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机器人公司融资疯了:各地国资大手笔打钱 有一家刚融资就停摆了?

吴梅梅 2025/10/23 15:31
吴梅梅 2025/10/23 15:31

邦小白快读

机器人行业融资热度惊人,2025年第三季度融资数据激增带来关键看点。

1.2025年Q3融资事件达243笔,同比增长102%;总融资额约198亿元,同比增长172%,显示行业资金涌入加速。

2.融资前20强企业中,15家获得国资支持,占比75%,涉及雄安基金、合肥滨湖金投等机构。

3.头部公司融资突出:众擎机器人、星迈创新、自变量机器人各获近10亿元,用于量产交付或技术研发;它石智航和星海图均融资超1亿美元。

融资案例中有警示点需注意。

1.一星机器人数月内两获数亿元融资后停摆,案例警示快速扩张风险,可能因创始人背景(李星星发起)及内部问题导致。

2.具身智能赛道吸金,如自变量和梅卡曼德,但技术尚未成熟,商业化落地难成实操难点。

品牌营销和消费趋势从机器人融资案例中凸显消费级产品机会。

1.星迈创新聚焦泳池清洁机器人,获10亿融资后计划拓展全球销售渠道和新应用场景,显示消费级机器人高落地性需求。

2.产品研发启示:部分企业如自变量机器人开发量子2号五指灵巧手技术(20自由度),创新结合外骨骼和AI模型,提供研发灵感。

消费趋势分析揭示品牌定位挑战。

1.文章指出国资避开纯消费级赛道(泳池、庭院维护),偏好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暗示品牌需平衡消费趋势与技术创新投入。

2.用户行为观察:机器人产品(如星海图R1)在京东上架,展示线上渠道潜力,但一星停摆案例提醒品牌谨慎应对增长泡沫。

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变化带来增长机会与风险提示。

1.政策解读:国资投资双重逻辑——支持本地产业(如北京国管投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公司如零次方落地),提供合作和扶持政策机遇。

2.增长市场分析:具身智能赛道融资占比高(前20强近半),如自变量获阿里云领投,机会在于切入高潜力领域;但风险在于技术不成熟,商业化路径模糊。

事件应对和可学习点突出经营策略。

1.正面影响:企业如星迈创新融资后拓展销售渠道,可借鉴全球本土化模式;星海图工业机器人适用多场景,展示服务行业合作方式。

2.负面影响和风险提示:一星机器人融资后解散警示,可能因人才整合问题;朱啸虎观点质疑具身智能不可持续(依赖高校或展示),卖家需规避类似商业模式风险。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在融资导向中明确商业机会。

1.生产需求:众擎机器人融资推进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自变量融资用于硬件迭代(量子2号),显示零部件和装配链需求激增。

2.设计启示:它石智航聚焦Human-Centric数据引擎,星海图R1关节折叠技术卓越,工厂可参与创新设计和智能集成。

商业机会和数字化推进启示强化制造转型。

1.机会提示:国资青睐工业机器人(如云深处),工厂可切入供应链;泳池清洁机器人的高落地性提供OEM机遇。

2.数字化启示:企业融资用于AI模型训练(如自变量)或适配工业端(众擎),推进工厂融入电商和智能技术提升效率。

行业趋势聚焦新技术发展和客户痛点解决方案。

1.技术趋势:具身智能成核心热点(前20强融资近半),涉及端到端大模型(自变量)或Human-Centric数据引擎(它石智航),推动行业升级。

2.客户痛点:文章强调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多数企业未大规模应用),如朱啸虎质疑具身智能不可持续,痛点在于缺乏成熟解决方案。

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提供服务优化方向。

1.趋势延伸:国资规避出海导向赛道(如泳池维护),服务商可专注具身智能或工业机器人服务;中美估值差异(中国务实关注落地)启示本地化方案重要性。

2.解决机会:融资用于模型训练(它石智航)或产品迭代(星迈),服务商可合作提供研发支持;一星停摆案例点明痛点,解决方案是加强人才和资源整合服务。

平台需求和招商运营从企业案例中提取风向规避建议。

1.平台合作需求:星海图R1在京东上架,展示产品商业化落地对电商平台依赖;京东领投众擎,提供招商和运营合作模式(如股权投资换平台入驻)。

2.最新做法:国资吸引企业落地(如合肥投众擎),平台可借鉴招商策略;美团龙珠领投星迈创新,显示平台资本直投趋势。

运营管理和风险规避强调稳定性。

1.管理启示:平台需关注企业研发进展(如一星停摆警示),避免招商泡沫;具身智能赛道热度提示平台支持核心技术产品。

2.风向规避:朱啸虎观点揭穿部分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平台应规避技术不成熟企业;中美估值差异(中国重务实落地)建议平台强化数据化风控运营。

产业新动向和政策启示揭示商业模式争议。

1.新动向:国资投资深度(75%参与)体现双重逻辑——本地产业支持(如深创投)和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政策导向偏好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

2.新问题:中美估值差距显著(Figure AI估值390亿vs中国企业10-30亿),根源在中国资本务实关注商业化落地,美国重赛道认可;一星停摆点明企业稳定性问题。

商业模式和政策法规启示提供研究框架。

1.模式分析:具身智能成吸金王但路径不清晰(朱啸虎质疑),启示商业模式需可持续性验证;星迈创新泳池机器人案例展现实用型模式。

2.政策启示:国资避开纯消费级赛道(如庭院维护),建议政策引导核心技术;融资数据(Q3增长172%)支持产业扶持法规优化,推动创新与商业化平衡。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据IT桔子数据,国内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在今年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2025年Q3共有243笔投资事件,同比增102%;估算总融资额为198.13亿元,同比增长了172%。

具体到各个拿钱的机器人公司,有26家机器人创业公司在Q3获得了数亿元以上的融资,这些公司总计拿走了整个赛道一级市场融资总额的63%。

以前20家为例,有一个更加惊人数据发现是——有15家机器人公司最近多多少少都拿了国资的钱,占比达到了75%;

仅有1/4的机器人公司在最新的投资方名单中没有出现国资机构。

举些例子:

雄安基金投资了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机器人”;

合肥滨湖金投投了众擎机器人和零次方机器人;

北京国管投资了松延动力Noetix和云深处科技;

苏州基金投资了一星机器人……

不难看出,各地方国资都在重金布局机器人。

国资投资布局这些机器人公司无外乎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给钱支持本地的机器人产业,以创新的初创企业为主;另外一个则是投资外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公司,吸引其到当地落地,也是股权投资换招商引资的方式。

接下来看看,按照Q3融资额排序,融资最多的前20家机器人公司都是谁呢?

图源:IT桔子

根据IT桔子统计,2025年Q3有三家机器人各自获得了约10亿元融资,分别是众擎机器人、星迈创新、自变量机器人。另外,它石智航、星海图均宣布了1亿美元以上的融资。

2025年7月,众擎机器人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合计金额近10亿人民币。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参投,A1轮则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产投)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国晨基金等财务资本跟投。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交付与产品矩阵拓展,同时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场景应用落地,依托深圳的制造业基础强化工业端适配能力。2025年9月,专注于智能泳池清洁机器人研发的星迈创新完成10亿元新一轮融资,由美团龙珠独家领投,高瓴创投、顺为资本、凯辉基金等老股东追加投资。

这家2022年成立的苏州企业,产品聚焦消费级泳池清洁场景,凭借高落地性获得资本持续青睐。此次融资资金重点用于新一代产品的研发迭代、全球销售渠道的拓展与本土化运营,以及全球顶尖人才的吸纳,同时计划探索泳池维护之外的全新应用场景。

2025年9月,自变量机器人宣布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里云、国科投资联合领投,国开金融、红杉中国等新老股东跟投。

自变量以端到端统一大模型为技术核心,8月刚发布全自研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其五指灵巧手拥有20个自由度,还可通过外骨骼技术实现全身遥操。本轮融资资金将全部用于通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的持续训练,以及“量子2号”等硬件产品的研发迭代,同时推进其开源模型“Wall-OSS”的生态落地。

2025年7月,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钧山投资、国汽投资、临港科创投等产业资本与财务资本跟投,老股东线性资本、襄禾资本持续加码。融资用于推进产品研发与模型训练,启动全球人才招聘计划。

它石智航以行业首创的Human-Centric具身数据引擎为核心,聚焦物理世界AI和通用机器人全栈技术研发。

星海图在2025年7月布完成A4、A5轮融资,总额超1亿美元,该轮融资由美团龙珠与今日资本领投,北京机器人基金跟投。

星海图目前发布了机器人R1产品,已经在京东上架。该产品在关节折叠能力上表现优异,能像人类一样下蹲和站立,适用于工业、服务等多个行业和场景。

除了以上获投的代表企业,还有一家今年5月刚成立的机器人公司,在半年内经历了大起大落。

2025年9月,一星机器人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两个月前,又公布了一笔“亲友轮”融资。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官宣2次数亿元的大额融资,凭啥?

原来,一星机器人大有来头,由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发起创立,又从各个渠道挖来了机器人行业的顶尖人才加盟。

但据量子位10月16日的报道,这家具身智能公司已经原地解散,原因尚未公布。后续的结果可能会一分为二处理:一是公司原有吉利相关的基础平台和业务回归吉利汽车集团;二是具身技术团队可能会单独重新创业。

最后有三点总结分析和延伸思考:

1. 国资投资深度:区域与赛道布局

在机器人赛道,活跃的国资投资方以北京国管、深创投、合肥滨湖金投等为代表,带动了该区域的机器人投资,体现“国资支持本地产业+吸引外地企业落地”的双重逻辑。

同时,以融资最高的前20名机器人企业为例,国资参与投资的多集中于“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AI+机器人,体现了“政策引导国资投向核心技术领域”的价值导向,避开了以出海市场为导向的“泳池清洁”“庭院维护”等纯消费级机器人赛道。

2. 赛道热度分层:具身智能成绝对“吸金王”

TOP20融资企业中,“具身智能”概念的机器人企业占比近半,除了2016年创立后转型的梅卡曼德,其余具身智能机器人成立时间基本集中在2023-2025年,目前技术成熟度还不高,多数没有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呈现“头部机器人企业迭代+新玩家涌入”的格局。

也正是由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该赛道才成资本的焦点,这个应该是主流观点。

但也有少数投资人对此持异议,以朱啸虎为典型,他认为,具身智能的商业路径还是不清晰,客户要么是高校,要么是竞争对手,要么是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作为星海图的天使轮投资者,金沙江创投于2024年9月退出了星海图。

3. 中美对比:头部估值存在显著差距背后的逻辑

三季度,披露新一轮融资的中国机器人独角兽包括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梅卡曼德、云深处等,这些头部企业的估值普遍以10亿美元为节点,估值在10-30亿美元之间。

而美国当前炙手可热的机器人独角兽Figure AI——这家由Vettery(员工招聘雇佣平台)和阿彻航空(电动飞机eVTOL)创始人布雷特·阿德考克于2022年跨界创立的公司通用人形机器人,在今年9月完成C轮10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达到了390亿美元,比去年攀升了15倍,也是国内同赛道企业估值的数十倍。

核心原因在于美国风险投资的估值逻辑是基于赛道认可,资本集中选择押注可信的创业者,评估全球市场预期给定高估值,就像美国一家2024年成立的安全人工智能公司SSI,甚至没有产品原型,仅凭创始人团队极高的光环就可以估值320亿美元,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几乎不会发生。

可见中国资本相对更务实,遵循一套数据化的估值体系,也更关注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注:文/吴梅梅,文章来源:IT桔子(公众号ID:itjuzi521),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IT桔子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