质人员降低成本

2.翻译工具普及打破语言壁垒:四川推小语种同传耳机,深圳景区用AI翻译器,上海配备讯飞翻译机

3.客源结构巨变:东南亚游客增长支撑市场,欧美高消费客群仅恢复3成

4.行业新现象:留学生/高知群体跨界创业,但自由导游淘汰率高达90%

入境游市场呈现结构性变革机遇

1.消费趋势:东南亚新兴客群成主力,需针对性开发低价产品;欧美高端市场仍待培育

2.技术赋能:翻译设备普及催生新服务模式,景区智能导览成品牌差异点

3.价格竞争启示:青岛出现200元中文导游,警示品牌需平衡价格与服务品质

4.用户行为:外籍游客转向平台直连私人导游,品牌渠道建设需适应去中介化趋势

入境游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

1.政策风险:多地出现无资质导游/交通工具,青岛低价案例暴露合规隐患

2.增长机会:东南亚客源同比激增211%(上海),深圳订单增188%,需重点布局

3.平台变革:导游接单平台向个人开放,催生C2C新模式冲击传统旅行社

4.风险提示:山东市场拒设购物店致利润微薄,警示商业模式创新必要性

5.合作机遇:翻译设备厂商(如讯飞)成关键合作伙伴,技术+服务捆绑成新趋势

智能硬件需求爆发与生产指引

1.翻译设备量产机遇:四川/深圳/上海政府推动翻译耳机、AI翻译器普及,催生硬件订单

2.产品设计需求:需开发景区专用防丢型翻译设备,支持小语种实时转换

3.生产警示:导游终端需强化续航(8小时+)和抗干扰能力,适应户外场景

4.电商启示:旅游智能硬件线上直销占比提升,跨境电商可切入入境游装备市场

行业痛点催生解决方案创新

1.技术痛点:翻译准确度需达98%以上,景区需部署5G网络保障实时传译

2.管理痛点:自由导游激增带来服务质量管控难题,需开发导游信用评价系统

3.合规需求:证件核验、保险购买、安全监控等数字化管理系统缺口明显

4.案例参考:China Explorer Tour通过系统化培训体系实现90%留存率,可输出管理方案

平台运营面临双重挑战

1.监管压力:个人导游资质审核漏洞致平台法律风险,需建立导游资格认证体系

2.招商策略:应区分专业旅行社与自由导游专区,实施分层佣金制度

3.风控要点:需强制投保意外险,建立客户投诉先行赔付机制

4.数据商机:外籍游客消费偏好数据(如上海4.55亿消费记录)可开发定向推广产品

产业结构性变化值得深究

1.市场悖论:入境人次恢复9成但利润下滑,揭示低价竞争不可持续性

2.政策建议:应建立导游服务分级定价标准,规范翻译设备使用规范

3.商业模式:传统旅行社转做自由导游孵化平台,轻资产运营成转型方向

4.学术价值:高知群体(985/海归)跨界从业现象,反映旅游业人才结构升级趋势

5.研究缺口:需量化分析翻译技术对导游服务质量的影响系数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入境游看起来很热,但很多老旅游人普遍感觉很难挣到钱,这是什么情况?

“以前英语导游带外国游客,一天能赚500-1000块,现在出现了很多中文导游接待外宾的情况,他们直接把价格压到300,赤裸裸低价抢客。” 电话那头,传来上海某旅行社负责人刘总气愤的话语。

说来挺让人惊掉下巴的。

从刘总的描述中得知,为了打入原来并不熟悉的外宾市场,部分旅行社派遣无资质的中文导游“入侵”了外语导游圈,甚至很多旅行社选择低价变相降低成本,去获取更多客户,其中就包含无从业资格的交通工具和从业人员。

正值旺季启动,本该他们大干一场的时候,结果却被隔壁老王偷家了。

这看似平凡的一幕,在作为入境游第一站的上海出现,就注定不寻常。

去年“China travel”在网上疯狂刷屏,把入境游的热度拉满,一把火烧到现在。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今年“五一”假期,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1%。

具体到城市来看,数据也非常亮眼:

北京实现入境旅游花费11.3亿元,同比增长48.0%;

上海境外来沪消费4.55亿元,同比增长211.6%;

深圳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88%;

重庆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38%;

也正因如此,外语导游成了旅游圈里的“香饽饽”。

除了较高的导服费,老外给的小费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尤其是小语种,做得好的月入好几万,甚至更高,吸引了一批985、研究生、留学生、大厂裸辞等高知分子跨行业参与进来。

只是,很多入境游老业者认为,内宾导游“吃相”太难看:原本导服价格普遍在300-500之间,现在新人以300元卷入,“搅乱市场”的成分更大。

我追问刘总这种现象在上海是否已经普遍?

“当然,上海已经很卷了。原来很多平台比较规范,只针对旅游公司开放,但现在它们也对个人开放,私人导游可以直接在上面接单揽活,不用经过我们旅行社。不止是上海,北京、张家界,甚至云南、桂林等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宾导游接待外宾的情况。”

前阵子,青岛某旅行社老板缺人,花200块钱招到了一名中文导游接待老外,震惊圈内。山东某国际旅行社的高总,也是旅游圈20年多年老兵,他向笔者透露:

“那是个新手,老手的话一般是400才会接。山东基本不会引导老外去购物店,再低也赚不到什么钱。平季英文导游的接待水平600-800之间,旺季最多800,极少数达到1000,再高市场接受不了。”

为什么这些新人(甚至是缺乏英语能力),可以来抢入境游导游的饭碗呢?翻译工具是个重要助力。

例如,今年以来,四川推出了多款小语种翻译同传耳机等智能设备,主要应用于外国入境游客接待服务。

深圳则在景区方面推广AI翻译器,成为外籍游客的“贴心导游”;上海市徐汇区内,更是所有市级旅游咨询点位都配备了讯飞翻译机,让语言不再是障碍。

“而且,今年不光是有很多内宾导游进入了这个市场,还有很多内宾旅行社也进入了,他们把过去中国低价竞争的套路直接搬到入境游市场来,搞得我们一时无可奈何。

刘总进一步强调,他的公司业务覆盖了北京、上海和成都,都是大热门入境游目的地城市。受此影响,今年订单量比去年还是增长的,但外宾接待的利润率却在下降。

另一方面,入境游的客源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决定了“现在这波老外的钱”,并不好挣。

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同比增长61%,恢复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主要由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受益于免签的新兴客源国拉动——原本高消费力的欧美客人,只恢复至约3成。

所以,繁华背后,市场的大浪淘沙也已经开始。

例如,新兴入境游公司“China Explorer Tour”,创始人Lesley和Winnie在过去创业的一年内,也看到很多留学生进入做自由导游或组团创业,最后能留下的人并不多。她们表示:

“做入境游,很多人是被‘看上去很好玩、能赚大钱’的表象吸引进来的,当真正面对获客、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合规、安全等系统性挑战时,才发现这是一份对专业要求极高的事业。内宾导游的搅局其实影响有限。”

众说纷纭之下,市场的真相必将逐步浮出水面。

注:文/黎展铺,文章来源:环球旅讯(公众号ID:Traveldaily),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环球旅讯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