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我们研究了十几个品牌 发现今年双11赚钱的都在“反向操作”

晏涛 2025/10/21 12:53
晏涛 2025/10/21 12:53

邦小白快读

全文速览
EN

文章揭示2025双11电商商家普遍亏损,但赢家通过反向策略获胜。

1.亏损现状:70%退货率常态,如服装卖家280万退货额;获客成本从300元涨至1000元/线索,利润稀薄;10人团队两年不盈利。

2.新规则要点:双11强调“加粉>GMV”,57天超长周期;“全域打通”如天猫+小红书;“即时零售”融合线下体验。

3.实战策略:爆品抓眼球如“解压捏捏乐”靠情绪价值卖29.9元;用户沉淀效仿Babycare做私域运营;全渠道融合如淘宝店+闪购提客单价至68元;AI工具用于客服、设计等提效。

4.长期认知:即时零售是最后流量洼地;用户资产比GMV重要;AI能省50%人力成本。

文章聚焦消费趋势和品牌建设机遇。

1.品牌营销启示:即时零售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提升“体验感”,打破价格战循环,用户愿为方便付费。

2.产品研发需求:爆品设计强调情绪价值>功能价值,如高颜值、有话题性产品,举例“解压捏捏乐”低成本高溢价。

3.消费趋势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关系密度”,效仿Babycare基于月龄定制内容,提升忠诚用户年购频次;内容营销与渠道结合,全域打通趋势增强品牌曝光。

4.渠道建设策略:全渠道融合如货架+即时模式(淘宝店+闪购),实现场景覆盖>铺货;即时零售成新增长点。

文章解读政策变化、机会与风险。

1.政策解读:2025双11规则剧变,平台重心转向用户资产(加粉>GMV),超长周期57天;全域打通已成定局,如天猫+小红书合作;即时零售上位改变体验。

2.增长机会:用户资产建设是核心机会,私域留存如Babycare案例提升用户忠诚度;即时零售带来客单价增长;AI应用提ROI,效仿宠物用品商ROI从1:2.5升到1:4.3。

3.风险提示:高退货率(70%)和获客成本(1000元/线索)威胁生存;平台规则复杂化(如内容、直播、算法)增加成本;不转型用户资产模式会出局。

4.学习点:采用反向策略如爆品话题引流、AI外呼激活老客;合作方式参考全渠道融合,避开单平台困境。

文章提供电商时代产品设计机会和数字化启示。

1.产品生产设计需求:爆品开发注重价格力、高颜值和话题性,如“解压捏捏乐”5元成本卖29.9元,契合用户情绪价值。

2.商业机会:即时零售融合线上线下,带来增量销售,零食商案例客单价提升至68元;全域打通如小红书合作扩展渠道。

3.数字化电商启示:AI工具应用必要,如客服、设计提效;转向用户资产模式(农耕模式)替代纯流量依赖;内容与渠道结合启示降本。

文章分析行业痛点和技术解决方案。

1.客户痛点:卖家面临高获客成本(1000元/线索)、70%退货率;全渠道布局导致运营复杂、人力成本高;缺乏体验感引发价格战。

2.行业发展趋势:即时零售成流量洼地;全域打通融合内容与货架;AI加速落地,2年内平台争相布局。

3.新技术应用:AI工具三场景必备—客服处理80%咨询、外呼激活老客、设计生成素材;宠物用品商ROI提升案例;技术提人机协同>人海战术。

4.解决方案:通过AI优化投放和客服;辅助用户资产建设方案如全渠道打通;即时零售提供降维打击体验。

文章探讨平台需求和最新实践。

1.商业需求:商家需体验感支持,即时零售帮助摆脱“卖图片”困境;用户资产需求高于流量,如Babycare私域锁客案例。

2.平台最新做法:规则转向用户中心—加粉>GMV、57天长周期;全域打通策略如天猫+小红书;即时零售推广为降维打击;平台鼓励养用户资产而非流量内卷。

3.运营管理启示:招商政策应强调用户资产建设;风险规避通过鼓励商家自育用户(农耕模式);内容融合货架提升粘性。

4.风向规避:避免规则复杂化导致“数据牢笼”;扶植用户资产模式减少依赖;即时零售预防本地生活流量争夺。

文章揭示电商产业新动向和政策启示。

1.产业新动向:纯电商转向融合模式—即时零售打破低价循环;全域打通如内容+货架成趋势;用户资产成核心增长驱动。

2.新问题提出:电商转型遇困—高退货率、获客成本剧增;规则复杂致团队不盈利;AI应用加速但生存压力大。

3.政策法规启示:平台政策应优化用户资产导向;AI工具需推广,提政策支持降成本建议;商业模式革新参考“农耕模式”自育用户。

4.研究焦点:即时零售是流量洼地,预示本地生活争夺;用户资产经营替代清库存;AI生存题推动产业变革。

返回默认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双11的“繁荣”背后,一场逃亡正在上演。

10月15日晚8点,天猫双11预售启动,首小时35个品牌成交破亿,1802个品牌翻倍增长。

但数据越热闹,老板越焦虑。

前不久和一位干了10年电商的朋友吃饭,他年销七八千万,却告诉我“想把公司卖了”。

不是不赚钱,是利润越来越薄,人越干越累。

团队从几人扩到几十号人,就为了应付5、6个平台的各种运营规则。每个平台都要做内容、搞直播、玩算法,成本年年上涨,风险也大增,最后发现都是在给平台和员工打工。

他的处境,正是今天电商人的一个缩影。

在我看来,纯电商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

当90%的商家还在为GMV流血时,10%的赢家已换好赛道。

血泪账本:为何老板们双11越干越亏?

电商,正从一门“流量生意”变成“负债生意”。三个数据,可以说透现状:

1、70%退货率已成常态,一个服装卖家做850万业绩,退货直接吃掉280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个月的流量成本会涨到多高。

2、获客成本突破生死线,某些细分品类,线上获客成本从300元飙升至1000元/线索。这背后竟然有平台故意把线索对给竞争对手,制造内卷的行为。如同当年的百度竞价。当你的客单价跟不上流量涨幅时,每一笔成交都在流血。

3、10人团队干两年还不盈利,这是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没有供应链深度、没有内容能力的团队,正在批量出局。

平台规则复杂化,本质是把商家困在“数据牢笼”里:淘宝逼你做内容,抖音逼你做货架,小红书逼你开直播——全渠道布局是找死,单平台坚守是等死。

2025双11规则剧变,藏着最后机会

今年平台的四个动作,暴露了未来生存法则:

1、加粉>GMV:平台终于承认“杀鸡取卵不如养鸡生蛋”;

2、57天超长周期:双11不再是冲刺赛,而是马拉松;

3、全域打通成定局:天猫+小红书、京东+小红书,内容的尽头已是货架;

4、即时零售上位:这不是配送升级,而是体验的降维打击。这不仅仅是“送得快”,而是线上效率与线下体验的融合,是打破纯电商“低价循环”的关键。

为什么纯电商永远在价格战里打转?因为你卖的不是产品,是一张图片。用户在线上感受不到“货和场”的价值,最后只能比价。

所以我说,即时零售是帮线上商家把“体验感”做出来的最短路径,是摆脱价格战、稳住价格的有力武器。

四步反向备战

把双11变成“用户资产”提款机

实际上聪明的品牌都已经在做厚“用户资产”,这是最值钱的家底。分享4个双11立即可用的策略:

爆品抓眼球,情绪价值>功能价值

今年爆品要有话题性、价格力、高颜值。比如“解压捏捏乐”,成本不到5元,卖29.9元,靠短视频传播单月破10万件。

用户沉淀是核心,关系密度>用户数量

前不久我拆了Babycare的后链路运营:真的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用户进私域后,基于月龄、购物习惯定制内容,做尿裤订阅、积分抵现。海浪之音,宝妈陪审团等等,一套闭环下来,潜在黑卡会员翻1倍,忠诚用户平均年购12次。

全渠道融合,场景覆盖>渠道铺货

立即布局“货架+即时”模式:淘宝店+闪购,京东店+到家,抖音店+小时达。一个零食商家用这招,客单价从45元提到68元——即时零售的用户,愿意为“方便”付费。

AI提效不是选择题,人机协同>人海战术

今年双11,AI工具的三个场景必须用起来:AI客服处理80%常规咨询;AI外呼做老客激活;AI设计批量生成素材。。。

用AI做营销,就抓住这6个字

AI应用落地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的多。一个宠物用品商家用AI做投放,ROI从1:2.5提升到1:4.3。

从爆品引流到用户沉淀,再到渠道协同和AI提效,这套组合拳让你从“游牧模式”(追着流量跑),转向“农耕模式”(自己培育用户资产)。

写在最后:3个让你持续增长的认知

1、即时零售是最后流量洼地:2年内本地生活流量必成平台必争之地;

2、用户资产比GMV重要:公域拉新+私域留存+超级用户锁客,是未来5年的增长底线;

3、AI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从客服到投放,AI能省到50%人力成本。

记住:当别人在清库存时,赢家已在经营下一个十年的用户资产。

从今年开始,双11的本质,不再是清库存,而是建资产。

注:文/晏涛,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