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便利店巨头暗战:7-11“零”增长 全家 罗森“紧逼”

李言 2025/04/18 16:42
李言 2025/04/18 16:42

邦小白快读

本文深度剖析了日本便利店三巨头的竞争格局,揭示7-11虽以8.5万家门店稳居全球规模第一,却在2024财年陷入客流量、客单价、利润增速"三零"困境,被罗森、全家通过商品创新与精准营销持续追赶。面对通胀压力与行业结构性变革,便利店正从粗放扩张转向效率竞争,通过业态创新、数字化升级和差异化策略破解市场饱和困局,标志着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与精准运营的新阶段。

【核心摘要】

在全球便利店三巨头竞争格局中,7-11虽以超8.5万家门店、4倍于全家的销售额稳居规模第一,但其增长动能显著衰退:2024财年利润下滑、客流量与客单价近乎零增长,被罗森、全家以单店效率提升(日销增速17.9%、16.2%)和灵活商品策略持续追赶。7-11因战略滞后(如迟缓应对价格敏感需求、商品定位失焦)及缺乏用户视角陷入双重客群流失困境,而竞争对手通过“加量不加价”、情感化营销及差异化业态布局抢占市场。当前,日本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主力客群上移、网点饱和倒逼效率提升,三大品牌转向小型化店铺、数字化转型及细分场景业态创新,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单店质量与差异化能力的深度较量。品牌商需关注便利店自有品牌升级、精准客群运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机会。

**核心内容总结:**

日本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行业龙头7-11首次面临竞争对手全家、罗森的实质性挑战。尽管7-11全球门店规模仍领先,但其客流量、客单价及利润增速明显放缓,甚至陷入零增长困境,而全家、罗森通过优化运营效率和精准商品策略实现增长。

**关键看点:**

1. **竞争格局变化**:

- 7-11单店日销增速(7.8%)远落后于罗森(17.9%)和全家(16.2%),核心品类增速疲软,战略调整滞后导致消费者流失。

- 全家、罗森通过“加量不加价”及高价值商品策略提升竞争力,营业利润率持续增长。

2. **7-11的战略失误**:

- 应对通胀和消费降级反应迟缓,促销活动效果不佳,商品定位模糊,未能平衡价格敏感型与中高端客群需求。

- 缺乏消费者视角,环保与促销活动引发负面舆论,与对手的情感化营销形成反差。

3. **行业结构性转型**:

- 市场饱和倒逼业态创新,便利店转向小型化、专业化店铺,布局特殊场景(如工厂、交通枢纽)。

- 数字化转型加速,无人店、智能配送等技术应用提升效率,但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仍是挑战。

4. **未来趋势**: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单店效率提升,差异化商品(如自有品牌、冷冻食品)和细分客群运营成为关键。

- 三大巨头重启门店增长计划,聚焦城市再开发与乡村空白市场,探索可持续模式。

本文揭示了便利店行业从“量”到“质”的竞争转向,头部企业需在商品力、运营效率和消费者洞察上持续创新以应对挑战。

【核心内容概要】

日本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7-11虽仍保持规模优势,但面临全家、罗森的紧逼挑战。2024财年数据显示,7-11陷入客流量、客单价及利润的“零增长”困境,而竞争对手通过商品创新、精准营销和效率优化实现增长。行业呈现三大趋势:

1. **战略分化**:全家、罗森以“加量不加价”策略和情感化营销抢占价格敏感客群,7-11因商品定位模糊和响应滞后导致双重客群流失。

2. **业态转型**: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差异化竞争,通过小型化店铺、自有品牌开发(如熟食、时尚单品)和场景化布局(医院、工业园区)提升单店效率。

3. **数字化求生**:便利店加速布局无人店、智能配送系统及大数据分析,应对人力短缺和电商冲击,同时探索与邮政、交通枢纽的新合作模式。

未来,行业竞争焦点将集中于商品力重塑、客群细分及技术赋能,7-11需突破标准化模式束缚,才能守住龙头地位。

【核心内容导读】

日本便利店行业正经历深度变革,三大巨头7-11、全家、罗森展开激烈角逐。尽管7-11仍以8.5万家门店和超4倍于对手的销售额稳居全球第一,但其2024财年利润显著下滑,客流量、客单价等核心指标近乎零增长,陷入增长瓶颈。相比之下,全家与罗森凭借灵活战略实现单店效率提升与营业利润增长,持续缩小与7-11的差距。

**关键矛盾与行业趋势**

1. **7-11的战略困境**

- **商品策略滞后**:在通胀压力下,7-11未能及时应对消费者转向低价渠道的趋势,促销活动效果不佳,核心品类增速落后于对手。

- **品牌定位模糊**:环保与促销活动因缺乏消费者视角引发争议,导致价格敏感型与中高端客群双重流失。

- **标准化模式遇挑战**:依赖单一业态的标准化运营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被批“重大战略失误”。

2. **全家、罗森的逆袭逻辑**

- **精准营销与商品创新**:通过“加量不加价”、情感化标签(如全家临期商品“泪眼贴纸”)吸引消费者,强化“商品力”认知。

- **差异化业态布局**:探索小型化门店、自有品牌(如全家服装与美妆线)、特殊场景覆盖(医院、乡村)以提升效率。

3. **行业结构性变革**

- **客群分化与业态创新**:便利店核心客群转向中产及以上,企业通过细分业态(如微型超市、冷冻食品专区)突破同质化竞争。

- **数字化转型与效率升级**:加速无人店、智能配送系统应用,利用大数据优化供应链与客户细分,应对人力短缺与线上冲击。

4. **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单店效能提升”,2025年三大品牌计划净增400家店,聚焦城市再开发、乡村填补及特殊场景,标志着成熟市场下的精细化运营时代来临。

本文揭示了便利店巨头在存量竞争中的战略分化,以及行业从标准化扩张向差异化、数字化与消费者深度绑定转型的关键趋势。

【核心摘要】日本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三大巨头竞争格局生变。7-11虽以8.5万家门店稳居全球第一,但2024财年利润首现下滑,单店日销增速(7.8%)远逊于罗森(17.9%)和全家(16.2%),客流量、客单价近乎零增长。竞争对手通过精准价格策略(如全家"加量不加价"、罗森增量营销)和商品创新抢占市场,而7-11因战略滞后(延迟推出促销活动)、商品定位偏差及缺乏消费者视角陷入困境。行业整体转向精细化运营:三巨头重启扩张计划但聚焦小型化/专业化门店(最小面积仅传统店1/4),加速数字化(无人店、智能配送系统)应对人才短缺,同时探索冷冻食品、自有品牌服装等差异化业态,标志便利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竞争的新阶段。

【核心内容总结】

日本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头部企业竞争格局出现微妙变化。尽管7-11仍以8.5万全球门店和四倍于竞对的销售额保持规模优势,但其2024财年经营数据暴露出增长停滞危机:客流量、客单价及日销增速近乎零增长,营业利润出现五年来首次下滑。相比之下,罗森和全家通过优化单店效率(日销增速达17.9%和16.2%)、精准商品策略(如“加量不加价”行动)及情感化营销(如临期商品“泪眼贴纸”),在盈利能力与消费者吸引力上持续追赶,将单店日销差距缩小至7-11的20%以内。

7-11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价格策略滞后**:在通胀压力下,应对消费者“防御性消费”转型迟缓,促销活动效果未达预期,导致价格敏感客群流失;

2. **商品定位失焦**:核心品类(快餐、日配食品)增速低于行业,创新商品“廉价但低质”的认知削弱品牌价值;

3. **用户互动僵化**:环保及促销活动被批“说教式”,与全家、罗森的情感共鸣策略形成反差。

行业深层变革驱动竞争逻辑转变:

- **业态分化**:便利店从“全民服务”转向中高端客群深耕,差异化业态(如小型化专业店、乡村填补型门店)成为新增长点;

- **数字化突围**:三大品牌加速布局无人店、智能配送系统,试图破解人力短缺并提升数据驱动能力;

- **自有品牌竞赛**:7-11试水冷冻食品专营店,全家跨界服饰美妆,罗森拓展时尚领域,试图突破商品同质化困局。

当前,便利店行业已从粗放扩张转向效率与创新驱动的存量竞争,7-11能否在战略僵局中突围,或将决定日本零售市场新一轮洗牌的方向。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近期,7-ELEVEn便利店(以下简称“7-11”)收购案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尽管媒体焦点多集中于其母公司Seven&i控股的战略调整——包括出售伊藤洋华堂超市业务,但深入观察发现,这家便利店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联商网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截至2025年2月末,7-11共拥有85816家门店,显著多于全家(24620家)和罗森(22098家)。其整体销售额约为全家的4倍,并超过罗森的4倍。从市场规模来看,7-11的地位岿然不动。

然而,平静表象下暗流涌动。在刚刚结束的2024财年里,与全家、罗森营业利润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11利润显著下滑。更为关键的是,在客数和客单价两个关键指标上,7-11前三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全年近乎零增长。

作为行业领军者,7-11为何会陷入被竞争对手连续追赶的境地?三巨头之间的激烈角逐,是否预示着便利店行业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01

面临罗森、全家的实质性挑战

让我们进一步剖析三大便利店近五年的经营数据情况。

以下数据均基于三大品牌的本土门店统计,不包含海外市场,以避免区域差异对数据可比性的影响。截至2025年2月末,7-11、罗森、全家在日本的门店数量分别为21743家、14694家和16251家。

从单店经营效率角度看,虽然7-11的单店日销(约合人民币3.53万)仍领跑市场,但其五年增长率仅为7.8%,远低于罗森的17.9%和全家的16.2%。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森和全家的单店日销在2024财年均达到约2.92万人民币,与7-11的差距均缩小至约20%,表明罗森和全家持续优化店铺运营效率。

消费者行为指标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7-11的现有店日销增长率从2023财年的3.0%急剧下滑至2024财年的0.2%,客流量增长也从1.6%降至0.2%,客单价增长更是从1.4%跌至0.0%。这种“三零”状态表明7-11的增长动能陷入瓶颈期。

相比之下,罗森保持3.2%的现有店日销增长率和2.1%的客单价增长率,展现出较强韧性;全家虽然客流量增长从3.2%降至0.4%,但在客流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2.5%的客单价增长率也算是十分不错的一个成绩。

营业利润率变化也反映出三者之间竞争力的消长。7-11虽然保持25.8%的高利润率,但打破了连续三年的增长趋势,同比下滑了1.4%;罗森和全家则分别提升至15.9%和16.9%,与五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8.5和1.9个百分点。这种分化趋势若持续下去,7-11的盈利能力优势可能被逐步蚕食。

综合来看,虽然7-11的领导地位仍然稳固,但从增长动能、盈利能力和消费者吸引力等前瞻性指标来看,其正面临来自罗森和全家的实质性挑战。

02

7-11战略层面“重大失误”?

过去几年,日本社会通胀持续,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消费者被迫采取“防御性”消费策略。而随着便当、饭团等主打商品陆续涨价,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减少便利店购物,转向了价格更实惠的药妆店、折扣型食品超市。

在便利店“隐形涨价”传闻漫天飞扬时,全家和罗森先行一步。它们直面质疑,多次推出“加量不加价”行动,主要包括热食小吃、饭团、甜点和三明治等高频复购商品。同时,它们都专注开发“高价值”商品,维持合理价格水平,深化了顾客对其“商品力”的认知。 

相比之下,7-11运营团队陷入了一种战略徘徊,直到2024年秋季才姗姗来迟地推出“喜悦价格!”促销活动,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响应速度,且效果远低于预期。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言,这些产品呈现出“便宜但不够美味”的尴尬定位;而对中高收入客群来说,产品体验感则出现明显滑坡,导致双重流失的困境。

联商网统计发现,7-11“快餐食品”和“日配食品”两大核心板块虽贡献了约40%的商品销售额,但增速不及市场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而罗森和全家则保持稳步上升。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7-11在商品策略上的战略性失误,其市场定位与消费者期待之间出现了“代沟”。

另一个关键症结,在于7-11缺乏“消费者视角”。其在2024年先后推出的“环保价格”和“喜悦价格!”活动,原本秉承着“不涨价”或“推出合作商品让顾客开心”的良好初衷,但反而损害了品牌声誉。前者给人一种将环保责任强加给消费者的居高临下感,后者则因商品力与名称承诺的落差招致质疑。

相比之下,全家便利店对临期商品使用“泪眼图案”的降价贴纸,不仅避免了说教,还触发了顾客情感共鸣,体现了“平等对话”的理念,成功使打折商品购买率提升至少5%。罗森在推行增量活动时,标语是“我们罗森要挑战看看能装多少!”,既亲切,又让消费者感到好奇。这种差异不仅是营销技巧的高下之分,更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互动姿态的区别。

作为“单一业态之王”,7-11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适应市场深刻变革。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其强调标准化的成功模式已经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日本经济评论家铃木贵博所指出的,7-11面临的是“重大失误”,而非普通的战略调整不当。

03

日本便利店行业经历结构性变化

近几年,日本便利店行业经历了一场静默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主力客群正在从“面向全体”逐渐转变为“主要服务中产阶级及以上人群”。此外,连锁便利店市场基本饱和,靠增加单一店铺模式不再可持续。

在日本伊藤忠商事集团事业公司前高管司马正树看来,包括便利店在内,各大零售企业都在业态、商品、低成本运营机制三大板块发力,寻求突破。永旺集团旗下的都市型微型超市业态“My Basket(我的篮子)”是参考案例之一。

日本流通业分析师中井彰人也认为,更明智的策略是开发“差异化”业态,针对不同客群提供不同的商品组合和价格策略。换句话说,需要根据不同“时间限制模式”,如商业区、住宅区、医院、工地、地方道路沿线等,开发最适合的业态。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统计,2023年日本线上实体商品销售同比增长5%。其中,食品、饮料和酒类增长7%,服装和杂货增长5%。随着各大电商巨头和专卖店线上业务的普及,便利店“近且便利”的优势正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自有品牌进一步成为便利店的重要抓手。

不过,由于大部分自有品牌的研发都局限在常规类目之中,且可复制性高,导致各大品牌店内的商品同质化愈发明显,从而难以突破“优化客群结构、提高客单价”的困局。正因如此,7-11开设“SIP商店”,增设大量冷冻食品,试水各种熟食单品;全家先后推出自营服装品牌“Convenience Wear”和美妆品牌“hana by hince”;罗森同样积极拓展冷冻食品和时尚领域。

另外,便利店作为POS系统单品管理的成功者,虽然对细致把握商品动向贡献巨大,但其主体是商品,而“顾客是什么样的人”基本上难以看清。在积分和应用程序已经普及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能否充分利用大数据,在分析消费者所需的商品组合和价格敏感度之上,进一步优化客户细分等营销和业态开发,成为重大课题之一。

04

日本便利店行业“焕发新春”

据日本特许经营连锁协会数据,该国便利店数量自2021年达到55950家后趋于停滞,截至2024年底降至55736家。另据官方披露,7-11、全家、罗森计划在2025财年净增约400家门店,创七年来新高。在与药妆店和电商平台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一轮扩张计划尤为引人注目。

各公司在市场回暖的背景下重启增长战略,但面临着市区和道路沿线传统黄金位置已趋饱和的现实挑战。7-11计划净增223家店铺,主要布局城市再开发区和交通要道;全家预计净增约100家,与日本邮政建立战略合作;罗森则连续第三年保持增长,专注于填补超市撤离后的乡村市场空白

为应对空间限制,三大便利店创新性地转向小型化、专业化店铺模式,在工厂、企业园区等特殊场所设立“迷你店”,这些店铺不仅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店的四分之一,设置成本低,还能精准对接特定客群需求,降低经营不确定性。

面对行业普遍的人才短缺问题,便利店加速数字化转型。全家已开设46家依靠智能摄像头和传感器运营的无人结算店;7-11在世博会引入远程服务机器人;罗森则试验智能订购配送系统。同时,7-11推出最高可获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万)的店主推荐奖励,缓解加盟店主招募难题。

这一轮扩张与十年前每年千店增长的规模相比虽然较小,但标志着行业已从追求网点覆盖向提升单店经营效率和差异化竞争转变,反映出日本便利店业在成熟市场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注:文/李言,文章来源:新零售(公众号ID:ixinlingshou),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新零售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