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到DeepSeek,这一轮AIGC浪潮中,冲到阵线最前方拿出优秀技术产品的玩家,似乎并非过去互联网浪潮中的传统巨头。
大厂并没有落后,百度在ChatGPT-3.5上线四个月内便推出了文心一言、字节跳动的豆包一度是国内日活最多的C端大模型产品;但在组织敏捷性和成本控制上,小公司确实优于大厂。
最关键的,面对ChatBot(对话机器人)类产品不明朗的商业前景,过去着重投入消费互联网的大厂,在资源投入上势必更加谨慎,毕竟豆包、腾讯云宝也做不到像手游、短视频一样让人上瘾。
“在AI to C领域,我们还没有看到所谓的超级应用。”李彦宏今年2月如是说。
但是当DeepSeek开源并震撼全球后,通用语言大模型或许能走出新的商业化路径,这也让大厂开始重估AI to C的商业价值。
以腾讯为例,其内部判断DeepSeek将是AI规模化的起点;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所有大厂都在往里冲。
“大公司无论如何都得有,如果没有就不是大公司。”傅盛说。
接下来,就看大厂之中谁能实现更好的技术和产品,谁又能摸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在AI to C领域先“打个样”?
大厂“后发制人”
在2022年底ChatGPT引发AI大模型的“奇点时刻”后,国内瞬间引发“千模大战”,但一些头部大厂却对此表现得不疾不徐。
字节跳动旗下的云雀大模型在2023年8月便通过工信部备案,但旗下AI对话产品豆包直到2024年5月才在火山引擎原动力大会上正式发布。
据传字节跳动内部曾认为,AI对话应用上限不高,暂时无法成为和抖音一样的“超级APP”,而类似ChatGPT的商业模式大概率不可能在国内走通。
在豆包官宣发布同月,腾讯推出了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I助手应用“腾讯元宝”,但上线半年多几乎没有推广动作,腾讯也被认为是大厂中AI to C战略节奏最慢的一家。
对于AI大模型的战略节奏,马化腾曾在2023年腾讯年会上表示,核心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解释为何选择开源时也有过类似的表达:先有一个强大的技术生态更重要。
当然,AI大模型时代,大厂更擅长“后发制人”。
最典型的是字节跳动,虽然相比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晚了一年多才上线,豆包却凭借其产品能力和大面积的买量推广,一跃成为日活千万的语言大模型产品。
来自AppGrowing数据显示,在2025年1月1日-3月13日期间,豆包的买量投放金额约为9000万元,仅次于元宝的7.1亿元和Kimi的1.5亿元。另外,2024年下半年,豆包同期投放超过4亿元。
同时,据QuestMobile,截至今年2月,豆包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01亿,仅次于DeepSeek;截至到今年3月,豆包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2900万,同比增速91%,仅次于腾讯元宝33倍的日活增长率。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抖音、B站上就已经涌现出大量豆包投放的广告和Banner位,这是字节跳动最擅长的“大力出奇迹”打法,字节系的产品流量生态也为其提供足够支撑。
只不过,从今年2月开始,最会买量的AI大模型要换成腾讯元宝了。
DeepSeek-R1发布后不久,腾讯元宝便宣布全面接入,结合其更短时间内更大规模的买量投放和微信给予的“九宫格”流量位,这推动腾讯元宝整个2月新增用户近600万,单日下载量最高超50万,一度冲至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第一。
之前被诟病AI战略节奏慢的腾讯,从元宝接入DeepSeek后也有所改变。其实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早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我们在看到明确机遇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加大投入,协同作战可以很敏捷的。”
腾讯元宝在短短一个月内拉起的增长曲线,足以证明腾讯对AI的战略决心。值得一提的是,元宝团队目前已经被划分到CSIG,同时浏览器、输入法等业务也归入CSIG;腾讯对此回应称,这一调整会让深度模型研究和TO C产品创新都能更加专注。
力出一孔,腾讯也将全力迎战AI to C。
相比腾讯、字节跳动,阿里通义千问的上线时间早了将近一年,但在DeepSeek-R1出现之前,通义千问也并未进行大面积推广。
除ChatBot应用的商业模式问题外,通义千问是新产品并且需要兼顾基础模型研究,正如混元大模型之于元宝;阿里希望转换战略视角,对一款认知度高且拥有AI基础的成熟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夸克承担了阿里AI to C的重任。
今年3月,阿里正式宣布夸克升级为集团的AI旗舰应用,并推出新功能“AI超级框”,相当于把用户常用的功能通过AI做了集成,比如AI搜索、AI写作、用AI做PPT等等。
“夸克的目标是成为AI时代体验领先的‘超级入口’。”夸克CEO吴嘉说。
吴嘉此言的底气,一定程度上来自夸克过去积累的用户群基础够大。七麦数据显示,2024年夸克的累积下载量超过3.7亿、月活用户规模超过2亿。
有用户基数在,夸克确实有“后发制人”的可能性。
资源禀赋与战略投入的动力,这是大厂之于创业公司的一大优势,同样也是大厂能在大模型浪潮中后发追赶的势能,但大厂的AI to C也不得不面对相同的灵魂拷问:商业化之路。
AItoC的“灵魂拷问”:商业化
ChatGPT-3.5上线后不久,OpenAI就推出了会员付费订阅模式,会员费更是一路水涨船高:OpenAI在12月发布的ChatGPT Pro,每月收费200美元。
OpenAI敢在海外收高昂会员费,不仅是对产品能力足够自信,更是因为国外用户对C端消费产品的付费基础深厚,这在国内未必行得通,效仿者更是寥寥。百度的文心一言在2023年11月上线会员付费,一度被用户吐槽:还没有做出什么就开始收费。
之后,开源的DeepSeek全面冲击了大模型C端应用的会员费模式,OpenAI计划日后在部分大模型产品取消会员费,百度文心一言也宣布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
即使没有DeepSeek的开源,AI to C在国内也很难走通会员收费模式。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曾对外表示,2024年零一万物尝试做了一个toC应用后,发现这个领域很卷、获客成本很贵,加上同质化竞争(严重)也无法收费。
和早期消费互联网产品“跑马圈地”的烧钱策略类似,ChatBot类应用仍在积累市场认知和消费习惯的早期阶段,大厂花钱买量也是在进行市场教育,至少先逐步提升AI工具产品的使用时长和用户留存,商业化问题显然要往后放。
来自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网整体月人均时长达到171.7小时,而AI应用月人均使用时长只有132.8分钟,后者差了前者60倍。相关AI产品的留存率远低于传统移动互联网产品,3日留存率均不到40%。
尤其是,当AI大模型处在新技术和基础模型喷涌的周期内,技术生态的繁荣度显然比单一产品的商业化问题更重要。阿里云CTO周靖人曾表示,大模型应该先注重生态,接着才是商业化。
一个在国内可行的ChatBot商业模式,显然需要更多大厂投入资源去探索,但面对这次AIGC浪潮蕴含的巨大潜能,没有大厂敢放弃。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近期对内要求,2025年字节的AI业务应该追求“智能”上限,不忽略关键技术节点,但也不放弃追求规模效应;腾讯总裁刘炽平也表示,元宝不会纯粹靠投流获得用户,未来将和其他产品进行进一步协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密切关注用户留存率;而阿里通义千问已经成为苹果AI在国内的合作商。
另据外媒报道,腾讯和字节跳动2024年向英伟达采购GPU数量仅次于微软,都超过二十万张,高于Meta、Amazon和谷歌。
不言自明的共识是,卡位AIGC入口,大厂之间的争夺战会更加激烈。
卡位AIGC入口
从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厂对流量入口的争夺都是一场必经之战。
到今天的AIGC时代,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定制行业模型的需求,这也是目前AI大厂实现商业化的主要路径。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PI,或者部署生成式的应用。
对于AI的消费级应用,虽然没有toB市场清晰的商业模式,但在建立品牌认知与扩大AI产品影响力的层面,AIGC的“流量入口”都是必争之地。
换言之,只有用户知道你有AI应用,才有可能被吸引来使用你的其他产品。
在主力的AI消费级应用之下,大厂必然也是多线布局各类产品,其中“APP工厂”字节跳动尤为突出。目前字节系的AI产品矩阵包括智能角色互动产品“猫箱”、图片生成产品“星绘”、AI教育产品“豆包爱学”等。
在文生视频领域,字节跳动更是深耕近一年,不仅有原抖音集团CEO张楠主管的文生图/视频分享平台“即梦”,还有开源视频大模型“VideoWorld”。
大厂几乎都在加速度,AIGC的入口成为了卷产品力、卷技术力的竞争。以腾讯为例,从2月中旬开始,元宝的版本更新速度提升至“日更模式”,甚至一周内就能迭代五个版本,近期元宝还通过“刷墙”的方式把广告打到乡镇市场。
对于元宝的未来,腾讯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未来元宝会演化成为功能齐全的人工智能助手(AI-native assistant),这可能也是阿里、字节跳动的理想目标。阿里CEO吴泳铭也在财报电话会上指出,AI大模型应用在搜索、生产力创作和效率提高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火药味渐浓。
不过,AIGC入口之争还没有成为红海,AI大模型依然处于飞跃上升的阶段,为应对迅速的技术变化,大厂也试图在产品力、组织架构、技术探索等方面变得更敏捷,尽可能不被大公司病限制。
今年1月,字节跳动启动了以探索AI技术边界为目标的Seed Edge前沿研究计划,该计划考核更宽松,可以在取得突破进展后再做最终评估。
美团CEO王兴近期对自家AI战略的一句话总结,或许也是对当下大厂AI应用战事的最好总结:要主动进攻,而非被动防守。
在一个极为前沿的新技术领域,大厂之间几乎都在同步探索,短期内也不会出现一招致胜、谁击败谁的情况,各家只能主动进攻,因为有时候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注:文/江月,文章来源:商业评论(公众号ID:shangyepinglu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