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2021年是中国跨境电商的一个转折点——当流量红利消退,品牌必须从“卖货思维”转向“用户价值运营”。聚焦于跨境消费者运营服务的“QuickCEP快牛”便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行业转型信号,绕开传统美系SaaS工具存在的缺陷(如数据孤岛、定价偏高、服务不足、更新较慢等问题),打造了国内首个一体化全球用户运营平台,将AI技术与行业Know-how深度融合,实现全渠道数据贯通与自动化运营。
2023年5月,QuickCEP发布了面向跨境独立站客群的大模型导购机器人,为客户提供更低成本、免训练的解决方案。导购机器人可根据品牌介绍、售后政策、商品信息等,在几分钟内完成训练,即可上线接待客户,提供售前答疑、商品推荐、售后服务、物流查询等服务。
今年4月24日,QuickCEP又首发了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服务能力。MCP通过统一AI模型与外部系统(如支付、物流、客服工具)的交互语言,实现“一次开发,全域调用”。例如,当消费者在独立站咨询“能否三天送达美国”,AI客服可通过MCP自动调用物流系统接口,实时反馈运输方案,无需人工介入。
据QuickCEP快牛CEO陈光介绍,借助AI Agent平台提供的智能导购、售中售后接待、技术支持等服务,如今,出海品牌的营销自动化水平可以达到98%。
围绕“全球化新品牌需要怎样的AI竞争力”的主题,亿邦动力邀约众多跨境服务企业进行系列访谈,分享其如何应用AI技术提高服务出海企业的水平,帮助出海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以下为亿邦动力与QuickCEP的CEO陈光的访谈内容,经编辑整理。
亿邦动力:请介绍一下您的公司和主要业务。
陈光:我们QuickCEP是服务全球品牌电商企业的AI Agent平台,主要为品牌方提供全球消费者运营和服务AI能力。
北京快牛智营科技有限公司(QuickCEP)是国内首家专门针对出海品牌的 AI 客户互动 Agent 平台,致力于为全球化品牌提供全面的客户服务解决方案。核心团队拥有超过 10 年的客户联络中心从业经验,曾成功创建了首家在美股上市的客服 SaaS 公司,基于过往的能力和技术创立 QuickCEP。
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卓越的技术实力,QuickCEP 现已为数百家品牌提供服务,AI 日均处理客户服务超过 1000 万次。提供国内唯一一体化的全球客户运营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出海企业在全球市场树立强大的品牌形象。
亿邦动力:市场上不缺营销工具,你们创业时是看到了跨境电商行业哪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陈光:我们可以算作是连续创业者,这是我们第二次尝试。第一次是在国内做非电商的智能客服联络。结束上次创业后,我们准备着手开发一个面向全球的 AI 软件。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参考了跨境电商行业。
2021 年实际上是中国跨境电商的一个转折点。我们观察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比如亚马逊封店潮,以及iOS 等操作系统引领调整隐私政策等。
电商依赖流量,只有当流量到来,才能将优质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但海外流量的成本变得非常高,因为调整隐私政策后,跨应用程序的追踪变得异常困难,直接影响到了谷歌系和 Meta 系的投放效果。广告投放的ROI从 1:10 跌至 1:1, ROI只有1:1意味着你投入一块钱卖出一块钱的商品,可是你得考虑到商品成本、履约成本以及售后服务成本,最终可能是亏损的。
所以,这迫使大家重新思考中国跨境电商和品牌出海的未来道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就开始思考:在卖货时代和中国品牌创业时代,哪些环节发生了巨变,并且需要新的供给?这实际上是一个创业的机会点。
我们发现,许多环节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卖货和品牌对于消费者长期价值的经营有区别,卖货更多的是关于寻找优质的供应链、匹配海外流量,只要对接好,就能创造价值并盈利。但是品牌则不同,品牌公司在诞生的第一天就有了使命,它们会定义自己。品牌不会改变品类,因为它们的使命和价值观已经将品类固定下来。它们必须把精准瞄准海外目标人群,我们称这种理念为 DTC(Direct-to-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
2017 年到 2020 年间出现了一波在美国上市的DTC消费品企业,实际上,他们的创业故事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在线新媒体流量,绕开传统零售巨头的货架霸权。它们都属于品牌,比如 Lululemon(加拿大运动品牌)、Warby Parker(美国眼镜品牌)、Dollar Shave Club(美国刮胡刀品牌) 等。他们只做一件事,就是持续经营品牌,吸引粉丝。
整个跨境电商行业觉醒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面对亚马逊封店和流量变贵的情况,谁能够持续增长、持续盈利?我们会发现,像安克、赛维旗下的一些品牌,以及早年就开始转型品牌的大卖,对它们影响其实非常小,因为它们的品牌力量、粉丝群体及溢价空间能够支撑他们度过这个周期。相比之下,这些品牌的抗风险能力要强得多。包括近期的美国关税问题,实际上这些品牌更能够应对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了40多年,积累了优秀的产业供应链和品牌出海人才。我们完全有能力面向全球打造品牌,几乎所有方面都已经健全。只要在思维模式上进行转变,重新组合这些生产要素,我们就可以打造出许多世界级的伟大品牌。
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它们缺少的是一个长期供给的消费者运营软件。在跨境电商行业,这样的软件原本是由纯粹的美国公司开发,比如Mailchimp已被并购并卖出了超过 100 亿美元的交易额。服务商全是国际的,对中国用户来说使用起来会很麻烦。
首先,美国公司开发的软件一直都是垂直的,只专注于一个功能点,但整个消费者旅程是非常长的。流量到来后,必须进行全员接待和转化,之后必须全面运营,才能持续挖掘长期的利润,因此单点功能会带来一个数据孤岛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客户来说非常困扰。
其次,美系的产品定价偏高。因为它们是根据美国市场来评估的,对美国企业来说支付得起,但对中国跨境电商来说显然有些昂贵。
再者,服务不足。产品再好,没有人跟你交流,甚至没有定制需求的讨论,更别说培训了。在 2022 年经历了一波美国科技公司撤离中国员工的情况,比如 Shopify,把上海、深圳的员工撤到新加坡,在中国大陆他们已经没有员工,只有服务大型企业的代理商,没有人能讲解最新方案。
最后,这一波生成式大模型发展非常迅猛,传统的美系产品反应较慢,有很重的惯性和历史包袱。它们不符合这一波的 AI 主动思维模式,也不是为行业定制的。它们是横向服务多个领域,因此其产品一定是中规中矩。
综合上述四个点,AI 势能与品牌相结合,从卖货向品牌转化,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选择创业。
亿邦动力:你们的产品及其核心应用场景是什么?怎么帮助全球化品牌/出海企业提升竞争力?
陈光:依靠AI Agent形态提供消费者的导购、售中售后接待、技术支持、营销自动化。QuickCEP帮助品牌出海低成本构建合规的、覆盖全球渠道的消费者服务和运营能力。改变以前需要大量人力,因为时差需要熬夜,外语人才短缺,在中国服务全球的数据合规不完善等痛点问题。随着AI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做到几乎100%替代运营和服务环节的人力。
拿独立站作为例子,我们在网站内设置了埋点来监测每一种流量。通过追踪消费者,让消费者更好地下单。在消费者可能犹豫不决的时候,AI可能会和他们交流,就像我们在线下购物一样。这时可能会弹出窗口,或者一些网红视频,抽奖活动,包括高亮一些商品。
在加入购物车后,品牌方希望订单金额更高,希望客户增加购买。AI可能会向他们推荐一些相关商品,或者进行搭售。
在履约之后,特别是在国际物流中,很多物流公司都有头程和尾程,原来T86体系下,有时会直接发往广州,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因此需要支持全球物流公司的查询,国内可能用三通一达就能解决问题,但全球有上千家物流公司。因此,AI议程的MCP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查询订单是在海上,还是在天上,还是到达美国前置仓库了,还是在目的城市的仓库里。
售后服务与产品类别有关,比如ebike就比较容易处理。但对于3D打印机类产品,实际上产品履约后才是服务的开始。这些产品主要是以白人男性为主的极客在使用,他们通常会有许多技术支持的需求,而不是普通的客服服务。问题都是非常专业的,涉及设备报错代码、耗材、PC软件驱动等内容,我们的AI代理服务可以应对。
再往后,我们要进行MA管理(Marketing Automation 营销自动化),在整个履约之后,客户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的老客户了。如何让老客户成为KOL,挖掘他们再次购买耗材和配件的潜力呢?我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情况进行群体分析,这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MA经验思路模式,但在AI时代,依然需要如此做。我们需要看能否利用更多的AI技术来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力。
亿邦动力:你们的产品主要服务什么样的出海企业?
陈光:跨境电商这个词非常广泛,它特指一种经营形态。不同出身的公司都会采用跨境电商这种形式来销售产品。它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中国名牌,比如李宁和安踏,它们本来就是国内的巨头。这些国内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牌,例如“品牌强国”里的那些知名品牌,它们对于中国品牌出海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些品牌在实力、品牌效应、资金和产品实力方面已经达到全球前 500 强水平,因此它们在海外市场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第二种类型是依赖优秀人才和供应链的DTC创业品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科技类型的创新品牌,例如AI硬件、VR眼镜和AR眼镜,这些品牌代表了第二个重要的创业力量。
第三种类型是传统的跨境大卖转型品牌,它们同样非常强大。他们属于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品牌出海的主流代表就是这些品牌。他们在那些年积累了海外操盘的能力,同时他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往上下流动。如果不往上面两种流动的话,只有产品力和资金雄厚是不行的,因为缺乏出海的实操经验和know-how。
这三类品牌是我们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品牌全面占领国际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第四类就比如夫妻老婆店,体量小一点,比如Temu店、虾皮店、shein店等。虽然这也是一种形式,但它们并不是主力。
亿邦动力:可以举例说明你们具体是如何服务这三类出海企业的吗?
陈光:第一类典型品牌,比如泡泡玛特和荣耀手机。我们是陪伴泡泡玛特整个出海过程的见证者,而荣耀手机已经在海外市场经营多年,但还是使用着美系或者欧洲的产品。前面提到的问题都普遍存在,比如渠道过于繁杂,或者美系服务商反应迟缓,跟不上我们中国人的步伐,导致客户体验非常不好。
在AI方面,每家公司都已制定了全集团的AI战略,必须在每个消费者运营环节、经营环节、产品设计环节和生产制造环节都用上AI。我们实际也是在这方面跑得最快的,为这些中国名牌提供all in one服务,因为它们更需要全方位服务,特别是企业级合规。
举例来说,在欧洲,我们为荣耀手机搭建了整个服务器集群。荣耀手机在欧洲市场份额很大,但在欧洲的数据隐私合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我们必须配合他们做GDPR合规、ISO合规、SOC2合规等工作。所以我们具备中国团队的特色,能够提供更好的本地化AI服务。
第二类DTC 品牌就特别多了,像URTOPIA(ebike品牌)。它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渠道和国家和地区。像泡泡玛特和一下就几十个国家,很多品牌全球覆盖,但这类他品牌可能只瞄准北美或者欧洲,选择把这一个单点市场去打爆,所以会很重视独立站和欧洲的一些增长。它的需求会更窄,预算更少,但更聚焦。他们会在产品需求上提很多长尾需求,然后我们一起共创。
其实 DTC 是我们最喜欢的,是能够一起共创成长的伙伴。他们不像大企业、大组织,采购很快,很敏捷,迭代也很快。可能今天欧洲做好了,明天我就开拉美,后天要开美国,然后我就陪伴他去扩张,我们的 AI Agent 也是按地区去增购。
此外,他们都是成长期或者创业公司,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团队,不会像大企业一样用了 AI 还要裁员。他就是 day one 老板,直接不招了。所以他对 AI 的期待和响应程度非常高,没有那么多老的流程,更愿意使用AI。
亿邦动力:你们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陈光:首先,第一点是先发优势。在 2021 年的那个时间点,正好我们结束了上一段创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中国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上,我们为上万家企业提供全渠道服务,涵盖联络中心等各个领域。这种能力代表着我们能够与客户展开互动。比如,我们的典型客户有滴滴、好未来、新东方和猿辅导,还有一些政府的热线服务。我们为这些客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这其实也是我们团队的核心基因,我们擅长全渠道服务和消费者经营。
我们之前所做的只是限定在中国大陆非电商行业。现在,我们需要快速学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跨境电商和品牌出海知识。结合我们以往的经验和技能,我们要打造适应当前行业需求的定位。
另外一个点就是,我们在 21 年出现得非常巧合,正好迎合了品牌出海的兴起。有些同行可能是在 23 年才开始转型,这就是两年的差距。同时,客户也愿意为我们的服务付费,这几乎是理所当然的。有些人转型得早,但市场尚未到达所需的节点,所以他们还没有下定决心转型为品牌出海。在卖货的时代,像我们这样的产品是无法生存的。我们不能只是想着推出一款产品,然后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推广。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定义自己是一个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人工智能能力,是指我们将营销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到 98%。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模型的调用能力以及与业务结合,尤其是私有数据的运用。一方面是与业务结合,我们称之为行业模式。
第二个则是独特的行业数据。由于我们先有了客户资源,无论我们早期产品的形态和人工智能含量有多高,我们已经成功签约了一些大型出海品牌。现在,我们每天的人工智能接待量已经达到了亿级别,这些数据样本都是来自最前沿的出海品牌的真实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微调和定制我们 agent 的逻辑。
其次,我们真的要 all in 这个行业。我们所有人从北京搬到深圳,这代表了我们的态度。我们的销售和市场团队必须是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不是来自其他行业。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独特性和专业知识,跨境行业也有它自己的圈子。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出海人,然后再结合我们做Saas、做 AI 的能力来支持他们。
亿邦动力:大模型及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你们的产品带来了哪些变化/升级?
陈光:基座模型和AI Infra的进化和发展,给我们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几个维度来看:
1、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能够有自主智能,对比上一代基于规则的AI,体验堪比人类。
2、LLM天然支持多语言泛化能力,对于出海企业解决了翻译问题,一套知识资料,可以服务全球。
3、Infra层从Workflow 进化为Agent形态,让AI模型不仅能对话还能与现实世界交互,能够使用工具,自主执行任务。对于我们行业来说可以覆盖接待、执行动作,从而进一步释放了AI的生产力。
亿邦动力:盈利方面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或者对关键指标的预期?
陈光:我们现在已经实现全面盈利。我们成立不到三年,客单价方面,23年平均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不到5万,去年这个时候是9万,而今年Q1基本上平均到二十多万。
随着产品的成熟和行业地位的凸显,我们能够签更多、更大的客户。我们回顾一下发展历程。我们一开始想要接触一些好客户、大客户,但2023 年我们只能做DTC品牌。2024年我们能签大卖和愿意尝鲜的品牌。到2025年,满了三年,三似乎就是一个很玄妙的数字。去年我们去投标一些大品牌,它们不满三年的公司是不允许参与投标的,对方根本不会考虑产品本身的情况,就把我们排除了。正好现在产品成熟了,我们也符合大企业采购流程的各种合规要求,比如年龄、注册资本、员工数等,就到了合适的时间点。
我们今年也会完成一轮比较大的融资,主要用途是继续加强在行业中Agent的开发,并且向全球扩张。国内的发展势头已经非常好了,当我们签下国内优秀的出海品牌之后,也要将之前提到的国家和地区都拓展起来。
亿邦动力:从你们所处的行业环节来看,全球化品牌/出海企业对于AI技术、AI工具的应用程度和效果如何?这个过程涉及哪些变化和挑战?
陈光:服务于不同业务环节的AI产品,落地深度和效果各不相同,这跟这轮AI的特点有关系,有些环节会被AI极大地赋能,有些环节则加持不大。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内容生成类、与人类交互类(比如QuickCEP)的落地比较广泛,毕竟在加速落地。
亿邦动力:您对AI在品牌全球化/跨境电商领域的应用有什么样的观察?判断未来几年会有哪些趋势?
陈光:我认为未来品牌全球化的大部分环节都会被AI改造,品牌出海会越来越容易,品牌方只要专注于产品和营销思路,具体落地的动作都可以被AI加速和降本。
我判断未来几年,随着AI让品牌营销、服务、运营更简单,品牌全球化会进一步爆发式发展。
AI走进商业现实,品牌和跨境电商打头阵,2025全球化新品牌AI竞争力大会,6月6日定档杭州。本次大会以“进化抉择”为主题,由亿邦动力与嘉御资本联合主办。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