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10月21日消息,“首届中国·东港贝类海产产业互联网峰会”在辽宁·东港如期举办,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局长杨华堂就东港海洋牧场产业经济发展做了介绍。
据悉,本次大会以“产业互联网引领 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全国优质电商企业、行业专家、产业服务商等资源,聚集农村电商与产业互联网所需关键要素与链条资源,助力东港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综合市场机遇和政策优势,打造并输出乡村振兴之东港产业振兴模式。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东港市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情况,东港市位于黄海北部辽东半岛东端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近707平方公里,盛产牙鲜、中国对虾、梭子蟹、杂色蛤等140多种水产品,是黄海北部海洋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之一。
一、强化人工渔礁建设,为海洋生物搭建好“房子”
东港市人工鱼礁区位于大鹿岛东南部海域,规划面积8243.6公顷。2010年,我市人工鱼礁建设纳入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经过五期建设,累计向争取资金5400万元,投放M型预知构建礁8066座,建成人工鱼礁区667恩公顷,生态恢复效果十分明显。2015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2016年,辽宁省海科院为我市编制了“海洋牧场的十年规划”,为我市海洋牧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工鱼礁区建设中,我市结合东港海城特点,在人工鱼礁礁体之间放置蛎子壳包10万个,8米×8米网箱60个,大块砖100万块,尝试开展海珍品养殖。
二,强化贝类底播增养殖,形成海水养殖支柱产业。
贝类是东港近海海城的传统水产养殖品种,我市的贝类不仅品质好,并且地城特征明显,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东港杂色蛤”和“东港大黄蚬”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东港市获得国家、省贝类出口示范区称号。“东港大黄蚬”成为全国首批六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之一以及与欧盟互认产品,近几年,我市贝类底播增养殖发展迅速,到2018年,贝类底播增养殖面积110万亩,主要增养殖品种为菲律宾蛤仔、中国牡蛎、文虫哈、角牡蛎、泥螺、贝类产量32万吨,贝类底播增养殖已经成为我市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
三、强化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养护东港特色渔业资源
为恢复黄海北部海域渔业字眼种群数量,保证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根据《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我们争取各级资金,组织开展黄海北部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13-2017年期间,在黄海北部海域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2000万元,增殖放流各种水产苗种数量达8.4亿尾(只)。增殖放流品种主要是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中鰭东方鲀、鸭鲆等十一我市海域生长的优势品种,一些地方品种的种群数量在不断扩大。
四、三项措施并举,海洋牧场建设实现良好效果
贝类底播增养殖、人工鱼礁建设,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是我市海洋牧场建设的三大抓手,几年来的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丰收。
贝类的底播增养殖的发展,带动形成了集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贝类产业发展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现有贝类加工企业一百三十余家,贝类流通企业三十余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东南亚、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市场。同时,贝类产业也带动了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2018年,休闲渔业旅游人数突破40万人次,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途径。贝类养殖、加工、销售、休闲渔业这一产业链已经成为全国民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人数六万余人,为解决劳动力就业做出了贡献。
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恢复近海渔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犹如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不断地增殖海洋生物的数量,据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的调查分析,礁区内外渔业资源量均有大幅提高,鱼类种类增加近2倍,渔业资源量增加近4倍。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效果,在修复和改善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不仅提高了捕捞渔民收入,也促进了本地区渔业种业的发展。
海洋牧场有效改善了我市的海洋生态环境。据专家测算,每吨贝类可移除碳10公斤,氮15公斤,磷8公斤。按照这个标准,我市近10年平均每年贝类产量达30万吨,每年可以移走海洋中的碳3000吨,氮4500吨,磷2400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陆城农业、生活、工业污染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我市个海水质量连续多年保持二类水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饵料资源,使东港市成为全球八大候鸟迁途路线之一的候鸟驿站,每年春季有数万只鸟类在此休整月余之久,以补充食物,恢复体力。
五、我市海洋牧场的作用及发展思路。
一是坚持人工鱼礁 建设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我们将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带动苗种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牧场技术引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近海生态立体增养殖、近岸综合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海洋渔业恩产业布局、品种结构、用海主体、规模水平以及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我市的人工鱼礁投放区因临近丹东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鹿岛和獐岛,礁区的建成,使鱼礁渔业资源得到迅速恢复,为旅游、垂钓、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另辟蹊径。从而加快了我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
二是坚持人工鱼礁建设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在“十二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人工鱼礁区10万亩。人工鱼礁建设需要的是大规模、大头仔、才能大收益。据专家估算,以投礁14年即可收回成本又可获微立一,投礁30年后利润可达投资总额的15倍。因此,我们要动员群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等集建设资金。要突出重点,大力争取国家等上级资金支持,大规模建设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
三是坚持人工鱼礁建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和技术,又要根据省情和东港的实际情况,从建设的规模、布局、选址、礁体设计、施工投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依靠快学技术,认真论证,避免盲目性、遵循科学规律。探索出一套适合东港海城特点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案和技术规范。
四是坚持人工鱼礁建设与科学管护相结合。人工鱼礁渔业是一项新兴的海洋产业。对此,我们制定了东港市的《人工鱼礁管理办法》,由专门的人工鱼礁机构,定期对人工鱼礁区进行资源与环境的监视监测,确保人工鱼礁建设达到预期效果,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是坚持人工鱼礁建设与全市经济发展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工作要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如滨海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海洋保护区建设,渔业资源增养殖工程建设,海洋执法管理能力建设,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等工作,使人工鱼礁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