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苏超”火出圈 一边造梗 一边赚钱

唐果 2025/06/06 14:11
唐果 2025/06/06 14:11

邦小白快读

重点信息、实操干货:

1.苏超比赛热度极高,场均观众近9000人,票价被炒至600元,虎扑为其设立积分栏。

2.文旅消费被激发,景区免票、定制套餐等带动旅游增长305%,餐饮、酒吧等相关消费激增。

3.赛事周边经济火爆,淘宝“苏超”球迷服、贴纸等周边销量破千,均由省内城市生产。

参赛规则与运营策略:

1.参赛球员以业余群体为主,户籍、学籍等属地条件强化归属感。

2.各市接梗营销,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口号,推动裂变传播。

品牌营销与消费趋势:

1.常州推出“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线上销量翻倍;南京盐水鸭、南通早茶搜索量激增。

2.城市文旅套餐带动景区夜游人数增长3倍,银联消费额提升14.63%。

用户行为观察:

1.年轻人主导观赛热潮,酒吧搜索量增长426%;

2.周边产品销量高的核心原因是地域归属感强化。

市场机会与商业模式:

1.政府主导+专业化运营模式(中足联支持、中超裁判)保障赛事质量。

2.周边生产本地化,避免依赖浙江义乌,省内城市分食产业链红利。

风险提示:

1.贵州村超热度下降案例提示需持续创新;

2.当前门票溢价过高可能引发监管风险。

生产需求与电商机会:

1.南京、盐城等地承接球迷服、贴纸等周边订单,需快速响应短期爆款需求。

2.文旅套餐带动预制菜需求,如萝卜干炒饭套餐可规模化生产。

行业趋势与解决方案:

1.政府需专业赛事运营支持(如裁判系统、数据统计)。

2.城市对抗流量可通过短视频二次加工扩大传播,需内容创作服务。

平台运营与招商:

1.美团借势推出“看球+旅游”套餐,流量增长16倍;淘宝设立周边新品榜促进交易。

2.需防范黄牛炒票风险,建立官方票务系统。

产业动向与商业化路径:

1.与村超对比:政府主导比民间自发更易规模化,但需警惕行政化过度。

2.长红关键:构建球迷文化(如归属感规则)+市场化转播权益规划。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这个夏天,“苏超”(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正在成为现象级“顶流”。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输了水蜜桃撒盐”等口号,早已顺着互联网冲出江苏,火遍全网。官方数据显示,联赛前两轮场均上座人数已达近9000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即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国内足球最顶级的联赛之一)水平,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第三轮赛事热度场均观众更是突破万人,徐州、盐城等多地球场观众超过2万人。

“苏超”是江苏省第一届城市足球联赛,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全省13个设区市分别组建以城市命名的代表队参赛,今年5月10日正式开赛,赛程为期7个月,共85场比赛。据官方信息透露,本次联赛共有516名球员参赛,年龄从16岁到40岁不等,其中65%以上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教师、学生、快递员、程序员等。

据央广网报道,比赛开始后,主办方曾一度担心无人关注,票价定在10元左右。但随着比赛热度的不断攀升,目前,一张原价10元的门票甚至被炒到了近600元一张。全民关注的热度也让体育社区虎扑,为“苏超”推出积分栏,并与英超、中超、西甲、德甲等专业超级联赛并列。

(左图:苏超门票被炒到600元一张;右图:虎扑为苏超推出积分栏)

江苏各地的文旅消费市场也随之被激发,端午假期期间,常州、徐州、镇江针对客队市民推出景区免票优惠政策;盐城、南京、泰州结合票根定制了“看球+旅游+美食”等文体旅套餐。美团数据显示,最近一周“苏超联赛”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前一周激增16倍以上,6月3日至6月8日,江苏省内景区预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05%。

苏超带来的这把“足球热火”同样燃到了二级市场。6月5日上午,体育概念再度放量上扬涨近3.4%,创半年来新高。地处江苏的体育产业链公司金陵体育开盘后不到10分钟直线20%涨停,连续第3日封板,股价创下两年新高。

(苏超爆发带动足球概念股价上涨)

事实上,苏超并不是一个特别具有开创型的赛制,除了贵州的村BA、村超之外,已经办了14届比赛的广西桂超联、发展近十年之久的“浙超”热度大多平平。苏超究竟是凭借怎样的优势才能在开赛不久后就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面对这波流量,江苏各大城市又该如何承接?是否还会出现下一个“苏超”?

地域梗之外,苏超还凭什么火?

“散装江苏”早已不是秘密,13个设区市之间的“明争暗斗”、互不服输似乎都已经刻在每一个江苏人的DNA里。就连在疫情防控期间,别的省都是一码通,江苏13个市有13个“散装”健康码。

苏超则正式将这场“内斗”直接拉到足球场上,南京官方带头喊出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口号引燃了各地市民的的参与欲和竞争欲,不少江苏球迷直言,“既定胜负、也决生死”。而通过热梗出圈,正是近年来不少网红城市出圈的流量密码,各种层出不穷的“地域对战梗”自然将苏超的热度推向现象级。

不过,在这种“有对比,也有伤害”的欢乐造梗氛围之外,苏超爆火的背后其实少不了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专业竞赛系统的支撑。

2024年11月,江苏省体育局试点举办“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对抗赛”,由南京对阵苏州,单场吸引了3.2万名观众,验证了城市对抗赛的群众基础,也被视为是此次“苏超”的一次试水。据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公开介绍,正是这次比赛后,江苏省组织召开了13市的城市联赛筹备工作启动会议。

而在赛制的规则设计上,为了强化地域归属感,参赛球员向大学生、个体工商户等业余群体倾斜,每队限报3名职业球员,每场高校学生球员同时上场不超5人;通过16—40岁年龄限制,以及户籍、学籍、社保等属地条件筛选,确保队伍充分代表城市。官方数据显示,此次苏超13支球队中29名是职业选手,其余154人是学生,337人是业余爱好者,年龄跨度从16岁到40岁,平均24岁。

在包括赛事的信息统计系统,选派的技术官员、裁判员等细节上,苏超都是按照职业联赛的模式和标准执行的。据王小湾介绍,苏超的举办得到了足联的大力支持,赛程也是使用中足联软件编排,部分场次的裁判还是中超的裁判。

另一方面,对于网友的造梗,各市还采取了积极接梗甚至是带头造梗的应对,借力打力,在网友们的二次加工、二次推广之下,将城市之间的地域张力转化为更多的流量入口。

尽管省内13个设区市之间的“言语对抗”不断,但都采取的是“只攻击地名和特色,不上升个人”的态度。在端午假期常州对战扬州赛事期间,常州政府还大方宣称,不管比赛输赢,端午三天,常州所有A级景区都对扬州市民免费开放。

不难看出,无论是造梗、调侃,亦或是竞技,“苏超”所有的环节都切中了人们的情绪价值,助力了苏超的裂变式传播。

场上奋力比拼,场下生意不停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省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的经济强省,江苏自然不会错过“苏超”这波流量变现的机会。

首先受益的就是江苏各地文旅消费市场。据统计,端午假期超过18万名球迷涌入各个主场城市现场观赛,带动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盐城推出的“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超过2万单。

实现“流量—变现”的消费闭环的,还有各地特色美食。

尽管在场上屡战屡败,但常州赛区推出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已经带动了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在6月1日,南通4:0战胜泰州、南京1:0战胜无锡后,南通和南京的特色美食热度也出现明显升温。美团数据显示,6月2日当天,江苏地区“南京盐水鸭”搜索量较上周同期增长74%,“盐水鸭”菜品套餐的订单量增长58%;“南通早茶”搜索量也激增367%。

除了文旅美食外,为了支持“苏超”,各地市民亦掀起了聚会观赛热潮。数据显示,最近一周,“看球酒吧”相关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大增407%,“足球酒吧”搜索量环比增长426%。在江苏省,搜索“酒吧观赛”热度排名TOP5的城市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

场上的输赢只是暂时的,场下的生意才是永恒的,江苏人把做赛事周边的生意机会都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要知道,往常各大体育赛事上相关的周边产品,大多都产自浙江义乌。

打开淘宝APP,一款“苏超”球迷服销量破千,并成为足球服新品榜第1名;一款“苏超”队徽贴纸销量超过800;一款印着“叫南哥”的帆布袋,同样销量破千;这三款周边产品的发货地分别在南京、盐城、常州。

苏超如何复制?

当苏超已经进化为一场席卷体育、文旅和经济的全民狂欢,能不能复制“苏超”同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事实上,江苏并不是第一个举办省内足球联赛的地方,“浙江省足球超级联赛”于2016年创立,“广西足球超级联赛”创办于2011年,这些赛事虽然也曾创造过场观过万的记录,但在出圈程度上,都无法和苏超相提并论。

上一次引发全网火爆关注的国内足球赛事,是2023年的贵州“村超”(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与苏超由政府主办不同,贵州村超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乡村赛事。2023年5月13日,村超开幕式吸引万余人现场观赛,2023年“村超”全网综合浏览量突破580亿次,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超6亿人次。

在贵州村超爆火后,部分地方也曾效仿举办过本地“村超”,但都未引发较大轰动。另外,相比2023年火爆时期,贵州村超目前的关注度已不及当时。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相较高峰时期直播间里上千万次的观看数,目前,抖音平台“贵州村超”直播间的观看人次约在十万、二十万左右的量级,热度趋稳。

如何推进赛事长青,对于江苏而言,是当下更为关键的问题。

王小湾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他看来,(苏超)作为一个联赛而言,未来肯定要逐步走向市场化。但现阶段,需要更加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怎么把赛事的转播权益、赞助商回报、特许经营商品、赛事周边等内容做好科学和专业的规划,这也是下一步的重点。

对于想要复制苏超热度的地区而言,“抄作业”也要抄到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照葫芦画瓢”,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经济情况,都需要“因材施教”。王小湾也表示,如果其他地方要举办类似比赛,应考虑好赛事的定位,以及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比如贵州村超通过足球带动乡村发展,青海的青超将足球和大美青海的旅游特色结合起来。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实现‘体育+’效应,除了一味的复制模仿之外,更需要有足够贴合当地特色的运营策略来“滚雪球”,只有不断地制造新意、不断地传播,才能把雪球越滚越大。而想要让各类“X超”实现从“网红”走向“长红”,还需要构建更强大的赛事文化和商业化变现路径来作为支撑。

注:文/唐果,文章来源:电商在线(公众号ID:dianshangmj),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电商在线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