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labubu和玲娜贝儿之间 还差几个故事?

李佳晅 2025/09/08 13:42
李佳晅 2025/09/08 13:42

邦小白快读

泡泡玛特与迪士尼的IP运营对比

1.泡泡玛特labubu新品价格在二手平台炒至2500元后暴跌至原价附近,显示市场不确定性;玲娜贝儿基础款挂件已回归原价但热度稳定,源于持续互动。

2.泡泡玛特2025年半年报营收138.8亿人民币,净赚45.74亿,股价从88.76港元涨至335.40港元,涨幅278%,创始人王宁以279亿美元身家超越马云。

泡泡玛特业务策略与风险

1.业务组成单一:潮玩销售(盲盒、手办等)贡献超95%营收,毛利率高达70%(成本30元售价99元),但缺乏故事支撑可能导致IP热度波动;相比之下,迪士尼业务多元,覆盖电影、乐园等,利润更稳定。

2.IP延长差异:迪士尼通过全球12座主题公园和600亿美元投资扩展IP生态系统;泡泡玛特以主题展览、时尚走秀等破圈活动互动粉丝,但北京乐园评价负面,如缺乏可玩性。

启示:粉丝经济实操

1.延长IP需结合内容沉淀和线下互动,泡泡玛特故事缺失是短板;操作上可参考玲娜贝儿的排队互动模式增强用户黏性。

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1.泡泡玛特依赖视觉设计和情绪价值驱动Z世代及年轻白领消费者,如在线抽盒和潮玩展览活动;迪士尼通过电影叙事塑造IP,覆盖全年龄段用户,营销更普适。

2.转型动向:泡泡玛特进军影视圈制作动画《LABUBU与朋友们》,尝试“内容+IP”模式提升品牌深度;迪士尼乐园板块贡献59%利润,显示沉浸式体验的价值。

消费趋势与用户行为

1.Z世代偏好:盲盒经济代表新消费趋势,价格波动(如labubu炒高后回落)反映短期投机行为;用户行为显示粉丝愿排队3-5小时互动(如玲娜贝儿),强调情感链接重要性。

2.启示:品牌需融合内容与互动以延长生命周期;视觉创新和情感营销是年轻群体关键驱动力。

增长市场与消费需求

1.潮玩市场增长:泡泡玛特高利润率(70%)显示需求旺盛,新品如labubu系列引发关注;但价格快速波动(从2500元跌至原价)凸显市场不稳定风险。

2.需求变化:消费者倾向体验式消费(如玲娜贝儿互动),泡泡玛特以展览、走秀等破圈活动拓展需求;可学习迪士尼主题乐园模式增强用户黏性。

机会提示与风险应对

1.机会:泡泡玛特进军影视和乐园升级提供合作空间,如衍生品授权或线下活动招商;扶持政策如乐园设备升级可挖掘潜在增长点。

2.风险:业务单一(潮玩销售占95%营收)限制发展;事件应对如炒价回落需监控二手平台规避投机,正面影响在股价飙升但需防负面评价(乐园“无聊”)。

产品生产与设计需求

1.泡泡玛特盲盒生产成本仅30元(售价99元),强调低成本高效率模式;产品设计基于无故事IP,靠视觉创新驱动需求,如labubu系列外观设计吸引年轻用户。

2.需求变化:潮玩制造需适应Z世代偏好,泡泡玛特乐园设备升级暗示硬件生产机会(如可玩性设施)。

商业机会与数字化启示

1.机会:潮玩市场需求旺盛,泡泡玛特拓展影视和展览提供代工合作;数字化推进如线上销售(泡泡玛特零售渠道)提升生产灵活性。

2.启示:泡泡玛特乐园占比不足2%,借鉴迪士尼乐园硬件投资模式可实现产值提升;电商模式(如机器人商店)指导生产与销售整合。

行业发展趋势与新技术

1.粉丝经济兴起:迪士尼乐园利润占59%,泡泡玛特展览互动显示体验经济需求;技术如在线抽盒、二手交易平台需要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

2.趋势:IP运营从视觉驱动转向内容融合(泡泡玛特影视尝试);主题乐园扩张计划(迪士尼投资600亿美元)反映行业增长。

客户痛点与解决方案

1.痛点:IP生命周期有限(labubu价格波动),故事缺失导致热度难以维系;服务需求在如何强化互动(如玲娜贝儿模式)。

2.解决方案:借鉴迪士尼主题乐园生态系统(沉浸式体验);泡泡玛特的破圈活动(时尚走秀、电视节目)提供轻量化服务方向。

平台需求与运营管理

1.需求:泡泡玛特线上销售、机器人商店贡献超95%营收,显示在线平台重要性;平台招商可聚焦乐园或影视合作,如迪士尼乐园扩展计划提供招商机会。

2.运营:平台需监控价格波动(如二手炒作回落),以规避风险;迪士尼乐园服务模型(融合物理和情感元素)启示运营提升。

风向规避与最新做法

1.风险:炒价事件(labubu原价1106元炒至2500元后跌)需平台规则控制投机;泡泡玛特乐园负面评价(“缺乏可玩性”)警示运营管理需优化。

2.做法:泡泡玛特让IP参加展览和走秀增加互动;迪士尼激进投资乐园(600亿美元十年计划)显示平台规模化策略。

产业新动向与商业模式

1.新动向:泡泡玛特转型“内容+IP”(如制作动画),尝试突破故事缺失问题;迪士尼宣布主题乐园扩建(新增4-9艘游轮)显示持续创新。

2.商业模式差异:泡泡玛特单靠潮玩销售(占比95%)vs迪士尼多元业务(娱乐45%、体验59%利润);内容驱动(迪士尼电影叙事)vs视觉驱动(泡泡玛特无故事IP)塑造产业新范式。

政策启示与新问题

1.启示:故事支撑是IP长周期关键(迪士尼百年沉淀);泡泡玛特利润率优势(70%)提供商业模型借鉴。

2.新问题:如何平衡内容投入与短期利润(泡泡玛特影视尝试);乐园体验落差(泡泡玛特 vs 迪士尼)需政策引导投资标准。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上半年的潮玩“当红炸子鸡”labubu不火了?

日前泡泡玛特发布labubu“心底密码系列”新品,原价为1106元一端盒,开售当天在二手平台被炒高至2500元后,却在短短几天内迅速下跌,许多黄牛以近乎原价的价格抛售却无人问津。

反观迪士尼近年来在亚洲最火爆的IP玲娜贝儿,也曾经过手办周边的价格“过山车”,一个标价139的基本款挂件最高被炒到2000余元,现如今基础款挂件已回归原价。但玲娜贝儿的热度并未消退,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每天都有大批粉丝排队3到5个小时,只为和玲娜贝儿互动1分30秒。

随着公仔价格的回落,只有背景设定,没有故事内容的labubu,能否像玲娜贝儿那样延续IP热度?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不同IP的横向对比,背后却是泡泡玛特与迪士尼两家公司运营方式的差异化。同样靠“运营IP”“粉丝经济”起家,泡泡玛特能否成为像迪士尼那样的IP帝国?

8月下旬,泡泡玛特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营收138.8亿人民币,净赚45.74亿,比2024全年翻了近5倍。公司股价也一路飙升,从年初的88.76港元涨到了335.40港元,涨幅高达278%。创始人王宁以279亿美元身家超越马云,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77位。

此前泡泡玛特宣布进军影视圈,用首部动画《LABUBU与朋友们》开启"内容+IP"转型之路。王宁表示“不做迪士尼,要做世界的泡泡玛特”,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对企业文化积淀欠缺、势能不足的清晰认知。

但市场对于泡泡玛特能否成为中国“迪士尼”的讨论从未停歇。因此,我们从业务组成、规模以及业务规划三维度,将两家公司做一次对比。

首先,从规模上来看,迪士尼的市值、营收、利润全方位碾压泡泡玛特,但泡泡玛特的利润率更胜一筹。

泡泡玛特市值4300亿港币,迪士尼市值超2115亿美元,约为泡泡玛特的4倍。从营收来看,2025年上半年迪士尼营收超472亿美金,折合人民币约3380亿元,是泡泡玛特的24倍。利润上,迪士尼上半年净赚约611亿人民币,是泡泡玛特的13倍。

营收与利润的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泡泡玛特的高利润。有人指出,泡泡玛特99块的盲盒,成本只需30元,毛利率高达70%,甚至超越GUCCI、YSL等一众奢侈品。

其次,泡泡玛特的业务组成非常单一,而迪士尼业务更加多元。

泡泡玛特给自己的定位是“潮流文化娱乐公司”,其IP大多无故事背景,靠视觉设计和情绪价值驱动消费者“买单”,面向群体主要是Z世代和年轻白领。消费场景主要包括了购买盲盒、手办,在线抽盒,潮玩展览,衍生二手交易换娃、改娃等。

潮玩销售占据泡泡玛特营收的绝对大头,门店零售、线上销售和机器人商店贡献了超过95%的营收及利润。而泡泡玛特乐园的收入并未被单独列出,而是被归在“中国业务的批发及其他收益”中,占比不足2%。

迪士尼定位是一家“综合性娱乐传媒集团”,旗下IP多来自电影、动画等长篇叙事塑造,目标受众覆盖全年龄段,具有极广的普适性。它的消费场景涵盖了电影票、流媒体订阅、主题乐园游玩、购买服装、玩具、家居等衍生品。

迪士尼的营收更加多元,主要分为娱乐、体验和体育业务三个板块。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包含了有线电视、流媒体、内容发行与IP授权业务的娱乐板块,占整体业务45%左右。但迪士尼最赚钱的业务是涵盖迪士尼乐园、邮轮和消费品的体验板块,迪士尼超59%的利润出自这个板块。

第三,IP生命周期有限,如何延长IP的生命周期,两家企业分别交出不同答卷。

对迪士尼而言,主题乐园作为沉浸式、可体验、可延伸的IP生态系统,对IP的生命周期和粉丝经济变现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乐园板块的盈利能力足以说明迪士尼是“IP+主题乐园”模式的终极实践者和最大受益者。目前,迪士尼在全球三大洲共有6大度假区12座主题公园,55家度假酒店和俱乐部以及5艘游轮。迪士尼乐园将物理世界、人文服务和情感叙事融合,为游客打造完整、封闭且充满魔法的世界。

在主题乐园投资上,迪士尼十分激进。迪士尼在投资者峰会上曾宣布,未来十年将在迪士尼体验板块投资600亿美元用于乐园的扩建及游轮业务的发展,这是过去十年投资总量的两倍。此外,迪士尼更是宣布了一系列主题乐园扩建和新增项目计划,迪士尼游轮队伍也将在2027年至2031年间,新增4艘至9艘,让全球游客有更多机会体验迪士尼的服务。

泡泡玛特唯一的主题乐园坐落在北京,尽管泡泡玛特持续升级乐园设备,但无论是乐园面积、设施可玩性、视觉效果、服务质量都与迪士尼乐园相差甚远。尽管泡泡玛特也在乐园中推出星星人、labubu等IP的“好友见面会”活动,“精灵啦啦操”等特别表演,但仍有很多网友评价乐园体验“缺乏故事背景”“可玩性太低”“无聊”“缺乏性价比”等。

但显然,泡泡玛特正在另辟蹊径,通过举办线下主题展览、让IP参加时尚走秀、电视节目等方式,增加IP“破圈”的可能,加强与粉丝的互动。

泡泡玛特和迪士尼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成功范式:一个是传统内容产业的集大成者,另一个是新消费与粉丝经济时代下的创新产物。102年的内容沉淀让迪士尼坐拥庞大的高黏性粉丝群体,而这也正是刚满15岁的泡泡玛特最为欠缺的:有故事和内容作为支撑,线下乐园才能做大,IP生命周期才能做长。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