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互联网界传出重磅资讯,共享单车两巨头之一的摩拜单车被美团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此前,一直还有摩拜要开展新一轮融资的消息,但却迟迟没有落地。再早前一些时候,还有摩拜与OFO合并的消息,但也始终没有成为现实。到今天,摩拜单车终于在资本的推动之下,不得不接受被收购的命运。看了资讯,一些人感慨创业公司的命运,一些人在猜测美团的收购目的,也有一些人在反思摩拜单车为什么要被收购?
从创业的角度观察,创业者从来都不是大幅融资之后的公司的主人,他们的股权一旦被稀释到只有百分之几,而公司发展又面临瓶颈的时候,命运的主宰权就难以自主把握;从并购者美团的角度看,打造大型互联网综合生活平台的梦想一直就有,在线餐饮之后有在线门票,点餐之后又开始做外卖,后来又大举杀入网约车市场,与滴滴正面交锋,及时收入摩拜单车,显然对充实其吃住行玩一体化生活平台有积极意义,也可增加有效流量;至于资本撮合此项收购也不奇怪,毕竟谁也无法在每个月将近三个亿的亏损面前长期淡定,特别是在市场格局初定而盈利还遥遥无期的时候,最终的结局只是没有像滴滴与快的那样合并而已,而是被更大的平台收购。
回想起共享经济的这几年,可谓峥嵘岁月稠,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民宿、共享雨伞、共享农场等,甚至出现共享女友这样的噱头,可谓共享领域不断扩大,烧钱之风持续蔓延。但到了今天,除了将几亿人变成共享用户之外,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似乎并未找到,那种靠着免费和补贴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商业模式的建立就尤其困难。滴滴到今天还难以盈利,但车价却已经提了几次,而顾客的怨言也已经四起,从而为美团的杀入提供了机遇,但双方的竞争套路依然似曾相识,还是靠补贴抢人。
由此,我们必须在共享经济的本源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本,为什么被描述得无比美好,甚至可能颠覆人类现有经济模式的共享经济,在现实中却是如此不堪?
2015年底,美国人罗宾·蔡斯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在中国发售,作者被称为共享经济的鼻祖,而且亲力亲为创办了共享汽车公司Zipcar。很多人看到了作者关于资本主义与自然资源枯竭危机下,共享经济才是人类未来可行道路的分析与预言;也有很多人看到了共享经济可以形成人人参与的巨大市场,容纳足够多的创业公司,也会形成若干平台;还有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共享经济的实现搭建了最好的载体,也有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共享经济的三个基本条件:过剩产能、人人参与、共享平台;也忽略了共享经济需要严格的成本核算和苛刻的技术支撑,确保边际成本最后几乎为零。
于是共享经济在中国,几乎就不是过剩资源的再利用,而是对新资源的租用。比如滴滴专车实际是新的B级车辆的采购后加入,而共享单车更是纯粹的重新生产,废弃的单车又形成了让人瞠目结舌的浪费。
共享经济在中国也没有人人共享,而是某些集中资源的公司在向社会大众供应资源,人人参与只表现为人人在低价使用,这已经与共享经济的本义差之千里。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有共享经济还没有建立在符合经济规律的轨道上,烧钱、跑马圈地,迅速聚集起海量用户,但公司本身并不挣钱,业务也难以盈利,却指望着携海量用户资源换来巨额商业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估值在亏损中不断攀升,有的已经成为独角兽。
所以,共享单车实质上已不能归入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只是网约车的自行车版本,最多只是网租经济。
如果顺着共享经济往前再看,近年国外引入的其他概念在中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比如众筹,本来是以社会公众力量去支持创意、科研和个性生产,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人之家的募集,但在中国却演化为熟人之间的关系众筹,或结合电商形成的另一种形式的产品售卖。
对于这种异化,有的说这是中国国情。但不得不承认,有时是明知条件还不成熟而故意为之,有的时候是故意进行了变通,甚至是面目全非的改造,只剩下概念。
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作者也提醒,共享经济的到来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思维、综合能力、行为习惯,必须与互联网发展匹配得上,共享经济才可能发展得更好。但显然,中国人距离共享经济的要求还有距离,这是要在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共享基因,逐渐构建起共享经济体系,而不是在烧钱模式下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那么,对于其他还想介入共享经济的创业公司而言,更需要琢磨如何在经济、社会和技术的逻辑上站得住脚,并且忍受可能还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如果继续重复烧钱的模式,摩拜单车就是一种参考。当然,对于创业者而言,最后即使被收购,也已经功成名就了,不是一个失败的结局。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