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经济狂飙突进,但52TOYS还在挣血汗钱。
按万达电影发布的公告,旗下的52TOYS在2024年净利润约为3000万元,利润率约为4.7%,几乎创下潮玩界新低。
隔壁泡泡玛特和卡游分别以34亿和44亿的净利润稳坐神坛,明明IP经济的热潮已经到来,为啥52TOYS只挣到了辛苦钱?
从IP资源的掌握上52TOYS并不少,手握至少15个原创IP,可惜数量不代表质量,原创IP无论是定价还是销量,都远弱于授权IP。
同样是52TOYS推出的公仔玩偶,授权的迪士尼史迪仔售价大约80元,而原创的胖哒幼Panda Roll只买20出头。
辛辛苦苦做IP,结果全都给版权方打了工。
52TOYS曾同时获得了万达和腾讯的投资,为啥两大巨头都押注看好的IP经济愿景,最后沦为一场辛苦钱的生意?
原创不赚钱
全靠大牌授权
做IP赚钱,一靠原创、二靠复购,52TOYS两头都不占。
先说原创的问题。
原创IP做得好,就不用额外支出授权费,甚至本身就是IP盈利的主要部分,但52TOPYS手握至少15个原创IP,但撑销售的依然是迪士尼草莓熊、蜡笔小新等授权IP。
按天猫销量来看,品牌销量破万件的单品里,只有一款是原创IP。即使是旗下原创IP中最出圈的猛兽匣,2024年相关产品仅贡献不足10%营收,在东南亚Shopee的月销量也不足百件。
既然销量靠授权,就免不了授权费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个抽成比例在15%~20%,相比头部强势原创IP超过20%的净利润率,52TOYS去年的净利润率不足5%,完全可以说,这中间的差值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授权费用。
这个问题不独52TOYS,走授权IP模式的公司都有类似问题。
看起来是授权+原创双管齐下,但52TOYS的原创实际瘸了腿。
某种程度上,这不像是做IP生意,更像是给版权方和渠道商打工的“潮玩富士康”。
其次是复购。IP的价值被认可,需要营销和故事,但52TOYS显然没把心思放在这上面。
根据公开信息,整个品牌内部资源分配采取的是“721”的比例,7成留给授权IP迎合主要的市场需求,只有1成才是给自家原创IP的发挥空间。
授权IP往往并不具有排他性,以迪士尼草莓熊盲盒为例,同类产品在东南亚市场被TOP TOY、酷乐潮玩等十余家品牌瓜分。
一方面,放在IP上的营销投入很容易为他人作嫁衣,另一方面,品牌彼此间的竞争也极容易压缩单品利润。
没有记忆点,复购就上不去,营销就得持续加大力度,结果就是一边投入一边跑冒滴漏。
比复购,同样是依靠授权IP的卡游就是行家。
靠着盲盒的稀缺性和IP本身的社交价值,卡游不用在营销上投入太多,小学生们自己就能把卡组变成硬通货。
他们不只是互相攀比各自卡组的含金量,有的小玩家甚至会用稀有卡牌来交换零食、找人代写作业;而在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里,这种社交裂变效应也被进一步放大。
渠道策略混乱
既要又要还要
渠道策略上,52TOYS也堪称“既要又要还要”的失败样本。
先说线上,定价混乱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同品不同价,天猫/京东旗舰店与Shopee/Lazada跨境平台同款产品价差明显,同一款产品价差能达到20%以上。消费者比价后纷纷转向低价渠道,品牌溢价荡然无存。
想做自营APP收割,但体验和售后都是问题,辛苦做出来的蛋趣APP毫无水花,销售额估计连泡泡玛特抽盒机的零头都赶不上。
再说线下门店,52TOYS的门店功能单一、定位不明,导致了坪效上不去,距离头部品牌很远。
比如在泰国,尽管52TOYS的门店选址在高端商圈,但品宣缺乏合理的策略,同时销售过度依赖限时折扣,比如满赠、抽奖活动等,客单价上去了,但复购并没有得到解决,也很难让消费者产生记忆点。
根据公开报道,泰国首店的月营收大约是300万元,面积估算为200㎡,那月坪效大约是1.5万元/㎡,和泡泡玛特的差距巨大。
其次是重资产的开店模式拖累严重。品牌在海外一年内开设了10家直营店,单店年租金按200万元计算,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相比之下,泡泡玛特的海外扩张要有效率得多,除了不用承担高额分成,品牌对门店的定位和利用率要高出很多。
比如门店经常结合主题展、会员系统及快闪活动,部分门店的月坪效甚至能达到10万元/㎡/月。
在开店模式上,通过与当地零售商成立合资公司(如泰国美诺国际),是一种轻资产的模式,有效降低了租金和人力成本。
某种程度上,渠道策略的混乱,恰恰是52TOYS自身品牌策略混乱的结果。
沥金点评
IP能赚钱,靠的是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卖的是里面的情感故事。
52TOYS用OEM思维做IP生意,注定只能赚到最微博的血汗钱。
万达与儒意的1.44亿投资,看似为52TOYS注入资本与影视IP资源,实则暴露其战略困境:原创IP缺乏用户黏性,授权IP沦为流量搬运工,渠道扩张陷入租金黑洞。
反观泡泡玛特,凭借Labubu等高复购IP和轻资产出海模式,单店坪效超10万元/㎡/月。
潮玩行业的未来属于“内容+运营”双轮驱动者。52TOYS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专注于
“授权IP搬运+重资产开店”的路径,没法在这个行业里赚钱。
正如网友吐槽,52TOYS把自己弄成了52TOOlS——工具人,不配拥有利润。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