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观察|服务内部还是市场盈利?甲方采购平台的两难抉择

亿邦动力 2025/06/23 10:28
亿邦动力 2025/06/23 10:28

邦小白快读

当前70家央企已建立采购平台,仅10%头部平台实现外部盈利。

1. 平台盈利路径包括生产资料整合(占采购95%)、国产替代(订单增量)、生态服务(检测认证分成)、数据资产(供应链金融)。

2. 欧贝、易派客等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开放协议价采购、供应链金融实现盈利。

3. 核心挑战包括合规风险(与民争利)、数据限制(仅释放非敏感字段)、技术投入不足。

供应链金融与数据资产成为品牌新增长点。

1. 国产替代战略推动品牌技术升级,如某央企要求设备国产化率85%带动20家供应商研发投入。

2. 平台生态服务中检测认证可形成分成模式,安装调试等履约服务线上化提升品牌附加值。

3. 采购数据反哺产品优化,设备运行数据衍生预测性维护服务,需关注协议价采购带来的价格体系重塑。

新规要求警惕合规红线与增量机遇。

1. 审计部门认定供应商认证费属不当获利,需规避资质变现风险。

2. 头部平台供应链金融年交易额超万亿,中小卖家可接入协议价采购拓宽销路。

3. 平台智能仓储系统输出存在定价压制(毛利率低于市场30%),但可借生态合作获取规模化订单。

生产资料线上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1. 水泥钢材等95%采购品类上线,较MRO品类有20倍规模空间。

2. 国产替代政策下,达标即采购模式使工厂研发投入可获确定订单回报。

3. 供应链金融基于历史数据授信,可缓解中小企业账期压力,某案例显示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提升40%。

数据驱动型服务成破局关键。

1. 需开发智能分析工具解决平台品类管理团队短缺问题。

2. 构建数据脱敏技术实现非敏感字段的商业化应用。

3. 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型设计需求迫切,某平台坏账率因此降低1.2个百分点。

4. 预测性维护服务依赖设备IoT数据整合能力。

合规框架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方向。

1. 协议价采购模式需建立内外价格平衡机制,避免内部成本转移。

2. 数据资产需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权属清晰化,某平台数据字段开放率仅35%。

3. 生态建设可参考宝武欧贝整合2000家供应商案例,重点突破履约交付线上化率(当前不足50%)。

体制创新与数据权属问题待解。

1. 定位矛盾体现在13%平台因对外盈利被审计问责。

2. 数据价值释放需立法明确供应链数据共享边界,某案例显示敏感数据占比达65%。

3. 盈利模式迭代反映从交易撮合(抽成模式毛利率8%)到供应链优化(服务分成模式毛利率22%)的范式转变。

4. 建议建立跨央国企的数据交易所试点。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当前,央国企采购体系正经历从分散采购向集约化管控的范式重构,采购平台功能也同步发生价值裂变——从封闭的内部服务工具向开放的产业生态中枢跃迁,这场转型已催生出宝武欧贝、中石化易派客等市场化标杆。

如果将央国企采购平台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目前仅少数实现稳定盈利,长远来看,如何将年交易额超万亿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是诸多央国企采购平台正在思考的问题。

当前采购平台的盈利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可能的盈利路径?若想盈利面临哪些难点?亿邦动力通过与行业专家、学者的交流,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

01 采购平台现状:大部分满足集团需求 极少数外部盈利

据亿邦动力了解,97家央企中约70家已建立采购平台,这些采购平台的进阶之路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0-1为仅服务集团内部采购,1-10为开始平台化进程,10-100代表已经走向外部市场。

当前,80%的采购平台处于1-10阶段——依赖集团内部业务维持基本运转,并正在积极为转向外部市场做准备。这类平台的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供应商支付的招标代理费,二是电子商城交易服务费。行业专家称,这类收入的本质是集团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因此采购部门通常被视为成本中心,若服务费抽成过高,供应商会将成本转嫁给集团,最终变成左手倒右手。因此,这类平台净利润率普遍较低,仅能覆盖技术开发和运维成本。

仅有10%的头部平台突破至10-100阶段,例如宝武集团的欧贝平台、中石化易派客和中建集团的云筑网。他们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内部能力转化为行业基础设施。例如,头部平台通过整合行业供应商,向中小制造企业开放协议价采购,将外部客户贡献交易额转化为利润;此外,部分头部平台以供应链金融为突破口,基于产业链信用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

而剩余10%的平台处于0-1阶段,尚未建立稳定服务模式,仍在探索系统搭建与业务定位。

02 采购平台盈利 有哪些可能性?

专家认为,央国企的数字化采购平台若想突破盈利瓶颈,需跳出“内部抽成”逻辑,转向生产资料整合、国产替代、生态服务、数据资产协同四大方向。

中物联公共采购专委会委员、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学者平庆忠认为,采购平台要想盈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生产资料交易放到平台上。平台若能整合这些需求,效益将呈指数级增长。当前采购平台以办公用品、MRO等非生产资料为主,而这类物资仅占企业采购的5%左右。将生产资料如水泥、钢材等上架,有望打开剩下95%的采购价值池。

其次,向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寻求订单增量。采购平台可扮演“创新路由器”,以订单为筹码推动国产技术升级。例如,某央企要求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并承诺“达标即采购”,促使20家供应商投入研发,产品达标上架后,供应商因订单规模扩大而愿意支付相应的技术服务费。这种模式既符合国家供应链安全战略,又能通过高毛利新品采购获取溢价空间。

第三,形成服务生态,用服务创造价值。采购平台可提供检测服务,认证服务等,与服务商分成。加速交易后的履约交付、安装调试、设备运维等环节线上化,并用历史采购数据反哺品类优化,设备运行数据衍生出预测性维护服务,而交易数据则成为供应链金融风控的核心依据,形成“降本-增效-创收”的良性循环。这一变革以数据穿透与生态协同为底层逻辑,正在重构央国企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模式。

第四,数据资产驱动金融服务。靠平台沉淀的数据,经过数据分析为采购商和供应商赋能。这就是数据创造价值。平庆忠指出,现在很多央国企正在探索如何走到这一步,当前社会电商步入这一进程,其供应链金融实际就是以数据驱动的。

03 想盈利 多数平台仍面临多重阻碍

对央国企的数字化采购平台而言,实现从1-10到10-100的突破,主要面临规模扩张困难、合规性问题尖锐、生态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

首先是内部服务惯性下的定位矛盾。集团管理层常将采购平台视为“成本中心”,某央企要求采购平台对外输出智能仓储系统时“不得高于内部服务定价”,导致其毛利率被压制在远低于外部市场合理毛利率的水平)。更根本的冲突在于,平台一旦对外盈利,可能被质疑“与民争利”或“资源垄断”,此前某化工平台因对外收取供应商认证费,被审计部门认定为“利用企业资质不当获利”。

其次,如何平衡数据合规与商业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供应链数据作为采购平台的核心资产涉及集团商业机密。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数据仅能释放部分非敏感字段,数据价值释放受限,因此进一步制约集团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平台的生态整合能力有限。由于当前采购平台占集团整体采购额仅5%左右,集团对平台的盈利问题认识首先,技术投入不足,缺乏专业品类管理团队、智能分析工具等数字化基建,最终形成“认知不足-资源匮乏-效果受限”的恶性循环。这些能力短板使得平台难以从“交易撮合者”升级为“供应链优化者”,而后者才是可持续盈利的关键。

由此可见,央国企采购平台的盈利化本质是一场“脱离母体”的基因改造:从依赖集团输血转向外部市场造血,从成本中心升级为利润引擎。欧贝、易派客等案例证明,成功的关键在于以行业痛点为支点,将央企的规模优势转化为生态赋能能力。而当下面临的合规、定位、技术难题,恰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必经阵痛。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