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网红烘焙 正批量暴雷

沥金 2025/07/16 14:16
沥金 2025/07/16 14:16

邦小白快读

烘焙赛道批量暴雷暴露三个核心原因,结合成功案例对比呈现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1.同质化竞争导致品牌速朽

麻薯类单品被过度复制,虎头局等品牌因缺乏新品研发能力失去竞争力;商超渠道以更高性价比与场景优势截流消费者,挤压网红品牌生存空间;爆品生命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复购率骤降。

2.消费降级改变市场格局

高价轻奢定位模式受挫,下沉市场成新增长点,拾㧚耍、十豆川等品牌以9.9元全场任选战略在县域市场突围。

3.产品力决定终极胜负

以好利来半熟芝士为例,证明持续稳定复购需要精准场景定位,核心在于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形成品牌心智而非概念炒作。

消费分级趋势下品牌需重构定位与运营体系。

1.差异化研发成为破局关键

避免复制麻薯类易被抄袭的单品,学习KUMO KUMO四年拓展300家店的持续创新能力。精品烘焙需侧重早餐场景高频刚需,如贝果、吐司系列产品开发。

2.渠道组合策略调整

重视商超现烤区的产品展示与气味营销优势,山姆等渠道亿元级单品可作参考;下沉市场布局需匹配平价策略,十豆川超级糕工厂店模式已验证成功。

3.用户价值深度挖掘

海底捞跨界品牌拾㧚耍证明,通过10-20元价格带打造『精品平替』能捕获降级用户心智,需强化性价比与高频使用场景关联。

市场环境剧变需把握三重机会与风险。

1.扩张节奏控制警示

虎头局『百店计划』暴雷、熊猫不走24城扩张失败说明线下拓店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可参考趁热集合12城30店稳健模式。

2.爆品运营新方法论

从黄油年糕到玉米挞的单品生命周期缩短警示不能依赖单品突破,应建立多产品矩阵轮动机制,关注商超渠道反向定制产品机会。

3.下沉市场新机遇

大豫人家等县域品牌崛起揭示非一线城市空间,建议采用大店模式(500-1000㎡)配合9.9元引流策略,重点布局早餐场景刚需品类。

生产端迎来两重机遇与挑战。

1.爆品研发需求转型

短周期爆品要求柔性生产能力,需建立快速响应的小批量试产线,重点配合品牌开发早餐场景的常温保存产品。

2.供应链成本控制革新

面对商超渠道低价竞争压力,需通过中央工厂集中生产降低边际成本,学习十豆川超级工厂店的大规模量产模式。

3.产品差异化开发方向

强化原料组合创新能力,如好利来乳酪原料创新案例,建立专利配方体系形成技术壁垒。

行业痛点催生三类解决方案需求。

1.产品同质化破解方案

需提供爆品迭代SOP系统,包含竞品监测、快速仿制改良、专利注册等模块,帮助品牌保持3个月产品领先期。

2.零售渠道突围工具

开发商超联营解决方案,包含联合产品研发、驻场现烤设备租赁、联名营销活动策划等整套服务包。

3.爆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构建爆品热度监测平台,结合社交媒体声量预测模型,提前1个月预警单品衰退周期,指导产品线更新。

平台运营需把握三重新需求。

1.招商策略重构

重点吸引具备供应链优势的烘焙品牌,如十豆川等超级工厂店模式商家,要求入驻品牌提供差异化产品矩阵而非单一爆品。

2.流量分配机制革新

建立『长效产品』流量加权算法,对复购率超30%的常规产品给予更多曝光,抑制短期爆品的过度炒作。

3.线下场景再造

参照盒马烘焙区动线设计经验,在平台线下店设置开放式后厨与试吃专区,强化气味营销与现烤概念溢价。

产业发展揭示四重理论命题与实践启示。

1.品类生命周期理论更新

验证鲍师傅『5年周期论』失效,提出『双周期模型』:基础品类(吐司/贝果)具备5年以上生命周期,创新品类(麻薯/年糕)存续期压缩至1-3个月。

2.市场分级应对策略

基于银座仁志川与十豆川案例,证明高端烘焙与平价赛道可并存发展,中间价格带品牌需警惕定位模糊风险。

3.供应链整合建议

呼吁建立区域性中央厨房共享体系,支持中小品牌获得类似大豫人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4.政策监管启示

建议出台烘焙储值卡第三方存管制度,防范熊猫不走等企业挪用预付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风险。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网红连锁烘焙,这两年日子一个比一个难。

就在6月份,杭州知名的烘焙品牌欢牛蛋糕屋,前脚刚说自己没跑路,后脚就发布告别信,宣告退出市场。

还有来自新加坡的品牌面包新语,前几天被曝成都门店全关,消费者的储值卡退款无门。

曾经的“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去年年底正式退市,千家门店全关;靠着“熊猫人”上门跳舞庆祝生日的熊猫不走蛋糕,去年3月份就陷入停业欠薪风波。

再算上虎头局、多乐之日,这两年网红连锁烘焙接连暴雷,烘焙赛道曾经多热门,如今就有多冷清。

表面上看,多数品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扩张失控,欢牛、虎头局死于各自的“百店计划”,熊猫不走三年进入了24个城市,最终资金崩盘。

但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KUMO KUMO4年覆盖全国100座城市,门店近300家,还有上海起家的趁热集合,2024年进入北京、长沙、南京等全国12个城市,门店数近30家。

这些倒闭的网红烘焙,死因到底是什么?是烘焙不赚钱了,还是消费者不爱吃了?烘焙赛道的生意还好做吗,怎样才能真正突围?

三大利空

网红烘焙踏空

网红烘焙店生意下滑,主要有三个原因:同质化竞争、零售渠道挤压,还有烘焙爆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

同质化竞争的本质,就是大多数烘焙品牌的单品太容易被复刻了。

最典型的就是麻薯。这个单品原本就是民间的小吃,被虎头局和墨莉点心局发掘出来以后,通过改进配方、国潮包装,有鲜明的差异化特点,所以一时大卖。

这两家品牌也因为这样一款单品,在全国迅速扩张。

单品火得越快,抄的人就越多。当这两个品牌在全国遍地开花,大量烘焙店也推出了自己的麻薯产品,换换配方、馅料,就是全新的单品,卖得还比虎头局这样的网红品牌更便宜。

大量同质化产品上市,产品彼此没有区分度,消费者当然选便宜的。

单品的流量就像一阵风,过去就没了。后续虎头局和墨莉点心局都没开发出第二款堪比麻薯的单品,品牌热度消散就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精品零售渠道也开始抢网红烘焙的生意。

最近几年,盒马、山姆、Costco甚至传统商超都开始卷烘焙。

这些商超里,往往都有一整片完整的烘焙产品区,无论是面积、单品数量还是出品,都堪比一个正经的烘焙店。

双方在人群和定位上就不在一个档次。相比较烘焙品牌往往只能选择切一类人群和一类场景,零售商超可以将烘焙产品嵌入高频日常消费场景,利用“一站式购物”属性截流人群,消费者逛超市顺手就买了。

零售渠道还更容易通过现烤面包试吃引流、气味营销等,快速提升产品销量,产生亿元级别的大单品。更何况,烘焙跑出的单品,零售渠道也能再做一遍赚钱,这甚至还没考虑他们更强的供应链和议价能力。

这种不对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挤压网红烘焙的生存空间。

第三个原因,就是烘焙爆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

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说过,“烘焙赛道5年洗一次牌”,但烘焙赛道的爆品生命周期已经缩短到了以月为单位。

前两年麻薯、生吐司这些单品起码能支撑6~8个月,但无论是去年的爆品黄油年糕还是今年火了一阵的玉米挞,热度都只维持了一个月不到,有些单品甚至是“周抛”。

生命周期缩短,本质是复购低下。一旦有单品打爆,整个赛道就一窝蜂跟进,消费者追着流量而来,产品又并非刚需,热度散尽后被遗忘很正常。

这些并非网红烘焙品牌的问题,却着实给它们上了压力。

消费降级

烘焙赛道两极分化

更深层原因是,消费降级趋势下烘焙消费出现两极分化,失败的网红烘焙定位往往两头不靠。

烘焙并不是刚需,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轻奢”的定位,消费者购买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好吃,而是为了社交或者打卡。

不管是银座仁志川原价98的生吐司,曾被黄牛炒到每条300元,还是来自韩国被称为“面包届爱马仕”的B&C,引来大批消费者排队,甚至找人跑腿代买,图的就是一个时髦。

当消费向下,更大众的人群更容易放弃这样的非刚需消费。主打高价的精品烘焙的生存空间依旧,但烘焙赛道更下沉了也是正在发生的趋势。

海底捞跨界做面包,今年新开的“拾㧚耍·SCHWASUA”门店爆满,价格带集中在10-20元,主打“精品烘焙平替”,就是当下消费者心态的一种写照。逼格不实在,实惠最重要。

还有很多烘焙品牌选择向更下沉的城市扩张,“十豆川超级糕工厂店” 在非一线城市迅速铺开,门店动辄几百上千平方米,打着 “9.9元全场任选” 的标语,以低价策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类似“大豫人家超级烘焙工厂店”“中原铺子超级工厂店” 等品牌也在县城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了不少小镇青年购买烘焙时的首选。

这些烘焙店通常以平价策略为主,提供种类丰富、价格实惠的面包、蛋糕等产品,满足了下沉市场消费者日常的需求。

下沉未必是坏事,当烘焙消费变得更日常、更普及,赛道也会迎来新的机会。

沥金点评

这些烘焙品牌做不好,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不行。

同质化、没辨识度,甚至有的还出现质量问题。泡芙、麻薯、小贝等品类,什么火做什么,几种原料排列组合,随便改改就是新品,完全看不出特色。

烘焙赛道完全容得下有长期复购的单品,比如好利来的半熟芝士,还有鲍师傅家的肉松小贝,一款单品卖几年甚至更久,不仅养出了品牌的口碑,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能长期稳定复购的烘焙产品,能关联的消费场景一定很多。

吐司和贝果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能稳定切入早餐、下午茶场景,相比较而言甜甜圈的场景就模糊得多。把单品做到极致,才能形成有效的品牌心智。

网红烘焙们往往是靠一个概念,轰炸式营销打出声量,然后在资本支持下跑马圈地,割完一茬老韭菜,快速扩张去割新韭菜。

从虎头局、熊猫不走,再到欢牛、克莉丝汀,无不如此,典型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但却不烘焙赛道应有的打法。

消费市场永远不缺故事,缺的是认真做产品的人。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