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吴中区的一家工厂里,5台人形机器人排着队、依次走向自己的工位,它们稳定有序地做着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工作。
旁观这一幕的吴长征感到极为震撼,他当即对身边的人感叹“这就是赛博世界,欢迎来到赛博世界”。
这家研发生产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名为「魔法原子」,刚刚拿下1.5亿元融资。在经历4轮产品迭代之后,有了进厂的这一代人形机器人Magicbot,自由度达到了42个,更灵活也更听话。
以往的人形机器人更多出现在展会或是博物馆,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接受来访人群的围观。如今,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满足于“炫技”,而是有了更大的野心:走向产业,发挥实际效益。
其背后,诸如魔法原子的各个机器人公司也都卯足了劲。
乐聚机器人在2025年1月17日完成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的交付,其机器人已批量进入一汽红旗、蔚来汽车等工厂,执行搬运、质检等工作;优必选科技的Walker S1也在比亚迪、吉利、富士康等工厂展开实训;智元机器人宣布其通用机器人累计产量接近1000台。
人形机器人,正在被“愿意尝鲜”的厂商所接受。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场景,以前工厂上班高峰期,一批人骑自行车扎堆进入工厂,以后可能就是一堆机器人挨个去干活,这是又一个新时代。”魔法原子CEO吴长征兴奋地对「甲子苏州」说道。
人形机器人,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在工厂里,它们真的能发挥很大的用处吗?
1.热钱涌入,“具身智能”快速迭代
在黄仁勋说完“AI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热度直线攀升。尤其是2024年,投资金额达到了一个高峰。
2024年1月至11月,国外1X Technologies、Figure AI、Skild AI和Physical Intelligence等公司先后获得了1亿、6.75亿、3亿、4亿美元的融资;到了下半年,国内机器人厂商如千寻智能、穹彻智能、星海图等公司,也集中拿到了一波融资,金额都是亿元级。
“早些年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和资金都较少,现在这个行业越来越热。”吴长征对此深有体会。
十年前的2015年,国内一些高校开始研究机器人技术,彼时的吴长征在看了不少行业趋势和分析之后,坚定了要在机器人领域发展的决心。
2018年,吴长征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参与机器狗商业化的人。在近7年的时间里,吴长征持续探索了机械臂、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形态,他见证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几年前,机器人走路还不太稳,到现在,行走已经是机器人最基本的操作。特别是这两年,更智能的AI赋予了机器人更智慧的“大脑”。“许多以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变为可能。”吴长征说。
从灵巧操控的大模型,到空间智能、人形机器人、大规模仿真训练平台、触感灵巧手,具身智能在多个维度持续突破技术边界。
对一家新锐机器人公司而言,魔法原子的产品在这两年也实现了快速的迭代:
2023年3月,团队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当时有了一个雏形,但整体运动能力完善度还较低。9个月后,公司转向电驱旋转管理方案,研发出全球首个电驱动空翻机器人。在这之前,唯一能做到是波士顿动力的液压驱动机器人Atlas。
此后发展到第三~第四代,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尝试户外行走,包括复杂地形和高抗扰场景,比如草地、十字路、有沟、有坎、有坡的地方。
“2024年4月,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室外行走,那时算法从传统模型控制升级成强化学习,运动性能有了大幅提升。这个时间比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早7~8个月。”吴长征提到。
从2024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魔法原子迅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团队,覆盖了从前端销售、中端研发到后端生产制造交付的各环节,目前规模已超100人。到了12月份,公司宣布完成1.5亿元天使轮融资,由追创创投领投,翼朴基金跟投。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整机量产和商业化落地。
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在苏州工厂“上岗”的人形机器人,就是魔法原子MagicBot的第五代产品,它能在工厂完成搬运、质检等任务。
“当看到这一代产品的时候,我们自己都觉得很神奇和惊喜,这款人形机器人产品非常有可能大规模在工厂里运用起来。”吴长征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将正式对外发布第六代MagicBot人形机器人产品,全年交付量将达到数百台。
这些人形机器人产品,率先落地的场景,就在工业制造。
2.人形机器人,首先迈向工业制造
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形机器人刮起了一阵“进厂打工”的旋风。
2024年5月5日,特斯拉在X账号上分享了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进展,Optimus能够自主在工厂进行电池分类;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也进驻工厂,实现了全自动工作;银河通用机器人的Galbot型号也进入了奔驰、极氪等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车间,能够执行包括天窗转运、拆垛和料箱转运在内的多种任务。
国内外前沿的机器人厂商,几乎清一色地把工业制造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最大的“用武之地”之一。
魔法原子也不例外,吴长征透露:“从最早设计机器人开始,团队就在考虑它是否真的有用。”好用,成了人形机器人的硬指标。
那到底在哪能体现它的好用呢?答案指向工业制造中的非结构化工作。
通常,工业中有两种场景:一种是完全结构化的,比如追觅科技生产高速数字马达的无人智能工厂,每一个马达到达的位置可能精确到毫米,对位置和时间的要求都非常高,这个场景适合用传统机械臂完成。
另一种,则是半结构化的场景,零部件摆放的位置、传送时间都不固定,要求生产线能够灵活适应多样化的需求。这对机械臂来说很难处理,对传统工人来说是一项较为枯燥和重复的工作。人形机器人则可以通过视觉和传感器感知并适应这种场景,完成如组装等任务。
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工位上操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柔性”。
过去,我们看到工厂有很多工位,每个工位都会配备一台专用设备,有了人形机器人,当它拥有相应能力后,就可以适应多工位,降低步骤成本。
图片来源:甲子光年智库
据了解,魔法原子正在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在与苏州追觅工厂合作的同时,公司还在与康明斯、吉利等汽车厂商交流探讨更多落地场景解决方案。
2025年,是魔法原子量产的一年。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这一年,会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出现在各个工厂。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等国产机器人企业都已陆续开启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智元机器人在2024年12月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年度计划产量达到962台。此外,特斯拉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5年也计划进入限量生产阶段,到时或将有超过1000台Optimus机器人在工厂内试运行。
具身智能的训练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往往需要从真实场景中获取。工业制造场景相对封闭,也就此成了具身智能发展的肥沃土壤,使其能够在这里迅速成长和进化。
对于具身智能公司而言,从工业制造到商业服务,再到家庭场景,是当下一条典型的发展路径。
注:文/云凡,文章来源:甲子苏州,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甲子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