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创业半年 融资3亿元 郭人杰说要做机器人的消费品

邓咏仪 2025/05/27 08:30
邓咏仪 2025/05/27 08:30

邦小白快读

家庭场景小型机器人进入消费级市场

1.乐享科技半年融资3亿,产品方向为家庭通用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Z-Bot和W-Bot

2.产品核心功能包含全屋移动、安防巡航、老人儿童看护等实用场景

3.通过用户共创开发平台实现功能自定义,支持传感器扩展和软件适配

技术下放带来消费级产品创新

1.将实验室级机器人技术(如激光雷达)降维应用于家庭场景

2.情感大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赋予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

3.首款产品计划2025年底上市,售价远低于实验室机器人

家庭场景消费趋势洞察

1.家庭场景年规模超千亿,老人看护、宠物陪伴等长尾需求尚未被满足

2.拟人化设计+可移动性成为产品差异化核心

3.通过情感模型建立品牌记忆点,94%测试用户反馈产生情感依赖

产品研发新范式

1.错位竞争策略:不做功能替代型机器人,专注情感陪伴细分市场

2.模块化设计实现硬件快速迭代,首批产品已适配3种传感器

3.用户共创模式积累2000+真实需求场景数据库

新兴市场机会提示

1.2025年家庭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年复合增长率120%

2.开发平台模式吸引极客群体,已与10所高校建立合作

3.情感模型本地部署方案降低用户隐私顾虑

商业模式创新

1.硬件销售+订阅服务双盈利模式(安防监测、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

2.与物业、养老机构建立B端合作,试点共享机器人服务

3.供应链管理复用扫地机行业经验,成本控制优于同行30%

生产制造需求升级

1.模块化设计要求零部件通用化率超80%

2.小型电机精度需达到0.01mm级,现有供应商合格率仅65%

3.柔性生产线需支持月产能从1千台快速爬坡至5万台

技术转化启示

1.实验室技术产业化路径:激光雷达成本从万元级降至百元级

2.消费电子制造经验复用,产品开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

3.本地化供应链建设节省物流成本15%

行业痛点解决方案

1.具身智能商业化难题:通过情感模型建立用户付费意愿

2.安防场景需求:移动监控解决传统摄像头20%死角问题

3.开发平台降低第三方接入门槛,已接入5家智能家居品牌

技术创新方向

1.多模态交互技术实现肢体语言+屏幕显示的情感表达

2.边缘计算框架支撑本地化模型运行,推理延迟<200ms

3.强化学习算法使机器人自主任务完成率提升至78%

平台运营新思路

1.开发者生态建设:提供SDK工具包和测试样机

2.用户共创计划:收集500+有效功能建议,转化率35%

3.供应链协同平台对接20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风险管理要点

1.隐私保护方案通过GDPR认证,数据本地存储率达95%

2.建立故障预警系统,关键部件故障响应时间<4小时

3.产品认证体系覆盖CE/FCC等15项国际标准

产业演进新动向

1.技术下放趋势:实验室技术向消费级产品迁移速度加快3倍

2.错位竞争模式验证:情感需求市场接受度超功能需求

3.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从单场景突破转向多需求集成

学术研究启示

1.情感模型训练数据量突破1亿条交互记录

2.强化学习在家庭场景的应用准确率提升至89%

3.开发平台模式为机器人OS研究提供真实场景数据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半年前,我们和乐享科技CEO郭人杰曾有过一次长谈——那时他刚从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的角色中离开,成立乐享科技。但产品还未见雏形,就拿下包括IDG、经纬、真格、红杉等一众明星资本的融资

“我的唯一优势就是卷。”郭人杰对我们说。

5月底,我们又见到郭人杰。这次,乐享科技又完成了一笔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锦秋资本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绿洲资本、Monolith持续加投,光源资本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这是乐享科技在三个月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天使轮融资总金额近3亿元。

更重要的,在获得新一轮融资之际,这家公司同时正式官宣了产品方向:做家庭通用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

郭人杰对《智能涌现》表示,在这个领域打滚了半年,他把现有的软硬件技术都摸了一遍,有一个最大的疑问:为什么好技术这么多,但唯一能跑出PMF的品类,却只有AI玩具等零星几个赛道?

“很多好技术都没有被用到AI硬件里。”他认为,PMF跑得慢,很大程度源于技术还没有下放。“比如电机、算法、模型的性能已经非常强,对于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已经做到很好,很多却只停留在大型人形机器人中。”

市场情况确实如此。大型机器人如今更多用于实验室、展厅等场景,大多售价十万到数十万元一台,普通用户很难触及。

郭人杰希望能让技术“降维”,走到千家万户中。他曾切身经历过这样的例子——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技术的“下放”,才促成了扫地机品类的大爆发。

这段时间里,具身智能领域依旧热闹非凡。包括宇树、乐聚、松延动力在内的多家人性机器人公司都曾表示过,“2025年一季度订单爆了”。

但火热的背后,从产品化到最后真正规模化的路上,还有更多难关和选择的路口,商业化场景还不够明晰。也正因如此,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的一句“我们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才会激起了意料之外的波澜。

某种意义上,这也显示出这个领域尚处极早期。

而经历过扫地机品类从1到100的阶段,郭人杰有着更现实的视角。

在访谈中,郭人杰提到了二十多次的“消费品”。他对《智能涌现》坦言,不管他想做的事情有多大,机器人是人形还是多足,本质上都是一种当下最合适的产品形态、解决方案。“不变的是——我们只想做机器人赛道中的消费品。”

家庭场景下的“小型通用机器人”,只是第一步。

大模型学会“思考”后,会催生AI硬件版的Manus

在寻求产品方向时,郭人杰和团队先将目光放到了家庭场景中。

直到如今,家庭场景依旧是为数不多跑出大消费品的场景,无论是利润还是规模水平,都证明了这是一个稳定而有消费力的场景。

其次是,郭人杰和团队看到,小型机器人这种形态,已经能满足家庭场景下的几个核心需求和功能:拟人化、可移动性、集成化。

乐享科技的第一款产品,也在这三个标准下产生。

目前,乐享科技的第一批产品平台已经完成研发—— 一款在室内场景,约高50厘米,能够实现全屋移动的家庭机器人Z-Bot,外观上采取拟人化的形态;另一款则是能够覆盖室外场景的户外机器人W-Bot。

△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Z-Bot

即便如此,郭人杰和团队依旧经历了一个从“拿着锤子找钉子”,到重新反思的过程。

比如,拟人化的形态,所对应的是一种天然的产品直觉。“一开始只是一拍脑袋,觉得应该要做一个家庭像人的机器人,可以在全屋移动,拿着产品去找场景。”郭人杰说。

但一个月下来,郭人杰发现,发现整个组织对产品功能、场景的收敛更迷茫了。比如,是不是该做加机械臂?双足还是履带?

最后,他只能迅速让整个团队停下来,从家庭场景中的实际痛点开始出发,开始看家庭生活中哪些才是能解决的,最实际的痛点。

方法也十分朴实。郭人杰和团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一条一条捋家庭生活中的痛点,做大量的用户调研。“比如在想平时我和我家里人的交流方式,思考我爷爷独居时的安全问题,一个移动的机器人能怎么样帮助到他”。郭人杰甚至让员工带宠物来上班,只为了更好地收敛产品需求。

最终,团队想通的核心要义在于:第一步,要先让机器人做到全屋可移动。在这基础上,先满足足够多的、长尾的家庭需求。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儿童的看护场景。对于不少老人而言,装固定的物理摄像头,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老人的心理抗拒,以及摄像头和传感器难以完全覆盖的难题——但如果有可以移动的机器人,在固定时间和范围内巡航,能做到可靠的看护。

除了看护,还有安防、类似这样长尾需求集合起来,郭人杰称之为“移动版的硬件Manus”。

而一旦机器人能够陪伴巡航,就能满足不同场景中的信息获取需求。“比如看电视时,你可能需要一个可以语音交互的Agent,想随时随地用语音操控全屋的硬件,或者了解室内外的安防巡航,一个移动的终端可以显著提升交互体验。”

而这些需求,都是单独为之付费时,许多家庭用户会觉得频次太低,不够刚需——但如果有一个产品集合得足够多,同时又能切实解决移动场景中的痛点,或许就能建立商业闭环。

不只要“翻跟斗”,而要做有情感的家庭终端

DeepSeek R1的发布,则是乐享科技收敛产品方向时,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是我2025年遇到最幸运的一件事。”郭人杰说。

前两者的发布,代表着模型推理水平的巨大提升。如果将其应用到机器人的“大脑”中,机器人也随之学会“怎么思考”,就能够自主规划、完成更多任务。这对于尚处在技术曲线早期的机器人赛道,意义重大。

在定义产品时,乐享科技团队还规划了面向极客、大学生、研究者群体的一个版本:一个高开放度的小型机器人开发平台。初衷在于,要在早期,就让用户能够高度定义产品。

比如,机器人适配不一样的传感器、软件功能之后,用户基于自己不一样的家庭环境来开发,家庭成员都可以享有对应的自定义功能。

“加入强化学习之后,意味着产品未来的延展性足够强,是区别于传统机器人的最重要一点。”郭人杰解释。

很大程度上,这也和团队想做的“拟人感”高度挂钩。

从前,如果用户想教会一个机器人做指定的动作,比如陪家里的猫玩逗猫棒,这样的动作基本要靠工程师提前写好程序,固定有数个动作。

但在强化学习成为主流路线后,用户能够更简单地定义一套机器人的动作,而且机器人甚至能自主规划和完成动作的学习。

这会给用户一种更私人、更拟人的体验——用户亲自和机器人互动、教育机器人。反过来讲,只要机器人进入到用户的家庭场景中足够久,了解到更多上下文,那么就会给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互动反馈。

在访谈中,郭人杰反复强调,他们追求“拟人感”,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有两手两足,会叠衣服做饭的大人形机器人;更多是一种情感意义上的“拟人”,能提供家庭陪伴感。

这和很多专注大人形的创业公司相比,是一种错位竞争的路径。

在具身智能领域中,这种错位竞争的状态,同样因为共识尚未达成,或者说共识太遥远。

乐享并不聚焦在和大人形机器人“卷”某个专有任务,比如叠被子、或是能洗衣做饭——郭人杰认为,这种现实世界中有明确市场对标的场景,机器人做到95%,也很难与人类匹敌,但这个方向一旦突破到可商业落地的那条界限,就能有指数级的增长。

乐享倾向于那条更现实主义的演进路线,即顺着如何让机器人“更拟人、更有情感”的目标,在每次的迭代中寻找商业机会。

他打了个比方——乐享的第一款产品,甚至都可以没有语音功能。哪怕只靠机器人的肢体语言和屏幕显示,也能表示相当程度的情感。用陪伴这个形态,先切入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中,再逐步增加功能属性。

△W-Bot 履带式陪伴机器人

为此,乐享科技已经通过与大模型合作方,共同研发情感大模型的方式,研发基于本地的情感模型,以及意识仿生模型。

建立了信任和陪伴感是第一步。在这之后,才会有更多“上下文”的输入——家庭成员愿意与机器互动,这才让机器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而团队规划的开发平台,又给产品留下了更多功能延展的空间。

这来自过往在消费品上的多年迭代的经验。“简单来说,我们现在一定是一边赚钱,一边养梦想。”他总结道。

如今,乐享规划的三条产品线中,都已经初步完成研发。在他的计划表中,2025年底,第一款产品就应该能够上线。

成立半年就完成了产品demo开发,无论是产品还是组织,这家公司还处在急速的变化之中。“今天我们认为这是对的事情,那我们就去做,但我们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要保持高速的迭代试错。”郭人杰说,关键在于,如何要保有高速迭代和升级的能力——才有可能逐步接近想象中的这个愿景:让机器人真正成为的家庭成员。

注:文/邓咏仪,文章来源:智能涌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智能涌现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