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这几年,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都能感受到一种集体的“倦怠”: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密的角落,即便像“双11”这样曾经能让所有人都肾上腺素飙升的消费盛宴,现在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用“消费不振”这样的经济词汇来形容它;用“低欲望社会”这样的社会学语言来表达它。但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放下那些熟悉的概念,从一个更深邃、更隐秘的心理维度,去剖析为什么双11正在渐渐变得无趣,变得寡淡,变得寻常。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最近成为了我的精神导师。在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在物质极大丰富、营销手段空前发达的今天,消费者的“欲望”似乎却集体熄火了?
拉康的理论复杂,但核心观点非常清晰:人的“欲望”本质上是“匮乏”(Lack)。这种匮乏永远无法被满足,而我们所有的消费行为,不过是试图给这种匮乏戴上一个“商品”的面具。那么,当这个面具突然失效时,“低欲望”就浮现了。
这期播客,我们事关双11,但更多的,是从拉康关于“需求、要求与欲望”的区分开始,层层深入,最终揭示这种“低欲望”是如何成为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抗思潮。
识别上方二维码收听节目↑
01
满足他者欲望的欲望
要理解“低欲望”,首先要理解拉康定义的“欲望”(Desire)到底是什么。在拉康的体系中,我们日常所说的“想要”,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它们被严格区分开来:需求(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
需求(Need)是对应生物本能的满足。比如,你肚子饿了需要食物,口渴了需要水。这是可以被直接和完全满足的。
要求(Demand)是类似当婴儿想要食物时,他不仅发出“需求”的信号,他还向“母亲”发出“要求”——一种被爱、被认可、被在乎的信号。
而欲望的本质是匮乏(Lack)。
拉康认为,欲望正是在“要求”中无法被满足的那个“剩余”。
欲望不是指向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指向一种绝对的缺失,是响应(大)他者欲望的欲望”:我们的欲望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我们试图去满足“大他者”(社会、文化、主流价值)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的欲望。我们购买名牌包,不是为了包本身,而是为了满足社会要求我们“成功”、“有品位”的那个期待。
许多人的基础“需求”已经饱和,甚至过剩。而“低欲望”的出现,恰恰是消费者开始察觉到——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去满足“大他者”的要求(即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我依然无法填补那个核心的“匮乏”。
当人们发现,购买了最新的手机、最好的汽车、最贵的衣服,却依然无法获得“被爱”和“被认可”的终极满足时,他们开始对“要求”带来的消费冲动感到麻木和厌倦。
这是对消费社会最基础的、第一次结构性的抵抗。
02
自我想象的神话破灭
现代消费主义的强大,依赖于拉康所谓的“想象界”(Imaginary Order)——一个由图像、幻象和认同构成的世界。
在想象界,主体通过外部的形象(镜子中的自己、广告中的明星、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来构建一个“理想自我”(Ideal Ego)。
然而,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为我们提供通往这个“理想自我”的捷径和道具。每一次消费都是一次认同的尝试。
比如,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抖音)将自我想象推向了极致。它们制造了一种近乎“完美的标准”。
又或者,每个人都暴露在由他人完美形象构成的“镜子”前,这使得“理想自我”的门槛被无限拔高。
然而,想象界提供的是一个虚假的整体性。消费品只能在表面上模仿“理想自我”,但它们无法触及欲望的本质——那个内在的、结构性的“匮乏”。
随着物质的丰富和信息爆炸,消费者看到了幻象破灭的速度。一件新的衣服、一款新的产品,其“理想自我”的光环消逝得越来越快。
而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符号界”(Symbolic Order)。符号界是由符号(包括商品符号)、社会身份、文化认同构成的社会世界。
消费不仅是为了理想自我,它还是对“符号性债务”的偿还——即社会要求你达到的经济地位、家庭责任、社会阶层。
例如,“买房”就是最大的符号性债务。当经济压力增大,年轻人面临高房价、高工时、低收入的组合时,他们发现,越是用尽全力去偿还债务,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越是不升反降。

“低欲望”因此成为一种经济上的“躺平”和心理上的“退订”—— 我拒绝为了虚假的理想自我,而背负沉重的符号性债务,进而拒绝了社会对我“完美消费主体”的建构。
03
他者的消散
在拉康的理论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叫做“小他者”(Object petit a)。
它不是欲望本身,也不是那个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具体物品(比如一杯水、一个包),而是隐藏在那个具体物品之下、驱动我们去欲望的那个“空无”、那个“缺失感”本身被实体化后的形象。
举个形象的例子,Object a就像是磁铁周围的磁场。你看不见、摸不着磁场本身,但你能通过铁屑被吸引、排列的方式,清晰地“看到”磁场的存在和形状。Object a就是那个“磁场”,而我们追逐的具体物品(比如一件新衣服),就是那些“铁屑”。我们以为我们想要的是铁屑,但实际上,是那个无形的磁场在吸引我们。
在消费社会中,营销和产品设计的工作,就是将商品的某一特性(例如,新功能、稀缺性、设计感)打扮成这个“Object a”,诱使主体相信:只要拥有它,你就能获得那份失落的、完整的“快感”。
在过去,消费品成为诱饵:迭代的速度和“最新款”;交付的速度,即刻拥有的满足感;限量版、定制款带来的社会区隔。
然而,今天的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看到商品“祛魅”的过程: 很多“新功能”在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或者很快被更迭。 饥饿营销和限量版背后的批量化生产逻辑被揭穿。 一款产品刚买来时的兴奋,在拍照发到朋友圈后,就迅速被下一轮的刷屏信息淹没。

消费者不再为这种快感买单,是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次失望。他们知道,无论商品包装得多么精美、广告宣传得多么诱人,它所承诺的“完整感”和“终极满足”都会在拿到手后迅速消散。
这种洞察是一种心理成熟,但对消费市场来说却是致命的。
当Object a的机制被看穿,商品就从“欲望的缘由”降格为纯粹的“工具”或“功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低欲望社会的人们,只购买最低限度的功能性商品,拒绝为虚幻的“剩余快感”支付溢价。
04
从消费自由到享乐重负
最后,我们必须讨论拉康体系中最具争议,也最能解释现代困境的概念:享乐(Jouissance)。
享乐是一个超越普通“快乐”的范畴。拉康认为,快乐是主体对紧张的释放和平衡的维持;而享乐则是一种过度、侵犯性的快感,常常伴随着痛苦或不适。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和消费社会,主流文化不再仅仅允许你享受,而是“命令你必须享乐”。
“你必须快乐”、“你必须成功”、“你必须拥有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他者对主体发出的“享乐命令”。
消费品是实现这一命令的“药方”:购买更多、体验更多、分享更多。这种叙事仿佛在说:“看!我正在努力地享乐,我符合社会的标准。”
拉康指出,这种被社会命令的、过度的享乐,最终会成为一种重负(Burden)。
“努力享乐”本身是极其消耗能量的:你必须努力工作来换取消费能力;你必须努力维护你所购买的商品和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你必须在社交媒体上维持“享乐中”的形象。
当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上升通道受阻,而“享乐命令”依然高悬时,这种“必须快乐”的压力就变得不可承受。
而“低欲望”“躺平”正是对这种享乐命令的心理反抗——我拒绝接受这种无休止的、被强加的快感追逐。我选择降低可见欲望,以减轻背负的享乐重负。
这种反抗并非彻底的无欲无求,而是一种对内在真诚的回归。
与其在虚假的外在形象中痛苦地追求享乐,不如回到一个更简单的、不被社会规范所定义的生活状态。
05
匮乏的新形式
拉康的理论告诉我们,欲望(匮乏)永远不会消失,它只会改变形式。当传统的消费符号——汽车、豪宅、名牌——不再能有效捕捉和表达这种匮乏时,欲望就会流向新的领地。
未来的消费趋势可能不再是“拥有”(To Have),而是“成为”(To Be):
拉康一生都在呼吁:“不要向你的欲望妥协。”
这句话听起来是鼓励我们追逐欲望,但其实恰恰相反。他的意思是,不要轻易地接受“大他者”为你安排好的、现成的欲望。因为那不是你真正的欲望,那是“他者的欲望”。
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的“消费低欲望”,或许是一次集体的、被迫的“停顿”。它强迫我们从永不停歇的符号追逐战中抽身出来,进行一次难得的反思:我究竟需要什么?我到底想成为谁?

当外部的噪音减弱,我们是否有可能聆听到内心深处属于自己的、微弱而真实的声音?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一种清教徒式的禁欲。而是说,我们或许正在学习区分“他的欲望”与“我的需求”。一种新的消费形态正在萌芽:
比如,回归“使用价值”:当人们更加关注商品本身的质量、功能与耐用性,而不是它浮夸的符号意义。这也是“反向消费”、“理性消费”兴起的深层原因。
又比如,为“体验”与“意义”付费:如果一定要消费,人们更愿意为那些能带来真实生命体验、能创造美好记忆、或与个人真实兴趣深度结合的事物付费,比如一场深度旅行、一门手艺课程,而不是一个仅仅用来展示的Logo。
还有,可以构建“小他者”的认同:当社会的“大他者”失序,人们转而从更小的、真实的社区(朋友、家庭、同好圈子)中寻找认同和满足。这里的欲望,更具象,更贴近真实的情感连接。
这种转变,痛苦而迷茫,但它也蕴含着一丝解放的契机。
它迫使我们从一个被动的“欲望的客体”(过去被广告和社会标准所驱动),尝试向一个主动的“欲望的主体”转变——去审视、去质疑,甚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欲望模式。
所以,当我们谈论“低欲望社会”时,我们谈论的远不只是经济学。我们谈论的,是一场深刻的心理变迁,是一次集体性的“成长阵痛”。
我们曾经依赖消费这面“社会之镜”来定义自己,如今这面镜子出现了裂痕,映照出的形象不再完整、不再令人信服。
这让我们感到失落和焦虑,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正视镜子的虚幻,并尝试在镜子之外,寻找那个更真实、或许不完美但却属于自己的轮廓。
拉康的理论告诉我们,人永远无法完全认识自己,欲望永远会有缺口。
真正的成熟,或许不是填满这个缺口,而是学会与这个缺口共存,并有勇气去探寻,哪些欲望是“我”的,而哪些,只是时代回声中,一个喧嚣的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