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昆 王翠
编辑|史婉佳
【亿邦原创】超级头部主播薇娅因“偷逃税”被罚共计13.41亿元。薇娅罚款消息被爆出后,直播间暂停营业,引发行业热议。
当头部主播不再是制造流量的神话时,有部分商家发出“消费不振,主播停播,我该怎么办?”“还有谁可以投放?”种种疑问。
这个问题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似乎头部主播“出事”了,就好似“天塌了”。品牌商家除了“吃瓜”,也会“恐慌”,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现象。
我们应该质问,为什么头部主播被罚,商家竟然会有如此困惑和焦虑?莫非商家的生存与发展,与这些主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这个的疑问,我们跟一些企业聊了聊,得出以下三个判断,以供参考。
1、商家失去自由意志,过于注重外部作用力带来的增长,忽视了品牌自身的能力。无论头部主播会不会“倒掉”,商家如果不改变这个认知,可能会长期处于迷茫状态。
仔细观察,其实会发现,多数有类似心态的商家,其实是一种被“流量思维”惯性所困扰的企业。
千万量级的粉丝、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销售额,头部主播在流量时代成为商家和平台共同追逐的目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产品好与坏,头部主播开始带货之后,品牌就开始做起来了,甚至有人总结出新品牌的三板斧:短视频种草平台找KOC铺5000篇测评;内容导购类网站写2000篇问答;搞定李佳琦、薇娅,并顺势在抖音中腰部主播铺渠道。
营销和产品本应该是商家赖以前行的两条腿。但显然,被互联网“教育”过后,企业开始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
这也难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平台主导了电商的游戏规则,曾经成为风口的制造者。但显然,在经历2021年诸多变迁之后,资本消沉、平台后撤、风口不在,一时间消费零售行业似乎陷入到了重获自由,又不知道如何运用自由的阶段。
有业内人士曾用“打肾上腺素”来表示头部主播对于商家的起到的作用,肾上腺素消失之后造成的疲软对商家的打击会更大。
但达人主播的流量从来不是品牌的“留量”。那些一呼百应的粉丝,也很难成为品牌的拥趸。商家过去用低折扣、送小样换来的销售额,最终都成为了大主播的顺水人情。
从这一点看,主播并非品牌的专属导购,而是通过交易佣金绑定的合作关系。品牌拿主播当广告牌或者渠道商,主播拿品牌商当经营粉丝的物料和变现的手段。两者之间很容易因为利益关系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此前,某知名主播在双11期间怒怼某国际品牌就是类似的道理。
当流量不能买、销量不能买,商家追求的流量不复存在后,回归产品、品牌才是商家最终的归宿。
显然,那些更加理性看待达人带货与品牌关系的企业似乎不受此困扰。有些品牌开始经营自己的店铺直播,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能力的提升。
在平台后撤之后,本来迎来了品牌DTC和私域的时代。但如果品牌方来“懒政”,不想修炼自身,恐怕最终还是无法应对未来的生存法则。
2、超头主播之后,回归矩阵式营销,专业达人路线终于可以浮出水面。
平台经济和注意力经济过去带来很多弊端。今年双11,李佳琦、薇娅在预售首日创造4亿观看还历历在目,一个销售额超过百亿,一个销售额达到90亿,对比其他主播更是领先十倍不止。李佳琦、薇娅成为直播届当之无愧的“双王”。
不少新消费品牌表示,只要找到了李佳琦和薇娅其中一个人带货,双11就稳了。在头部主播接二连三出事后,这一局面也将被打破。
有商家表示,之后将不再把希望寄托于单一的主播带货,自播加多矩阵达人直播是下一阶段布局的方向。
另外,市场的分层也决定了,品牌品类会无限细化。价格会逐步被价值取代。在营销层面,如何展现产品价值,营造记忆点,比所谓“饱和攻击”更加能够强化消费心智。
毕竟消费者手里的预算有限,越来越的人会走向理性消费,而非冲动决策。高居不下的带货直播退货率一直没有改善,根本原因就在于主播对产品的专业度不够。
冲动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主播人设、情感、信任、低价等方式带货已经行不通了。
随着监管力度和竞争力度的加大,品牌方之后对达人的要求无疑会更加严格。因此,内容更加专业、更懂产品、素质过硬的达人,才会被更多的品牌商家选择。
有MCN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腰部主播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垂类专业主播的势能也会越来越大,甚至品类带货属性会远超薇娅、李佳琦。品类属性才会是真正影响主播转化效率的核心要素。
3、可以预见,商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清晰。
没有所谓的“无边界扩张”。头部主播在成为遮天蔽日的网红之前,也曾经是在某一个单一领域特别出彩的带货选手。可能他更懂美妆,可能她更懂女装,可能他更愿意交个朋友。但是,随着流量效应越来越明显,为了增加变现率,就一定要做综合商城,什么都可以卖。
横向扩张带来的麻烦,就是超出了“买手制”的边界,前述的非专业性,就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所以,假货会出现,乱价会出现,以为无所不能的膨胀心态也会出现。
更可怕的是,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比如,品牌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一个平台,服务商也觉得自己可以培育品牌……这是商业模式的突变,而非渐进式创新。绝大多数企业实际上受困于自身基因,跨界打劫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头部主播,本质上已经“变态”了。这里没有讽刺的意思。业态的转变,让主播不再是一个买手,而是一个平台里的平台,渠道中的渠道,聚划算中的聚划算。
这样的形态,不仅商家困惑,连平台本身也困惑。超级头部主播之大,可以是幸福的烦恼,也可能是无形中的定时炸弹。
品牌、服务商、机构等都应该清楚,在有一技之长之后,首先不应该做很多无限的延展,而应该在擅长的领域做深做透。
由于要筹办亿邦未来零售大会,前两天跟邀请的嘉宾每日黑巧创始人周彧聊天。他提出了一个“长板理论”,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赛道很长,不急于拓宽,而是先做高壁垒。
又如同曾国藩常说的,打呆仗,结硬寨。所以,品牌方应该清醒一些。风口,其实是我们太过盼望速成的妄念。万丈高楼平地起,欲速则不达,这些年少时就懂得的道理,在商业竞争面前,很容易忘得一干二净。
还是挑战者资本合伙人周华说的对,做消费品行业,哪有什么捷径啊?
我想,边界范围内做的事,“专精特新”才是新世界里品牌、服务商、机构等应该追求的新目标。你说是吧?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