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晓松又火了一把。一档《矮大紧指北》放肆侃“诗和远方”,妙在同时赚钱,兼顾“苟且”。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不只高员外。
“互联网+”与各个行业频频闪婚组CP,世界日新月异,眨眼间就要七十二变,与此同时,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信息焦虑和知识焦虑。于是,“需求=市场”的万能定律作用,知识经济这池春水被吹得热乎了,沸腾了。从喜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微博、微信,到沪江CCtalk、36氪、小密圈、千聊,一大批创业者杀入知识经济领域,一票的专栏订阅、付费课程、内容打赏、有偿问答、知识社群都开始卖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来了。
一、知识变现内容PK
台上“钱途”无量台下谁掏腰包
当吃穿住行这些浅层分享经济的浪潮退去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显灵”开始让知识付费成为可能,进入有偿分享经济模式。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自身配置的不给力不断冲突。诸如“基友们聊天的梗要听不懂了”、“风口又要变,红利期千万别赶不上了”、“再不努力新来的小张就要超过你”的忧虑在颅内24小时刷屏,使人们常感觉“不知道为了什么,迷茫和焦虑总围绕着我”,于是跨界、随时性、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加之便捷的移动端支付,唤醒了“内容付费”或“知识服务”这一潜在市场。
以知乎Live为例,根据知乎的统计数据,一场时长约1 小时的在线语音讲座,能为讲者带来单场上万元的收入。而在沪江CCtalk,有的“网师”仅1节课收入35万,刚开课一年就能年薪过百万。
知识经济App们的商业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知识电商超市”,他们带着优质的头部内容,以及各类兼具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的“草根素人”、“知识网红”,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知识商场,在多样、有序、自成体系的模式下银货两讫。
从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上,我们可以简单地进行分类。
专栏付费订阅模式
代表App:得到、喜马拉雅
特点:平台联手大咖自制,精品专栏,录制内容可重复
得到的商业模式是,平台方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搭伙,找人和资源策划制作高质量专栏售卖,然后按比例分成。由于是固定内容,这个模式不需要太依赖大V、大咖等资源,保持专栏的持续更新即可,且内容可以重复售卖,边际成本较低。对于高知识、高追求的精英用户来说,其199元/每年的价格在接受范围内。
同样模式的还有喜马拉雅,但是平台上除了付费节目,也有免费内容。
线上沙龙内容付费模式
代表App:知乎Live
特点:大V自主发起,语音直播,可实时互动
对于内容付费,知乎与得到明显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知乎Live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各行业达人入驻平台后,可以自主就某一话题发起一场live,设置简介和内容大纲,以及开始时间、参与票价。感兴趣的用户自行支付报名。Live开始后,是通过语音直播的形式进行,主讲人可以发布语音、文字、图片等内容,并与用户实时互动。参与门槛较低。
课程付费模式
代表App:沪江CCtalk
特点:教育名师授课,音视频直播,可实时互动
CCtalk看起来有点像是一个大型的“一站式教育平台”,只不过售货架上放置的商品全部为直播课程。授课主体是离退教师、网红教师、大V名师等权威教育人士,内容较专业,用户在上课中可以查看实时课件,进行双向白板互动和举手提问。有免费课程,也有高端的收费课程,课程体系化程度较高。
付费问答模式
代表App:分答、微博问答
特点:行业专业人士入驻,快问快答,内容碎片化、简单化
分答的商业模式,主要是行业专业人士入驻平台,由他们自主设置回答问题的费用,然后用户付费向想咨询的人文字提问,获得语音回答。
二、爆款的逻辑
知识经济为什么那样红
从喜马拉雅马东“奇葩天团”的《好好说话》、卫哲的《百亿CEO密谈实录》,到因“得到”而“升天”的《李翔商业内参》,到知乎live的《李开复分享》,沪江CCtalk“王者不修图”的《大摄影师精品分享课》,各家都有了当红爆款、当家花旦和小生团。
而他们的背后,是一群义无反顾去氪金的“票友”。
世界变化太快,时间碎片化,淘汰无处不在,而在社会里又层出不穷掌握了各种技能的专家,要想拿到高收入、要想找到好工作、不被淘汰,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所以各种线上付费分享应运而生。同时,在新思维、新技术、新环境下,中产白领们能否有足够的思维认知和趋势把握,决定着是否有新的发展机会。所以,普通人之外,中产白领们对学习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在用“知识付费”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方向。
因此,有人成了“奇葩”的弟子,为的是知道“相亲应该问什么”、“如何向上司汇报”;有的人认真听了lucky dog的英语课,为的是与国外合作伙伴洽谈,拿下一个漂亮的合作;有的人对李开复“狂轰乱炸”,只想知道创业怎么少走弯路……
与此同时,“爆款”也在吸引更多人走入江湖,但“知识分享”真的是你的星辰大海吗?
三、知识分享vs在线教育
你的最佳选项是哪个
如果想掌握一门技能或者学好一门语言,知识分享App也许会相悖于其学习方式,因知识分享的最大特征是碎片化、非系统化,而在此学到的都是已经被过滤、删减和简单化的二手知识。
学习技能或者语言,还是应该归类于“在线教育”的范畴。尽管两者都在“知识经济”的筐子里,但是“知识分享”和我们所说的“在线教育”仍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比当前兴起的知识分享,教育是更系统、全面地传授知识。
知识分享类,或泛知识类App(如知乎Live、得到、分答),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某个主题的一次性分享。在内容上追求简单易用,理解更浅层,获得更迅速。同时,这类App的门槛较低,受众面广,更加追求普适性。
实际上,这些碎片化内容比起知识本身,更像是一种方法论的输出。主讲嘉宾基本都有一张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铁齿铜牙“,具备降低受众理解门槛的能力,可以使”所有知识变得简单无痛易于接受“。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讲者语言能力决定了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下所能达到的输出效果——换成大白话就是,个人魅力很重要。而同时,因为追求”众乐乐“,专烹“大锅饭”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而在线教育(如CCtalk、网易公开课)App,则是更加复合的专业知识分享,属于重平台。通常涵盖一部分泛知识内容,又有明确的门类科目划分。学习采用体系化教学,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目标,用户需要制定较明确的学习计划。
又由于学习需求和场景的复杂,相应的工具形式也复杂。比如以CCtalk为例的教学直播平台,有双向白板、举手提问等设置,更加贴近线下教学场景,而且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随时提问、献花、讨论。
最重要的是,专门做“小炒”的在线教育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的状态因材施教。在费用方面,有免费课,也有高端课,但课程费用相对较高。
但很多时候,两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知识经济延伸出的两条支流,并时而交汇。例子俯拾皆是,在喜马拉雅上你可以找到名师luckydog的《十天突破零基础口语》的英语课程,一节课程3-5分钟。而打开CCtalk的App,同样能搜索到这位老师《10小时突破英语零基础》的课程,一节课程50-70分钟。在诸如此类的泛知识领域,两者重合交叉,并不能十分精确地划分出“楚河汉界“来。
而从知识经济近几年的发展走向可以发现,持久性的消费机制或许能让知识经济摆脱“阅后即用,用完即走”的窘境,让知识经济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四、孵化产品、营养受众
知识经济是个“双黄蛋”
知识经济的春天,让知识的价值前所未有的放大,引爆一场线上的知识狂欢,吹绿了不少高晓松这样的知识分享者的江南岸,并让”知识草根“、”知识素人“变身”知识网红“,掌握吸金大法。
时至今日,知乎Live上葛巾凭《正装入门:先穿对,再穿贵》单篇课程收入高达15万;喜马拉雅上田艺苗凭借《古典音乐很难吗?》系列课程年收入近千万、声音教练徐洁《如何练就好声音》付费播放总量超过760万;沪江CCtalk上,luckydog在一场英语课程预售会中,一小时入账10万元,当日营收达25万元。与去年“王思聪“们熟能生巧的热闹,相比,如今这些并不出名的素人们创作的知识产品,无论单场还是总收入,其规模已超过去年最吸金的明星、网红,俨然一场线上的知识经济狂欢。
与此同时,受众也在这场狂欢之中获得了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通道。无论是想知道“怎样鉴别白莲花和绿茶婊”,还是纠结“怎样说套话”,或者“毕业先工作再出国or先出国再工作?”,去应用商店里面下载一个APP,搜索框中啪啪啪输入一串字,各种顺滑到你根本就感觉不到付费痛楚的付费渠道带来的短短一瞬间,你的答案有了。
那么,泛知识类平台(知识分享)VS在线教育,哪一个才是受众的最佳选择?这个问题需要套用的哲学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碎片化的知识获取适合泛知识,而深度、体系化的知识建设则需要选择在线教育。毕竟,仅仅依靠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你成不了真正的文青。
我们犹记得历史书上提到的那场书籍出版带来的“古登堡革命”,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亲自经历。只不过我们身后的背景,从地中海城邦的人头攒动,变幻成了今天手机、平板上那些五彩斑斓的APP小图标的鳞次栉比。
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次“革命”了。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