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弘章资本翁怡诺:冷热周期不存在 要站在20年维度看消费

亿邦动力 2022/03/21 08:00

从10年前的投身者寥寥,到2019年开始的投资热潮,再到2021年中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风险并谨慎对待……消费投资经历了引人注目的起伏。“消费投资遇冷”似乎成了当下外界对消费领域的共识,甚至一定程度上开始撼动行业信心。

但在弘章资本看来,消费投资从来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

弘章资本认为,所谓的变化只是因为在高歌猛进的上半场过后,消费投资进入了下半场,并回归了常态。而中国消费领域中,还蕴藏着大量没有证券化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站在20年维度上,消费在中国一直是稳定发展的,总有好公司出来。”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表示,拉长时间跨度看消费好公司,它是非常持续增长的,而且可以走得很远,所谓消费投资有冷到热、热到冷的过程,但站在产业角度并不明显。

翁怡诺指出,大消费不一定会爆,但一直都在稳定发展。如果一个生意短时间跑得快的,但往往也会掉得也很快,而大消费就是那个起得很慢但持续增长的长期好生意。

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

日前,弘章资本进行了一次内部交流会。结合弘章资本多年来消费投资的经验,翁怡诺分享了自己观察消费领域的底层逻辑、当下消费企业寻求长期发展的要素以及对消费整体趋势的判断。亿邦动力整理了弘章资本翁怡诺的内部分享,供读者参详。

以下为交流内容整理:

我一直在消费领域投资研究第一线,在过去几年里,看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现象,2012年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大家对消费没有那么多的关注,当时都在搞平台型互联网项目。

后来消费慢慢热起来了,圈子里人越来越多,觉得新消费特别猛,之前投资互联网的GP,都认为消费又是下一波“互联网”。大消费池子深,总容量比其他行业领域大,且很多企业仍处在传统阶段,抱着“所有品类都值得重做一遍”的理想,投资人与创业者都期望?能在各个细分品类中见证新品牌的崛起。

但2021年下半年开始,又是一个分水岭,媒体开始质疑现在消费是不是不行了,很多GP又转去投资硬科技和医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自己的视角,我们在一线的视角可能会更全、更完整、更真实。

一、站在20年的维度 重新认识投资的冷热和终局

我想说的第一个角度是,消费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的概念,消费从来没有被真正定义过,有人说的是品牌,有人讲是平台,有的则是零售,都没有完整的理解,消费是一个很泛的东西。那我们弘章对消费的定义是什么?

弘章把消费投资分为四大块。

第一和流量有关,零售、连锁、电商;第二是产品型,包括知名品牌和优质供应链,我们把品牌和供应链是拆开的,供应链制造也是很大的机遇;第三是消费科技与服务,具有独特的技术壁垒以及服务能力提升运营效率,赋能企业打通并整合线下/线上运营体系,服务业有很强的ToB属性,有很大深挖价值;第四是消费医疗,消费和大健康医疗的交集领域。

这就是流量、产品、服务的演化路径。过去十年来弘章的投资布局,就是按照这样的进化路径展开的。

最初弘章资本出名是投资布局中国零售连锁领域,我们投资了包括家家悦、钱大妈等,并在中国的零售超市行业有很深产业基础,在渠道端拥有很多的资源。跟线下的诸多接触中,因此我们很喜欢连锁,有很强的开店认知。

后来我们投资布局到了品牌端,品牌里面我们属于偏好供应链投资流派的,弘章认为未来商业进化是具有“弱品牌”和“弱链接”特征的,投资选择并不会唯品牌论。我们在决策里更倾向于有科技壁垒的供应链,这是我们与很多其他投资机构的差异化点。这里的供应链指的不是指物流配送供应链,而是科技壁垒的生产供应链。

这二三十年中国为世界创造了什么价值?站在最宏观的视角,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优质的超级供应链体系,唯一的一个大国能够从航母到袜子全都能做得好,形成中低高各种维度的供应链能力,成为世界的商品枢纽,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而且制造水平一直在进步,从低端一直做到高端,全部囊括了。

中国对于世界的价值创造,是基于中国的超级供应链对接了境内外的流量变化。对外就是近几年特别热的跨境出海,对内涌现出了很多品牌,新品牌的涌现的背后也是优质供应链的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十多年之前渠道流量、信息媒介都很集中,大部分人的媒介方式只有电视。但今天媒介是非常碎片化的,入口很多。然而现在供应链端出现集中化趋势,由于国家政策、环保要求,一些中小型工厂消亡了,而超级制造供应链崛起了。

商业的逻辑是不断迭代的博弈过程,毛利也是由博弈关系决定的。品牌强的时候,经销商就弱势。如果依赖经销商的话,那就是渠道强了,品牌端就不那么强势了。

我撰写的《新品牌的未来》这本书中就提到一个简单的道理,新品牌是高度依赖于超级供应链和流量成本的。

品牌是借助流量红利起来的,新品牌成长的天花板比较低,大多数依赖电商流量崛起的新品牌竞争太内卷,不能够持续健康增长,如果没有流量红利,往往很快就被限制在某个收入规模。

所以品牌本身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品牌是一种认知效率的结果。”而品牌创建的过程就是认知效率形成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商本身的强势度,这十年趋势是下降的。

我们在跟消费创业者接触中发现,五年前年大家都在关注天猫淘系流量运营,后来大家想多了解直播电商,随后转战到了抖音流量,到今年大家反而想了解经销商网络是如何构建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轮回。

曾经的流量红利,使得新品牌的壁垒并不高,新品牌快速涌现现象也说明它一定是壁垒不高的。所以在过去3年中,弘章并没有乱出手投资所谓新品牌,反而我们在这些年中系统性布局的优质供应链都成长得很好,基本具备走向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收益水平。

那我们认为的商业竞争的终局是什么?

放在更长期的视角看消费类企业,往往是ToB、ToC都要做的,品牌商的终局一定是多品牌化的,因为单一品牌都是有天花板的。

然而这里有一个关键成长路径问题,叫“打牌的次序”,比如做有些新品牌是先从电商起步再建供应链,还是先做供应链为别人做代工起步再做自有品牌?

打牌次序和路径的选择极为重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关乎到企业资源的配置能力。过去两三年新品牌创业太多,确实太拥挤了。

弘章的投资主线就关注两件事:“投资于变化”以及“挖掘隐性冠军”。

目前投资中性价比最高的就是找隐形冠军。但做这件事是有壁垒的,如果你在产业里扎得不够深,是找不到隐性冠军的。弘章非常愿意支持这些隐形冠军,它们很多不在融资市场上,所以很多项目是我们弘章独家投的,而且估值也比较合理。

站在20年维度上,消费在中国一直是稳定发展的,总有好公司出来。

所以消费类项目显得没有那么“快”,但拉长时间跨度看消费好公司,它是非常持续增长的,而且可以走得很远,需要我们有长期价值投资的耐心。而有些平台型的生意,是会在短时间吃完未来的增长。

所以媒体上觉得消费投资有冷到热、热到冷的过程,但站在产业角度我们觉得并不明显。大消费不一定会爆,但一直都在稳定发展。如果一个生意短时间跑得快的,但往往也会掉得也很快。而大消费就是那个起得很慢但持续增长的长期好生意。

二、坚持底层逻辑并找准投资点 “优先把钱给不缺钱的人”

投资的竞争力要“命好”,命好并不是玄学,弘章的投资是有底层逻辑的。

首先,长期坚持以研究驱动,研究创建价值,价值驱动投资,基于研究与预判,对行业有深度的洞察。

其次,基础的东西才会长久,基础的、民生的、长期的。我们会关注站在未来十年时间,要投的这个品类和生意还在不在?很多产品都会被迭代掉,总体我们喜欢相对不变的特质,不喜欢高度流行和波动。

我们对周期很敏感,包括经济周期、政策周期,比如医药、教育是受政策周期影响会比较大。

我们喜欢市场决定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投资“有点接地气”,不那么时尚,衣食住行用里的“吃和用”是我们过去布局投资的主要领域。

再进一步去挖掘,我经常要问团队,一个生意为消费者创造什么价值?底层意义是解决了什么级别的消费者需求?比如调味料,提供的价值是美味,它能让食材变成各种风味的美食而满足消费者的味蕾。比如某个产品解决的是安全,那它就是绝对的刚需。还有能解决人的便捷和懒的需求,都是刚需,因为消费者的主权在无限放大时,人往往会越来越懒。

追究生意建立在哪种价值创造上,如果是底层刚需性的,我们就喜欢,反之容易迭代的我们就会比较担心。

未来五年我们依旧会专注在消费上,以及延伸出去的“消费PLUS”。比如大健康、科技,包括服务业。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必然发生的,就是服务会越来越贵,而商品制造能力越来越强后产品毛利空间会趋于缩小。社会的服务价格现在是被低估了,服务的价值创造,在成熟社会会更高。

举例现在有趣的现象是,高学历的人情愿送外卖也不做制造业,外卖虽然很累,但可以到处跑,体验上比封闭的空间更好,这是一种人的价值观的变化,站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人会越来越追求自我独立性与自由度。

我们在研究新兴服务业,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是人口的老龄化,未来能提供服务的人越来越少,而社会需求服务比重却越来越大,于是服务机器人,这种智能和技术的共体,会替代人的部分工作,技术趋向于智能,这就是服务业背后的科技升级。

消费不仅仅是品牌,未来是以消费为内核,增加更多与服务、科技等交集的地方。

前面提过,弘章的投资主线是两件事:“投资于变化”以及“挖掘隐性冠军”。

一是关注于变化,新人群、新消费、新业态、新技术,中国消费永远不缺变化,永远在迭代,人的需求在变化,品牌也会有迭代的逻辑;二是“隐形冠军的挖掘”,这是我们认为在中国更大的投资机会,中国这么大的内需底层,这么大的下沉市场,会有很多隐形冠军是不融资的,但大家不知道它在哪里。

这两种策略本身只是配置比例的区别,我们会挖新玩意和隐形冠军。根据竞争格局,当大家都在搞新品牌时,我们就找隐形冠军。反之亦然,当投资创新消费赛道不拥挤的时候,我们会更愿意挖掘创新的机会。

我们在研究视角是非常自豪的。弘章在过去十年时间已经研究了大量业态,基本上覆盖了各个细分业态,已经完成阶段性积累。但我们仍然还是保持持续洞察,跟随市场变化。

当一个现象级的产物出现以后,留给我们投资判断的时间是有限的。看项目时,只能看到当时这个时间横截面的状态而已,但事物其实是一直在动态变化的,我们可能并不能判断清楚它的变化。所以投资不是一个时间横截面的研究,而是要跟着它本身的迭代,寻找到合适的投资点。

对于未来有大机会的赛道,现在不适合不等于未来不适合,所以关键赛道领域要保持持续的跟踪。弘章清晰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的增加复盘的投入,在几个关键赛道领域,我们一直保持着持续迭代地洞察。

投资于变化和隐形冠军,在底层上是并不矛盾的,其实是一个事。做到一定规模且有良好成长性的消费企业并不缺钱,大部分投资机构往往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企业接受投资。怎么能把钱给不缺钱的人,是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标准是“优先把钱给不缺钱的人”,那如何把钱给到不缺钱的人,这是需要长期在产业里面浸泡,花大力气去研究,做足够垂直的事情,就要比所有的综合性基金更加垂直,产业视角更加深入,朋友圈也应该比别人的更广更深入,并给予企业更大的价值创造,这就是我们弘章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最喜欢的项目,只融资一轮就可以了,不需要A、B、C、D轮,而我们恰恰就是进入那唯一一轮的投资方。消费领域优秀企业大部分本身不缺钱,所以不需要这么多融资轮次。

消费投资有三个阶段及四个出手点:

第一个是孵化阶段,我们目前主基金是不太做的。

第二个是成长期,分为两个分类,一个是成长早期,它的目标项目画像是2到4亿收入,有可能有利润了也可能还没有,这个阶段我们会配一点,但不是重点。我们主要投的是成长后期,主要画像是6到10亿收入,对应有七八千万的利润,每年能保持25%增长,这是弘章喜欢的阶段。项目有核心壁垒,满足我们性价比高的要求,能达到六千万利润意味着不太缺钱,生意很好。我们喜欢看现金流好的公司,已经有隐形冠军的特质。

这个阶段企业融资的原因往往是竞争格局变化了。基本的供应链、营销问题都解决了,而十亿收入是特别难跨越的阶段,很多企业止步于此。行业里有一个特征,单品牌过十亿收入是一个里程碑。达到十亿之后,巨头开始进入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会趋于恶劣,所以说十亿是个分水岭。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它冲击下一个目标20亿。

第三个阶段Pre-IPO,这时的企业有二三十亿收入,两三亿的利润,我们投资这个阶段,就是企业的估值不能太离谱,不能有一二级倒挂的现象,Pre-IPO时其实就是一个算账问题了。

三、从社会变迁出发看消费 洞察是一切的起点

投资从长期看是宏观产物,抬头看路很重要,除了微观运营的细节构成,还有对世界观的看法,这些看法洞察是所有东西的起点,比如我们对消费者的洞察。

在8年前,弘章启动了对老人人群的研究,即银发经济,这是对未来宏观观察的重要视角。当55后变老、60后退休,会带来很大的消费行为变化,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再往前的老人则支付能力要较差一些。

消费有两要素,一是有支付能力,二是有时间。比如在高端社区开店不是好生意,因为住户都很忙不会逛店。回迁房就不一样了,那里的住户有钱有闲,喜欢逛店。有钱有闲的老年人群是消费金矿,而且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品味,不完全是为了便宜。

又比如中老年的社交问题。因为孤独是绝对的刚需,去购物中心观察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很多是中老年人,他们要聚会,而不是一人食,下午茶是重要的社交场地。这个现象很像日本,我们要从社会变迁去看消费,老年人花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补偿心理,背后也是有各种机会。

当少儿培训教育被双减政策打压,中老年人的兴趣班快速发展,政府办的老年大学一位难求。新人群的变化会带来新的品类机会,对宏观人口、社会学、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很多投资思考。

又比如我们7年前就开始研究的宠物赛道,从人口结构来看,有老龄化的孤独刚需,以及情感链接寄托。在原来大家庭时代,人的情感寄托在于家庭组织成员上,父母夫妻子女是情感链接稳定的方式,而从大家庭时代走到小家庭时代后,包括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独居状态,情况就出现变化,但情感寄托依然是有需求,只不过人们将人和人的情感链接,转移到了宠物身上,宠物对人有着稳定的、确定的情感寄托回报。

宠物的增量也和人是不一样的,养宠物从一只到多只的决策成本不高,我们认为目前宠物的渗透率还不高,当宠物也进入老龄化了,它的渗透率才会高,而且宠物产品的品类增速会超过人,发达国家都进入老龄化,这是共性的问题,这就是宏观视角落实到项目挖掘的过程。

四、成为“赋能方” 做有实业属性和运营能力的机构

站在未来五年的维度,弘章会变成一家什么样的机构?我提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专业,弘章的底层是专业机构,我们做的也是服务业,服务于被投企业和出资人。

第二有深度思考和认知,我们代表了有深刻洞察能力的机构,能把市场里隐形的价值挖掘出来,我们不太关注别人关注的,而是关注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第三个是创造长期的合伙人机制,能够以灵活的方式长期存在,合伙人能超越普通的股东关系,弘章的理念是用企业家精神思考,用合伙人方式共建。

我的理想是五年后,我们还能具备实业和投资两种功能,不仅是投资者,更是有实业属性、有运营能力的机构。

我们是很重视投后管理的,我干这个行业22年,投资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且交易条款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可以拆解一下投资的重要角度。

第一是预判性研究,预判研究是你可以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但现在投资的人多了,大家都在做研究,你能看到多少别人看不到的?这个事儿越来越难,就要更加细分和深度的研究体系。

第二个技术含量是项目转化落地,背后是人和人的信任、建立合作关系,而不是缺钱,有些项目能投进去是实现了信任的转化,信任的构建是特别困难的,知道一个好项目并不难,但搞定它特别难,特别是有七八千万利润的成长型的公司。

那我们凭什么能拿下项目?

能够提供增值服务,今天的投资者已经从研究比拼到投后管理比拼,弘章所投的”隐形冠军“体量规模都不小,因此很在意投资机构的资源与赋能能力,而这恰是弘章重点构建的壁垒,即投后管理系统构建。

我们把投后管理服务拆分了很多功能,建立了一套“七步法”,从定-发展战略,立-企业制度,调-组织架构,搭-管理团队,带-团队队伍,创-企业文化,分-享成果激励,帮助企业实现转型最终实现增长和破局。

比如很多公司都缺品牌,包括品牌升级、品牌投入的方法论,无论什么级别的公司都可能缺,我们会帮忙找到品牌的人才或是推荐合适的第三方去做服务。还有比如就是找人,包括人力资源的各个维度,如何找性价比高的人才。

比如开店的人有连锁化复制的需求,百店如何到千店、加盟商的介绍、系统化选址、数据化智能化等。我们有很多的工具包,用功能维度去服务,包括打造单店模型、品牌维度、营销定位、渠道对接等等,都是价值链条里非常有痛点的方面。比如对品牌方而言,我们在渠道端有很多的资源,比如商超便利店,都是非常需要的。

还有就是给创始人做“心理按摩”,企业都有顺境困境的时候,困境一般都大于顺境,发展都会有瓶颈,这个过程中创始人会很痛苦。比如各个开店模式都试过了,但不敢赌到底选哪一个,这时往往要有有经验并信赖可沟通的人,决策就是找信任的人去推一把,需要有人和他商量。包括上市的问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消费企业总体比较草根,重视营销,会“卖货”但不会管理,要对上市的规范性的深刻理解,涉及到系统管控能力、数据中台、数字化程度、数据颗粒度,能不能符合上市的要求,这时都会有认知误区。而此时只有在股东会上,我们一起用产业思维同频思考,和他一起去理解这门生意,包括布局策略等等。心理按摩包括了价值观的碰撞,以及对非理性心理波动的安慰等等。

作为赋能方自己要有稳定的框架和价值观,这个层面的价值输出代表了高水平的投后管理。

在三年前《新零售的未来》一书中,我提出了“资本企业家”的概念,以基金的方式,在相对垂直的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同时深度参与企业运营——不仅做财务投资,同时进行产业运营,这是资本企业家的底层逻辑,也在弘章一直在践行且将长期坚持的投资方法论。

未来会出现这样一种企业家,即资本企业家,他不再依赖于过去长期的资本积累,而是通过外部过剩资本的强力支持,直接运营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但依然立足于长期的价值创造。所以在5年前弘章开始做控股型实业,我们的感悟是“坑”特别多,所以我们更能理解创始人的难处。我们希望投资不仅增值,还要创造一定的价值,这是我们做控股的原因。

在实业方面我们也发现了相匹配的机会,当中国第一代创业者都老了,不再想以创始人身份留在企业,就会出现财富传承的机会,而弘章也不甘心于产业赋能的投资者角色,所以站在财富视角与站在运营视角上,差异化是很大的。在精力有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会尝试控股机会的。

我们对产业理解越深刻,就更多地会赋能到组织结构的调整,包括我们投后的职业化团队的建立,以及针对性的青年投资人培养计划,有一年时间学习投资研究,随后会派去被投企业,做流程再造的工作,待完一年半之后,可以留下,也可以回到弘章。我们希望为消费行业培养一批懂研究、懂投资、懂企业的未来领军人才。

目前明显看到大部分基金对大消费领域开始回避,市场情绪比较低迷,我们对于逆向市场非常敏感,这将是最好的投资布局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那些优秀的企业,往往都是通过逆势的时候反向扩张成功的。所以我们对当下的消费投资机会反而很乐观,项目估值都很理性,预计今后几年将是弘章资本成立以来,无论投资金额、投资项目数都是最多的时代。

五、Q&A精选:如何判断社区团购、连锁业态、元宇宙?

1、如何理解有科技壁垒的超级供应链?

所谓“有科技壁垒的超级供应链,如何理解“超级”?它在整个价值链条里有一定的垄断性、有一定的科技壁垒,但不一定是硬科技。

举个例子,中国服装行业里市值最大的品牌是海澜之家,但如果加上B端公司的话,那应该是申洲国际,十几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是一个服装领域的超级供应商。它的壁垒是什么?这种壁垒往往不是低价和规模效应。这类企业的特质,往往是能经受得起突然的流量冲击,某一款式突然爆单了,他能够快速追单,而小工厂就崩溃了。

超级供应链就很柔性,能抗大流量冲击,它的周围有产业集群,它能组织整个生产供应链去为品牌方服务。很多品牌是愿意和它合作,不是因为便宜,这恰恰就是一个壁垒非常高的事情。

流量端和供应链端并不平衡匹配,这是个常态,电商起量工厂爆单,因为它无法在单位时间满足这么高的生产需求,这个难度是非常高的。从供应链的角度,最好是平滑柔性的,但规模又要能出量,这个是矛盾的。

“超级”就是代表柔性能力,顶得住流量冲击,包括工艺材质、上游的研发上,这些构建了超级供应链概念的来源。

超级供应链往往带有差异化的要素,甚至有些超级制造公司还能实现对上游的控制。比如调味品里的产品,To B比To C大,To B占了65%。超级供应链企业往往在原料端已经进行控制了,比如某一种辣椒深加工,能控制上游农民的种植过程,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壁垒。

站在宏观视角看中国商业结构,中国的连锁化率比较低,标准化程度还是低。伴随连锁化程度不断提升,供应链会提供更标准,更安全的食品,这样品质才会有保证。所以越是连锁化,就会越依赖供应链。海底捞的背后有上千的供应商在服务,它构建了整个生态,消费者端体验到的越丰富,背后就会有很多供应链在发生作用。

从长期看,中国的连锁化率在提升,To B的受益价值会更大,且B端不需要消费者教育投入。而To C生意是要花钱做消费者教育的,营销就是教育消费者,但消费者的习惯有时是很难改变的。当然一旦消费者被改变了的话,市场领导地位就是你的。

2、如何判断一个生意是流行还是朴素?

我们的话题体系里,不说新消费这个概念,既然说到“新”消费,那就要对应老的东西,但老的东西在它那个时代,又是最网红的,最新的。所以只是时间维度拉长了,所以我们弘章不做这样的区分,创新就是基本的生存状态,只是一直在迭代的过程。

我们不会说一个具体的生意是新的还是旧,我们判断投资机会的基础是从品类逻辑去看。比如烘焙,烘焙整体是一直存在的,是穿越千年的东西,这个长期存在的品类是基础。比如唐饼家的饼,我们为此考据到了唐朝的胡饼,它是从西域传来的,在博物馆也有记载,有历史遗留的印记,但至今仍不断迭代。变化本来就代表创新,我们不喜欢无中生有的品类,流行的东西可能不够长久。

还有一个角度是投资的可叙事性和可验证性,越早起的项目,越需要大的可叙事性,比如咖啡,我们可以用可叙事性表达:“凡是喝茶的民族都会被咖啡占领的”,这使得咖啡的市场变得很有想象的空间。但用可验证性来说,咖啡店的单店模型,投资回报、可复制性等都是要验证的。一般早期项目可验证会少,都会放大可叙事性,而后期的项目可验证性就会更加显性,无非就是两者的权重关系在企业发展中是在变化的。

3、如何正确认识连锁化的扩张逻辑与规律?

我们在连锁企业成长路径时,经常会说到的拐点的问题,往往某种模式是有天花板,包括门店数量的天花板。比如一个高度依赖于购物中心的高端业态,我们很快能测出其上限,中国有8600多家购物中心,算上每年增速,这个品牌业态的天花板,可能就是2500~3000家,这就是从选址的可获得性来判断。

还有就是直营和加盟,直营是自己的管控体系,到一定阶段会涨不动,因为组织会跟不上,所以就会有阶段性天花板。而小店模型到一千家也可能就涨不动了,于是要从直营改成加盟,这样才能快速复制。

再说餐饮连锁,休闲餐在单一城市,50家就到头了,而且会出现亏损店,因为足够的密度会形成自我客户分流。一个地方做透了,还要验证它是否是具备跨区域能力的,因为中国人的口味太丰富了,各地的风味差异大,所以很多餐饮是区域性的。但有一个味型是全国都能跑通的,就是辣,能形成全国复制性,因为它是成瘾性的。

至于扩张节奏上,没有所谓好坏,这除了认知问题还有组织问题,如果组织能力跟不上的话,开店快也会关店快。还有融资节奏,在组织没有跟上的情况下,拿了融资的钱用来快速扩张,所以其实很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融资后才是痛苦的开始。经营企业是节奏感的问题,是打牌次序的问题。

4.如何评价咖啡赛道?

弘章对咖啡研究很深,我们为了研究走访了全球的咖啡市场。

我们认为,咖啡最后的收益来自于供应链,价值创造过程最大的是烘焙,咖啡背后是有超级供应链的。而场景端怎么教育消费者是有不同流派,有门店模型、机器模型,咖啡机变成咖啡PLUS,使得咖啡无处不在。

成瘾性的产品需要长时间去教育消费者,所以在中国,咖啡市场刚刚开始,当下真正有咖啡文化只有上海。星巴克用标准化咖啡教育消费者,形成第三空间,随后向更高维度的等级发展,比如咖啡的风味、果香,以及大大增加的形式感、艺术感、文化调性,这就进入了精品阶段。而到了精品这个阶段,就不再是连锁化生意,咖啡文化越深刻的地方,就越不是连锁,甚至是反连锁的,所以会出现无数小品牌,门店不多,但会强调豆子的精品程度,所以终局咖啡是供应链和品牌的生意。国外还有一个是商用咖啡机流派,有很强技术含量。

我的预判是从长期看,咖啡市场由于竞争加剧,场景端往往赚不到钱,更多是因为情怀,最后挣到钱的都是供应链。

5、如何看待社区团购?

社区团购的逻辑是数字化驱动的供应链体系,它给予小店数字化的工具,使其可以售卖原本没有的生鲜,它符合零售的所有特征,它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小B获客。但问题是供应链与小B关系是否长久,烧钱补贴时消费者觉得便宜,在小B端完成交付,除了额外的收入,小B耗费多少精力,也影响他是否继续合作。

还有一个问题是,没有补贴时的自然留存不高,和B2B时代一样,用户会连多个app,哪个没有补贴哪个流量就下降,消费者没有稳定的习惯沉淀,只在乎是否便宜。

那社区团购的产品为什么会便宜,因为很多生鲜类的品质等级是非标的,比如水果,质量较好的水果通常在大型的超市里,比如永辉、家家悦等超市,他们先拿掉有限的高质量货源后,剩下的就进入流通批发市场,社区团购往往就是从批发市场拿的打折品,所以两者实际品质的差距是很大的。消费者买过一次后对比出了品质的区别,可能就不会再买第二次了。

社区团购就是零售生意,它是一城一市之战,很难形成全国化,因为本地化的供应链很难建设。如果在一个地区供应链很强,可以有机会形成阶段性的效益。

6.如何评价很多品牌尝试元宇宙?

元宇宙是应该更丰富的虚拟场景,消费决策来自于场景的信任变现,老一代消费者看到门店,会形成信任转化,那电商就是图文信任转换,往后又是视频,你相信场景,就形成了信任转换购买行为。元宇宙是体验性的虚拟场景,它塑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沉浸式场景,有虚拟世界的规则,未来会有商业转化的布局,但目前太初级了,构建过程很漫长,商业逻辑并没有现实落地。

7.如何做好老品牌的升级?

老品牌的价值在于原来就有基础的品牌认知人群,老品牌换新,是先唤醒这部份人,但品牌换新的度也要把握好,不要让这些忠实的消费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你,以为是一个新的品牌。虽然焕新但一定要一眼认得出是你。

还有就是组织的问题,很多老品牌越做越小,沦为礼品公司,就是组织的认知问题,因为太坚持古法,所以没办法规模化,越坚持手艺活,就变得小生意,要回到工业化时代的拼成本效益,否则就会受不住生意,变成“遗产”。

这是组织的认知问题,所以老品牌新做的核心是团队需要重建,此外老品牌缺乏的东西还有很多,包括供应链、数字化、渠道构建、电商运营都要重构,其实等于在重做一个新品牌,但它有老用户的认知基础,这是老品牌拥有的价值,而做新的东西,很难快速形成消费者认知。

唐饼家已经有近20年品牌历史的“老品牌”,通过弘章重新调整运营团队,加大供应链能力,特别是对品牌内核的深度挖掘,把唐风礼仪国潮经典作为品牌升级要点,形成了系列精致唐风的新产品线,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实现了一年100%的高增长。

附:

弘章资本创立于2012年,是中国知名的大消费领域私募股权投资专家,长期坚持研究驱动加上价值创造能力,在成长型、Pre-IPO、中小型并购投资交易拥有多个成功案例。

弘章资本关注中国新消费升级换代、线下零售新时代、新消费人群和流量碎片化将重新定义新消费品牌等机遇,持续对大消费领域内的新品牌、新零售、新技术、新服务及新业态进行前瞻性投资。投资案例包括家家悦、蓝月亮、钱大妈、德尔玛、紫燕百味鸡、宝鼎天鱼、汉朔科技等多家知名企业。

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拥有20年股权投资经验,长期专注于大消费领域,拥有前瞻性洞察,著有《新零售的未来》及《新品牌的未来》,是公认的消费行业专家。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