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数据、AI无疑是科技领域最热关键词。其中,“走出去”成为大势所趋,使得出海成为与硬科技并列的创投圈热门话题。
在出海的无际汪洋之中,众多中国企业一直在上下求索探寻最适合自己的航道。如果能站在历史的纵向维度将目光投向历次产业革命中兴起的国家,可以看到他们在过去300年以来积累了海量的出海实践经验。前人走过的足迹无疑是为后来者指明方向的灯塔。
01
他山之石: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
看历次全球化的特征与启示
(一)从农业到工业,贸易导向下以产品分工为主的全球化体系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推动历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核心动力。回溯到18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动力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以“工厂制”为标志的组织机制革新和以银行信贷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创新,共同加速了工厂的规模化扩张,使英国率先从手工业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成为“世界工厂”。
随着英国棉纺织产量的急剧攀升,欧洲本土棉花资源匮乏和本地消费能力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东印度公司等大型跨国贸易公司应运而生,英国主导下的全球采购、英国生产、全球销售的以产品分工为主的全球化体系初具雏形。
英国借助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实现了从农业(砂糖、茶叶等初级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业)→资本密集型工业(机械、煤炭、钢铁等)的产业升级,同时,英国棉纺织机器和先进技术的传播,也加速了法国、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步伐。但这一进程导致印度等殖民地国家被迫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产业结构单一且出现倒退,呈现出以英国为中心,以殖民地国家为外围的二元全球化格局。
(二)工业化发展,制造导向下以要素分工为主的全球化体系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基于要素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全球制造中心,经历了从英国、美国、德日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的历史性变迁,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产业链全球化分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面对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发达国家逐渐丧失比较优势,开始将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产业向外转移。通用电气、惠普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通过FDI,不仅实现了资金的全球流动,更将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辐射至向后发国家,带动其产业升级,同时为自身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跃升腾出空间。最终形成由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雁阵”结构。
美国在这一阶段抓住了第二次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功赶超英国,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电力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了美国冶金、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福特流水线的出现,进一步实现了基于精细化分工的生产力飞跃。此外,通过掌控科技创新源头标准、关键工业基础能力以及核心工业软件数据等,美国确立了全球产业链主导权;并依托美联储的独立地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国际规则制定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化中的核心影响力。
可以看到,这一阶经济段全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的转移和重构。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对研发、品牌、金融等资本密集型领域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和对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逐渐“去工业化”,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同时进口更多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业制成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服务。而产业承接国仅能在产业链低端获取少量、有限的增值收益,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三)从承接到赶超,德日韩等新兴经济体做了什么?
技术立国,加强自主创新,是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通过积极引进欧美的先进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员进行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大力发展工业基础、实现技术突破,逐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发挥后发优势,最终实现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根据经合组织有关数据统计,自10年以来的近十年间,韩国、日本、德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稳居全球前三。
要素分工,以买全球、卖全球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主要策略。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面临自然资源匮乏和内需有限的约束,一端需海外市场提供原材料,另一端依赖海外市场消化产成品,逐渐将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向中国、东南亚、南亚等低要素成本国家转移,同时向俄罗斯、中东等资源型国家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并向欧美等消费国拓展消费市场。通过基于要素比较优势的全球化最优配置策略,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并推动自身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低技术密集型→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持续跃迁。
“抱团”出海,释放产业聚合协同优势是重要手段。德国以大规模生产的大型跨国企业+专精生产的中小型“隐形冠军”组建企业联盟方式,强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像奔驰、巴斯夫、拜耳、西门子等+贺利氏贵金属、克林贝格齿轮等。
日本以综合“商社”的形式,以贸易网络为基础,通过收购、合资等完成对价值链的完整掌控,集贸易、金融、信息、仓储、运输、组织与协调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实现全球业务网络布局,像三菱食品供应链、丸红的金属/矿产到机动车供应链等。
韩国则采用政府+“大财团”官民一体化的模式,由政府利用税收、关税、金融等政策集中扶持优势企业,大财团通过多元化经营,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发挥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协同作用,如三星集团布局电子、半导体、重工、金融等多个关键产业领域。
02
浪潮汹涌:
数字经济时代
看新型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产业出海
(一)数字经济时代下,全球化的新特征与新趋势
基于要素比较优势的全球化分工模式正在“失效”。随着全球经济迈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新型关键生产要素,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数智技术的成熟,极大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知识密集度,全球劳动力成本套利效益大幅减弱。根据麦肯锡全球流动和数字全球化的有关数据统计,到2017年全球商品贸易中仅18%属于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约束,对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依赖程度大幅降低,推动全球产业从渗透期进入创新期,从追求专业化分工来压低成本,转向追求对新需求的敏捷柔性响应。
生产国、消费国、资源国的界限日益模糊,角色趋向融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经济增长的后发力不足,供应链脆弱性加剧,促使它们纷纷通过产业回流和近岸布局,加速制造业价值链的本土化和区域化整合。以美国为例,22-23年,其制造业实际建设支出同比增加76.6%,绝对值达历史峰值。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中间投入品的本土化生产比例提升,进口依赖度降低,同时本土消费力增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内需成为新增长动力。
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正在“缩短”。麦肯锡数据显示,2007-2017年间,尽管全球商品产量和贸易量的绝对值持续增长,但跨境贸易在全球商品产出中的占比却在下降,跨境转移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从28.1%降低到22.5%,制造业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加速。从产业空间结构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向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转变,形成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北美地区、以德国市场为中心的欧洲地区、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三足鼎立”式区域化格局。
(二)从受益者到推动者,中国产业出海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已具备产业技术和能力外溢基础。在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中,中国凭借要素低成本优势,迅速成为全球产能的最大承接载体,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有效满足世界消费市场的“存量消费”需求,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门类齐全,配套完整,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明显,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08年的47%,逐年下降,到23年,仅占约38%;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43%攀升至约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12%增长至16%,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跃升。
需求端疲软,增收不增利,亟需拓展新潜力市场。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自2021 年触顶(78.4%)后不断下滑,尤其非金融矿物、计算机及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下降尤为明显;加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连续17个月负增长,价格端走弱,企业营利空间被挤压,国内市场内卷严重。
成本优势逐渐消失,需要寻求更经济高效的全球协同方式。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从1美元/小时增长至2022年8美元/小时,是东南亚国家3倍以上,超过泰国的4倍,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与此同时,受逆全球化趋势、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向欧美等地产品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利润收缩。
(三)看中国六类典型产业的出海变迁
90年代,以服装、家具和家电“老三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OEM/ODM产品是中国出海的主力军。凭借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比较优势,我国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了大量服装、家具和家电等,以美的、海尔、TCL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展会、外贸公司、代理商等传统外贸渠道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进入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正式搭上全球化浪潮的快车。资源密集型的能源、矿业等产业成为出海新热点,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成为出海的主导力量,通过初级并购的方式,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等资源型国家进行大量投资。但由于投资金额巨大,投资项目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法律、税务等风险、国际化运作难度较高。
到10年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电商、互联网公司、游戏公司等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型产业成为中国出海的新名片。BAT等互联网大厂通过在海外成立独立子公司,负责本地化运营,并基于区域资源搭建产业链或销售网络等方式,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进行广泛布局。
自13年起,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亚非拉国家大规模基建需求带来新的出海机遇,中交建、中铁建、三大运营商等成为主导力量。从传统施工总承包项目、EPC到投建营一体化等,我国向亚非拉国家输出了大量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管道、能源、通信、网络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并带动国内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建筑装饰配套制造业出海。
从10年代后半段开始,以汽车、消费电子以及机械设备等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出海势头加剧,安克、上汽、大疆等一批企业以产品出口、投资建厂、合资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品牌直营等多种方式,在东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亚非等地区进行广泛业务布局,并带动国内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出海。
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出海新主体。宁德时代、欣旺达、比亚迪等企业,以产品出口、海外建厂、投资并购等方式,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双线并行布局,覆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区,不仅推动了自身产品和技术的全球化传播,还带动了大量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出海。
从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0年之前仅为3.7%,而同期美国贡献率高达31.7%;自2000年加入WTO,到2008年,贡献率大幅上升至近10%,而同期美国下降至19.1%;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03
使命必然
产业互联网平台如何
做好中国产业出海的关键通道?
(一)产业互联网平台是这一轮中国产业出海的关键基础设施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基石。回看中国六类典型产业的出海变迁过程,出海主导产业历经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直至高技术密集型的转变,逐渐实现从低端向高端价值链的跃升。出海模式也从单一的产品出海,逐渐向产能出海、品牌出海,再到产业链出海进化。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不仅仅是基于要素资源全球化配置下的产业链劣势环节转移,而是控制核心高价值环节的就近市场产业链整体布局,通过与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深度融合,输出产业升级的整套“中国方案”,共同培育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将成为出海主力,海外供应链产业链全链路优化空间巨大。根据亚马逊有关调研数据显示,尽管大企业目前仍然是出海主体,占比超63%,但有近65%的中小企业表示有出海计划,出海意愿强烈。尤其在物流成本方面,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是美国(7%)的近三倍,存在显著的改善空间。
产业互联网平台凭借强大的产业基础设施设计构建能力、全产业链条协同运营能力、产业链服务生态整合能力和中小企业用户经营服务能力,以及在服务国内东南沿海地区产业中西部转移、服务地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加速内循环等方面的有效经验,正逐步承担起服务产业链出海的关键基础设施角色。
(二)出海成为产业互联网平台寻求业务增量的新命题
23、24年以来,工业品、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化工、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几十家平台陆续公布出海战略,加大海外业务布局力度,产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中国产业出海的关键通道。
加强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带动产业带出海。国联股份联合山港集团发布垂直汽车装备产业带跨境平台CNAUTO,整合轮胎、汽车(及二手车)、配件、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供给侧产业带资源,部署沿“一带一路”海外交易中心,为汽车产业抱团出海提供海外枢纽和数字化解决方案。脉链集团通过线上建设供应链共享的数智化交易平台“脉链云商”,线下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地投资建设产业带区域服务中心园区,共享与全球复制商务中心、呼叫中心、售后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研发测试中心、连锁加盟中心、制造中心、生活配套中心10个基础设施服务,帮助五金产业带中小厂家报团走出去。
强化全球仓网布局,提升供应链交付效率。卖好车创新设计汽车出口三层数字化仓储模式,包括全国备货仓、口岸前置仓、第三层海外出样仓,实现了业内首个7+7+7的一站式供应链,即“采购垫资”7天完成、“国内物流”7天完成、“办证通关”7天完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搭建高速公路。
加强本地化运营服务能力,敏捷响应市场需求。行云集团围绕市场调研、国家准入、履约服务、营销推广、渠道服务、供应链服务六大业务模块在约4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本地服务团队,仅在东南亚市场搭建的本土化营销团队超过1000人。
加强AI赋能,推动产业出海服务智能化。明心数智23年推出基于大模型的出口报关、退税申报、产融服务等AI跨境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于近期获得近2亿元B轮融资,重点用于发掘跨境电商领域的核心痛点、低效场景,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等。阿里巴巴国际站在24年10月发布“AI生意助手2.0”,用AI对外贸全流程进行端到端的系统优化,解决外贸商家在发品、接待、营销、合规的四大经营难点,降低中小外贸商家出海门槛。
(三)从企业抱团到产业抱团,共建产业命运共同体
在工信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和谁抱团?如何抱团?需要多方生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对于平台企业:首先要想清楚,再动手,找准优势产业和目标市场;其次,要端到端整合企业出海从规划到本地持续化运营的全链路服务商资源,一站式响应中小企业出海需求;第三要集约化资源利用,根据产业特征搭建海外仓、品牌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等海外公共基础设施;第四要与平台上下游产业的相关龙头企业、其他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海外全产业链布局,
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乘东风,借船出海,根据所处产业链及价值链环节,选择适合平台,借助平台基础设施资源、渠道网络资源等,实现更低成本、更快出海;同时要保持对海外市场的高度敏感性,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对于出海服务链条上法律财税、支付合规等相关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实现服务模块化,根据不同国别、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体系,实现基于客户出海需求的即插即用;其次,要注重服务标准化,应用AI算法模型提升服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运营成本。
中国企业为何要积极拥抱这一次全球化浪潮?原因在于我们拥有显著优势,尤其是规模优势。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构成了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正如高盛等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尽管中国追赶美国的过程可能充满挑战,但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我们终将实现超越。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应充满信心,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当前,我们虽正处于历史周期的冬季,但要坚信,冬天过后,春天必将到来。
注:文/张健,文章来源:新质汇,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新质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