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拼多多新规:虚假发货赔付由订单实收金额25%降至5%

亿邦动力 2025/05/07 17:52
亿邦动力 2025/05/07 17:52

邦小白快读

拼多多调整商家发货规则,赔付标准降低。

1.延迟发货认定标准变严格:需在发货时限内完成发货及揽收,否则视为延迟。

2.虚假发货赔付比例由25%降至5%,单笔最低5元、最高100元不变。

3.欺诈发货新标准:数量差异超50%即违规,触发门槛从10单/1%放宽至20单/5%。

4.缺货违规标准明确:单日缺货达100单且超5%,或占比30%即受处罚。

新规助力成本优化与用户体验平衡。

1.虚假发货赔付降低可减少经营风险,建议同步优化物流时效。

2.欺诈发货数量差异标准放宽(50%→50%),但需注意消费者体验避免客诉。

3.缺货订单管理成重点,需通过供应链协同控制单日缺货率低于5%。

4.揽收时效纳入考核,建议选择响应更快的物流合作伙伴。

政策松紧结合带来经营策略调整机会。

1.虚假/欺诈发货赔付降低直接减少违规成本,但仍需关注消费者体验。

2.延迟发货新增揽收要求,建议与快递公司签订时效保障协议。

3.缺货惩罚明确量化标准,需建立实时库存预警机制。

4.欺诈发货数量差异判定标准放宽,但超50%仍属高风险操作。

供应链协同要求提升带来新机遇。

1.缺货惩罚新规将倒逼商家加强备货,工厂可提供柔性生产服务。

2.物流时效要求提高,建议开发快递面单打印等增值服务。

3.数量差异判定标准变化,需配合商家优化商品分拣包装流程。

4.赔付标准降低可能刺激商家销售,需做好产能弹性储备。

物流监管系统升级需求显现。

1.需开发揽收时效监控功能,帮助商家避免延迟发货。

2.库存预警系统可对接平台数据,预警5%缺货红线。

3.订单数量比对工具需求增加,防范50%差异风险。

4.赔付计算器需更新算法,适应5%赔付比例新规。

规则调整体现平台治理新思路。

1.降低赔付比例平衡商家生存与消费者权益。

2.缺货率量化标准增强规则透明度。

3.放宽欺诈发货判定门槛兼顾规则刚性与商业包容。

4.新增揽收考核要求完善物流全流程监管。

电商平台规则迭代呈现三大趋势。

1.经济杠杆调节:通过赔付比例调整引导商家行为。

2.量化治理:缺货率、差异率等数字阈值明确规则边界。

3.过程监管深化:从发货到揽收的全流程管控。

4.包容性治理:欺诈发货判定门槛放宽体现规则弹性。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5月7日消息,亿邦动力获悉,拼多多将调整商家发货相应规则,新规则将于2025年5月15日正式生效。

据亿邦动力了解,此次调整主要涉及延迟发货的认定标准、虚假发货的时限要求、欺诈发货违规场景等。

具体来说,拼多多进一步提升了对于商家延迟发货的认定标准:由“商家未在发货时限内完成发货”调整为“商家未在发货时限内完成发货及揽收的”。这意味着,未来商家需在发货时限内完成发货及揽收,否则对应订单将会被认定为延迟发货订单。

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还会降低商家虚假发货赔付标准:由此前赔付订单实收金额的25%且不低于5元/单、不高于100元/单,调整为赔付订单实收金额的5%且不低于5元/单、不高于100元/单

此外,规则调整后,当消费者收到商品数量与下单数量明显不符(比如,数量差异比例超过50%),也将被认定为商家欺诈发货违规。

此前,商家一日内被发现的商品“欺诈发货订单”满10单,且超过当日发货订单总量的1%后,当日发货的所有同商品订单均会被当作“欺诈发货处理”。现在,上述标准分别降低至20单与5%。

同时,商家欺诈发货违规赔付标准也有所降低:由订单实收金额的一倍且不低于10元/单、不高于500元/单,调整为订单实收金额的30%且不低于10元/单、不高于500元/单

对于商家缺货违规处理,拼多多此次规则调整也明确了计次标准。根据规则,当商家的店铺在某日成交订单中的缺货订单满100单,且超过该店铺当日成交订单总量5%后;或是某日成交订单中的缺货订单达到该店铺当日成交订单总量的30%,上述两种情况均会被平台认定为“缺货”情形,受到警告、商品移除资源位等惩罚。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