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红果“掐尖”编剧

陈浩 2025/07/03 08:30
陈浩 2025/07/03 08:30

邦小白快读

短剧行业进入门槛大幅提高,但红果平台的分账机制为从业者提供了高收益路径。

1. 红果的『全生命周期分账』机制将编剧分成比例提升至20%,单剧本保底达5-12万元,头部编剧单剧分成已突破百万元。

2. 新人编剧需通过挂靠大工作室入行,挂靠门槛导致头部编剧工作室仅留存20/100的筛选率。

3. 平台月活用户达1.99亿反超优酷,免费短剧模式已成绝对主流,付费短剧预计将在2025年退出市场。

案例数据佐证行业风向:4月红果单月剧本分账突破4000万元,上半年产出12部观看量破10亿的爆款,改编自番茄小说的作品占比达83%。

短剧已成为用户触达的新流量高地,品牌营销迎来结构性机会。

1. 红果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70分钟,月活用户中女性占比62%,核心受众与美妆、快消品牌高度契合。

2. 平台力推的IP改编短剧形成规模化内容矩阵,单部剧集超10亿播放量为品牌植入创造曝光场景。

3. 用户对同质化内容接受度高,《嫡女风华》同一IP衍生7个版本仍产生3部爆款,显示标准化内容投放的可行性。

需注意平台内容审核新规:6月起所有短剧合作需经『短剧版权中心』统一决策,品牌植入需提前3个月申报。

分账模式重构产业链价值分配,平台政策调整带来全新运营策略。

1. 红果分账额度同比提升300%,爆款编剧月收入可达传统影视行业年薪水平,吸引超2000名专业编剧转投。

2. 平台推进『厂牌化』运营,九州、听花岛等头部承制方被收编,新入局者需缴纳30万保证金获取合作资格。

3. 风险提示:剧本盗版率达35%,《桃花马上请长缨》出现8个侵权版本,建议优先选择已备案IP合作。

替代平台机会显现:七猫开放万部IP库提供1.5万保底+20%分成,咪咕设立2000万剧本基金吸引创作者。

短剧生产进入工业化阶段,标准化需求推动制造业转型。

1. 拍摄基地向西安、成都等二线城市转移,单集制作成本压降至8000元,服装道具采购频次同比增加150%。

2. 设备需求呈现两极分化:基础剧组使用5000元级4K设备,精品剧采用RED科莫多摄像机+ARRI灯光系统。

3. 生产周期压缩至7天/80集,催生剧本打印机械键盘、防蓝光眼镜等编剧周边产品新市场。

原料供应注意点:古风剧服饰订单骤减70%,现代甜宠剧对快时尚女装需求量增长300%。

行业规范化进程加速催生技术服务新场景。

1. 版权保护需求激增:中国版权协会设立维权中心后,电子存证服务使用率提升45%,区块链确权技术采购量增长200%。

2. AI剧本检测系统走俏,日均处理3万份稿件,可将30集剧本过审时间从15天缩短至72小时。

3. 数据分析服务溢价能力凸显,爆款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2%,头部服务商年费报价超百万元。

设备租赁市场异军突起:红果认证的ARRI摄影机租赁价格从1800元/天上调至2500元,仍供不应求。

内容争夺战进入深水区,平台运营策略面临重大调整。

1. 红果建立『IP-编剧-承制』闭环生态,对第三方平台合作量缩减40%,需重新规划内容供给渠道。

2. 用户留存关键指标变化:完播率权重下降至30%,互动率(点赞、评论)权重提升至45%,运营策略需转向内容互动设计。

3. 招商政策调整:新入驻厂牌需承诺季度产能超500集,优质内容可获得抖音站内流量加权1.5倍。

风险预警:平台投诉量同比上升60%,主要集中于青少年模式漏洞,建议研发AI内容过滤系统。

短剧产业重构文娱行业格局,引发多维度学术探讨。

1. 产业组织变革:红果通过分账机制将编剧话语权提升300%,传统制片人中心制瓦解,引发学界关于『编剧资本主义』的讨论。

2. 文化传播学启示:短剧用户日均观看8.7个故事,导致叙事密度从传统影视的3个/小时激增至23个/小时。

3. 法律研究新课题:改编权重复授权引发诉讼量增长200%,《著作权法》第17条关于衍生作品的界定存在实务冲突。

政策建议方向:建立短剧分级制度,设定改编权独占期(建议6个月),设立内容创新专项奖励基金。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过去几个月,红果正加大对编剧的绑定,以“截流”整个短剧行业的内容源头。

继4月底更新了剧本激励计划之后,单剧本保底提升至5万~12万元,编剧分成比例全部提至20%,全面实施“全生命周期”分账。

5月底,它首次公布单月剧本分账,4月总额度突破4000万元,有超过100部短剧,编剧的分账破10万元。

向多家平台供稿的编剧任小涵向《中国企业家》解释,“10万的价格早就有了,但其他平台能拿到这个价格的编剧并不多,红果推出政策后实打实地有很多人拿到了10万。”有媒体统计过七猫、阅文等平台的编剧分账政策,保底分账在3万~10万元,分账额度最高也可达20%,与红果相差并不大。

多位编剧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红果已成为编剧群体的首选签约平台。

手握10余部红果爆款的编剧九九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她最看重“全生命周期”分账机制。她的作品《美飒甜心》去年10月上线红果,迄今累计获得超百万元分成。“现在每个月还能有两三万入账,”九九说,“5月底刚上线的《200斤的她绑定系统后美又飒》,按照现在的趋势和半年的分账周期,可能最终到五六十万,但是改革后,或许也能突破百万。”

来源:红果短剧APP截图

重金之下,涌入者剧增。在小红书等平台搜索短剧编剧,可以看到大量的从业者经验分享,最多的便是关于如何能够和红果签约。

大势看上去已“不可逆转”。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5月,红果月活用户规模达19920.7万,已逼近长视频平台优酷的19975.8万。而在短剧赛道,排在第二的河马短剧只有4095.8万的月活跃用户规模。

今年初,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还在公开演讲中点名红果,批评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让内容方“二选一”。龚宇提到,红果要求制作方在协议期内所有内容都不能与其他平台合作。

但到了年中,随着分账比例提高,即便红果不要求“二选一”,编剧也会主动选择它,这使得剧本通路越来越挤。

目前,编剧与红果直接合作的主要途径是填写“红果短剧-剧本合作申请”问卷。问卷罗列了个人简介、工作室简介、已上线项目、近半年月产能等10个问题。“已上线项目”是关键因素,没有爆款加身,大量编剧被卡在第一步。

“新人没机会了”,近期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在2023年下半年,红果刚刚起步的时候,平台编辑会主动和编剧建立联系。”任小涵说,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即便开通了白名单,红果的审核也愈发严格,审核集数从原来的10集变为了30集,多位编剧反映过稿率也明显下降。

新人编剧想要在红果签约、过稿,除了持续申请、投稿,挂靠大编剧工作室成为更普遍的选择。任小涵曾担任过九州主编,“每天打开邮箱就是‘99+’未读邮件,更不要说红果一天能收多少稿件,但其中99%的剧本可能都不能用。”

编剧一梦的工作室在西安,如今旗下有20名编剧。“这几年找我的编剧少说也有几百名,但能留下的就这20个。”一梦说。

而且,红果趋向于“紧握内容”。

上线初期,编剧多通过承制方与红果建立联系,红果提供同为抖音旗下的番茄小说的IP资源,承制方主导剧本开发和拍摄。2024年,红果的免费模式主导市场后,它开始与部分编剧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编剧可获得10%到20%的分成激励。

直至2025年分账模式扩大化,红果变成了编剧与承制方的双选平台。编剧改编番茄小说IP成剧本,上传30集试稿,审核通过并完成评级后,编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本,红果支付保底费用。承制方在后台选择剧本,剧在红果播出后,平台产生的收益会持续给编剧及承制方双方分账。

5月底,抖音内部成立了“短剧版权中心”,彻底打通番茄小说、红果、抖音三个APP的短剧生态。

摄影:姜辰雨

通过分账,提高编剧在产业链中的权重,使其围绕番茄小说IP制作剧本,红果正在通过对内容的“控制”,筑起自己的护城河,这也被行业认为是“去中间商”。

今年上半年,红果已跑出12部观看量破10亿的短剧。在其中的10部剧的数据海报上,能明显看到“改编自番茄小说”的标注。在编剧群体中已形成共识:改编的过稿率要远高于原创。虽然同质化、“一本多拍”已成为常态,但刚入行编剧的第一课,都是研究红果的爆款。

身处红果的编剧都明白,自己只是这个“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但每一个都只能“困”在其中,无法脱身。

草创时代

九九、一梦、任小涵都是在2022年到2023年期间,进入了短剧市场。这早于红果上线,2023年8月,红果才正式推出独立的APP。他们的共识是,现在与当时相比,编剧的卷度不是一个级别,“那时候随便写写,就有人买单”。

但随着时间推移,分化越严重。在红果免费策略成为市场准则之后,爆款就成了编剧“定价”的唯一衡量标准。这对于不少晚来的编剧来说,是一座跨不过去的大山。

九九在入行之前是标准的传统影视人:科班出身,做过长剧和电影,担任过编剧和导演。有段时间缺活干,她在朋友介绍下才开始写短剧。“当时一部剧本就是五六千块钱,很便宜。但是也很简单,一集大概就350到400字,100到120块钱,一个本子60集左右。”九九说。

2022年下半年,短剧行业还是以男频短剧(以男性为主要受众)为主。九九写了一段时间“最强赘婿”“歪嘴龙王”类似的作品,但与个人审美倾向不符合,一直不得法。直到2023年初期女频短剧出现之后,她全面转型,终于出了爆款。

“有了爆剧傍身之后,就开始四五万、五六万这样往上涨了。”九九说,直到现在,她的剧本保底费用是10万元。看到了行业的发展态势,2023年3月,她成立了工作室。

红果入场以后,九九很早便与它开始了合作,也因此是典型的受益者。

去年10月上线的《美飒甜心》成为她第一部分账破百万元的作品。她提到今年初同景阅文化合作的《双世萌宝》,放在从前,她的判断是只能勉强回本,但免费端的分账让收益翻了好几倍。“相比占充值流水1%~2%的付费端收益,红果能给到编剧10%~20%的高比例分账。”九九说。

除了收益更高,和红果合作的另一个好处是规则清晰透明。“至今还有一个网络大电影公司欠我1万块钱剧本费。”九九对记者说,这种情况在红果没有出现过。

2022年底,一梦也是在朋友推荐下加入短剧行业,但她并不是科班出身,之前从事过金融、剧本杀行业。“当时极度简单,只要你有一个朋友是写过的,你看完他的稿子,就知道怎么写了。”一梦说,“说实话剧本杀要比短剧剧本难写多了。”

一梦最开始合作的甲方便是陌陌言情网、磨铁文学等头部机构,主攻原创付费短剧。2024年才开始与红果尝试合作,她就是“水土不服”的那一类编剧。

“以付费思维写的短剧在红果这里很难过稿,尤其是IP改编还涉及到比稿。”她说。

“权重”上的差异也很明显,这是较早进入红果体系的编剧都心知肚明的话题。红果对剧本的评级分为S+、S、A+、A四个级别,除剧本类型、集数、时长等客观因素外,剧本方与红果方合作的时长、历史作品的爆款率,都是重要考量因素。

一梦进入得晚,很吃亏。她此前都是跟收稿平台合作,并没有直接接触红果。此前她比较在意打款问题,按照红果的流程,从剧本立项到完本结款,大概需要半月至数月时间。

“但编剧今天完稿,我至少是明天要把钱打给他们的,如果全力以赴做红果,垫资问题可能就会把我拖垮。”一梦也知道直接跟红果对接是最好的,保底和分成额度都能拿到更高。她近期也开始向同行学习番茄小说IP的改编窍门,也上手了十几个作品的改编,尝试与红果方直接对接。

“流水线”

有机构统计了从去年6月至今年3月,红果的分账规模粗略估算近27亿元。在“钞能力”影响下,红果和编剧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反转。对于编剧来说,此前红果可能只是一个备选项,现在则成了必选项。

红果的免费短剧模式成了行业绝对主流。去年8月,还有像《无双》这样的付费短剧创下8天充值流水破1.2亿元的纪录。但到了去年底,付费短剧的市场大盘已经下滑严重,甚至不少从业者都认为2025年将是付费短剧退出历史舞台的节点。

这对于编剧群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在分账体系下,他们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在免费短剧的发展过程中,红果以番茄小说庞大的IP为基础,签约编剧做剧本,与承制方合作,由后者完成拍摄。

一定程度上讲,“紧抓内容”的红果,把短剧的制作链条变成了一个“体力活”“流水线”。从产业布局来看,短剧的核心制作地并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是在劳动力密集、成本低的二三线城市。

对于编剧群体来说,如何赚到钱?答案目前很直接:第一,在红果播,开放免费权限;第二,研究红果的爆款。

红果也有意通过树立标杆来“引导”创作方向。今年上半年,平台已跑出12部观看量破10亿的短剧。5月,更是以4天1部的速度接连放出战报。除了《家里家外》《他偏要抢》两部短剧之外,其他10部剧的海报上,能明显看到“改编自番茄小说”的标注。

“改编IP有小说数据打底,改编速度快,(相比原创)过审率高。”一笑乘歌分享了她在改《神算小财神》时的节奏,“80集剧本7天写完,比原创快一倍。”

“尽管红果并不拒收原创剧本,但是实际操作中,原创和改编相比,过稿几率只是后者的几分之一。”2023年底进入短剧行业的编剧任小涵说。

至于像《家里家外》这种原创型的精品短剧,有编剧提到,这本质上是“长剧思维+短剧节奏”的实验,需要专业演员和高预算来支撑。但红果多数项目仍是“低成本快周转”,普通编剧写“萌宝”“甜宠”等传统题材要更实际。

《家里家外》证明着短剧可以突破的天花板,“但大部分编剧还在30集过稿线上挣扎,更别提参与这类千万级项目了。”上述编剧说。

“红果力推改编当然有它的考虑,它想基于番茄的IP库建立起护城河来,”任小涵分析道,“但是编剧做红果最大的一个困境是什么?小说已经跟不上改编的速度了,90%以上的小说是没有办法改编的,适合改编的就是那么几本,然后就来来回回去改,其实内容上很匮乏。”

比如,在网文世界里,很受欢迎的古风、仙侠类题材,在短剧圈并不受“待见”。因为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只是简单特效就得花几十万元,根本无法匹配短剧以天、周为单位的生产效率,所以大部分承制方和编剧都会在创作阶段规避掉此类题材。

抄“成风”

在红果的内容体系驱动下,整个行业如同一条流水线运转。一些收稿平台的坐班编剧,1万元左右的固定薪资,每月需要产出1~2个80集本子,并且明确被要求必须按平台指定IP或爆款模板创作。

承制方竞相选择向平台购买具有“爆款相”的原著IP进行改编创作,僧多粥少,这也催生了“一本多拍”。

编剧群体也因此趋向于“同质化”。一笑乘歌改编的《嫡女风华》,光竞品就有7个版本,这使得承制方选稿时可以“货比三家”,门槛提高,剧本自然也会被压价。

行业的“体感”变化是红果的过稿率在明显降低,有媒体测算,行业整体的过稿率已下降至20%左右。红果并未对外回应过此事,但实际发生的变化是,投稿审核集数从10集提升至30集,编剧的写作“沉没成本”翻倍。

番茄小说后台并不会限制IP改编次数,IP改编权并不与编剧一一绑定,一个优质IP被改编几十次都是常见的现象。

让承制方和编剧被动的是,这个机制有点像“盲盒”,片场不同,剧组遇不到,他们很难知道同样的IP还有谁在拍。甚至有时拍摄完成、播出后,才会得知自己被动地产出了“盗版作品”,只能吃下哑巴亏。

改IP增加了过稿率,但热门IP都被改“烂”了,上线晚了或者质量不佳,就极容易赔本。

像九九这样的资深编剧目标是追求爆款,就会去挑一些小众IP改,但必须面对的挑战是试错成本更高,而且但凡爆了,模仿者会迅速涌入。大部分编剧,尤其是新入行的编剧,就是“随大流”,这也让他们博出爆款的概率趋近于零。

以至于不少工作室直接选择了“抄”,这还能绕开版权费。

《桃花马上请长缨》这一IP市面上至少有八部以上的相关作品,甚至有“性别转换版”,数据也不错。但小说的原作者明确表示,短剧目前仅授权了一家承制方,其他版本都是抄袭或盗版。

一些编剧提到,有用户就偏爱某类本子,愿意多次观看,比如他们感兴趣于主角在感情上的起伏、角色的自我成长等。

编剧和承制方只要“微创新”就能抓住这部分用户。一个道具在最初的版本用于传送物资,而在“盗版”版本中功能越来越多,人格化之后跟主角有几句台词,而且也从蓝色变成了红色,这就完成了一个新剧本创作。

快节奏之下,爆款IP要抢播出进度,只能“粗制滥造”;抢不到第一波,后续跟随爆款IP的承制方,会想一切办法进一步压低成本,这是“盗版”的市场动机。

4月18日,中国版权协会发布了“2024年中国版权十件大事”,其中之一为“加强微短剧版权保护与发展成行业共识”,并宣布成立了微短剧工作委员会维权中心。

有编剧也开始有意识地分散风险,尽管市场上红果依然“一家独大”。

多家短剧平台也在推出相关激励政策。七猫开发10000+IP库,“提纲1.5万~10万元保底+10%~20%分成”;阅文推出2000部IP短剧共创计划,专项基金支持优质剧本;咪咕“繁星·沐光”计划,以2000万元剧本基金吸引创作者。

《中国企业家》在加入多个短剧编剧交流群后发现,相当比例的编剧在红果过稿失败后,会暂时转向其他平台。

5月底,抖音将原本抖音短剧、红果短剧相关的BD团队整合,统称为“短剧版权中心”。此次调整后,所有涉及短剧的合作,均需由版权中心决策,并对红果、抖音等各端短剧供给负责。

6月底,多家媒体报道红果“厂牌化”运营的方向。九州、听花岛等头部平台、承制方纷纷以“厂牌”身份被纳入红果中,这被行业视作一次“收编”。编剧的分层也在形成,头部编剧直接与红果合作,中腰部依托于厂牌,新人编剧挂靠在工作室名下。

红果近期的变化,在编剧群体里震动很大。“虽然格局已经确定了。”任小涵说,“但红果成立版权中心后,是否会进一步‘砍’向其他‘中间商’,大家都在观望。”

注:文/陈浩,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ID:iceo-com-c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