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近期泡泡玛特在海外异常火爆,截至2025年4月28日港股收盘,其市值2591.88亿港元,已超奢侈品巨头古驰母公司开云集团市值。而作为其背后的AI服务商之一快牛QuickCEP,凭什么能赢得泡泡玛特的青睐和信任?日前,定位于进阶全球化品牌的高端社群马蹄社,特别访谈了快牛QuickCEP创始人兼CEO陈光,希望通过一场深度对话,找到其产品及服务的独特性,为有独立站部署的出海品牌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参考,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
左:亿邦动力联合创始人 刘宸
右:快牛QuickCEP创始人兼CEO陈光
在陈光创办QuickCEP之初,市场并非一片空白。营销自动化有Klaviyo、Mailchimp,客户服务有Zendesk,这些美系SaaS巨头早已声名在外,市值动辄百亿美金。然而,在服务中国出海品牌的实践中,这些看似成熟的工具却暴露出一系列难以忽视的痛点,成为品牌全球化征途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陈光及其团队通过对整个出海链路——从投流、建站、支付、履约到ERP——的细致拆解,发现“卖货”与“品牌”在核心运营逻辑上存在本质差异。“卖货”追求短平快的交易闭环,今天卖无人机,明天可能就换成了充电宝,是典型的货盘思维和流量思维。而“品牌”则从诞生之初就带有使命感,如Lululemon之于运动生活,Allbirds之于可持续鞋履,它们聚焦特定人群,致力于构建长期的用户关系和品牌忠诚度。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对消费者运营软件的需求上。
美系SaaS工具的第一个痛点在于其“垂直”和“割裂”。它们往往专注于单一功能,营销的归营销,客服的归客服。但消费者的消费旅程是连续且完整的,从认知、互动、转化到售后、复购、推荐,品牌需要的是全盘运营,挖掘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LTV)。单点工具导致产生众多数据孤岛,运营体验支离破碎。
第二个痛点是“昂贵”。基于美国市场定价的SaaS产品,对于仍处于成本敏感阶段的中国跨境企业而言,往往显得“偏高”。高昂的费用,限制了其在数字化工具上的投入意愿和能力。
第三个痛点是“服务缺失”。这些国际服务商提供的往往是标准化的产品,缺乏针对中国企业需求的本地化服务和支持。想要开个会探讨方案做个培训都难上加难。中国企业习惯的“快节奏”,与海外服务商的“慢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个痛点,则是在汹涌而来的AI浪潮面前的“迟钝”。这些拥有十年甚至二十年历史的老牌SaaS厂商,背负着沉重的技术和组织惯性,难以基于AI Native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重构。它们的产品往往是横向的,服务于金融、保险等多个行业,对电商,尤其是跨境电商的“Know-How”积累不深,无法满足品牌在智能化运营上的迫切需求。
正是这四大痛点,构成了中国品牌出海在消费者运营软件层面的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不仅是效率的洼地,更是战略的短板。当Anker、赛维时代等早期转型品牌的企业在行业震荡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时,业界开始普遍认识到,构建品牌、精耕用户,才是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而要实现这一点,迫切需要一款真正懂中国出海品牌、能够提供一体化、智能化、高性价比且服务到位的解决方案。
面对市场的呼唤,QuickCEP没有选择在传统的CRM、MarTech或客服SaaS赛道上进行微创新,而是提出了“CEP”(Consumer Engagement Platform,消费者互动平台)这一全新品类。这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一种基于“客户导向”的深度整合与价值重塑。
陈光坦言,他并不在意QuickCEP被归类为哪种传统软件,“我在乎的是客户需要什么”。品牌出海,面临着多渠道(独立站、亚马逊、eBay、TikTok、社媒等)运营的巨大压力,消费者触点分散,数据割裂。如果每个渠道都需要独立的工具和团队来管理,其复杂度和成本将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一个能够将流量引入、互动接待、售中转化、售后服务、营销自动化等环节无缝衔接,实现全渠道消费者数据整合与智能运营的“All-in-One”平台,便成为市场的“刚需”。
CEP的理念,正是要打破传统工具的藩篱,围绕消费者完整的生命周期旅程,提供一个统一的互动与管理中枢。它不仅要连接各个渠道,更要打通数据,让品牌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洞察消费者全貌,并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渠道,传递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更重要的是,CEP需要深度融入AI能力,将智能化贯穿于互动、决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QuickCEP的CEP实践,正是沿着这条路径展开。以独立站运营为例,当流量进入网站,QuickCEP的AI就能像经验丰富的线下导购一样,通过智能聊天、主动引导、个性化推荐等方式提升转化率;在用户加购后,通过智能搭售推荐提高客单价(AOV);在订单履约环节,利用AI Agent对接全球物流商,提供实时的、透明的物流追踪;在售后环节,AI不仅能处理常规咨询,更能应对如3D打印机这类复杂产品的专业技术支持;在老客维系阶段,基于用户画像和AI分析,实现精准的人群细分和自动化营销触达,促进复购与口碑传播。
这种从“点状工具”到“线状旅程”再到“面状整合”的进化,使得QuickCEP能够深入到品牌运营的毛细血管,在客户进入独立站的那一刻起,就介入其整个访问、购物、服务、复购的全流程,扮演着一个全程智能交互与管理的角色。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客服或营销工具的范畴,成为品牌构建私域流量、提升用户终身价值的核心引擎。
如果说CEP是QuickCEP的骨架,那么AI就是其流淌的血液和智慧的大脑。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QuickCEP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仅仅在于“98%自动化”这类营销口号,而是体现在其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高质量私有数据的运用以及对前沿AI技术的快速落地能力上。
首先是“行业Know-how”。QuickCEP并非泛泛地将AI应用于所有行业,而是深度聚焦于跨境电商和品牌出海这一垂直领域。团队成员,尤其是销售和市场团队,大多是“泡过”跨境行业的圈内人,能够与客户在同一语境下对话,深刻理解行业的痛点、流程和运营逻辑。这种“把自己变成出海人”的态度,使得AI的应用能够紧密贴合实际业务需求,而非空中楼阁。
其次是“独特的行业数据”。QuickCEP通过早期服务头部出海品牌,积累了海量的、高质量的真实交互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从售前咨询到复杂售后支持的各种场景,成为训练和微调AI模型、优化Agent策略的宝贵“养料”。这种“先有客户再有数据,数据反哺模型”的正向循环,构成了QuickCEP在AI应用上的独特壁垒。日均上亿次的AI接待量,不仅是规模的体现,更是模型持续迭代优化的基石。
再次是“对前沿AI技术的敏锐捕捉与快速应用”。陈光将AI生态分为基础模型层、Infra(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QuickCEP定位为应用层,坚持“站在巨人肩膀上”,选用全球顶尖的基础模型,确保AI能力的底座足够强大。同时,在Infra层持续投入,紧跟技术演进,从RAG(检索增强生成)到Agent(智能体),再到Multi-agent(多智能体)协作,以及率先支持MCP(机器通信协议或类似概念)以实现Agent与外部系统(如ERP、OMS)和工具的连接,让AI真正能够“干活”。这种对技术趋势的快速响应和工程化落地能力,确保了QuickCEP在AI应用上始终保持领先。未来,人与Agent混合的组织形态(Mesh结构)、Agent之间的协作(A2A)将成为常态,QuickCEP正在为此构建基础。
值得强调的是,QuickCEP的AI应用并非仅仅追求替代人工、降低成本,更在于通过智能化提升用户体验和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在处理3D打印机这类复杂产品的技术支持时,AI不仅要能理解用户的问题,还要能结合知识库、设备状态甚至建模软件的操作逻辑给出专业解决方案,这远非简单的问答机器人所能及。
泡泡玛特POP MART
在客户选择上,QuickCEP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聚焦。他们将目标客户锁定为三类中国品牌出海的主力军:
“中国名牌”:如李宁、安踏、泡泡玛特、荣耀等,这些在国内已是巨头,拥有强大的品牌、资金和产品实力,其出海是“压强式”的,对一体化解决方案、AI落地、全球合规(如GDPR)有强需求。QuickCEP通过提供快速响应的中国式服务、领先的AI能力和本地化部署(如在法兰克福设服务器集群满足荣耀需求)来赢得这类客户的信赖。
DTC出海品牌:如Tineco、Urtopia以及众多科技创新硬件品牌,它们通常更聚焦特定市场(如Urtopia早期主攻欧洲),团队精干专业,对独立站运营、敏捷迭代、AI提效(因团队规模小,更愿意用AI替代人力)有强烈诉求。QuickCEP与这类客户共同成长,快速响应其扩张需求,提供灵活的AI Agent增购服务。
传统大卖转型品牌:这些企业拥有丰富的海外市场操盘经验,是过去十年跨境电商的主力。他们“识时务”,积极拥抱品牌化转型,需要将过去的流量运营经验与品牌建设、用户精细化运营相结合。QuickCEP为其提供从平台到独立站、从粗放卖货到精细化用户经营的转型支撑。
QuickCEP明确放弃了以“夫妻老婆店”或个人卖家为主的第四类客群,将资源集中于服务这三类核心力量。这既是基于自身能力和产品定位的选择,也反映了对未来市场格局的判断——品牌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三类企业将是未来十年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主力。
在市场拓展上,QuickCEP采取了“先亚太,后欧美”的策略。起家于亚太,服务好“中国品牌出海”这个核心盘,辐射日本、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陈光认为,这个市场体量足够支撑公司发展,且能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对于竞争激烈且地缘政治不稳的美国市场,则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计划在亚太和欧洲站稳脚跟、产品和实力足够强大后再全力进入,届时将以服务出海到美国的品牌客户为切入点,发挥垂直领域的“锋利”优势。
为了实现本地化服务,QuickCEP采取了与当地“宝尊”式代理商合作的模式。代理商负责市场开拓和销售,QuickCEP团队负责交付实施、售后服务和产品迭代。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既利用了代理商的本地资源和市场洞察,又保证了服务的专业度和产品的统一性。
Urtopia
令人瞩目的是,成立仅三年的QuickCEP,已在利润表和现金流层面实现全面盈利。其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从2023年的不足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9万元,再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24万元,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背后,是产品成熟、行业地位确立后,成功签约更多大型客户的结果。跨过“成立满三年”这一大型企业采购的隐形门槛,叠加AI应用落地的市场共识形成,QuickCEP迎来了收获期。
健康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增长势头,也为QuickCEP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公司计划在今年完成新一轮较大规模融资,用于加大AI Agent研发投入和加速全球市场扩张。对于早期采用的LTD(终身授权)策略,陈光明确其更多是类似Product Hunt发布式的PR行为,旨在获取早期用户反馈和市场曝光,而非核心收入来源。公司的重心始终是面向中大型企业销售高价值的商业版本。
展望未来五年,陈光认为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将更加多元化,而非被少数超级入口垄断。渠道会持续增加,从电话、邮件到社媒、新兴平台,品牌需要管理日益复杂的触点。这恰恰印证了QuickCEP“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价值。在这样的格局下,QuickCEP的定位是成为品牌方(无论中国出海还是海外本土)的“AI驱动的消费者运营中台”,专注于用AI帮助品牌更好地理解、连接和服务消费者。
IPO已在QuickCEP的规划之中,预计在2030年前完成。但更长远的目标,是服务全球市场,让海外收入占比超过中国本土,成为全球MarTech/客服科技领域的重要玩家。这背后,是陈光和他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SaaS创业者的共同心愿——在AI时代,让中国软件产业实现“翻盘”和“弯道超车”,让全球企业用上中国人开发的优秀AI SaaS。
在访谈的最后,陈光分享了他对企业穿越周期的思考。他认为,核心在于抓住“不变的东西”——用户的核心需求,并将其融入产品,而非仅仅停留在服务层面。同时,要尊重经营的基本规律,警惕资本“催熟”的陷阱,To B SaaS是“越老越香”的赛道,需要把握好节奏,不激进也不过慢。
在技术、产品、市场、组织文化这四大要素中,陈光尤为强调“组织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靠的不仅仅是产品和业绩,更是价值观的认同和共同成长的氛围。塑造健康的组织文化,是他作为CEO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回顾创业历程,他最大的认知迭代是关于“坚持”的力量。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会经历“至暗时刻”,关键在于能否“熬”下去,不断寻找破局点。而他给过去的自己打出八九十分,原因在于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和基本原则,保持敏捷调整,避免了大的战略失误。
#结语
快牛QuickCEP的故事,是中国跨境电商从“卖货”走向“品牌”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SaaS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突破的生动案例。它准确地切入了市场痛点,以创新的CEP理念和强大的AI能力,为品牌出海提供了急需的消费者运营基础设施。其战略聚焦、务实扩张和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共同构筑了其快速崛起的基础。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AI技术加速渗透的今天,QuickCEP的探索不仅为中国出海品牌提供了有力武器,也为整个中国SaaS行业指明了一条可能的路径:立足本土优势,拥抱前沿技术,以客户价值为核心,在全球舞台上构建属于中国的软件力量。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但正如陈光所言,只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就有机会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书写新的篇章。对于所有致力于全球化品牌的中国企业而言,QuickCEP的实践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顶级资本领袖亲授,直击出海核心命题!马蹄社嘉御资本增长实验室跨境班第四期正式开启报名!
✅当前大家遇到的跨境出海问题,卫哲老师在1v1问诊指导中都给到过答案,也越来越被验证其正确性和前瞻性。
✅嘉御跨境班四期重大迭代,卫哲老师亲授,4+1模块,小班私塾制,仅招15人(行业品类排他)。
详询马蹄社工作人员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