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五星好评失灵 年轻人爱上“小众点评”

姜琪 2025/10/07 10:46
姜琪 2025/10/07 10:46

邦小白快读

面对点评App评分失灵,消费者已采用多种实用方法规避虚假评价,寻找真实好店。

1.转向人际信任网络:优先咨询在地人群如出租车司机、小区保安或邻里街坊,获得一手推荐。

2.利用内容社区搜索:到小红书、豆瓣等平台查找“非网红清单”或加入“北京这家店好好吃”类似小组,获取真实分享。

3.采用AI工具辅助决策:让AI分析多篇笔记提取共同点和菜品细节,减少偏见。

4.偏好视频平台探索:观看B站、抖音美食探访视频,结合弹幕和评论区本地IP建议,直观环境排队信息。

消费趋势转向真实体验,影响品牌营销和产品策略。

1.用户行为变化凸显:消费者厌倦同质化连锁店(如露营风主题),偏好有锅气的家常菜馆,凸显本地特色需求。

2.品牌营销挑战:依赖高分推广如买流量位,导致网红店生命周期短(如三公里外餐厅门可罗雀),需转注口碑建设。

3.产品研发启示:设计应避免标准化流水线(如装修雷同),融入市井元素满足品质。

4.消费趋势洞察:用户更珍视真实无法量化部分(如服务态度),驱动渠道向人际关系扩展。

平台政策变革带来新机会与风险,卖家需优化经营策略。

1.政策解读:大众点评10月新规处罚刷好评行为(如写评论送小吃),违者扣诚信分或降权。

2.增长市场机会:内容平台如小红书推“小红卡”或高德“扫街榜”提供补贴合作机会。

3.风险提示:高额推广成本内卷可能减少客流,但专注品质(如不投流米粉店)可获高复购。

4.事件应对措施:调整经营模式(如依赖熟客维系),学习新商业模式如平台招商。

用户偏好转向小而美小店带来商业机会,推进数字化启示。

1.产品需求聚焦:消费者欢迎家庭作坊式小店(如社区牛杂店),工厂可提供本地化原料供应。

2.商业机会揭示:与市井小店合作避开同质化竞争,满足真实性设计需求。

3.电商启示:平台如鸭觅App强化真实内容,工厂探索数字化渠道如内容整合。

行业趋势向真实内容转移,技术创新解决痛点。

1.发展趋势:用户迁移到小红书、豆瓣等社区寻找未过滤评价,形成去中心化体系。

2.新技术应用:AI工具辅助分析笔记(如提取共同菜品),平台如鸭觅推金勺子评分机制。

3.客户痛点:虚假评价扭曲可信度,算法同质化(如60%推荐主题雷同)问题突出。

4.解决方案:平台开发鉴别系统如高德“扫街榜”,强调真实内容鉴别。

平台在应对信任危机,调整做法管理需求。

1.最新做法:大众点评变更星级计算体系,美团推“鸭觅”App,高德推“扫街榜”,小红书推“小红卡”。

2.商业问题:虚假评价和排序降权导致用户流失,需增强招商真实排序。

3.运营管理:引入诚信分扣减、公示处罚机制,规避商业化风险。

4.风向规避:倡导无广告干扰推荐(如鸭觅定位),强化平台鉴别力。

产业新动向揭示评价体系危机,提供政策启示。

1.新动向:平台算法导致同质化(如城市推荐雷同),用户转向社区建立信任网络。

2.新问题:评价失真引发信任裂痕(如五星好评失灵),平台存在根基受损。

3.政策建议:大众点评新规启示加强虚假行为监管,建议算法促多样性。

4.商业模式启示:转向体验经济(如真实内容推荐),重构信任连接模型。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虚假评价,正在毁掉点评App,消费者自发“觅食”游戏已开启。

虚假评价,正在毁掉点评App,消费者自发“觅食”游戏已开启。

文丨姜琪

编辑丨董金鹏

北京钟鼓楼旁,一条胡同深处,一家没有线上评分、仅凭熟客口口相传的私房菜馆,晚市预约已排到一周后。与此同时,三公里外热门商圈高居点评榜单前列的“网红餐厅”却门可罗雀。

平台的星级评价体系,一度被视为降低消费决策风险的重要参考标准,如今其权威性与真实性正遭遇空前质疑。当分数可以被运营,评价可以被设计,其作为参考坐标的价值便开始褪色。消费者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品质与体验,或许恰恰藏身于评分体系外的某一角落。

当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内容让人审美疲劳,消费者开始摆脱对线上点评App的依赖,转身选择其他方式“觅食”。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决定一家餐厅生死的,还是平台上的星星吗?这个国庆长假,你又靠什么选择自己的吃喝玩乐?

01

平台失灵:当“五星好评”不再可信

“点开App,高分餐厅要么是连锁品牌,要么是装修雷同的网红店,连推荐语都像同一批写手编的。”一位北漂感叹说。他曾按图索骥找到一家评分4.9的西餐厅,发现菜品粗糙、服务敷衍,“像是专门为拍照设计的流水线产品”。这种失望感正在逐渐蔓延。

如今,餐厅想要在主流平台获得靠前排名,往往需支付大量推广费,包括购买流量位、雇佣达人探店、刷好评等一套标准化操作。商家为求生存不得不加入内卷,导致榜单看起来不再是一份好吃指南,而是一个会营销的秀场。

平台内容“通胀”已成共识。如此一来,用户看到的某地必打卡的“20家宝藏小店”,可能是平台生态与商业利益共同筛选的产物。当评价体系失真,平台便失去了作为信息中介的价值。

线下餐厅的引导机制同样多元,顾客只需打卡收藏并给出五星好评,就能免费获得酸奶、饮料或一份果盘等。有些店员也背负着评价KPI,写满一定字数可获得奖励,月度不达标甚至会被扣钱。这些被制造出来的“真实反馈”,更是扭曲了评价系统的可信度。

算法也让同质化问题加剧。亿邦动力筛选上海、成都、西安等旅游城市发现,刷到的推荐餐厅,超60%为露营风、废墟工业风和复古怀旧风主题店。千城一面的推荐,让人很难感受到本地特色。基于热度与标签的算法推送机制,天然倾向于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归类的商家,而许多藏在市井中的家庭作坊式小店,因缺乏“网红基因”被边缘化。

“现在推荐页面清一色是网红店,我想找一家真正有锅气的家常菜馆反而变得困难。”一位成都本地食客说。如果评分不再代表品质,而是某种营销能力的体现,那么最终受损的不仅是用户体验,更是平台自身存在的根基。当平台的信誉体系出现裂痕,用户就会选择用脚投票。

02

点评App:正在被用户集体抛弃

“真正的宝藏店,往往开在社区里、市场边,连招牌都不显眼。”一位广州老城区居民说,她最近发现的一家牛杂店,是通过小区保安推荐的,“店主做了快二十年,街坊都知道晚上七点后去准没位子。”

国庆长假出游,这种基于在地关系的信任网络,成为算法之外的“新导航”。询问相熟的出租车司机、菜市场里的阿婆、楼下烟酒店的老板,这些看似原始的沟通方式,因建立在长期共同生活经验之上,反而成为高效的信息过滤器。

与此同时,线上美食探索的阵地正在发生迁移。去往一个陌生城市前,越来越多人选择绕开传统点评平台,转向小红书、豆瓣等内容社区探索美食攻略。

豆瓣“北京这家店好好吃”小组,专注于北京美食实地探店,讨论分为种草、避雷、探店记录、大声求荐等,不讨论外卖形式,组内明确禁止交易和广告,只分享真实探店体验,目前组内有五万多人。与之类似,天津有“今儿您吃嘛了”,四川有“成都!四川!吃啥子嘛”等不同地域小组。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绝绝子”,而是每位食客最直白的赞美或吐槽。通过高密度的真实分享,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评价体系。

在小红书上,搜索“美食攻略”则会出现众多热门旅游城市攻略。包含用户自发整理“非网红清单”,强调“街边小店”“明厨亮灶”等。这些内容非同于标准化模板,往往是更生活化的语言记录真实就餐体验,包括排队时长、服务态度、卫生细节等等,提供更真实立体的参考。

当然,内容平台也不乏商家推广。“推荐页面经常有各种各样表情符号的,封面拍得特别好看,结果图片划到最后发现是小程序搜索XXX,都是引流广告。”一位用户抱怨说。因此,一些用户也开始尝试用AI工具辅助决策。“我会让AI分析平台上十篇最新探店笔记,提取共同提到的菜品和评价,比单纯看评分更客观。”通过二次筛选的方式,对过载信息进行快速提纯。

还有一部分用户倾向于B站、抖音等视频内容为主的平台,因为不喜欢长篇幅文字,而视频看起来更生动立体,接收信息更加轻松,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同时,这类平台上有丰富的美食达人会进行实地探访,从食材烹饪到周遭环境,以及食客们的反应,更多细节可在镜头前呈现。

此外,视频中弹幕实时飘过的点评、评论区的留言,也会形成对评价的一种验证。“看视频时我会特别留意评论里本地IP的评价,”一位用户分享道,“类似这家本地人都爱吃,从小吃到大等等,看到这些留言信任度就会提升;以及评论里推荐的隐藏菜单比任何攻略都更容易种草。”

03

星级失灵,平台开始改变

面对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商家陷入两难。一边是疲于应付平台规则、投入高额营销成本的网红店,生命周期普遍缩短;另一边是专注菜品、依靠熟客口碑的社区店,虽缺乏流量曝光,却凭借极低获客成本与高复购维持稳定运营。

当“好店”不再由分数定义,平台与商家也该思考:如何重构与消费者的信任连接?

一个常年位于人气榜第一,却从未上过必吃榜的米粉店店主,曾对亿邦动力说:“不投流,不做推广,反而能筛选出真正认可口味的客人。”另外,商家侧的分化与消费者对真实的渴望,驱动着平台进行策略调整。

亿邦动力曾独家披露,大众点评将于10月17日开始更改星级计算体系,剑指行业的“虚假评价”等问题。新规明确,商家若持续进行高强度“店内邀评”,出现“写真实评价送小吃”、桌面摆放“15字+3图评价送饮料”提示牌、替代用户撰写评论等行为,将被判定违规,并面临诚信分扣减、禁止上榜、排序降权、星级扣减乃至商户页公示等处罚。(参考阅读《独家丨大众点评将变更商家星级计算体系 借优惠索要好评不灵了》)

美团今年还推出一款独立美食分享App“鸭觅”,定位“极简版小众点评”或“美食版小红书”,通过官方筛选的“推荐官机制”和“金勺子”评分系统,专注于提供真实、无广告干扰的高品质餐厅推荐,帮助用户发现城市头部美食。目前,鸭觅仅支持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下载使用。

平台对“真实内容”的追求,已成行业共识。早在今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高德地图宣布推出“扫街榜”,致力于打破“被设计出来的美好”,并承诺这一产品永远不商业化。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发放超10亿元补贴,鼓励用户到店消费。紧随高德之后,淘宝闪购于9月20日在上海、深圳、嘉兴三城试点到店团购业务,入口同步覆盖淘宝闪购、支付宝、高德,涉及正餐、茶饮等多品类。

内容平台小红书也瞄准机会加速入局。9月26日,小红书上线“小红卡”,定位为 “精选吃喝玩乐一卡通”,基于平台内用户真实讨论数据与商户口碑,筛选出一批 “小红卡精选门店”;同时,开启免费发放小红卡90天体验卡的限时活动。小红书交易产品负责人、本地产品负责人莱昂曾表示,在小红卡产品落地之前,最开始,平台的想法是要把上海的一些好店“挑选”出来,集中推荐给用户,同时通过9折权益降低消费决策门槛。

纵观这一系列布局,平台的竞争焦点已悄然转变。当平台的星级与榜单不再绝对可信,真正的产品力、独特的体验与平台的鉴别力,将成为决定商家命运与平台格局的关键要素。

我们不禁思考,在平台规则与算法持续迭代的背后,消费者真正追寻的究竟是什么?当算法试图将一切体验标准化,人们反而更珍视无法被量化的部分。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制造更多的信息瀑布,而在于帮助人们穿透迷雾,触摸到近在咫尺的真实。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