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12月23日消息,在2022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上,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发表了题为《2022年新消费趋势前瞻》的演讲。
他指出:“中国的消费环境和发展阶段和全世界都不一样,正处于“三圈聚合”的机遇期,第一是我们有一条最长、最全、最大的产业链,并在产业链里加入了科技;第二是我们将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第三是零售和需求端面临着快速升级和内卷。同时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快速进入服务行业高度发展的阶段,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以及电商的渗透率相比全世界而言都是最高的。这是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没有任何可对标的国家。”
也基于这种特殊的背景,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创新模式,比如混合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创新模式,或者用零售业去改造服务业,或者用服务业去提高零售业的溢价。基于这个理论,李丰也通过速溶咖啡、预制菜、美瞳等多个品类进行了详细剖析。
最后,李丰讲到,未来9年我们将有超过10亿人加入全球中产阶层行列,那他们会买什么商品、买什么服务?这大概就是新的机遇。
据悉,2022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于12月23~24日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采用1+3论坛模式,特以“新世界”为主题,旨在于互联网新旧技术交接沉淀之际,携手行业观察市场质变,踏寻新世界生存路径。现场50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做客,并就未来商业的底层逻辑,运营规则以及物种变迁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亿邦动力的邀请。因为今天有非常多的话题,我就抛砖引玉,还是先讲和消费相关的内容。
对于消费来讲,好处是在2020年二季度末到2021年三季度末,有14、15个月的高潮,非常多的项目融了钱,但过去14、15个月我们基本上很少出手。
我们过去一年半就投了(上图)第二行最右边的中国奢侈品品牌,他们凑巧在上海恒隆港汇广场一层开了一间店,之前没有中国品牌开在恒隆一层,听说今年年中著名的几个奢侈品集团联合抗议,要求它们搬到二楼或者楼下,最后抗议不成功。
最近,消费巨大的热潮投资冷却了比较多。在过去的一个月,我们新投资和过会了四个消费项目,为什么投了这些项目?中国的消费和零售怎么样?时间问题今天讲不了那么多,挑几个简单的观点来讲一下。
我们自己既投消费也投科技,还有生物科技,所以算是比较交叉的。前两天还看到一篇文章,所有去年投消费的投资人开始转行投科技了。
从2020年往后看,什么事情会和以前不同?
首先,中国经济也要防止出现“鲍莫尔效应”,鲍莫尔80年代初在美国提出了鲍莫尔效应,鲍莫尔效应指的是当劳动生产率增加较快的部门会提高劳动力价值(就是涨工资),因此会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够高的部门也被迫提高劳动力成本,从而使得劳动力从劳动率提高效率快的部门去到劳动率提高不够快的部门。
举例说明就是制造业是劳动生产效率可以快速提高的部门,因为它是用科技和流水线从而提高劳动力价值,于是和制造业做其他配套的相关行业、比如说服务业也被迫提高工资,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陷入一个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够快的情况。再说的简单一点,比如把一个流水线工人搬到餐厅做服务员,从3-10年周期来看,可能对社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不一定比他在流水线和工厂的工作效率大。
美国一个统计数据是这样的,在1920-1970年的美国,还有1970-2020年的美国,第一个50年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效率是第二个50年的3倍。在服务业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服务业的挑战是服务业的效率,并不像零售或者制造业那样可以规模化、工业化,所以未必提高的那么快,或者说可能提高的反而会慢很多。
我们讲这些经济学的事情意义何在?中国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举个例子,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阶段和全世界都不一样,第一个是有一条最长、最全、最大的产业链,并加入了科技;第二个是我们将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第三个是零售和需求端面临快速升级和内卷。同时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快速进入服务行业高度发展的阶段,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以及电商的渗透率相比全世界而言都是最高的。这是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没有任何可对标的国家。
外卖在你的心目当中到底算零售业还是算服务业?其实从定义上来看应该更加偏向于零售业,因为外卖绝大部分是工厂做好的,所以应该算零售业,因为它是标准化、工业化出来的,但是你心目当中可能靠近了服务业,因为从一个知名餐厅买的外卖你认为仍然享受着餐厅的品质,所以中国发明了这个模式,并且应用得特别好。
这个和今天讲的事儿有什么关系?过去一两年有非常多有意思的新的零售现象和这件事有关系,它们非常好地用零售业去改了服务业,或者用服务业提高了零售的溢价(因为服务业在你心目当中溢价率高一些)。比如说瑞幸和喜茶,我在不同场合问过非常多的人,大家认为瑞幸是零售业还是服务业?大部分人回答说瑞幸是一个零售业,你心目中的喜茶是零售业还是服务业?大部分人说喜茶是服务业。
但是,这两个品牌你都很少在店面喝,大部分是叫外卖。瑞幸的店面确实做的相对简单、面积不大,所以你觉得像零售业;喜茶你也很少坐在店面喝,但是你觉得它像一个服务业,因为装修、体验感觉像是很好的饮品店。但是这两件事情的差别会让你觉得瑞幸应该便宜一些,因为你觉得是零售业;你觉得喜茶可以贵一点,因为偏服务业。
我们可以举非常多的例子。制造业非常发达,科技嵌入了制造业,科技嵌入了制造业以后消费在升级;零售向服务业过渡,并且互联网渗透率极高。这就是在中国快速发展零售业的时候,也可能创造出非常多混合了零售和服务业方向的或者模式的创新。
比如说三顿半。你心目当中现磨咖啡是服务业没有问题,条状速溶咖啡是零售业。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三顿半在线下开了一个咖啡厅,销售额非常高,每天进店人数非常多,和所有全国的其他零售业态不一样的是,像星巴克线下店面是服务行业,线下店面当中20%多的营业额来自零售产品,不管是衍生品还是三明治、面包、小点心,剩下的都是现磨或者手冲饮品。而三顿半店面线下卖的所有零售产品,约占营业额的一半。
你就可以理解,在零售和服务行业这两者之间出了非常多的不同的模式,用服务行业或者想办法靠近了服务行业,解决了零售业的毛利和效率问题。
还有预制菜,过去一年吃了非常多的预制菜、方便速食,这个和三顿半的道理差不多。预制菜就是在你的长保质期的零售食品和餐厅食品之间(前者是百分之百的零售,后者是百分之百的服务),用科技找到一些中间阶段的故事,让你觉得它离你常见的服务业的体验和感受近了一些。这样的事情在中国非常多,为什么有这样一些现象发生?因为中国有一条非常厉害的供应链,这条供应链在过去6年拼命往里面加科技,这条供应链和消费者需求之间是全世界连接效率最高的互联网,渗透率最高,同时需求在升级,从性价比到体验度、从零售到服务都在升级。所以,所有要素连起来变成今天看见的很多零售当中的新现象。
比如说用冻干技术做咖啡粉这个事儿,是雀巢发明的,但是雀巢没在全世界普及冻干咖啡粉,其在市场上推广最多的是三合一的烘干粉。只有在中国,今天大部分的新消费的速溶咖啡全都是冻干,冻干这个技术从哪里来的?冻干这个技术是原来做生物医疗和血液制品,原来做药的技术,从低温、低压让它结晶,磨成粉,这个冻干技术,在中国本来非常发达,凑巧赶上了消费升级,中国想要更好的产品,这个部分的产能在中国有足够大的力量和过剩,然后结合和外溢到了食品行业,于是在咖啡的消费升级中出现了中国这样的现象,几乎新速溶咖啡全都是用的冻干技术。这大概就是中国供应链和消费升级、零售和服务在结合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新特点。
今天,大规模做低温冷链,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这比冻干要求更高,比如零下100度,把肉用很快的时间冷冻到零下100度,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正常吃冻的肉或者蛋白质的时候,经常觉得“很水”,是因为我们在把蛋白质或者任何一个东西在冷藏的过程当中,零上5度到零下5度,叫做最大冰晶生成温度,过这个温度区间越慢,意味着冰晶结的程度越长,如果冰晶长会刺破细胞膜,细胞液就会流失,这是你觉得口感很水的原因。所有肉制品要还原度好,就要求以最快速度过去零上5度到零下5度这个温度区间,这样那个冰晶来不及长大,这就是为什么用这样的技术能够使得肉质长保,而且可以反季。另外这个技术原来也是用在生物领域,而不是用在食品加工上,这个技术用在食品加工上,就可以吃到反季的各种产品,口感和新鲜度极好。
再比如说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由美国最先发明了隐形眼镜的材质,就是光学的白片,然后逐渐在普及过程当中把供应链挪到日本和韩国、中国台湾,然后重新加上新的材料,又创新一次发明了美瞳。美瞳比隐形眼镜难做,因为美瞳是两片,中间夹一个层,对透水和透氧度的要求非常高。但欧美没有那么流行美瞳,因为他们眼睛本来就五颜六色。而这两年,疫情的特殊性导致大家戴着口罩,所以对于口罩以外的面部美观就看得更重,比如眼睛。所以美瞳从2020年年初开始极高速地增长,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供应链慢慢向国内挪,国内如此重视消费者体验,并且供应链非常厉害,加了科技,所以生产了硅水凝胶材料,使隐形眼镜的佩戴感再次升级。
接下来,你可以做一个判断,由于需求端在中国快速增长,那么对于连接端的效率要求就非常高,也就一定要有互联网。为什么互联网在美瞳上超级重要?因为有度数还有颜色,颜色还要根据每天不同的衣服和妆容进行搭配。这几个事情一组合,要卖美瞳,SKU多到没有办法在线下店摆齐,因为度数乘以颜色的组合太多,且还是日抛。所以互联网对这个事儿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互联网上才可以展示足够多的度数和颜色的组合,以供不同的用户选择。
那么,之后随着消费者需求再升级,两三年以后也许会再发明出来佩戴感、甚至还有视力矫正等其他新功能新材料的美瞳或者隐形眼镜,这大概就是非常有意思和典型的正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定位奢侈品的端木良锦很贵。5年或者10年以前,第一拨有中国文化的中国奢侈品品牌是以卖给来中国、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为主。现在,奢侈品品牌的用户有一半是很年轻的年轻人,另一半是比较有钱的白领女性,他们非常典型分成这两个类型。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买中国文化和特色产品的都是中国顾客,和以前截然不同。
比如我们刚刚投的米兰日记,一个很新的品类,让消费者可以自己做美睫美甲。这个品类在线下的服务行业超级大,大概有1000多亿、2000亿的样子,想办法用一些技术变革、便利性使消费者可以DIY。
回到奢侈品,为什么投一个奢侈品品牌?因为中国在进入新阶段以后,最大的变量是什么,中国最大的变量是在2019年的时候定了一个目标,说203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倍。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现在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3-4万,以中国现在GDP增速来看,从2020年-2030年翻一倍这个事情需要6%-7%的增速。如果可以做到,那么就是8万左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通胀以后和今天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
还有另外一个数据,中国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国际上还有一个数据叫做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58%-62%之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2015年恢复上升,除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之外,还有一个变量加速了增长,就是占GDP的比例。今天讲共同富裕等等政策,也包括讲到主播的问题,都在促进这个方向,要使得上面小、下面小,中间超级无敌大,中间超级无敌大的就是中产阶级。
美国制造了中产阶级这个词,但是1980年代的美国分化了这个词,1980年收入前1%的美国人,他们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不足10%,到2020年的时候,前1%的人占整个可支配收入的27%。以美国来计,财富后90%的这些所有的人,1984年-2014年收入没有显著增长,以可变价格来计算,美国到1990年代以后中产阶级慢慢向下消费。今天我们看到的非常多的政策,税收、共同富裕等等,都指向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发生的非常多的变化当中不好的部分,要想办法不让他们在中国重复和发生。
简单来讲,如果有9-10亿中产阶级在9年以后超过今天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他们会买什么商品,买什么服务,买什么品牌,买哪类价格的东西,大概就是从今天开始创业、假定7年以后上市时候一个大公司应该具有的样子,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合作,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