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城市之冠的“天城”,自古便是匠心和高端的代名词。
南宋时期,官窑青瓷的冰裂纹曾让世界倾倒;明清两代,江南织造的云锦穿越丝绸之路,成为欧洲宫廷的奢侈品。千年后钱塘江畔的花西子智能工厂再次叩响时代的洪钟,开始以数字时代的语言,续写东方美学的制造传奇。
这座获得“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四级”认证的智能工厂,不仅是花西子从“网红品牌”向“长红品牌”蜕变的关键性里程碑,更是一场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形态的深刻回应——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席卷全球,美妆行业能否借力科技与人文的交融,重塑产业逻辑?
7/10000000故事的续集
2025年5月15日,“花西子智能工厂”正式向外界揭开面纱。
走近工厂前台,首先吸引眼球的是一个数字:7/10000000(一千万分之七)。
据《FBeauty未来迹》了解,这个数字来源于花西子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早在2019年,花西子就参考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检测指标和质量标准,建立了更为严格的“花西子标准”。然而,当时有一批价值数百万的产品虽然符合国家标准,但其中一项标准与“花西子标准”还相差千万分之七,最终花西子选择了销毁这批次产品。这虽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但7/10000000这个数字也从此成为花西子对自身的一种鞭策,并逐渐变成一种对品质的信仰。
如今,这个数字被安放在工厂前台,也意味着“花西子7/10000000的坚守”有了全新的续集。
花西子智能工厂前台“标准之墙”
工厂坐落于杭州市钱塘区,2021年开始筹建,2024年下半年投产,前后历时三年多。共拥有7条数字化生产线,年产能约为5000万件,可进行护肤、底妆、粉类彩妆等相关产品的生产。虽然从面积和产能方面来看花西子这座工厂在业内并不算拔尖,但如果从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来比较,则稳居第一梯队。
首先从硬件设备上来说,所有关键环节采用的几乎全是国际一线设备。乳化车间、灌装车间及相关检测实验室均为十万级无尘洁净车间。做到恒温恒湿的同时,还能通过三级过滤将空气中99.99%大于0.5um的尘埃粒子隔绝在外,并可实现每4分钟换一次气。
另据了解,整座工厂的监控设备联网率达到100%,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5%,可实现生产100%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基础是设备联网率和生产流程在线化程度。花西子在设计整座工厂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数据集成,将整座工厂超过75%的设备实现了联网。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流程的在线化程度。花西子将生产流程划分为数十个关键控制要素,通过“一货一码”“生产数字化系统”“数字化防呆措施”“电子化记录”等技术,实现从原料接收到成品出库每个关键点的全流程数字化。
《FBeauty未来迹》在生产车间看到,为了提高在线化程度,让生产流程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花西子的原料存储仓库中的所有原料包装上都看不到原料名称等相关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追溯码。工作人员只有手持PDA设备进行扫描,才能确认原料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下一步操作。而相关设备会同步记录下所有操作,并将数据上传到智能控制中心,系统会进行智能判断,原料添加是否正确,添加量是否符合要求等。
据了解,在这种设计理念之下,整个生产流程不允许也不需要通过纸张和表格进行统计和信息交流,只需要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就能实现“一键下单”。这带来的结果是,不仅可以实时检测所有关键环节的关键指标,还能随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精准追溯,并进行技术迭代。并且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数据不被删除,生产记录和过程将可以永久被追溯。
和传统的工厂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产品留样”,纸质化“数据表格”和“生产记录”来实现可追溯相比,无论是精准度、可靠性还是可追溯周期,都要高很多。
这套数字化品控系统配合“花西子标准”,相当于为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了“双保险”。与此同时,“花西子标准”也将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可考核、可量化、可复盘的解决方案甚至品质信仰。
当算法化身“车间主任”
2024年10月,花西子工厂通过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四级”认证。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4版)显示,依据数字化基础、管理及成效评测得分和数字化经营应用场景等级判定(须同时满足两部分要求),可以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划分为“一级(初始级)、二级(规范级)、三级(集成级)和四级(协同级)”共四个等级。其中四级(协同级)为最高等级,要求企业数字化基础和管理及成效得分必须大于80分,并且能达到四级标准的数字化经营应用场景不得低于10个。
截图来自《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4版)
那么,一个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级数字化要求的工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FBeauty未来迹》采访业界同行获悉,按照花西子目前规划的产能以及彩妆产品生产流程的复杂性,一般工厂单班次大概需要几百人才能满负荷进行生产。但据花西子智能工厂管理人员介绍,由于引入了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核心产品的人效提升了3倍,工厂订单的整体交付周期缩短30%。单班次满负荷生产人数大概只需要原来的三分之一。
步入工厂,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穿梭于仓库与生产线之间,依托5G网络根据仓储管理系统WMS的指令进行实时调度,物料流转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较传统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灌包车间,智能视觉检测仪以每秒上百帧的速度扫描产品,自动识别并剔除不良品。集成机械臂由于有了智能系统的加持,不仅能不知疲倦地执行生产任务,进行精准灌装,误差不超过±0.2ml(人工灌装误差平均在2ml左右),精度堪比医用注射器。
而从所有工作人员从进入车间的那一刻开始,由AI控制的摄像头就会自动监测作业人员的穿戴是否规范,并进行提示。
AI自动监测作业人员的穿戴是否规范并进行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对各种智能设备的应用并不是花西子智能工厂的全部内涵。事实上,智能制造的关键也并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数据的交响。
以这一系列生产动作和管理动作所产生的“数据链”(data link)为语料 ,结合行业通用知识库,花西子通过引入Deepseek大模型,开始进行工艺仿真训练,并进行工艺归因分析,然后进行工艺和流程的迭代优化。
这相当于给整座工厂培育出了一个能自我进化的“大脑”,当算法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生产和管理,承担起“车间主任”的角色,所有冰冷的设备就开始生出灵魂,工厂变成一个巨大的智能体,仿佛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生出无限可能。
数字时代的工匠精神
杨怀文在《六百年文明回归》中写道:“标准是匠心的死敌”。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流水线和“独一无二的手工温度”之间,天然在价值逻辑上形成对立。当工业化通过规模效应将产品卷
向9块9包邮的时候,那些真正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只能转向高端收藏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这种价格鸿沟使得“流水线”与“工匠精神”在工业时代几乎被彻底割裂。
然而,在数字时代我们却开始看到了缝合的可能,一种精确的浪漫主义正在悄悄诞生。
这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对ESG理念的践行,人性的光辉开始越来越多地回照工业流水线。
“一般来说,洁净车间的楼层高度达到3米就可以了,但我们希望工人能在一个更开阔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所以设计的时候把楼层高度设计到了5.5米。”据花西子智能工厂管理人员介绍,这虽然增加了空气净化的成本,但在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的同时,还使得工厂整体具备了建设成观光工厂的硬件条件。从综合效应来看,反而更划算。
花西子的这座智能工厂,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确浪漫主义几乎无处不在。
工厂屋顶铺设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以利用太阳能产生约280万度清洁能源,可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约2500吨。
花西子智能工厂楼顶的光伏电站
此外,花西子还搭建了智能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分析电能、水、蒸汽及压缩空气等相关能耗数据,实现趋势预测、负荷管理及能效计算。从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还可以通过集成环境智能管理系统,自动调控车间温度、湿度和压差,在确保生产环境达标的情况下减少能耗,采用更绿色清洁的方式进行生产。
花西子智能工厂的相关管理人员给《FBeauty未来迹》举了个例子,乳化设备是化妆品工厂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设备,所以需要频繁进行清洗和消毒,清洁一次往往需要消耗好几吨水。但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智能化调节,如生产了化妆水等含水量高的产品后进行清洁,就可以减少用水量从而达到节水目的。
另外相关据管理人员介绍,不仅用水量可以智能调节,乳化设备的电机的转速也能智能调节。为了提高乳化质量,花西子采用的是最高转速能超过4000转/分钟的乳化设备。“但并不是全程都需要保持这么高的转速,只需要在乳化过程中关键的几分钟保持高转速。”该管理人员说。
此外,花西子在原料配送、产品运输等环节,重点采用的是可循环使用的周转箱,再加上推行无纸化办公,据了解预计全年可以减少约30吨纸箱的使用。
如果说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性践行ESG理念是花西子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宏观表达,那么“以美妆为载体,把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产品,赋传统予时尚”就是花西子对工匠精神的具象实践。
花西子在众多的中国化妆品品牌中之所以显得“特殊”,并不在于其惊人的成长速度和销售规模,而在于其从研发体系开始,以东方文化为根基构建了一整套全球独有的“东方美妆叙事”。
这套叙事从最底层的学术研究开始,定义何为东方色、东方妆,研究东方女性肤色和皮肤的独特性等等。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进而构建起完整的“东方美妆研发体系”,最后通过产品的包装、内容物、理念进行具象化表达。
图源:花西子东方美妆研发体系的“五梁十柱”
如今,智能工厂的落地,意味着花西子开始补齐“产学研融合”的最后一个板块,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当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生产的数据被完全打通形成数据链的时候,花西子的创新效率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站在工厂中控大屏前,实时跳动的数据流仿佛在诉说一个真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的融合。当花西子将东方美学的细腻注入硬核制造,中国美妆产业也开始走向一个更开阔的未来——在这里,规模制造与工匠精神不再对立,流量爆品与文化传承得以共生。
暮色中的工厂亮起暖黄色的灯,楼顶的光伏板阵列开始泛起青铜器般的幽光。这一刻,现代工业文明仿佛正在和余杭先民用手艺和匠心书写的千年辉煌。
注:文/龚作仁,文章来源:Labore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Labo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