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一家好不容易盈利的生鲜电商 如何躲避即时零售大乱斗?

孙静 2025/07/24 15:48
孙静 2025/07/24 15:48

邦小白快读

生鲜电商如何通过专注细分赛道和提升商品品质在补贴大战中突围?

1. 叮咚买菜采取「一寸窄、一公里深」策略,聚焦生鲜和食品赛道,通过汰换超过4000支平庸商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2. 品质升级带动客单价提升,全国平均客单价达70元,上海达72元,四年前仅50多元。核心产品如无抗黑猪五花肉溢价率达39%,冰鲜带鱼溢价74%。

3. 建立自有品牌矩阵,覆盖预制菜、米面速食等品类,GMV占比20%,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成本降低20%-30%。

4. 供应链创新:通过战略投资「数字渔仓」实现水产品全链路管控,活水吊养10天提升品质。

5. 用户运营策略:针对品质敏感用户推出「4G」战略(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APP首页主推带健康标签的商品。

生鲜电商的品质化升级对品牌建设的启示。

1. 用户信任建立:通过全链路品控实现商品可溯源,如山姆式「安全感」策略,叮咚买菜采取订单养殖、战略投资上游把控品质。

2. 差异化商品开发:基于有机、无抗等健康标签构建商品矩阵,如宝妈严选、低GI等细分赛道商品。

3. 自有品牌打造:典型案例包括预制菜品牌「蔡长青」、米面品牌「良芯匠人」,通过细分品类突破形成品牌壁垒。

4. 营销策略转变:从补贴获客转向商品力驱动,通过品质溢价替代价格战,上海仓均日单量达1500单,较初期增长150%。

5. 供应链协同:建立10个独立商品事业部,整合开发、运营、品控部门,形成快速迭代的商品创新能力。

即时零售竞争下的风险与机会。

1. 行业警报:美团、京东等巨头掀起补贴大战(如满18-18券),用户留存成本激增。

2. 正向案例:叮咚买菜通过收缩城市布局(从37城减至25城)、聚焦高线城市中产,实现全年230.7亿元营收,同比增15.5%。

3. 运营启示:控损与控缺平衡,借助AI技术优化销量预测,将缺货率和损耗率控制在黄金区间。

4. 合作机会:上游订单养殖模式为供应商提供稳定采购量,数字渔仓等新型供应链协同值得关注。

5. 风险提示:即时零售补贴可能持续6-12个月,需评估用户价格敏感度的持续周期。

生鲜电商推动的供应链变革机遇。

1. 订单农业需求:叮咚买菜战略投资上游养殖场,实现无抗黑猪、供港蔬菜等高标准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2. 生产标准升级:要求供应商通过HACCP等认证,水产品需提供重金属、兽药残留检测报告。

3. 加工配套机会:预制菜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超20%,叮咚自有品牌「蔡长青」年销售额破亿。

4. 设备需求:生鲜商品周转周期压缩至1.5天,推动工厂冷库、分拣线智能化改造。

5. 数据协同:叮咚计划向供应商开放销量预测系统,工厂可据此优化排产计划。

生鲜电商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空间。

1. 技术需求:AI销量预测系统开发,需将预测周期从3天延伸至7-15天。

2. 冷链优化:叮咚买菜前置仓损耗率已降至1.5%,但活鲜品类仍需更精准的温控解决方案。

3. 用户运营工具:针对高净值用户(年消费超5000元占比18%)的精准营销系统开发。

4. 溯源技术:区块链在无抗鸡蛋、有机蔬菜等商品溯源中的应用场景。

5. 物流创新:尝试无人机配送高时效商品,目标30分钟履约率提升至95%。

差异化竞争策略对平台运营的启示。

1. 品类策略:叮咚买菜放弃日用百货,专注生鲜食品,SKU精简30%但GMV增长15.5%。

2. 用户分层:建立L4-L6会员体系,高等级会员月复购率达75%,客单价超100元。

3. 补贴转型:从单纯满减券转向「免运券+品质尝鲜券」组合,非价格敏感用户留存率提升23%。

4. 供应链壁垒:累计投入15亿元布局源头直采,建设200个数字化种养殖基地。

5. 风险管控:前置仓密度保持1.5公里覆盖半径,避免美团买菜曾出现的过度扩张问题。

前置仓模式的演进与验证。

1. 模式验证:叮咚买菜2024年GAAP盈利证明前置仓在生鲜赛道可行性,关键指标仓均日单量1500单,客单价70元。

2. 供应链创新:通过订单农业突破生鲜规模效应瓶颈,将农产品标准化率提升至65%。

3. 消费洞察:中产阶层愿为品质支付30-50%溢价,但需要可量化的信任背书(如118项检测报告)。

4. 行业对比:相比山姆大包装策略,前置仓在SKU丰富度(超5000个)和配送时效(29分钟)更具优势。

5. 政策建议:建议监管部门建立生鲜电商分级认证体系,推动无抗、有机等标准统一。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AI叙事刚撑了小半年,一转眼,即时零售突然被捧成了互联网最后一颗「明珠」、各大厂谁也不能输的战场。

在随之而来的补贴大战中,生鲜电商作为仅次于外卖的高频业务,纷纷被划入大厂的战略高地。阿里盒马、美团小象(原美团买菜)、京东七鲜,重新品尝到补贴的甘甜。

毕竟当App上频繁弹出满18-18的券,消费者很难不点进去买些什么。

此时,无枝可依的叮咚买菜又将如何应对呢?这家生鲜电商好不容易在2024年首次实现全年GAAP标准下的盈利,向外界证明前置仓模式确实行得通。但现在,熟悉的烧钱大战又回来了。

在7月21日的供应链生态峰会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分享了公司最新调整——要区别于市场上以价格和补贴来吸引消费者的主流打法,转而专注生鲜和食品赛道,做「一寸窄、一公里深」。

自2021年上市以来,叮咚买菜其实有过两次主动收「窄」:一次是2022年放弃规模叙事以换盈利,证明前置仓不是伪命题;第二次便是当下,明确只做生鲜和食品,通过供应链带动商品品质升级,以此打出差异化。

如果说第一次是认清现实,第二次就是认清自己。前者是在整个行业都被碰得头破血流后的绝地求生;后者则是在面对诱惑与竞争时主动坚守「小而美」叙事。

从行业趋势来看,品质升级也是线下零售商山姆、胖东来、奥乐齐都检验过的模式,叮咚买菜如果有耐心把这件事做好,未来或许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01

半年汰换超4000支平庸商品

在上述峰会上,梁昌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判断:在当下的竞争环境里,行业价格战非常常见,针对用户和流量的抢夺场景会越来越惨烈,但大家往往会为了跑马圈地而顾不上商品和供应链建设,「其实从用户的视角看,消费者对饮食品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这被认为是叮咚买菜的机会点。

叮咚买菜不是没有经历过补贴大战:2018-2021年,整个生鲜电商行业都被互联网规模效应所裹挟。每日优鲜烧掉了100多亿融资;叮咚买菜2019年-2021年亏损总额超过114亿元;美团买菜所在的美团新业务板块2021年经营亏损384亿元,经营亏损率同比扩大36.6个百分点。

2021年叮咚买菜上市时,梁昌霖曾表示,公司会进一步扩大规模,「离开规模谈盈利,不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商业逻辑。」彼时叮咚买菜在抖音等渠道投放上亿元的信息流广告,单个用户拉新成本达130元。

但规模效应在前置仓面前并不奏效:生鲜品类受限供需关系和生长周期,规模效应不明显;由于没有线下门店,前置仓履约费用也不会随订单规模的增长而大幅下降。

数月后,叮咚买菜便转向盈利优先,并在行业内率先「收窄」,将城市布局数量从37个一路压缩到27个。目前最新数据是25个。

次年,每日优鲜在内外一片错愕中轰然倒塌,美团买菜也悄悄收缩。从规模效应中及时抽身的叮咚买菜,开始低调打磨「商品」。

盒马创始人侯毅此前断定前置仓是个伪命题 ,因为生鲜类客单价上不去、货损率下不来、毛利率不确定。

在行业进入低谷期后,生鲜电商出现分野——美团买菜变身「小象超市」,眉眼与朴朴越来越像——即扩充日用百货、个护美妆、酒饮等高毛利品类,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线上超市」;叮咚买菜则继续在「吃食」维度做文章,并闷声向供应链上游渗透。

这个路线的底层逻辑有两点:

一是用品质拉高客单价、带动用户规模。举个简单例子,平台上一份普通五花肉售价21.5元/500克,但无抗黑猪五花肉可以卖到29.9元/350克;普通冷冻带鱼段22.9元/500克,而一条500克的冰鲜带鱼能卖到39.9元。

品质升级带来客单价的提高。叮咚CFO王松在同媒体交流时透露,目前,叮咚买菜的全国平均客单价在70元左右,上海为72元左右,四年前这一数字只有50多元。

二是大力做自有品牌商品。自有品牌的产品成本一般可以低个20%—30%,这部分销售额占比越高,生鲜电商的整体利润就越高。

根据公开信息,叮咚买菜在预制菜、米面速食、烘焙、休闲零食等品类都有布局,如谷类品牌「良芯匠人」、豆制品「有豆志」、快手菜「蔡长青」等。2024年年报显示,叮咚自有品牌商品在总GMV约有20%。

在商品上的发力开始让叮咚买菜收获正反馈:2024年一季度,公司时隔一年后重回营收同比正增长轨道。在上海,叮咚买菜高峰期的的仓均日均单量目前能达到1700单左右,全年平均大约为1500单;而在刚创业时,上海的年仓均日均单量为600左右。

CFO王松说,外界可能觉得叮咚2024年突然变好了,还有投资人觉得盈利是省出来的、调整调出来的,但实际上这些是公司持续在商品和供应链能力上的沉淀。

基于此,叮咚买菜对外发布「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的「4G」战略,希望通过打造更好的、差异化的商品,来吸引那些对食品品质和新鲜度有更高追求的用户,并与同类型渠道进一步拉开差距。

换言之,价格战是一时的,构建平台辨识度对于叮咚买菜的未来而言,明显更重要一些。

梁昌霖透露,在过去半年内,叮咚买菜内部已经汰换掉了超4000支平庸的商品。

现在打开叮咚买菜APP会发现,首页最大流量都给了「好商品」,例如配料干净、低GI、有机、宝妈严选等拥有品质标签的商品。

为此,叮咚买菜还将原有的商品开发中心改为10个独立的事业部,将商品开发、运营、品控等核心部门组织在一起,由公司10位核心高管分别牵头带队,开发差异化好商品。

02

不跟着平台节奏走

自去年胖东来爆火以来,永辉等传统零售商都在围绕「商品力」补课。

具体到生鲜品类,我们认为叮咚买菜们机会空间巨大——

首先是消费者需求侧「痛点」突出:在食品安全大趋势之下,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备受关注,有机菜、无抗鸡蛋、供港基地菜、无抗鱼虾等品类在一二线城市逐渐热销。但许多品类由于缺乏有效的溯源机制,导致消费者的信任成本比较高。

反过来看,中产阶级愿意花260元办卡、把山姆买成千亿营收的会员店,背后的驱动力才不是优越感,而是安全感。惟有信任才能带来安全感。

具体到生鲜品类,通往信任的阶梯其实只有一条——平台向上走到生鲜供应链源头,做规模化直采和订单养殖,甚至投资上游,通过实现生鲜食材全链路的管控,提高生鲜商品的品质确定性。

以叮咚为例,通过战略投资企业运营「数字渔仓」,不仅可获取水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还可以在鱼类上市前将其在清水槽「活水吊养」10天,期间全程不投喂人工饲料,用生态净化方式提升水产品质和口感。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生鲜领域还没有哪个零售商做出绝对优势。比如山姆,蔬菜水果单份重量偏大,且整体种类不如叮咚、盒马丰富,活鱼活虾更是从来不碰;美团小象超市,据媒体此前报道,早期更倾向于与优质批发商、供应商合作,对上游供应链投资不是很多。

相较之下,决定「收窄」到生鲜和食品的叮咚买菜,反而更有机会在细分领域做深。

2024年,叮咚买菜实现全年营收230.7亿元,同比增长15.5%。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当然,挑战也很现实。从经营角度来看,生鲜生意想要活下来,先要控损;想要生意增长,还要控缺。至于缺(货)和损(耗)的黄金比例分配到底在哪里,叮咚买菜需要借助过往8年的经验教训、借助数据积累和一日千里的AI技术,对行业规律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提炼。

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对商品销量的预测仍以短期为主,且主要依赖人的经验。如何借助技术提升中长期预测能力,并将这套能力开放给供应商,叮咚买菜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大的挑战在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尽管CEO梁昌霖对外强调,「我们要有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跟着平台的节奏走」,但即时零售补贴战均等着考验着每一个生鲜电商用户的忠诚度。叮咚买菜是否有足够的腾挪时间建立起差异化心智,仍有待观察。

这需要运气,也需要持久的定力。

叮咚投资人、高榕资本合伙人韩锐此前评价梁昌霖:他擅长做那些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同时经得住诱惑。

目前看来,叮咚买菜想得还是挺明白的。

注:文/孙静,文章来源:降噪NoNois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降噪NoNoise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