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领域AI的热乎劲,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现实并未如当初预测般让AI+SaaS重构整个SaaS格局,甚至在大部分业务领域,AI尚未展现出足以改变行业的显著价值。
尽管AI的光环尚未完全褪去,但SaaS行业已逐渐回归稳健的正常增长轨道。
近期,美国SaaS巨头们正信心满满地亮出未来五年增长蓝图,明确发布了至2030年的收入展望:
巨头们的这些目标,也绝非空中楼阁。
要实现10%-30%的稳定复合年增长率(CAGR),AI赋能固然是重要助力,但更核心的支撑在于SaaS模式与生俱来的订阅属性——无论是按用户数付费的传统模式,还是按实际使用量计费的灵活模式,这种“可预期、可持续”的订阅逻辑所带来的确定性,恰恰是当下市场环境中SaaS行业最突出的竞争优势。
这份“增长坐标”不仅在全球SaaS版图上划定了“确定性增长区”,更清晰揭示了中外SaaS企业当下与未来的差距。
从企业个体的增长天花板来看,中国头部SaaS企业仍需跨越“10亿美元ARR”的关键门槛。以金蝶为例,其2024年云订阅ARR为34.3亿元人民币(约4.8亿美元),而Salesforce当前ARR已超300亿美元——二者的差距并非简单的数值差距,而是量级上的代际差。
美国巨头的体量优势在未来五年仍将十分显著:若以Salesforce 2030年600亿美元的收入目标测算,其单家企业收入,届时将接近中国整个SaaS市场的规模。即便增速相对平缓、目标收入60亿美元的Veeva,2030年也足以稳稳跻身中国SaaS企业营收榜首。
对照这份“全球坐标”不难发现,中国SaaS若想在五年后的全球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凭当下的能力与增速,显然难度不小。
归根结底,全球SaaS版图中的位置从非“天注定”,而是“事在人为”。
美国巨头的领先,是长期战略定力、持续模式创新与尊重商业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SaaS要实现突围,同样需以“破局者”的姿态直面短板,用长期主义取代短期焦虑。
唯有如此,五年后中国SaaS才能在全球版图上找准属于自己的“坐标”,从单纯的“区域力量”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变量”,在国际SaaS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