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全国多地严打“特供酒”黑产链 电商平台上终于消停了

杨欢 2024/04/22 08:30

继年初公安部公布5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央视揭秘高价“特供酒”背后黑色产业链后,多地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特供酒”整治行动。

截至4月中旬,全国已有十多个城市宣布严打“特供酒”“内供酒”。钛媒体APP注意到,相比以往,这一波严打范围明显扩大,从线下到线上,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将被重点排查。

在业内看来,“特供酒”是白酒假酒“重灾区”,多年来不仅难以被根除,随着直播电商的发展,这一乱象还被放大。不过,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力度增强以及企业方普及力度加大,“特供酒”会逐渐边缘化,最后被消费者抛弃。

多地严打“特供酒”

据钛媒体APP粗略梳理,3月~4月,贵州、内蒙古、郑州、吕梁、西双版纳等十多个省市地方监管局启动整治“特供酒”行动,要求规范酒类市场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制售“特供酒”“内供酒”违法违规行为。

钛媒体APP注意到,这并非国家监管部门首次对“特供酒”重拳出击。早在2020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重点针对食品酒类、饮料、保健食品箱包等舆情热点、社会反映集中的商品,以“RMDHT”(人民大会堂)、“ZXYJ”(政协用酒)、“QGRD”(全国人大)、“GYZY”(国宴专用)、“JD”(军队)等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暗语”方式,在销售商品的包装、标签以及发布的信息、介绍中或商品广告中,使用“特供”“专供”及类似内容的行为。

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明确网上网下销售的“特制”“接待”“内招”以及“军供”“军队特供”等标识、字样的商品均系非法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特供酒”严打行动明显时间更长、排查范围更广,多地要求全面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例如贵州、内蒙古、漳州等地的整治行动将维持一年。

除了对酒类生产者,尤其是对中小型酒类生产企业、小作坊开展排查外,包材库房、包装环节、成品库房也将是排查重点区域,严查厂家是否生产或受委托生产“特供酒”;其次,对酒类销售开展全面排查,以销售场所、仓库等为重点,严查是否采购、销售“特供酒”,是否发布或委托发布广告。

线下,要对高档酒楼酒店、特色餐厅、主营商务宴请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开展深入排查,以酒水单、仓库、结算单等为重点,严查是否采购、销售“特供酒”;对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及相关生产经营者开展重点排查,严查是否存在“特供酒”虚假违法广告、虚假宣传,严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特供酒”信息和广告。

暴利催生特供酒黑色产业链

必须承认,“特供酒”在我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商品流通不完善,建立过特供机制。而在酒业,尤其在2003年至2012年白酒“黄金十年”,“特供酒”就是行业特殊渠道流通的偏定制化的结果,标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等字样的白酒产品极为泛滥,也由此形成了一股“特供”消费风气。

后来,由于“特供”标识商品过于泛滥,不仅出现借此牟利的现象,甚至涉嫌违法犯罪。为正确引导消费、维护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同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等字样的白酒。

也就是说,早在十多年前,“特供酒”“内供酒”就被明令禁止,那为何时至今日“特供酒”仍广泛流通?

核心在于,特供酒是暴利生意。以公安部公布的5起案件为例,5起“特供酒”案件涉案金额共计6亿元,每瓶“特供酒”平均非法获利上千元。

据央视报道,这类被商家称之为“特供酒”的产品,外观上被包装成高档名酒,实际灌装是8元-10元的低价散装白酒,算上20元左右的包材成本,一瓶酒的成本大概只有30-40元。但因为专门“傍名酒”,售价动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既涉嫌商标侵权、侵犯了酒企的合法权益,也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然而,利益驱使下,“特供酒”难被清除于市场,如今严打之下其背后的成熟产业链也浮出水面。

重庆公安机构破获的特大“5·21”制售“特供”假酒案显示,犯罪团伙在多个省市设立了分公司、门店及仓库,形成成熟的销售网络。从假酒灌装机等作案设备到话术本、销售电子数据、账单等一大批物证、书证等一应俱全,制作酒类名目繁多。然后,利用一定渠道获得比较精准的客户信息和联系电话,后购买电话卡、注册微信,通过电话销售、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推广。

知名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告诉钛媒体APP,“特供酒往往与制假售假紧密关联,由于其销售渠道隐蔽,难以追溯,所以监管打击难度较大。并且产业链非常成熟,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需求,这些都给特供酒的清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酒业亟需加大品质普及力度

从消费市场来看,特供酒之所以泛滥,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完善,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接受度较高。

蔡学飞认为,“许多企业利用消费者对于特供、专供产品的猎奇心理专门开发一些专销产品,后来特供酒与专供酒已经成为低质高价、假冒伪劣的重灾区,虽然早已被国家与行业层面清理,但是特供酒稀缺、高价值等特性已经被市场与消费者接受与认可,这为特供酒的造假提供了基础。”

“在消费者观念中,所谓特供酒、专用酒是特权阶层或者说少数人专享的,是一种荣誉和特权的体现。”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表达了相同观点,商家就是利用这种心理在割消费者韭菜,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理性看待特供酒,理性消费,建议还是选择有品质保障的白酒产品。

尤其近年来直播电商火速兴起,让大量“特供酒”得以在线上钻监管漏洞。钛媒体APP注意到,此前白酒直播间充斥着各种“特供酒”“专供酒”,再配合主播引诱性的话术,不少消费者购买意愿还比较高,评论区不少消费者更表示“就算特供标识是假的,也不代表酒是假的”。

“表面看是消费者存在炫耀心理,本质上是酒类品质教育的滞后性。”蔡学飞向钛媒体APP表示,“直播放大了特供酒乱象,但随着国内法律法规不断健全,酒企普及力度加大,消费者对酒了解更多,特供酒就会被边缘化。”

的确,随着监管力度加大,“特供酒”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度压缩。例如目前多地严打行动已有显著成效,钛媒体APP搜索发现,各大电商平台当前已经没有“特供酒”“内供酒”等相关产品在售,仅抖音平台上仍有小部分个人商家在推广标有“特供酒”“内供酒”的酒类产品。

而为了规范直播带货,不久前国家正式颁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条例》明确了直播平台、直播间和主播等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应该履行的义务。

简单来说,就是针对直播间“台前幕后”主体多,“人货场”链条长,“线上线下”管理难,消费者举证难,导致虚假营销、货不对板、退货困难等问题,以后直播带货必须说清楚“谁在带货”“带谁的货”。此外,目前抖音也推出了15条新规,对酒类直播电商也将起到明显的规范作用。

注:文/杨欢,文章来源:钛媒体(公众号ID:taimeiti),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钛媒体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