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机器狗大战!宇树VS云深处谁赢?

晏涛 2025/05/21 10:09
晏涛 2025/05/21 10:09

邦小白快读

宇树和云深处在四足机器狗领域的差异化竞争

1.宇树科技定位消费级和轻工业级市场,产品价格亲民(如万元级Go系列),通过国家级IP(央视春晚)实现品牌破圈,适合个人用户、教育机构等价格敏感群体

2.云深处专注工业级场景,产品单价超10万(裸机),搭配组件后达百万级,主要服务电力巡检、金属冶炼等专业领域,与南方电网等龙头企业合作

应用场景拓展策略对比

1.宇树选择文体活动等高曝光场景,收集用户反馈驱动产品迭代,建立科技生活化形象

2.云深处深耕变电站巡检等危险场景,通过行业know-how构建专业壁垒,形成经济价值闭环

行业发展趋势预判

1.养老护理机器人或成2C领域首个爆发场景,但家庭应用预计还需5年成熟期

2.当前行业产能不足制约发展,成本需降至万元级才能实现消费级普及

机器人行业品牌建设启示

1.差异化定位策略:宇树用小米式性价比路线打造科技生活化IP,云深处以华为式专业方案建立行业权威形象

2.价格体系构建:消费级产品采用渗透定价(宇树Go系列),工业级产品实施价值定价(云深处绝影系列)

3.场景营销创新:国家级文化IP背书(春晚)VS垂直行业白皮书(电力巡检标准)

用户行为观察

1.C端用户更关注产品互动性与性价比,B端客户侧重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2.工业场景客户存在设备替代刚性需求(如高危环境作业),消费场景尚处尝鲜阶段

行业机会与风险提示

1.增量市场机会:当前机器人行业CR2(宇树+云深处)市占率不足50%,存在新入局空间

2.供应链风险:核心零部件(电机/传感器)依赖进口,需关注国产替代进程

3.场景开发方向:重点关注电力/通信/冶炼行业的设备巡检需求,布局养老护理等未来场景

商业模式创新

1.宇树的D2C模式:官网+电商平台直销,搭配开发者社区运营

2.云深处解决方案模式:硬件销售+定制软件开发+运维服务年费

政策机遇:十四五规划智能制造政策倾斜,各地产业园招商提供场地/税收优惠

生产制造需求洞察

1.消费级产品需模块化设计,便于规模化生产(宇树年产能规划超10万台)

2.工业级产品要求IP67防护等级,耐受-20℃~55℃极端环境(云深处金属冶炼场景案例)

3.供应链管理重点: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超60%,急需国产替代方案

数字化升级启示

1.搭建MES系统实现柔性生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订单(云深处定制化需求占比30%)

2.应用机器视觉进行出厂检测,产品不良率需控制在0.3%以内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1.场景落地难:提供行业场景验证服务(如变电站数字孪生系统对接)

2.技术集成需求: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包(激光雷达+红外+可见光)

3.售后服务痛点:建立区域级备件库,承诺4小时响应(云深处在20省设服务网点)

新技术应用趋势

1.具身智能:宇树双足机器人搭载多模态交互系统

2.数字孪生:云深处机器狗配套三维建模软件

3.边缘计算:开发轻量化AI推理模块应对复杂环境

平台运营策略建议

1.B端平台需构建行业解决方案库(电力/消防/能源等场景包)

2.C端平台应设立开发者专区,提供SDK和API接口

3.风险管控重点:建立产品认证体系,防范数据安全/电磁兼容性问题

招商方向

1.吸引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高精度编码器/谐波减速器)

2.培育系统集成商(SLAM导航/机械臂控制领域)

3.拓展场景合作伙伴(电网公司/文体活动主办方)

产业动向与政策建议

1.技术路线分歧:轮式VS足式移动底盘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2.标准制定需求:亟需建立四足机器人防护等级/通信协议等行业标准

3.产学研协同建议: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特种场景算法开发(如核电站检测)

商业模式研究

1.宇树的网络效应:通过开发者生态构建技术护城河

2.云深处的替代经济学:机器狗巡检相比人工成本下降70%

3.行业卡脖子问题:精密减速器国产化率不足10%,建议设立专项攻关基金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今年我去了2家杭州六小龙企业,一家是宇树科技;一家是云深处,5.18号我专门带队中欧浙江校友去参访。去之前对两家企业我都不了解,后来有人问我,宇树和云深处谁更厉害?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这次参访完,有了对比感知,除了增加我对机器人行业的思考,还发现,这两家企业虽有竞争,但营销都有自己的特点,还蛮值得学习。

这2家都做四足机器狗和双足人形机器人。不过呢?它们从定位,定价,场景和营销传播策略都有明显的差异化。

今天的文章,我先从营销角度分析它们,供大家参考学习。

先说,我吃惊的地方,作为杭州六小龙,AI硬核高科技的企业,走进这两家公司办公室的第一感觉:太朴实了,就像一家淘宝电商公司的装修风格,一点都不像那种高大上的高科技企业(都百亿估值了),太低调了吧。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虽然名声在外,但还是妥妥的“创业型”企业。

回到两家企业的产品定位,明显不同。

宇树科技侧重于消费级和轻工业级的产品,Go系列人形机器人是明星产品;云深处侧重于工业级应用产品,绝影系列四足机器狗是明星产品,目前也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

这里,我自己从几个维度进行了对比总结,更能看清他们的差异,如下

表一:两家企业定位差异对比(原创)

我做完之后,第一反应,两家企业用相似的产品切了2个不同市场。给我的感觉,宇树像小米,做偏2C端生意(个人用户);云深处像华为,2B端生意(行业解决方案)。

回到营销角度,它们带来一些营销思考:即使同样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卖给不同市场来发展;价格策略必须与产品定位和目标客户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目标市场不同,价格策略就完全不同。宇树的低价策略是为了市场扩张目标,适合价格敏感度高但性能要求适中(性价比)的消费级和轻工业市场(个人/家庭/科研机构);

而云深处的高溢价则建立在解决行业特定痛点的专业能力上,适合价格敏感度低但需求特殊的重工业领域。它随便一台机器狗出去(裸机)都要十几万,你还要搭配其它组建,软件等,落到行业用起来小则几十万,多则百万了。

同时,这些定位和策略不同,也会反映在营销传播中,比如,宇树更出圈些,云深处更在行业内香,所以我们会感觉到,宇树比云深处名气大。

讲到这,说个行业痛点。不论是宇树还是云深处,面临最大问题是应用场景的丰富和落地,说白了有场景才会有需求,才有客户买单啊。只有客户买单了,AI机器人才能发展,目前看,商业应用丰富度和规模还远远不够。

前面我分析了它们的定位,定价和应用场景。

听完两家负责人讲各自产品的应用场景,还会发现它们拓展场景的路径策略也是有差异的。这有点像零售品牌今天喊出的细分场景策略。

比如,我知道宇树是通过春晚的新闻报道。这一点,宇树用的是"国家级IP文化破圈+规模应用"的双轨策略,通过国家级文化IP背书(央视春晚)与大规模场景验证相结合,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并积累应用数据;

而云深处呢,听完了,了解完了,我总结,它就主打"垂直深耕+行业know-how"的路径,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金属冶炼等专业领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客户都是南方电网,中国移动等等。

好,我也做了一张表来总结,如下。

表二:两家企业场景落地策略对比(原创)

从两家企业的场景选择,也反映了他们的战略定位的不同,前面讲过。宇树倾向于选择高曝光度、高互动性的场景,如大型文体活动、教育娱乐等,这些场景就是面向消费级用户,不仅有助于品牌传播,还能收集多样化用户反馈以驱动产品迭代。

而云深处则聚焦于环境恶劣、危险性高的工业场景,如变电站巡检、金属冶炼厂检测等,这些场景虽然曝光度低,但是行业和专业价值高,带来的经济价值也高。

同样,从营销角度看,两家企业也会带来启示:营销场景的选择不仅关乎产品适用性,更是品牌定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成功的营销就是把场景,用户,产品三者合理的统一起来。

我们看,宇树通过文化IP与规模应用的结合,成功塑造了"科技生活化"的品牌形象;而云深处则通过垂直行业的深度服务,建立了"专业问题解决者"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渠道选择上,宇树向大众传播和体验营销靠近,类似消费品;云深处则专注于行业深耕,展会和技术白皮书,新闻报道等专业传播渠道。

不过总的来看,目前这两家企业有竞争,也有差异。目前AI机器人行业还处于早期,属于增量市场,足够两家企业的发展,竞争不会太大,产能反倒是问题。至于接下来,我个人认为机器人还是优先在2B的产业/行业中应用爆发,然后再过渡到2C/2F(家庭)场景。

除非机器人的成本能很快降下来,要做到消费级应用,价格最好在万元以下,像一部手机那样。这需要一点时间。

在面向2c应用中,我觉得首先爆发的场景可能是养老护理机器人,因为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而很多家庭没有足够人力来照顾老人,这里面的需求非常强劲。

我现场提问了宇树的负责人,他说预计至少5年,双足人形机器人才能进入家庭进行护理。这一观点,在云深处那里基本得到共识。

注:文/晏涛,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