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一觉醒来 专业没了

娅沁 2025/06/17 15:58
娅沁 2025/06/17 15:58

邦小白快读

AI技术革新导致高校专业大规模调整,传统专业面临消失危机,新兴专业受热捧。

1. 2024年教育部撤销1428个专业点,工学和管理学成为撤销重灾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集中淘汰。

2. 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传统工科陷入行业寒冬,从业者遭遇降薪转行困境。

3. AI衍生的算法工程师、AI产品经理等新岗位出现"用工荒",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实操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30%的差距。

4. 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案例显示,跨领域技能(建模渲染+营销思维)能获得年薪10万+的中高收入。

AI技术重构消费场景催生新市场机会。

1. 高校新增智能产品设计、CMF设计等专业方向,反映消费品向智能化、细分化发展趋势。

2. 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预示现磨咖啡市场将进入技术标准化竞争阶段。

3. 超40%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认为课程陈旧,显示企业需加强岗前技术培训体系建设。

4. 应届生跨领域就业趋势明显(游戏主播/文创/新媒体),要求品牌营销构建多元触点。

教育改革催生产业链新机遇。

1. 教育部要求2025年前调整20%学科专业,智能制造、大数据管理等新兴领域将释放政策红利。

2. AI训练师岗位人才供需比1:8,算法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形成市场断层。

3. 服装设计专业并入视觉传达的案例,预示轻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配套设计服务。

4. 国际邮轮管理等87个新专业设立,跨境服务贸易或成新增长极。

产业升级倒逼生产端技术革新。

1. 漳州钟表企业案例显示,外观设计岗位要求建模渲染技术,3D打印设备需求将增长。

2. 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生豆处理、烘焙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

3. 建筑行业薪资缩水至3000元档,迫使建材供应商转向智能家居赛道。

4. 老年医学与健康管理专业兴起,适老化产品研发需结合物联网技术。

教育产业数字化催生新服务场景。

1. AI岗位培训市场规模三年膨胀300%,算法工程师实战课程成刚需。

2. 高校专业撤销造成20万在校生职业迷茫,生涯规划咨询业务缺口显著。

3. 建模软件云服务需求激增,Autodesk等平台需开发教育专用版本。

4. 专业认证体系滞后问题突出,跨领域能力认证标准制定蕴含商机。

产教融合构建新型服务平台。

1. 高校UI/UX设计专业扩容,在线教育平台需增设交互设计实战模块。

2.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立,无人机管控平台的数据接口标准待统一。

3. 62%被撤专业学生选择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平台需完善设计类人才评价体系。

4. AI训练师资格认证缺失,平台可联合龙头企业制定行业认证标准。

教育供给侧改革呈现三组矛盾。

1. 专业设置滞后性矛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公优势被多专业分流,课程迭代周期长达5-7年。

2. 产教协同机制矛盾: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编程能力满足度低于行业标准12个百分点。

3. 学历分层结构矛盾:算法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但硕士培养规模年增速仅8%。

4. 转型案例分析显示,"智能+"专业改造可使毕业生起薪提升25%,但跨学科师资缺口达43%。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ChatGPT,特别是DeepSeek国产AI大模型的问世后,“哪些工作会被AI取代”持续刺痛和冲击着打工人。而在这场AI革命重塑就业市场的同时,高等教育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专业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成为增设热门,部分传统专业陆续在高校消失。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共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专业2220个,调整规模远超新增专业3数量。这样的变化不仅关乎千万高考考生的专业选择,也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而在这样的变革之下,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推动这场专业调整的深层因素是什么?被撤销的专业是否意味着相关领域人才需求的消失?还是说,这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转型升级?

淘汰的专业和尴尬的在校生

高绩数据发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新增与撤销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度撤销的学科门类中,工学占比32.84%,管理学占比18.73%,理学、艺术学、文学分别占比13.99%、12.67和9.26%。

*《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新增与撤销分析报告(2020-2024)年度》截图

具体到专业来看,2020-2024年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160个的撤销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公共事业管理紧随其后,撤销数量达138个。此外,信息与计算科学、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的撤销数量均超过70个。

在社交媒体上,这些专业不仅被打上“避雷”标签,也逃不过定位模糊的诟病。例如,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帖子下,“编程不如计算机,管理不如商学院”等类似评论诸多。也有网友感慨,“既要吃数学的苦,又要吃计算机的苦,读完一看还是粉领”。

而在这场专业调整变革中,在校学生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影响群体。许多大学生遭遇了“在读期间专业消失”的尴尬处境。

与这些大学生的交流中,惊蛰研究所发现,突如其来的专业变动除了打乱了他们的职业规划,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比如对既有学习投入可能“贬值”的焦虑,以及在就业市场上因“专业身份缺失”而产生的自我认同迷茫。

得知专业被撤销,张雨婷当下就哭了,“感觉完蛋了”。张雨婷是重庆某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她没有料到,自己才学不到一年的专业就面临被撤销的命运,毕竟她这届招生规模与往届相近,也在80人左右。据张雨婷透露,学校计划后续将专业并入到视觉传达专业,这一变动让她不禁担忧,“到时候人家搜这个专业都搜不到。”她也了解过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去向,有的开设纹身店或设计工作室,有的则进入大公司担任设计师。对于自己的未来,张雨婷直言,“如果打版学得好,去当一个打版师也可以。”不过,眼前的她更担心的是之后的保研和奖学金评定。

同样感觉“完蛋”的还有湖南某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刘雨琼。与全国高校大幅撤销该专业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全国一流专业,她所在的学校不仅没有缩减规模,反而将班级数量从2个扩增至4个,但这并没有减轻即将升入大四的刘雨琼的压力。刘雨琼坦言,当看到其他学校都在撤销这个专业,并且在小红书刷到吐槽这一专业的一系列评论时,“我看得好绝望”。

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位大三学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豁达,“反正人咋样都能活不是吗?”“或许我以后会去奶茶店摇奶茶吧”“我其实也特别想去当咖啡师。”

劳动力市场正在被重塑

站在市场需求端来看,这场专业调整的变革并非无的放矢。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端口,高校的许多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

继续以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立之初,以培养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定位,一度成为考公群体的热门选择。然而,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专业的吸引力不再。

在公务员招考上,专业壁垒的消解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失去独特优势(可报考的大多数岗位,也同时向法学、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开放)。与此同时,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化转向进一步挤压了该专业的生存空间,这让课程设置过于宽泛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往往难以找到对口岗位。

此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劳动力市场。AI凭借在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衍生了大量岗位,如AI训练师、AI咨询顾问、AI产品经理等。但在岗位大量释放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用工荒”的困境。

麦可思研究院在《202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仍是AI岗位人才的主体,但从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其电脑编程能力满足度、疑难排解能力满足度均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且有超过40%以上的这两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这反映出该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在技术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环节仍存在着系统性短板。

此外,AI核心岗位如算法研究和应用开发以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方向岗位,普遍要求研究生学历,但这些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偏低。

于是乎,在供给端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成为高校争相增设的热门专业,一些文科类专业也添上“智能+”“数字+”的翅膀。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从长远来看,这场专业调整是教育体系的自我革新,也是对市场需求的必然回应,目的就在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如果说,信息类、管理学等专业的撤销是因为教育体系的自我更新,有些专业的退场则是源自行业自身的衰退。最为典型的如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曾几何时,这些专业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的“香饽饽”,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

随着我国基建和大型城市化建设基本完成,劳动力市场对这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减少。行业陷入裁员、减薪的困境,年终奖取消,工资拖欠现象频发。

去年,“985本硕的建筑设计师月薪三千”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时至今日也仍有不少建筑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三四千甚至更低的工资截图。在他们看来,这个行业似乎进入了停摆状态。其中,不少人已经转行,或正在寻求转行机会。这正应了那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当行业东风不再,相关专业的从业者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消失”的专业还有未来吗?

当专业在高校里消失,是否就意味着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不再被社会需要了?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用周思思的话说,“只是这个专业在向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迭代更新,以一些新面貌展现”。

2021年,周思思从厦门某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如今她在福建漳州的一家外贸公司做钟表的外观设计,年薪在10万元以上,在漳州属于中高薪水平。在她看来,不少高校取消了产品设计专业,但取而代之的是UI/UX设计、CMF设计等更细分的专业方向,或是创新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等“升级版”专业名称。

即便当前岗位对其技能没有更高的要求,周思思仍保持着持续学习的习惯。为增强职场竞争力,她主动掌握建模渲染技术以及学习营销思维。“在学校的时候做的设计更理想化一些,大部分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就业后,你需要站在用户需求出发,理解市场趋势,精准定位。你需要为这个产品有个好销量,进行综合考虑。”

据她的从业观察,产品设计专业在实际就业中的分类非常模糊。在她的同学中,真正从事产品设计的并不多。她的室友们分别转型为游戏主播、平面设计师和文创业者,其他同学则散落于新媒体、教育培训甚至化妆师等行业。这种职业路径的多元分化,并非个案,而是众多“消失专业”毕业生的共同特征。

周思思的案例折射出两个关键趋势,首先,社会对某些领域人才的需求并未减少,但高校的培养模式需要升级迭代;其次,专业的边界正在模糊,具备跨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具竞争力。许多所谓的“专业消失”,完全可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或增设新方向来解决。

事实上,在增设新方向这一块,近两年来部分高校已开始发力。例如在管理学领域,新增了“老年医学与健康管理”“国际邮轮管理”等专业;工学领域拓展出“咖啡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方向;艺术学则细分为“游戏艺术设计”等新兴领域……这些调整均是在更垂直、更精准的维度响应市场需求。

单纯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看待高校调整专业的现象,本质上是社会进步产生的生产力空缺,倒推人才市场向上游寻求新的供给。而对个体而言,专业或许会消失,但是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不会消亡。因而比专业标签更重要的,是自身技能持续进化的能力。

毕竟,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张雨婷、刘雨琼、周思思均为化名。

注:文/娅沁,文章来源:惊蛰研究所(公众号ID:jingzheyanjiusuo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惊蛰研究所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