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8月29日,在2025百度云智大会上,顶新便利餐饮群整合营销副总裁游仁宏发表了演讲。他指出,业绩增长需要品牌与运营方法的结合,数据治理是AI模型落地的关键,发展AI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提升人效和运营效率,从而更好地赋能品牌。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由亿邦动力编辑整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顶新便利餐饮群整合营销副总裁游仁宏,负责德克士快餐和全家便利店的餐饮和零售业务。我们也在和百度云一见合作,做餐厅在合规性的有效性测试。比如,用AI来协助员工改善餐点制作工序与食品安全监测.
在场大部分人是IT出身,我本来是做业务的,从最先做广告,然后到运营,这几年才转到IT,赶上了浪潮。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比较偏应用侧,主要关于从业务与运营的角度来看人与AI、数据的关系。
01
品牌VS运营:
双流合一才是增长王道
从业务角度看, 现今很多人都在讨论业绩增长,我认为其核心在于流量。以前有生产就有需求,那时候只要让大家知道你的品牌,在中央电视台打个广告,或开个街边店,就可以把业绩做起来。
大概在2010年后,开始发生变化。智能手机流行后,社交行为从线下转移至线上,比如微信红包。如今是人在哪里,流量在哪里,我们的业绩就在哪里。
最近几年,大数据流行和变化,MarTech(市场营销技术)改变,我们怎么去追踪人?前端业务都希望运用大数据模型。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去跟老板提要从中后台建起,ROI压力都比较大。我的建议是,选一个对业绩增长有帮助的前台部分开始做。如企业微信私域或电商、外卖开始做,积累了短期成功经验后,有了数字化成果之后,再往中后台与大规模数据治理转。
关于流量这件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品牌流,比如蜜雪冰城的雪王,强调的是品牌的超级符号slogan。另外一个流派,比如瑞幸、滴滴打车,走的是运营流。它的理论基础是AARRR漏斗模型(用户获取Acquisition, 用户激活Activation,用户留存Retention,获得收益Revenue,用户推荐Referral)。
但这两个流派各有缺点。
如果用运营流的方法做抖音、淘天、京东,你就会知道,促销停止,业绩归零; 而品牌流的问题在于,如果品牌力不够强,跟平台算法博弈压力很大。而且开的店不够多,就没有人接触到你,你也不知道广告费对业绩有没有直接帮助。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的看法是,营销必须把品牌和运营结合。运营能帮助品牌取得大量数据,而品牌又能增强用户心智。我昨天还在听社交聆听social listening的数据累积,我们在做的事情,是如何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合并加以利用,包括各个平台爬虫爬下来的一些客诉的非结构化数据。
我们做业绩时,会先将品牌作为核心锚点,再用运营来将品牌声量放大,这是我们的想法。
02
数据治理
AI落地的关键挑战
那这跟AI和数据有什么关系?
从搭建品牌,到做用户触点,会收集到大量用户数据,而这往往涉及跨平台数据。如何尽量将其累积到one data?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标准,对未来做AI也有很大帮助。
AI其实有一个挑战在于LLM(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的积累和梳理,就是知识库。如果前期梳理时,没有将所有数据的口径拉齐,后期很难再做整个链路的打通,包括业绩和效率。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不知道消费者是从哪个渠道知悉产品,尽管他最后下单购买,我们无法将触达用户到促成下单转化的链路串联起来,那两方数据是分离的,我们无法得知这两个动作是否出自同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数据治理放在前端。
数据治理是最难的,它是一个脏活,有大量的脏数据,不把它清理好,后续建模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最开始提到要先把业绩做好,因为你在老板面前要有足够的credit(信誉)来干这件事,说你已经在其他地方成功过,不然老板总是会提ROI。我们现在为什么做百度,做POC,就是为了ROI,都搞不清楚它到底对效率的增长有多大。
数据治理之后,第二件事就是模型的建立。这件事的前提就是打通流程,如果你还是靠人做流程,实际上AI是没有办法去做模型的。
第三步是组织变革。最开始,亿邦动力首席知识官王超也提到,AI会取代原有岗位的人力。如果你把这个事实告诉员工,这件事是无法推行的。为什么?因为你做AI的目的是把原来的人干掉,对不对?这样谁会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
三步走完之后,把它变成一个闭环,反哺、加持整个品牌,这是我们构建的一套方法论。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AI,在做业绩或企业时,它实际上是一个链条。Cursor创始人Michael Truell提到过,AI不是渐进式发展,而是跳跃式,它有可能跳一阵子,停在一个水平两三年不动。虽然,前阵子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旧金山共识”,这个共识的核心观点是,未来两到四年内,AI将会彻底改变世界,但我个人认为那是AI从业者的乐观预期。
我认为AI无法爆发性成长,这与我刚才提到的数据治理问题有关,这么多脏数据,没有人把它清干净。
第二,是我们有大量的工作流程无法数字化,还是依靠人力。比如商详页的设计与撰写。数字化的课不补完,根本没办法走下一步。
我们顶新集团,在全家便利店和德克士的经营上,过去一直在做“数字化补课”。我们把数字化基建,包括one data、one ID建好,从消费者到员工的ID达到一致性。第二步是把整个工作流程线上化,收集消费者数据。
03
AI不是取代人
而是提升人
零售业有一个挑战是订货,到底要订多少货合适。如果运用AI的话,有两个方法。
一是AIGC,一个是搜集旧数据建模。在订货上我们很少用到AIGC,因为它有幻觉问题(指AIGC模型生成内容时,可能产生不真实、不合理、不符合常识的信息)。而订货要求的是精确,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生意宝”。
我们的做法是,找优秀店长做访谈,对单店经营指标,比如销货收入进行归因分析,给出改善对策。
除了运营工作,我们也在使用AIGC做Marketing。第一步要先梳理流程,明确哪一段流程需要用到AIGC。做Marketing的挑战是预算少、事情多、效果难控,通常一个人同时负责几个类目。我们全家3500家店,负责所有商详页的只有半个同事,而不是一个。他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把商详页做好,所以这个时候AI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力。我们会倾向培养年轻人,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AI。
我们7,000家店,大概有3,000多个加盟店长。这些加盟店长如果新开一家店,他想要什么样的门店设计图?比如德克士快餐的话,有的会说要马卡龙风。所以如何在品牌规范下给出在地化设计,这是我们的挑战。以前做图需要一到两天,现在用AIGC,大概30分钟就能出图。
未来,我们会发展AI代理,比如全家商品规划,或是运营督导。但你不能直接跟员工说,你要用AI取代他,不然他绝不会把他内在的经验体系分享给AI学习,这是完全违反人性的。
比如我在开头提到我们在和百度做POC食品安全规范,实际上就是取代食品安全员和督导,代替他们去监督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和工作人员沟通?
你可以表达,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有7,000家店,但只有300个食安,其中150个在工厂。可以想象一个食安人员,要顾及多少店。他还要一个个检查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每个门店的仓库是不是离地10公分,如何避免鼠患等等。食安人员非常忙,这么多店, 天天“抛家弃子”,每天“三过家门而不入”也做不完工作。所以实际上AI确实在帮助他。
当你用这种方式和他沟通,他才愿意把他的知识告诉你,去建LLM资料库,而且实际上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我们的店从7,000家开到1 万家、15000家时,借助AI,门店督导人员、食品安全员的效率能显著提高。
我们的核心目的是发展一套内部实施方法论。我觉得最近几个月AI进步速度太快,几个月我觉得可以做出10亿级以下的小模型,或者说MoE(混合专家模型,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主要由多个专家模型和一个基础大模型组成)。
要清楚地认知到,每个工作流程切分一个MoE来做。我们自己的做法是在每个工作流程中去找工作流,它最适合的一个小模型的代理商,然后跟他们一起打磨,一起成长,把参数调好。
我们做数字化转型的人的职责,就是在内部沟通中将AI的工作与优势“翻译”给公司员工,让他们理解AI是为了提效,而不是把这些员工给“干掉”。不管对商品规划、消费者洞察,还是运营工作来说,都是更好的趋势和助力。
二十几年前,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论餐厅或便利店模式都照搬国外,但在AI浪潮下,中国已经站在了领先地位,很多东西要靠自己摸索,也很希望能跟大家一起成长,谢谢大家。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