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濮阳市1-8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亿邦动力网 2019/10/14 19:00

10月14日消息,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濮阳市1-8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增长趋稳业效益改善。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与1-7月份持平,增速居全省第12位。

分三大门类看1-8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0%,制造业增长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8%。制造业拉动全市增长5.4个百分点,分别比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高3.2、4.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8月份,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拉动全市增长0.9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长7.8%,拉动全市增长7.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拉动全市增长0.0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1-8月份,全市“三大”主导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及化工业增长7.6%,拉动全市3.7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9.1%,拉动全市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6.5%,拉动全市0.7个百分点。

“三专”特色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4.1%,拉动全市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羽绒及制品业下降13.9%,下拉全市0.4个百分点;现代家居同比增长43.5%,拉动全市0.7个百分点;生物基新材料增长36.5%,拉动全市0.3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逐步改善。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比全省高4.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与1-6月份持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7月份净亏损22.66亿元,同比增亏15.89亿元,主要受中原石油勘探局向郑州集中计提15.9亿元风险储备金的影响。扣除中原石油勘探局这一不可比因素后,截止7月底,全市盈利企业658家,同比增加52家,盈利20.88亿元,同比增收1.78亿元,增长9.3%;亏损企业164家,同比减少52家,亏损企业亏损额27.64亿元,同比增亏1.77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1-8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与全省增速持平,增速居全省第1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4.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2.0%;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8%;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1.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6.6%。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8.62亿元,同比增长4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与上月持平。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1-8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9.37亿元,同比增长10.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5位。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11.63亿元,同比增长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7.74亿元,同比增长11.1%。新兴业态发展迅速。1-8月份全市限上零售业无店铺零售等新兴业态较快增长。无店铺零售同比增长 37.3 %,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无店铺零售高于有店铺零售25.7个百分点, 高于限上零售额增速27.3 个百分点。

四、财政金融稳定增长。1-8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87亿元,同比增长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6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69亿元,同比增长2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截止8月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3.38亿元,比年初增加197.2亿元,同比增长13.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88.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1.0亿元,同比增长20.67%,增速居全省第3位。

五、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8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1.9%。调查的八大类价格七涨一降,其中上涨的类别是:食品烟酒类上涨3.5%;衣着类上涨1.0%;居住类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7%;医疗保健类上涨3.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7%。下降的类别: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6%。

六、规上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 1-7月,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共251家,营业收入71.75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全省增速5.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4位。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75家,营业收入总计12.87亿元,同比增长22.6%,高于全省增速3.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7位。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6.88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总量的主体,1-7月累计实现营业利润3.68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的53.5%,同比增速4.3%。

 

 


此外,河南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一、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状况

(一)企业运行稳中向好。调查结果显示: 三季度有75.7%的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或一般,这一比例比上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势头。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带动了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三季度,营业收入比上季度增加或持平的企业占62.1%,比上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

(二)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并对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问效,从而使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三季度,有59.5%的企业表示享受到了税收优惠,这一比例比上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有37.8%的企业表示无管理部门收费现象,这一比例比上季度提高8.4个百分点;有94.6%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不重或基本合理,这一比例比上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惠及面在进一步扩大,部门收费减免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三)用工需求稳步增加。三季度,对劳动力的需求与上季度基 本持平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65%,需求增加的企业占16%,需求增加的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季度提高7个百分点。从招聘员工难易程度来看,有21.6%的企业认为招聘员工困难,这一比例比上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

(四)企业家对下季度经营预期信心增加。从企业家对下季度经营状况预期看,预期良好的企业占13.5%,比本季度经营状况良好的比重提高5.4个百分点;预期不佳的企业占24.3%,与本季度经营状况持平;预期一般的企业占62.2%,比本季度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下降5.4个百分点。总体看,企业家对下季度经营状况信心增加。

二、三大难题制约企业发展

(一)用工成本上升快是企业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用工难、用工贵是近几年多数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服务业小微企业也深受困扰。调查结果显示,48.6%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快是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位居企业面临问题之首,这一比例比上季度提高10.4个百分点。用工成本的上升,直接推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认为企业经营成本比上季增加的企业比例达到24.3%,比上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市场需求不足阻碍企业发展。多数服务业小微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与规模大、资金足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竞争,其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之市场环境不稳定,部分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生产经营受挫。调查结果显示,有45.9%的企业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成 为当前面临的第二大突出问题。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人才缺乏和管理守旧影响企业收益。调查显示,大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经营的业务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不高,人才严重匮乏,在市场竞争中缺少核心竞争优势,业务拓展能力有限,盈利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管理粗放,一些企业仍保留家族式的管理方法,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少规范化的经营方法,加上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挤占了企业的效益空间。

三、促进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增强服务意识。一要加强统筹协调,简化服务流程,营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二要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同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方式,提高企业市场存活能力;三要建立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供需信息,规范指导企业管理,合理引导小微企业开拓市场。

(二)畅通小微企业招工渠道,降低用工成本。要在院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定期举办人才招聘活动,搭建小微企业网上招聘平台,拓宽小微企业招工渠道,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对落实稳定就业政策的小微企业给予奖励,在企业人才技能培训、社保缴纳等方面给予补贴或优惠,采取多种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三)企业要抢抓机遇,增强内生功力。一要加快转型升级。在当前营商环境改善、投资环境趋优的大好形势下,小微企业只有尽快融入转型升级的大潮,提高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更新换代的同 时,注重产品的质量,才能突破当前迟滞不前的僵局,提高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竞争力。二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从规范财务、规范用人入手,建立成本控制体系,管好用好资金,建立人员录用、培训机制,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修炼内功、提升内涵,留住人才。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门峡市消费品市场伴随着祖国的成长,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奋斗下,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流通方式创新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显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一、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贡献持续提升

(一)市场规模日益壮大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三门峡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379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33.74亿元,增长1404倍,年均增长11.6%。

(二)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

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行业增加值方面,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03—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7%;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18年达到8.0%。在就业方面,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逐渐成为吸纳城镇就业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2017年,批发和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8.33万人,是1980年商业从业人数的13.4倍,年均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5.78万人,是1980年饮食业从业人数的28.2倍,年均增长9.4%。

二、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一)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商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全市消费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城镇消费品市场范围逐年扩大,发展质量得到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980年,我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仅有7563万元,2018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443.15亿元,是1980年的586倍,年均增长1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30.7%提高至2018年83.0%。2018年我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0.60亿元,是1980年的88倍,年均增长12.5%,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呈现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商品种类日趋丰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主要以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从商品类别看,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明显下降,反映消费升级的耐用品类消费品占比提升。一是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占比分别为13.2%和9.7%,分别比2000年限额以上单位食品烟酒饮料、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占比降低5.3和9.1个百分点。二是部分耐用品消费增长较快。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为26.34亿元,是2000年的5141万元的51倍,年均增长24.4%。三是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品消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普及的跨越式发展。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到27567.7万元,是2000年的134倍,年均增长31.3%;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零售额达3897.2万元。2017年末全市全体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67.6部,拥有计算机58台。

(三)消费结构转型调整,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市场供给端的长足进步,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服务消费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10.4%,提高到2018年的37.1%。

在餐饮消费方面,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以及减税降费等政策效果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餐饮行业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全市餐饮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69.99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年均增长15.3%,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10.1%提升至2018年的13.1%。

在旅游消费方面,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环境日趋改善,相关消费需求旺盛。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9万人次,是2002年的23.8倍,年均增长21.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307.76万人次,2002-2018年年均增长21.9%,接待入境游客11.23万人次,是2002年的10倍,年均增长15.6%。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71.9亿元,是2002年的115倍,年均增长34.5%。

三、流通方式加速创新,市场供给多元发展

(一)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流通渠道日益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门峡市的商品市场发展同全国一样,大体经历了资本主义旧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和加速扩张等阶段。特别是近10年来,全市商业企业的改革、开放、搞活步伐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后逐渐减少,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涌现,全市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三门峡市流通领域主要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中限额以上国有和集体企业数量仅占该行业限额以上企业总数的2.7%左右,销售额仅为该行业限额以上单位全部销售额的15.7%;私营企业数量占该行业限额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为74.4%。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二)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小微企业成为重要支撑

大中型企业较快增长,小微企业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短、平、快”等优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80年代,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全面推广,为各类“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小型商业企业通过“改、转、租、卖”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显现。据三门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2018年末全市共有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个体工商户7.64万户,是1980年商业、饮食、服务业个体户数的80倍,年均增长12.2%。小微型企业成为消费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大众化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火爆、消费需求向多样性和个性化方向迈进的背景下,众多小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方式灵活,顾客群体广泛、经济实惠等优点,保持较快增长,对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网上零售持续扩容,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9433.5万元,是2014年的289倍;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733.7万元,是2016年的5.1倍,网络商品零售和网络餐费收入飞速发展,网络销售成为持续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功能活动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339家,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也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一变多的发展。2016年,三门峡万达广场开业,2019年,三门峡梦之城购物中心开业,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商业综合体日益成为我市消费领域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七十年来,三门峡市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市场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消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压舱石”的作用更加凸显。未来,消费将是全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


关于印发《河南省统计局保持共产党

 

70年光辉历程,70年砥砺奋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年华诞。回首往昔,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持续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全市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加速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七十年服务业发展历程回顾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降低能耗、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70年来,三门峡市服务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在波动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发展经济,解放了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政治上的翻身解放使广大人民的劳动热情普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工业生产不断取得进步,服务业亦开始在波动中渐渐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611万元增长至1978年8206万元,年均增长10.5%。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年均增速比第二产业低13.9个百分点。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5.3%,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17.9和36.2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三门峡市服务业发展结束长期徘徊的局面,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四十年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科研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1978—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8206万元增加到279.94亿元,年均增长18.7%,高于同期GDP增速1.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5.3%上升到2012年的24.9%,提高9.6个百分点。期间,198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差距缩至最小,仅差3.8个百分点,之后差距再次逐步拉大。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发展跨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培育和促进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2—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79.94亿元增长到566.84亿元,年均增长12.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7.2个百分点。期间,2013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2.1%,高出第二产业14.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0.01亿元,以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软件信息、商务服务业高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发展迈入了新时代。

七十年服务业发展辉煌成就

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伴随着人们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等传统观念的转变,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总量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GDP贡献率持续提高、新兴产业较快发展、从业人员稳步增长等特点。

(一)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服务业总量逐步壮大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门峡市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鼓励、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贯彻实施,三门峡市服务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仅8206万元,1980年首次超过1亿元,1989年超过10亿元,2005年超过100亿元,2017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1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621.5倍,年均增长17.9%。 

图1 1978—2018年三门峡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亿元)

2.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三门峡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很低,1978年仅为15.3%;1986年突破30%,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差距日渐缩小;1991年后,服务业占GDP比重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差距又逐渐拉大;2006年,再次滑落至30%以下;直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才重回30%以上;2018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升至37.1%。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由1978年的33.2∶51.5∶15.3转变为2018年的7.8∶55.1∶37.1。近几年服务业比重的快速提升,表明我市经济发展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图2 1978—2018年三门峡市三次产业占比(%)

(二)服务业发展质量持续优化 

  1.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服务业呈现出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步降低、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一批有助于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引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战略全面实施,全市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7.9亿元增至2017年的17.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9%上升到3.5%。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据经济、共享经济等形成的新动能蓬勃发展,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线上线下互动互补,消费领域创新变革。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9433.5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733.7万元,增长79.7%。与此同时,以高技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不断壮大,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2.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受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服务业存在动能不足、效率偏低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迎来了大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后,商事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减轻了企业负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服务业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发展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达到10.94万元/人年,是1979年的17.2倍。

(三)服务业贡献巨大

1.服务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

1979年,全市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6.6%。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并趋于稳定。至2013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超过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并且自此以后一直处于高于第二产业的状态。201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4%,比1979年高出53.8个百分点。 

图3 2012—2018年第二产业及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2. 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二产业转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而服务业以其门类广,行业多,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于一体,能提供包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内的各种就业机会,需求大,投资少,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迅速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由1979年的15356人增至2018年的51.8万人,年均增长9.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99年所占比重突破20.0%,2018年其比重已提升至36.6%。服务业已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新服务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使各类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服务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网上订票、共享单车、远程教育等数字化应用的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拓宽了居民消费空间,促进了消费结构加快升级。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6元;1992—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9元增长至29822元,年均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323元增长至20934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01元增长至14262元,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521元增长至10195元,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住房、通信、旅游休闲、家庭用车、网络购物等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 

七十年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前提条件

要充分认识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导企业利用高技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向着有效供给精准化持续迈进,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再升级,加快构建多元化中高端产业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相对集聚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体系。聚焦重点行业和区域,布局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在新兴金融、服务贸易、云计算大数据、研发设计咨询、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

要从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制定不同的区域产业指导政策。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比如在服务业发展较好的主城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邮电通讯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提高服务业对外辐射力;在地域优势不明显、服务业发展较慢的县区,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加大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本质要求

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以及第三产业的各行业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不可分割。近年来三门峡市加快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在发挥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得传统服务业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重新焕发生命力,为新型工业化服务。同时,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交通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形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

回首七十年,成绩斐然,令人振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是全市人民奋力进取、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七十年,同时也为全市经济迈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前行道路挑战和机遇并存,全市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性窗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让服务业在新一轮发展中迸发出更大活力。

 

[1] 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服务业增加值(按不变价计算)与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比值。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