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年京东印尼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大概是市场增速的2倍,不过这只能算是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距离2016年京东宣布进军印尼至今,已经过去4年了。
拥有2.6亿人口的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市场,其互联网经济规模近年来都以超过4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重金控股Lazada,腾讯支持Shopee,而京东仍然坚持自己出海。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用京东印尼CEO章力的话说,过去两年是印尼电商最疯狂的一个阶段,有些电商玩家一个季度烧的钱几乎等于他们过去四年的投入。
在竞争中,京东印尼的策略是强调差异化,在定位上要做“很少人做、但是团队擅长做的事情”,在时间上则要保持耐心,以更长的周期去规划业务。
在某些方面,京东印尼的发展思路与国内大致相同:比如都是以本地自营供应链为主,同时把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心。不同的是,在印尼要更强调融入与协同――因为出海的难点不止是竞争,还在于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水土不服。
虽然未透露具体数据,但章力表示,过去四年京东印尼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大概是整个市场增速的2倍。不过这只能算是在当地“站稳了脚跟”,未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叠加业务是接下来团队要考虑的重心。
近日,36氪专访了京东印尼CEO章力,关于多元化团队的融合与管理,在新市场开展业务的逻辑,以及在竞争中采取的策略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的交流。
以下是对话(经36氪编辑):
谈团队:“不断筛选找到对的人”
36氪:最初进入印尼的时候,第一批团队是怎么组建的?
章力:当时我从国内各个团队申请招募人才,调配了10个外派同事来到印尼,然后在印尼从零开始招人。最开始大概20个人,我们找了一个600平米的四层小楼,下面三层是库房,最上面一层是办公室。
36氪:现在印尼本地员工大约占到多少?
章力:我们现在电商公司总共1200人,印尼本地员工大概占95%。物流公司基本上都是本地同事,大约有4000人。
36氪:管理团队是以中国管理人员为主吗?
章力:我们的管理团队是一个特别多元化和综合的团队。当然有来自京东国内外派的管理者,同时有来自本地电商的管理者,比如Lazada、Shopee、Tokopidia,他们之前的管理者也加入到我们团队当中。我们还吸纳了很多印尼传统零售行业的高端人才进来。此外还有来自印度、摩洛哥的人才,所以我们管理团队是比较多元化、均衡的。
36氪:在团队背景比较多元的情况下,会不会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章力:这是非常大的挑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大的难点,但是我觉得我们做得越来越好。
36氪:你们是怎么做融合的?
章力:我觉得首先要找到对的人,有些人就是比较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团队,有些人就会差一些,所以本身这是一个不断筛选找到对的人的过程,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公司内部文化就是,不强调这是本地团队,这是国内团队,这是海外团队,我们不想要这样的划分。我们要看每一个人的才华、经验,只有优秀的员工和不胜任的员工,这是我们非常强调的一个文化。
另外,我们作为外国人在这里,需要对本地的团队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早期很痛苦,那时候和本地团队配合起来非常不容易。现在摸索过来发现,传统的激励方式和考核方式都不好使,目前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激发他们自己对工作的热爱。
经过磨合和筛选,现在比过去已经好了非常多。而且我们重视团队文化,不允许相互分群分组的情况。很多本地管理者也可以做到很重要的职位,这对本地团队是很大的信心,他们不会觉得只有中国人才能做高管,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36氪:早期配合不易体现在什么方面?能否分享一个例子?
章力:比如在工作的拼搏精神上,刚来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因为印尼本地员工很多时候比较享受生活,对工作的热情可能没有那么高,上班时间跟我们的预期是有差距的。
我们自始至终没有强制要求员工加班,但经过这几年的磨合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一件我很感动的事,2018年双十一,当时已经夜里12点了,我从办公室出来看到一个本地团队在庆祝,因为他们的活动上线了,销售额创了新纪录。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一刻我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
36氪:印尼站跟京东总部的交流多吗?跨国的时候怎么保持顺畅的沟通?
章力:我们交流非常多,每周、每双周、每月都有交流会议。我们跟集团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有一个单独的对接人,包括跟国际业务的同事也有定期、频繁的沟通。我们分享和学习很多经验,这非常有帮助。
谈业务:“过去是打基础的过程”
36氪:刚进新市场的时候,你们计划怎么展开业务?
章力:这四年我们印尼主要做了几件事:建立京东在印尼市场的品牌认知、组建一个优秀的本地团队、搭建本地供应链、建立本地仓配物流网络、布局在印尼的电子支付能力。
现在我们做的还是打基础的过程,未来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我们会叠加很多业务。比如说品牌信赖非常重要,但对于日用百货,实际上信赖的溢价并不高。但未来,当引入医疗咨询、保险业务、金融业务,信赖就非常有价值。现在京东健康上线了“全球免费健康咨询平台”,印尼消费者也可以免费咨询。
36氪:这个思路跟国内相比如何,有哪些因为本地化特色而导致的差异?
章力:首先,价值观上百分之百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信赖、注重客户体验。当然也会有差异,比如融入和协作。在印尼市场,我们很注重跟合作伙伴的协作,而不是说要把全产业链的事都做了,像电子支付和众包物流我们就是和Go Jek合作的。协作和融入是我们在印尼市场不一样的点。
36氪:为什么在印尼要强调融入和协作?
章力:本身出海对于我们来说就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此前也没有出海经验,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要去做那些我们不擅长、或者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的事情。
但同时,我们又不能错失其它机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协作。从逻辑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的,比如说电子支付,电商场景的频度一定比不过出行和送餐,所以也是有这样逻辑上的考虑。
36氪:在复制国内的经验时,仓储物流这块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吗?
章力:对,仓配物流的优势和经验是最快复制到海外市场的,因为相对来讲它是偏标准化的东西。但是供应链、市场营销跟中国差异是比较大的,你要跟印尼的品牌方、供应商连接建立起信任,这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周期,涉及到大量的本地合作伙伴和本地团队的合作。
36氪:你们在拓展本地商户的时候有遇到比较明显的困难吗?
章力:我觉得主要还是来自于竞争,因为印尼市场本身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所以一些合作条款会带给我们一些压力。
36氪:商户在选择平台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
章力:我们还是在做一个差异化,并没有完全对标市场上其他的友商,特别是C2C模式。我们强调品质,所以大部分还是以品牌官方店和一些有质量的商户为主。
我们在跟这些商户、供应商沟通时有两个差异点,第一个是我们采取“物流带商流”的策略,因为我们提早布局了印尼多岛的仓配物流,很多品牌商因为物流能力愿意跟我们合作;第二个是我们坚决抵制假货和劣质的低价商品,所以对品牌非常看重的商户很愿意跟我们合作。
36氪:平台现在自营跟本地商户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章力:自营大概占到70%,这跟国内早期的模式比较相似。现在建立起来的优势品类主要是3C、母婴、日化这些高单值、标准化和短尾的供应链。
36氪:电商的用户画像怎么样?
章力:目前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各一半,18-34岁用户占到70%。跟国内相比,客单价比较低,对消费金融要更依赖一些,这也是我们要加强的重点,但高利息的消费信贷我们绝对不接受。
36氪:你怎么评价京东印尼站这四年的成绩?
章力:过去四年我们的年复合增长率,是整个电商市场增长率的2倍左右。我们前期战略是在印尼站稳脚跟,现在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未来的路还非常长,因为基础并不是业务的全部,就像你盖一个房子,把地基和整个架构搭好了,还要通过室内装修,购买家具电器,引入物业服务等,才能不断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36氪:未来在业务上有什么计划?
章力:我们主要专注的市场是三块,第一个是以信赖为中心的ToC市场,也就是电商零售市场:第二个是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市场,主要是针对企业客户的;第三个是O2O,就是线上线下零售融合的市场。
36氪:O2O这一块能否具体展开说一下?
章力:我认为O2O在印尼还是很有机会的。不光是印尼,在很多国家我认为O2O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O2O在印尼处于特别早期的阶段,还没有很成功的模式,当然在中国市场我们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案例。
所以我认为长期一定要做,但是短期还是存在大量试错、学习和摸索的过程。我们的优势是借鉴国内的经验和系统能力,围绕零售和供应链这两件事去做。现在市场上很多优秀的电商企业,但是大部分还是以平台和流量运营为主的商业模式,真的围绕零售、供应链、库存去做的企业还是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块是未来的一个机会点。
36氪:具体的细分方向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章力:第一条线就是我们自己会做线下店,现在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比如2018年在雅加达北部开业了东南亚第一家无人店。今年我们也计划开拓更多线下门店,包括自有品牌的尝试。
第二条线是我们会跟大型的线下连锁零售公司合作,我们也做了一些投资的布局;第三条线是我们还会跟线下的独立商家去进行O2O合作,比如说生鲜、食品等。但是具体是跟连锁门店合作,还是跟成百上千的线下小店合作,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6氪:布局线下门店是出于什么考虑?
章力:其实各个层面都有,但是在一个早期的尝试阶段,我们要去看每种形式的效率怎么样。
一方面某些品类线下销售效率还是比较高,比如服装、运动鞋、美妆,我们做了一些线下的销售活动,它的转化率非常好,对品牌也有价值。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线下可以扮演前置仓的角色。因为前置仓我们的订单可以两个小时送达,所以它在物流方面也是有价值的。在供应链方面,线下零售伙伴可以跟我们做一些品类上的补充。
线下店还可以承担售后的功能,比如说用户退货的时候,不再需要寄到我们的大仓,逛街的时候直接拿到我们线下店去完成。
谈竞争:“电商技术和系统能力是关键”
36氪:现在印尼电商市场的竞争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章力:竞争整体还是非常激烈的,不过对比五年之前,品牌化已经非常明显了。原来叫全民电商,现在是偏职业化的竞争环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过去两年是印尼电商最疯狂和最激烈的一个阶段,有些玩家一个季度烧的钱甚至跟我们四年的投入是一样的。但是从今年开始,从种种迹象看到,各个市场玩家也是更趋理性的思维。
不过现在印尼电商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每个模式都会产生非常优秀的企业,但是我不认为一个模式中能出现多家优秀的企业,它最终一定会面临洗牌和淘汰的过程。所以我预计未来几年还是会存在洗牌的过程,然后再沉淀下来。
36氪:在这个过程中,京东印尼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章力: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定位上的差异,我们要做很少人做、但是我们擅长做的且有价值的事情;第二个是时间周期上的差异,我们在印尼的耐心还是比较足的,并不是很着急一定要现在怎么样,而是以更长的时间周期去规划业务。
36氪:你觉得电商基因重要吗?有中国电商背景的玩家优势是否明显?
章力:长期来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电商最终一定是高度依赖技术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竞争再往下走,会是非常职业化的玩家会继续留在这个场内。再往后发展,资本、资源在竞争中的影响就相对有限了,电商的技术和系统能力会成为一个非常关键、必要的竞争力之一。
36氪:在技术这一块我们有什么体现?
章力:我们的技术还是围绕着供应链、零售的电商基础,这个在国内已经非常有优势了,但接下来是如何让这些技术出海。第二块是京东的仓配物流技术,这是非常有优势的,我们下一步会把仓配物流系统提供给印尼本地的企业客户。
36氪:仓配物流的优势能不能更细化到某个指标上呢?
章力:比如说库存管理的准确率,我们现在做到99.98%。还有仓储生产的人效、能管理的SKU数量、配送的时效等,这些指标都是需要强大的经验和系统去支撑的。
36氪:这次疫情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章力:实际上疫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是非常长期的影响。很多过去的业务会大幅下降甚至停止,但是同时会有非常多新的需求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快速地去捕捉并满足它。
举个例子,疫情爆发以后,单量增长非常快,过去一周,我们的生鲜订单涨了5倍,预计下个月生鲜订单还会增长10倍左右。这时候我们仓配物流的能力已经达到峰值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跟印尼最大的出租车公司Blue Bird谈合作,它有几万辆出租车,能通过它的出租车给我们做订单配送。
这个其实既是在疫情下遇到的困难,又是产生的机遇。困难是因为订单暴涨,我们的产能已经到极限了;机遇是如果没有疫情的话,出租车公司不可能跟你谈配送合作的,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36氪:中国疫情发展比海外早,国内京东怎么应对的会给你们一些参考吗?
章力:会,我们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准备了,包括供应链的准备,特别重要的是对防疫物资的储备。那个时候印尼还没有爆发,但是口罩这些需求是爆增的,我们很早就做了储备,这个也是充分体现了我们供应链能力和自营能力的优势。
在口罩价格猛涨的时候,我们以原价给印尼市场供应了1000万只口罩,现在口罩的采购价已经上涨了5-10倍,且出货量特别少,我们现阶段主要是给仓配员工采购,如果没有这些,现在我们的生产运营基本上就要停滞了。
36氪:参考中国电商的发展路径,你觉得印尼未来会出现拼多多、电商直播等新模式吗?
章力:这些其实只是营销的形式,本质上核心还是成本效率和体验。营销获客的方式只是经营的一方面,更多还是供应链的差异化和供应链的打造,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回到电商的本质。
文章来源:联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