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神级转场 土味短剧 这个黑五国产创意赢麻了!

勇士 2024/12/30 16:43

一句话形容中国商家出海——

满级号进入新手村。

看过“海量”黑五的爆款素材,我发现,短视频营销,看国内怎么玩就够了。

正如上篇文章提到,美区广告正走向“短而有力、聚焦前3秒、卖点可视化”的方向,这套玩法在国内已被验证。

今年黑五,大家应该能感受到,投流像是一场“豪赌”,测试一分钟,几十块就化为乌有了。

哀声背后,是流量分配规则的转变:兴趣电商已成新秩序

这些趋势,我们上篇文章也有聊到,这里就不展开了。今天,我们会剖析近期的热门素材,看看哪些视频能成为“ROI 收割机”?又有什么创意可以复用?

神级转场

当你卸下防备,打开社媒想放松一下时,刷到了一条视频——

“注意看,这个男孩叫小帅,他……”

看到这,你是不是也想骂一句:谁教你这么转场的?

还没来得及划走,他就“水灵灵”地带起货了。最后你不仅想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要转发给下一个“受害者”。

一套下来,这条素材似乎已经达到了用户停留、二次传播的目的。

但对于专业性强、功能导向的产品,快速转场则难以传递核心价值。像科技类产品,复杂的参数和功能特性无法在转场后快速表述。

如果使用该创意,就要把握好卖点表述的节奏。

你仔细观察一个在刷短视频的人,会发现他每刷到一条新视频,眼球都会快速转动,因为他在找有没有值得停留的内容,这个过程通常是3-5秒。

一个突发的转场,用户的反应时间就会重启,所以会再给你3秒时间,这时候要快速切入核心卖点,做到“3秒吸睛,5秒转场,8秒反转”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毫无防备

同行中有类似的创意,或转场素材已经“烂大街”,大家再刷到就会有所防备。新鲜感经不起消耗,观众会从被动接受转而反抗,按下“不感兴趣”甚至“举报”,都是他们手中的选票。

说到底,就是黄金前3秒的魔法,观众给到的耐心只有前3秒、前3次。

剧情演绎+卖点可视化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观众对具有故事结构的广告信息,记忆力是普通信息的2倍以上。

近年来,土味短剧在国内大火,不少品牌也尝试用剧情演绎来带货。

例如,韩束抓住了短剧营销的风口,和网红合作出品短剧,在抖音实现了”种草-转化“的完整链条;还有直播间演网剧,主角一边泼水掐架,一边带货防水粉底液。

不过这些模式,对于出海商家来讲,并不好实现,尤其是 DTC 品牌。短剧类的广告制作成本高且叙事复杂,没有成熟的直播生态,很难在海外市场实现相同的效果。

但我们发现了新的解题思路——剧情+卖点可视化,相较于短剧类的故事化表达,其情节更简单、紧凑。

话不多说,先看一个视频:

这是诺基亚(Nokia)旗下一个奢侈手机品牌——VERTU 的广告素材。整个视频,没有一句台词,却演出了一套“随手在爱马仕专柜买个手机”的完整体验。

VERTU 是一个私人订制的手工手机品牌,其核心业务仍是线下实体店的奢华体验,但它拥抱了内容电商,用内容和场景去触达更多的人群。其大部分的广告都通过简单的视觉语言和场景化表达,演绎出门店消费的“仪式感”。

这一套,也能复用在其他中低价位的消费品——

这条素材通过情感化叙事,关联日常应用场景,还突出了产品耐用、高性价比的特点。

两个视频都是用第一视角去叙事,也就是网络梗“头顶长摄像头的人”,这样观众的代入感都会更强。不过,情节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让观众忽略产品。所以用这类手法时,你的情节要能用一句话总结——谁在哪干了什么。

“我在专柜买了一台手机”

“男友在家送了我一个礼物”

从叙事化的品牌故事,到简单紧凑的情节演绎,是小内容、小心智的小渗透

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带货,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让用户“感受”产品。你可以先感受下这条视频:

是不是看起来、听起来,都十分舒适。

这种直击人类感官本能的视频,很难顶得住,因为你的大脑已经产生了一种反应——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SMR),感官的刺激,让人头发发麻、起鸡皮疙瘩,甚至还会“上瘾”。

而视频中的机械键盘,用户购买机械键盘需求点在于:外观、轴体、触感,其中轴体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的敲击声。这些都是感官的需求,一条沉浸式素材就能解决。

可见,这种手法能强化用户感知,适合强感官体验的产品。如沉浸式化妆,通过化妆品的涂抹声效,表现质地、肤感。

但强调技术性、功能性的产品,就不好施展拳脚了。对比下图,沉浸式护肤体验也是一种流行的方式,但通过视频,消费者无法感知其特定的功能,比如祛斑、补水。

此外,国内也曾流行过沉浸式驾车,但评论区多半在吵架。因为一辆车的实际性能,无法通过感官刺激来体现。

投流,追求的是效率,比拼谁更快把核心价值传递出去,不然消费者划走了,都还没知道你的座椅能加热。

走出去 也要走进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海也要接地气。

西方人更注重核心信息的传递,非复杂的修饰、联想。而国内带货,往往注重渲染。

就像“丝绒”一词,靠着衍生想象,它可以是口红、粉底、衣服,甚至是一杯咖啡。英文则很少跨类别的语境,尤其是受众广泛时,内容表达要更清晰直接,以最大化覆盖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

我们也能发现,DTC 的产品名大都直截了当,这样才能避免理解歧义。

因此,要弱化抽象意象,直击需求。

你想出100个卖点词,甚至跑不过一个产品展示的混剪。

1. 场景应用

开箱+展示,我愿称之为性价比最高的素材。

每一条开箱视频,都是给观众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过程,提供了一种模拟消费的情绪价值。

拆箱、展示、使用,是说明白产品最简单的方式,细节、质感、功能一一展示。观众在视觉、听觉上“体验”过产品,甚至会觉得“已经拥有”,转而种草购买。

尤其是3C数码、奢饰品等高价商品,即使买不起,但看了也能知道是什么,既过瘾又不费钱。

此外,3C数码类产品多以技术作为核心功能,但与消费者解释这项技术的成本太高了。就像与其解释苹果手机的防抖拍摄有多牛,不如开封一台,我拍给你看。

这些都是场景化应用。

另一个高性价比的点在于,此类视频素材,都可以反复使用。一条跑出来后,复制再复制,直到下一条爆款出现。

2. 卖点可视化

国内带货,最害怕空气突然安静。一口一个家人们、集美们,不管有没有观众,都要密集地输出。

但笔者发现,海外现阶段并不会这样。

就像这条视频一样,没有一个动作、一句对白是多余的。卖点展示的动作、熟悉的办公场景、多款穿搭,信息点都随着音乐节奏输出。

之前国内爆火的雨伞哥,就是将所有产品的解答,都拍成直观的视频展示。短短20s,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一类视频可谓是万金油,几乎适用于任何消费品类。但也需要对产品和目标市场有深入的理解和洞察,我们不妨从3个方面入手——

① 拆解产品

我们常常提卖点,这概念很抽象,死钻所谓的卖点,最后画面、文案来来回回都用烂了。

那不妨从物理层面入手,如材质、工艺、尺寸、颜色等。就像诺基亚能砸核桃,实际上是材料、制造工艺赋予它的强度。

想想你的产品用了什么材料,你们独有的,又或是你们用料更好。

② 理解用户

复盘素材时,数据不好的视频,大部分都被贴上了“痛点不痛”的标签。

但什么叫痛?针不扎到自己,就不知道痛。

精准定位痛点,要把自己当作用户,真实地去使用产品,条件不允许的,就留意用户评价和反馈。

③ 适配渠道

短视频的风,是从中国卷向全球的。

而现在海外主流投放媒介,它们的短视频广告也是复制抖音/ TikTok 的模式,但观众的口味未完全定调,当下是探索的最好时机。

今天我们走的路,国内商家也曾走过,他们的思路可以借鉴——“短而有力、聚焦前3秒、卖点可视化”。

在网上做生意,不能单方面输出,要与顾客互动,做他们想看的。

互联网,在于“互”。

注:文/勇士,文章来源:GoodsFox,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GoodsFox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