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7月14日消息,在昨日召开的2023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暨京东云峰会上,京东集团CEO许冉发表了题为《产业厚度决定技术价值,从北坡攀爬技术珠峰》的演讲。她指出,数字技术作为全球科技变革的驱动力量,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广阔空间。京东作为一个兼具实体经济属性和数字技术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通过数实融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冉提到,京东已经投入超过1000亿元研发费用,以技术创新解决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将技术驱动写入公司的DNA。她指出,京东的技术发展关键节点是在2017年,当时刘强东明确提出了“技术!技术!技术!”的技术战略,主要包括解决内部效率问题、对外输出技术和创新前沿技术。
许冉表示,京东的技术追求包括成本、效率、体验、可信、普惠和突破。公司致力于打造可信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京东也通过普惠的AI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红利,并投入大量资源探索前沿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许冉在会中指出,产业属性是京东技术的鲜明特征。京东研发每一项技术,都源于产业需求,历练于产业场景,创造产业价值。“大模型本身是实现产业价值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大模型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定是在产业应用中。”她表示,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京东人的思维方式。
许冉也介绍了有关大模型价值的公式:大模型的价值=算法×算力×数据×产业厚度的平方。其中,她重点强调了“产业厚度”。
“如果大模型研发只在前三个指标发力,忽视了产业厚度,就好比电商在物流最后一公里掉链子,产品和服务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再多努力也没用。对大模型来说,这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看起来并不遥远,却是能用和不能用的区别。”在京东看来,注重产业厚度就是看重技术能在多少产业场景中切实应用,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许冉的演讲强调了产业数字化对降本增效和提质升级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京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追求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京东致力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场景带来更大价值。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张院士,各位嘉宾,大家好。
我是京东集团的许冉。感谢大家今天来到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暨京东云峰会现场,与我们共同展望技术创新的未来,见证京东一系列技术、产品和方案的亮相,为产业发展共同助力。
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产业对降本增效、提质升级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从大的外部环境看,宏观经济和消费需求仍处在恢复性爬坡期,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同时,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行业看,消费市场呈现渠道碎片化、玩家多样化、赛道多元化等趋势;产业数字化领域,在大模型等新技术因素的驱动下,竞争格局更趋复杂多变,未来发展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
然而,产业的降本增效却有一条确定性的道路,这就是数实融合。数字技术作为全球科技变革、产业变革的驱动力量,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体经济的降本增效提质,创造了广阔空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实融合获得了高质量发展。京东就是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京东的自身实践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京东这样兼具实体经济属性和数字技术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会在产业数实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条路径已经过充分验证。
6月18日,京东刚刚度过了自己的20岁生日。20年来,京东从中关村的三尺柜台起步,已经发展成为通过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服务全国近6亿用户、大量品牌和商家的大型企业。
展望未来20年,京东提出了更加远大的“35711”梦想:未来20年,能有3家收入过万亿、净利润过700亿的公司;5家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公司;7家从零做起,市值不低于1000亿的上市公司;能为国家缴纳1000亿税收;提供超过100万就业岗位。
要实现这些梦想,必须发挥技术的力量。2017年至今,京东已经投入超过1000亿元研发费用,来强化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产业数字化能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京东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京东是一家由技术驱动的公司,技术驱动已经写入京东的DNA。
京东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在2017年。这一年,刘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技术!技术!技术!”的技术战略。这三个技术代表三层含义:
第一个技术,是解决京东内部大规模人力的效率问题,让数智技术,在供应链全流程深度应用,全面服务京东的货网、仓网、云网。
第二个技术,是组件化、模块化的技术服务对外输出,京东云,作为集团对外提供技术和服务的核心平台,已经形成了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矩阵对外服务。
第三个技术,是对前沿技术进行探索和有秩序地创新,我们围绕供应链,正在推进大模型等数智技术,在有关场景的大规模应用。这也会是今天大会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
深入理解这三重技术的意义,京东认为,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不应当只关注技术的商业价值,更要承担起产业和社会责任。因此,我也想通过今天这个大会,系统阐述京东的技术追求:成本、效率、体验、可信、普惠、突破。
成本、效率和体验,是从京东的经营理念传承而来,也是零售的第一性原理。可信、普惠和突破,则是技术服务于产业和社会的承诺。
今天我们就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领域,重点谈一谈可信、普惠和突破。
在可信方面,京东致力于从稳定性、可解释性、隐私保护、安全可控、公平公正等标准出发,打造技术优良、协同发展、客户信赖的可信AI产品与服务,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普惠方面,京东始终以优质的供应链场景为牵引,在为自身降本增效、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向千行百业提供普惠的AI技术。京东承诺,会努力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和产品,普惠化地对外开放,降低应用和部署门槛,让更多企业和个人,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小微企业,无差别地享受技术创新的红利。
在突破方面,京东将主动承担起探索技术前沿、面向星辰大海开启征程的使命,瞄准科学前沿技术,立足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解决重大问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技术创造美好生活,寻找更多可能。
我们相信,京东关于技术追求的内涵,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领域,能够让产业伙伴,更加放心、更没有门槛地使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唯有这样,才能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和公司的围墙,真正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变革,在产业场景发挥更大价值。
在这样的技术追求下,京东始终通过开放自身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来帮助产业伙伴,完成数字化升级和降本增效。产业属性是京东技术的鲜明特征。京东研发每一项技术,都源于产业需求,历练于产业场景,创造产业价值。
京东一端连接消费互联网,覆盖全国6亿消费者,一端连接产业互联网,连接海量商品、数十万品牌商、制造企业和全国大型产业带。这使得京东离产业最近,对产业数字化的痛点最有体会,能够深入洞察产业发展的规律。
京东的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供应链技术的发展史、用技术驱动产业降本增效的发展史。大模型的出现,又为我们帮助产业实现价值成倍递增,增添了新的可能性。
大模型是一项变革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它具备智能涌现的能力,能够实现人们未曾设想的目标;它也具备优秀的泛化性,在各种复杂的任务面前同样表现出色。这都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尽管在技术诞生的时候,很多人被通用大模型聊天、写诗、画画的能力所震撼,但我们坚定认为,大模型本身是实现产业价值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大模型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定是在产业应用中。
对于大模型价值的思考,京东认为:
大模型的价值=算法×算力×数据×产业厚度的平方。
京东看待大模型和其他技术创新,除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还格外关注产业厚度——看重技术能在多少产业场景中切实应用,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最近,我们不仅见证了大模型能力的“涌现”,还见证了大批大模型企业的“涌现”。但京东更关注大模型价值的“涌现”。我们相信,大模型价值的实现,一定是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解决真实的产业痛点,为行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这是京东技术人始终的追求。
如果大模型研发只在前三个指标发力,忽视了产业厚度,就好比电商在物流最后一公里掉链子,产品和服务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再多努力也没用。对大模型来说,这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看起来并不遥远,却是能用和不能用的区别。
京东则将产业厚度放在首位。实现产业厚度的积累,往往是苦活累活,需要京东技术人钻进车间和果园,去摸索将大模型与产业应用结合的方式。但这也是实现大模型价值,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过去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曾经数次达到应用爆发的边缘,但最终往往昙花一现。技术没有在产业端形成扎实的应用,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创造明确的价值应当是技术的目标。我们笃信:当产业效率和产业的边界拓展,得到质的提升后,大模型才有了更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将不亚于又一次工业革命。
在产业场景中多年的摸爬滚打,铸就了京东在大模型时代的差异化优势:拥有深厚的产业数据积累,能够将千行百业的行业know-how,整合进大模型的能力里。
在大模型诞生的几个月来,国内有数十款大模型发布。其中有不少是通用大模型,它们在聊天时能够娓娓道来,解决真实场景问题的专业能力却有待提高。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通用大模型具备智能涌现和泛化等能力,但产业数据却相对匮乏,对产业的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
而京东自己就有丰富的产业场景,包括零售、物流、科技、健康、工业、产发等等。在每个产业场景,京东都不只停留在一个环节,而是具备纵深垂直到全供应链的能力。我们前面提到,京东是一家,兼具实体经济属性和数字技术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自身的发展来自产业场景的历练,正是这些实践和历练,为京东积累下宝贵的产业数据和行业know-how,让京东有能力,做出贴合产业需求的大模型;并持续在真实场景中历练,形成产业数据-行业Know-how,不断丰富和强化的正循环。
过去20年,京东深入工厂车间、农户羊圈、山区果园,去服务每一位产业伙伴的需求。我们更了解产业场景。如今,这些场景成为大模型的核心战场,大模型的价值正在迎来真刀真枪的检验。
如果用“技术!技术!技术!”作为标尺来衡量,京东对大模型的探索,已经在三个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首先,大模型在京东内部已经取得明确的实践效果。内部的大量业务场景,都在深入探索,将大模型结合进自己的业务流程中,比如用大模型提升智能客服水平、编写代码、强化关联商品的推荐等。稍后,大家就会看到在零售、金融、物流、健康等领域的京东实践案例。而更多业务的结合,我们还在持续深化中。
其次,在内部充分实践后,京东会将技术能力以组件化、模块化方式对外输出。这是我们,相信也是伙伴们最期待、最重视的部分。我们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一场非常严肃的技术变革,需要具备长期主义的心态。京东不会把没有实现“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餐桌,在内部的关键场景,大模型完成历练和实践以后,京东才会开放给合作伙伴,带动整个行业降本增效。
京东对大模型也制定了“三步走”的明确规划,分别是在内部打造通用大模型、在内部的产业场景大规模实践,大模型的价值在内部充分验证后,再开放给合作伙伴。对于详细的时间表,稍后我的同事何晓冬博士会详细介绍。
第三,大模型对于面向未来星辰大海技术的创新也提供了坚实、高效的底座;它不仅是跨时代的技术工具,更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路径,让我们对明天充满信心。
每一项技术诞生之初,都是婴儿,需要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学会奔跑。产业数据和行业know-how,就是大模型技术在产业场景的成长养料。用技术助力产业降本增效,产业则反哺更多行业洞察,为技术发展方向指明道路,这就是大模型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坚持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两条腿走路:既要加深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也要在产业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
我们知道,从产业端切入大模型,如同从北坡攀爬技术珠峰,道路虽然更加艰难,却有更波澜壮阔的风景,有巨大的探索价值。京东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坚持做实事、有价值的事和长期的事;在技术领域、在大模型上,这都是我们不变的承诺。
京东发展大模型的旅程,注定会与产业伙伴携手同行。感谢各位伙伴长久以来的支持,京东会以最实的心态、最实的技术实践、最实的产品方案,与产业伙伴紧密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