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创业公司想量产割草机器人 先准备1个亿

胡依婷 2025/04/19 08:30
胡依婷 2025/04/19 08:30

邦小白快读

全文速览
EN

本文探讨了割草机器人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创业公司的生存困境。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指出,创业公司需至少1亿人民币资金才能实现量产,而头部厂商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快速占领市场;行业技术路线分化明显,视觉方案与RTK定位各有利弊,价格战和产品本地化能力成为竞争关键,创业公司在灵活创新与资金压力之间面临艰难平衡。

**核心摘要:**

在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创业公司面临高资金门槛与激烈竞争的双重挑战。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指出,从产品研发到量产交付,创业公司至少需准备1亿元资金,而行业已进入“资金实力比拼”阶段。尽管九号、科沃斯等头部厂商凭借供应链和渠道优势快速占领市场(九号前三季度营收近6亿元),但技术路线争议未止——RTK方案因成本高、部署复杂受限于部分场景,而视觉方案因灵活性和成本优势被长曜等创业公司押注。胡岳坦言,创业公司虽在决策效率和场景创新上具备优势,但融资困境、人才稀缺及价格战压力使其试错空间极度压缩,行业洗牌或加速。如何在技术理想主义与生存现实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创业公司突围的关键。

**文章核心内容总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割草机器人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创业公司面临的生存挑战。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指出,量产割草机器人至少需准备1亿人民币资金,突显行业高投入门槛。当前市场呈现“快进”态势:头部厂商(如九号、科沃斯)凭借资金和资源快速占领海外市场,年销量达数万台;创业公司则通过众筹验证需求,但融资困难加剧,投资人更关注实际营收而非技术理想。

**关键点梳理:**

1. **行业现状**:价格战爆发(产品价格从数千美元降至599美元)、大厂主导、技术路线分化(RTK与视觉方案博弈);

2. **创业公司困境**:资金压力大(量产需1亿元)、人才稀缺、试错空间小,依赖灵活性和细分市场创新突围;

3. **技术路径选择**:RTK方案成熟但成本高(单机成本超千元)、部署复杂;视觉方案成本低但需克服环境干扰,长期依赖数据积累优化;

4. **市场机会**:海外用户愿为差异化产品支付溢价,本地化服务与极致体验是核心竞争点。

对于卖家,需关注行业资金密集属性、技术路线趋势及海外市场差异化需求,理性评估进入门槛与长期投入。

【核心摘要】

中国割草机器人行业正经历快速迭代与激烈竞争,头部厂商已实现规模化出货,而创业公司面临高资金门槛与技术路线抉择的双重考验。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指出,创业公司需至少1亿元资金才能完成量产并形成规模,行业进入比拼资金实力的阶段。当前市场呈现两大特征:

1. **市场分化与价格战**

- 头部企业(如九号、科沃斯)凭借资源与供应链优势快速占领市场,九号旗下产品年销量预计达10万台;

- 价格战加速行业洗牌,无边界割草机器人价格两年内从数千美元降至599美元,海外市场成主要竞技场;

- 创业公司通过众筹验证需求(如长曜创新单月预售超220万美元),但量产前夜仍需应对投资人谨慎态度。

2. **技术路线之争**

- **RTK方案**:因成熟度高、集成难度低被多数厂商采用,但存在设备成本高(单机模块成本约千元)、场景适应性受限(如树木遮挡)等痛点;

- **纯视觉方案**:长曜创新等创业公司选择低成本、高灵活性的视觉路线,通过多摄像头冗余设计应对复杂环境,但需长期数据积累优化算法。

3. **创业公司生存法则**

- **资金门槛**:从研发到量产需1亿元投入,备货与供应链压力显著;

- **团队与效率**:灵活决策与快速响应是优势,但人才稀缺、品牌背书弱制约发展;

- **差异化路径**:聚焦细分场景(如庭院服务)、强化本地化体验,以产品创新突围。

行业正从技术理想主义转向生存优先,创业公司需在有限试错空间中平衡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节奏,方能在百亿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

**核心内容总结:**

在割草机器人赛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指出,创业公司若想实现量产并站稳脚跟,需至少准备1亿元资金。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市场放量的关键阶段,头部厂商(如九号、科沃斯)凭借资源和供应链优势快速抢占海外市场,而创业公司则面临融资紧缩、人才稀缺及量产高门槛等挑战。

**关键看点:**

1. **行业现状:** 割草机器人市场尚处早期,全球需求达2.5亿庭院场景,但产品价格战已提前爆发,从数千美元降至599美元仅用2年。头部企业年销量突破10万台,创业公司则通过众筹验证产品。

2. **创业困境:** 量产需投入超1亿元,资金压力贯穿研发、开模、备货全流程;人才短缺、品牌背书弱加剧生存难度,投资人更倾向观望已出货的成熟厂商。

3. **技术路线之争:**

- **RTK方案**:成熟度高但成本贵(单机模块成本约千元),依赖基站且易受环境干扰(如树木遮挡),适合快速铺量但用户体验受限。

- **视觉方案**:长曜创新押注的方向,通过多摄像头冗余设计应对光线、地形挑战,初期覆盖80%场景,长期依赖数据积累优化,成本更低但技术门槛更高。

4. **市场策略:** 海外用户愿为差异化产品付费,价格战非唯一出路;创业公司需发挥灵活决策优势,聚焦细分场景创新,与大厂错位竞争。

**未来挑战:** 行业进入“拼资金、拼量产”阶段,技术理想主义需向商业现实妥协。能否在头部挤压下找到生存空间,成为创业公司生死命题。

【核心摘要】

在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创业公司正面临严苛的生存挑战。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指出,创业公司实现量产需至少1亿元资金储备,而技术路线选择、价格战压力及投资人信心不足正成为行业分水岭。当前,九号、科沃斯等大厂凭借供应链和资金优势快速出货,而创业公司则依赖灵活性和创新力争夺细分市场。

**关键看点**

1. **资金门槛高企**:从研发到量产需投入超1亿元,备货和周转资金压力大;

2. **市场格局分化**:大厂主导主流市场(如九号前三季度营收近6亿元),创业公司转向高端定制化(长曜新品海外众筹破220万美元);

3. **技术路线博弈**:主流RTK方案成熟但成本高(单机模块成本约千元),视觉方案成本低但需突破复杂场景适应性;

4. **价格战隐忧**:行业早期已现价格内卷(高端产品价从数千美元降至599美元),海外市场溢价空间收窄;

5. **创业公司生存法则**:聚焦细分场景、快速决策与极致服务,但人才短缺和融资难成最大掣肘。

本文深度拆解割草机器人行业竞争逻辑,揭示硬件创业者在技术理想与资本现实间的突围路径。

**核心内容总结:**

在割草机器人这一快速迭代的百亿级市场中,技术突破与资本角逐并行,但创业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文章通过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的视角,揭示了以下关键议题:

1. **市场加速分化**

- 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仅用3年便完成融资热潮、大厂入局与洗牌,头部玩家(如九号、科沃斯)凭借供应链和资金优势快速出货,年销量突破10万台量级;创业公司则依赖众筹验证市场(如长曜创新单月预售超220万美元),但规模化量产仍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2. **创业公司的生存困境**

- **资金门槛高企**:从研发测试到量产需至少1亿元人民币,中小团队因融资难、试错空间小,极易倒在量产前夕。

- **人才与技术瓶颈**:行业人才稀缺,技术路线(如RTK定位与纯视觉方案)争议未止,初创企业需在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间艰难平衡。

3. **技术路线的博弈**

- **RTK主流化与局限**:成熟但成本高(单机模块超千元)、部署复杂,且受限于复杂地形;

- **视觉方案的突围**:长曜创新押注纯视觉路线,试图通过多摄像头冗余设计(360°覆盖)和AI数据迭代解决定位与避障问题,但实际场景覆盖率(约80%)仍需突破。

4. **价格战与市场分层**

- 产品价格从数千美元骤降至599美元,但海外市场仍愿为差异化体验付费。胡岳强调,创业公司需聚焦细分场景与极致服务,避免卷入头部玩家的低价竞争。

**核心结论**:在资本密集、巨头林立的割草机器人赛道,创业公司的生存法则已从“技术理想主义”转向“资金与效率的硬仗”。能否以灵活决策捕捉细分需求,同时扛过量产前的资金寒冬,将成为突围关键。

返回默认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这或许是硬件创业者最艰难和无奈的时代。一个新产品,刚走出市场验证的第一步,就会迅速陷入价格战中。

从几千美元到599美元,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只用了2年。此时,这类产品的全球销量不过百万台,只有传统割草机器人的几十分之一。对比来看,扫地机器人从诞生、普及到中国公司以性价比征服全球,用了三十多年。

一切都在快进。

短短3年时间,割草机器人这一百亿市场已经历了融资密集、大厂入局与离场等诸多阶段,实力丰厚的玩家陆续出货占领市场。全球2.5亿个私人庭院草坪,吸引数十家中国割草机器人厂商涌入。

市场看上去还很热闹。2024年伊始,九号、科沃斯、松灵、追觅等旗下的割草机器人海外销量明显增加,订单量均已达到数万台。其中,九号旗下Navimow割草机器人前三季度营收累计近6亿元,预计全年销量可达10万台。

而紧跟步伐的部分创业公司们当前也完成众筹,在CES 2025上展出。长曜创新的AIRSEEKERS TRON与Tron Max,在Kickstarter平台单月预售金额超220万美金,首款产品预计定价2000美金以上。松灵旗下子品牌Mammotion的YUKA系列割草机器人,2024年众筹金额超过220万美金。

当前,头部厂商已走入欧美数十个国家,创业公司们开始小批量交付并验证市场。关于技术方案的讨论尚未停止,数亿元融资后仍有资方下注。

投资人已经变得谨慎和现实。“创业公司的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产量,投资人会因为看不到营收不敢轻易投资。”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告诉硬氪。

这个行业显然已经处于比拼资金实力的阶段,某种程度上,割草机器人的起落背后是硬件行业一个残酷的变化:在生存为第一要义的时代,技术理想主义者的冒险,将成为一种鲜有人买单的奢侈。

这样的局势中,创业公司将发现,自己试错空间极度逼仄。“要想实现完整出货并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1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胡岳告诉硬氪。

为解读不同厂商的技术方案选择、高壁垒高投入的行业特性等议题,硬氪与在公开讨论中颇为活跃的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聊了聊。

以下是与胡岳的对话,内容经编辑:

创业公司更弱势

硬氪:相较于前些年多笔融资涌入,今年好像比较安静,不同类型割草机器人厂商们今年的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胡岳:前两年已经顺利投放到市场上并成功实现量产的品牌,其母公司本身也有其他现金流业务为创新业务输血,所以前期资金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相比之下,一些创业公司就比较艰难。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规模产量,投资人会因为看不到营收不敢轻易投资。

硬氪:孵化的割草机器人品牌和长曜这类自主创业的垂类品牌在产品规划、资源投入等方面会存在哪些不同,创业公司的优劣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岳: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确实相对较多。首先,资金方面相对较紧张,尤其是在招聘优秀人才时,由于背书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局限,吸引力有所不足。同时,团队的构建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缺乏一些成熟的组织体系。另外,备货资金的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不过,创业公司也有独特的优势。团队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是其一大亮点。与大公司相比,创业公司能够更迅速地调整方向和决策。在很多大公司,产品的定义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方协调,而这其中的决策效率较低。而在创业公司,很多关键决策能够由少数几位核心成员迅速做出,这种灵活性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响应上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此外,大型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确保现有业务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对创新业务的投入会更谨慎和保守。而创业公司则更加注重每一个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更能聚焦于市场需求和产品场景的结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我们能够在这一领域中找到更多细分市场的机会,并通过灵活的决策推动业务发展。

总的来说,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各有其优劣势,虽然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更多,发展过程中也更为艰难。

硬氪:割草机器人被认为是一个烧钱、高投入的行业,您能量化一下创业公司不同阶段所需的投入吗?

胡岳:不同公司的效率和体系各不相同,我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大致的平均情况。以一家创业公司为例,从早期创业阶段开始,到做出能进行第二轮测试的机器(也就是EVT机),大概需要花费3000-4000万人民币的成本,这还算比较低的。

在初期阶段,我们的团队规模需要达到60到70人,而研发人员的成本较高,同时还需要考虑物料采购等其他开支,因此前期的投入大约在3000万元左右。接下来,开模阶段可能会产生500到600万元的费用。进入小批量生产时,备货的成本主要取决于不同产品的成本结构。对于一些高成本的产品,备货成本相对较高,而对于成本较低的产品,备货成本则会相对较低。

从产品启动到能够实现量产规模,如果不算备货资金,大概就需要6000万左右。而你又需要额外4000万左右的资金用于周转。所以,要想实现完整出货并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1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硬氪:现阶段你们在招人上有遇到困难吗?

胡岳:招聘的挑战主要来源于行业的特殊性和人才的稀缺性。首先,这个行业相对较新,即使是以前从事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专业人士,经验和技能也并不能完全平移。这样一来,市场上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池就较为有限;而新进入的人才尚不具备足够的经验,仍需耐心培养。

此外,虽然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求职需求,但由于整体行业环境的影响,很多优秀人才仍然留在现有的公司。而且,创业公司相较于大公司,风险更高,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选择加入创业公司。

硬氪:在硬件出海领域,长坡厚雪这个形容经常出现,也有不少创业公司倒在了量产的前夜或者大厂团队解散。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胡岳:只要公司发展不行,最大的原因肯定是钱不够。即使公司面临困难,只要资金充足,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反复调整,能够取得一些成果。而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资金的不足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很多公司在量产前就面临的困境。

从大公司的角度来看,当一个项目被解散,往往是因为老板认为投入的资金过多,继续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做出了调整。归根结底,资金的充足与否,确实是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价格战和市场节奏

硬氪:为什么现阶段已经有厂商开始卷价格?

胡岳:我个人认为,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每个用户群体是不同的,真正优质的用户是那些能够接受产品溢价,并且认同品牌价值的用户。这类用户,能够带来更长久的品牌价值,也能形成更好的生态系统。

相比国内市场价格战的激烈程度,海外市场要“躺平”得多,用户会更愿意为打动他们的好产品支付溢价。每个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地说某家公司只会拼价格,价格也可以是某些情况下的竞争优势之一。

硬氪:投了多轮后,面对九号、科沃斯这类已经出货万台的速度,投资人们的心态有变化吗,着急吗?对公司的销售进度有催促吗?

胡岳:我们不会急于求成,因为这个市场本身很大,着急反而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实际上,大家都不希望仓促行事,因为这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长远发展。我们专注于将产品打磨得更完善,投资人也理解并支持这一点,因此大家都保持冷静、耐心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确保产品足够成熟、做好长远规划,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硬氪:您觉得九号和松灵在割草机器人这块为什么增长这么快?

胡岳: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一直存在,关键在于之前缺乏足够优质的产品。只要有好的产品面市,肯定会吸引大量消费者。目前长曜为欧美市场定制的首款产品Tron已经顺利完成众筹,从近1400名海外用户成功募集近2000万人民币的订单,如果我们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拿出非常能打的本地化产品,把庭院服务这个垂直场景打穿打透,把极致的客户服务做到用户心坎上。

目前来看,即使已经获得一定市场认可的产品,仍存在可优化的空间。例如,在AI能力方面,现有的技术支持还不够强大;另外,目前使用的RTK定位技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比如树下,可能会出现定位丢失的情况。而且,产品的越野能力也有所限制,因为底盘较小,动力相对较弱,容易在某些复杂环境中卡住。

RTK还是纯视觉技术路线?

硬氪:相较于传统的埋线产品,无边界割草机器人的体验感会有大的提升吗?

胡岳:在性能方面,无边界产品确实表现得更为出色,毫无疑问,它们比传统的埋线产品要强大得多。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相比早期的碰撞式扫地机器人,用户体验上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这一点大家都很认同。

不过,现阶段的智能化产品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仍然面临适应性的挑战,一些用户的需求尚未完全得到满足,有些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如果新产品相较于旧产品,虽然产品本身在技术上已有进步,但对他们的实际使用帮助不大,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等待,直到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出现。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埋线产品能做到的,无边界产品同样可以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边界产品会在更多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硬氪:目前在环境感知方面采用混合方案和RTK的厂商较多,包括已经出货上万台的厂商,为什么他们倾向选择RTK?

胡岳:从一个角度来看,RTK方案因为其成熟度较高,并且有多个供应商可供选择,厂商可以减少在算法研发上的投入,更多地专注于集成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厂商选择使用RTK方案的原因。

目前,RTK已经被普遍认为适用于大部分场景,比如40%的使用场景中,RTK能够提供足够的精度。如果能够占据40%的市场份额,销量就已经非常可观了。这有点像扫地机器人,随着技术进步,不会仅仅依靠增加一个杆子来解决问题,RTK方案提供了一个技术缓冲带,未来则可能会有更先进的技术路线来覆盖RTK的能力。而目前的部分用户是能够接受这种方案的,且足以支持厂商盈利。

以市面上比较主流的产品为例,它们的产品采用了视觉和RTK结合的方案。不过,很多时候,视觉功能并非用于定位,而是主要用于避障,通过视觉识别来避开障碍物,定位则基于RTK。

当然,RTK方案也有其局限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中,可能会出现定位偏差。而视觉方案在实际环境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阳光照射、阴影可能导致误识别,或者摄像头被遮挡、变脏,甚至雨天等因素,都会影响视觉功能的表现。

硬氪:长曜创新为什么不考虑RTK?

胡岳:首先,RTK设备的体积相对较大,包括杆子、基站、支架等,这可能占用一定的运输空间,从而增加运输成本。其次,RTK设备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对于一些普通用户,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用户,在组装设备、寻找信号良好的安装位置等方面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用户可能甚至需要将设备安装到屋顶,以确保信号的畅通,这无疑增加了设备部署的难度和成本。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比如大风,设备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定位中断,而用户可能并不知情。

此外,RTK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机器人端还是基站端,都需要额外的配置,一台机器光模块等的成本基本要1000人民币,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考虑的成本因素。相比之下,视觉方案的成本要低得多,且我们从现在开始积累更多的数据,有望通过数据飞轮效应实现持续优化。因此,视觉方案是我们认为非常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最后,RTK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可能并不适用,比如在存在较多树木的场景里,RTK的定位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选择主要采用视觉解决方案来覆盖大部分用户场景,针对部分庭院面积较大的用户,结合RTK的能力来辅助定位,但会积极拓展更先进的技术路线来覆盖RTK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释放用户的双手。

硬氪:对厂商而言,现在的视觉方案能使割草机克服复杂地形、不同坡度和光线差异带来的影响吗?

胡岳:实际上,我们目前能够有效完成约80%的任务。我们配备了多个环视摄像头,实现360°全视角覆盖。这个灵感来自我在西工大研究飞机时的实验。飞机通常配有两个或四个发动机,即便其中一个或两个发生故障,飞机仍能顺利返航,我们的割草机器人也借鉴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思路。由于阳光只能照射到某一方向的摄像头,但其他摄像头仍然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效果。

同样,在雨天情况下,尽管某些摄像头可能会被雨水打湿,但我们拥有多个摄像头,能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我们的摄像头分布在不同的方向,即使某个方向受到阳光照射,其他方向的摄像头依然能够稳定工作。同时,即使有少量污点或脏点存在,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使用效果。

注:文/胡依婷,文章来源:硬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硬氪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