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尊敬的陈烨主任、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钢铁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各位同仁相聚上海,共同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下沉·融合·穿越”,我想大家对这几个词也是感同身受。2月份中物联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连续五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显示经济恢复发展还有不少压力。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特别是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隐患凸显,对于钢铁需求和市场价格带来较大冲击,也对钢铁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保持钢铁物流的发展定力?如何在新的挑战机遇面前推进新旧动能的融合转换?如何深化提质增效降本助力穿越逆行周期?将是今年乃至未来几年,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物流大国。202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50万亿元,同比增长5.2%,显示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强韧性。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3.4%,回落到近年来较低水平。上个月23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会议提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这进一步提升了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与产业结构、货物结构和产业布局有关,受各种因素影响直接降本压力较大。我们要深刻领会、深化认识,降低社会物流不是简单降低物流企业成本,也不是单纯降低物流服务价格,而是依托产业链供应链联动融合,降低全链条物流成本。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各种要素成本上涨压力较大。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保持产业竞争力和发掘经济运行潜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2024年,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提质增效降本压力持续增大,对钢铁物流和供应链领域挑战和机遇并存,也对广大企业家的信心决心和战略研判提出更高要求。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重点强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此,我想就下一阶段行业发展谈几点想法:
一是保持发展定力,深化降本增效提质挖潜。充分发掘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降本潜力,引导物流需求侧主动调整变革,深度整合资源,全面优化流程,有效对接供需,系统性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由单一降低物流成本转向提质增效降本,通过物流服务升级、效率提升来创造新价值,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挖掘新的“利润源”。
二是深化产业融合,促进供应链全链条整合。持续推动钢铁领域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化融合,串联产业供应链和物流服务链,引导企业从单一环节竞争向综合物流竞争、再向供应链竞争转变,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再造供应链物流组织新模式,构建灵活高效、韧性安全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激发形成产业转型新的增长点。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钢铁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物流,以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积极发展平台经济,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以新业态实现“换道超车”,构建数字共享、协同共生的智慧物流新生态,增强穿越经济周期的新质生产力。在这方面,卓钢链等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走在前面,持续为产业升级数字赋能,引领行业创新变革。
此外,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近期,各部门各地方正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行业诉求,谋划具体举措,有望出台一批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这将对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带来重大利好。
各位来宾,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成立10多年来,积极团结钢铁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会员单位,不断探索办会模式,在参与相关政策制定、行业标准、经验交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行业权威性不断提升。随着新的形势转变,协会在为政府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物流行业社团组织,将全力支持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希望广大钢铁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企业积极投身到协会工作中来,深入参与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共同打造钢铁物流与供应链的命运共同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钢铁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深化变革的一年。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守产业融合、创新驱动,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奋勇攀登,助力钢铁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携手共进、协作共赢,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托起属于我们的“物流强国梦”!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注:文/卓钢观察,文章来源:卓钢观察,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卓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