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从阿里钉钉离职员工的万字文 看“基于工作”的大企业组织困境

戴珂 2025/06/19 08:30
戴珂 2025/06/19 08:30

邦小白快读

大企业组织困境源于基于工作的传统模式

1. 文章指出工业时代标准化工作模式已不适用数字化时代,产生表演式工作等弊端

2. 提出向基于技能的组织转型可解决大企业病,用钉钉拆分案例说明可行性

3. 揭示每周工作耗时分配问题:5天工作制中3天实质工作+2天形式汇报

4. 提出三条具体解法:组织拆分、AI技能分类、改造HR系统,均具备实操价值

组织模式转型对品牌建设的启示

1. 基于技能的组织更易实现敏捷创新,可快速应对消费趋势变化

2. 案例显示大企业用户行为观察失效源于僵化的工作评价体系

3. 钉钉与1688不同技能组划分对应细分市场差异化需求

4. AI技术应用可辅助建立动态品牌定位模型

平台型企业的转型风险与机遇

1. 警示传统KPI考核体系可能产生形式主义风险

2. 组织拆分方案为构建新型供应商合作体系提供思路

3. AI技能匹配技术可能催生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4. HR系统改造需求蕴含ToB服务市场机会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方向

1. 组织拆分思路可延伸至柔性供应链体系重构

2. 技能分类管理方案对智能化生产流程改造具有参考价值

3. 文章提出的AI分类技术可直接应用于零部件供应链管理

4. 岗位技能组合理论可优化人机协同生产单元设计

企业服务领域的技术突破口

1. 揭示现有HR系统在技能管理方面的功能缺失痛点

2. AI技能分类算法开发将成为企业服务新赛道

3. 组织效能诊断系统开发需求显现

4. 技能评估SaaS工具存在重大市场空白

平台运营模式创新方向

1. 钉钉案例暴露平台型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

2. 技能标签体系构建可提升平台商家匹配效率

3. AI技能画像技术可应用于平台商家分级管理

4. 现有商家培训体系需向技能认证模式转型

组织理论演进的新思考

1. 提出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论到技能组合论的范式转移

2. 揭示工作定义与组织效能间的理论断层层级

3. 大企业技能管理体系构建方法论缺失的研究机会

4. 数字时代组织边界理论需要重构的启示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在阿里工作15年的一位离职员工,内网发布了一份万言书。坦率说,我只看了前面的几句,就能推测出后面的内容。

虽然马老师也很快给出了感谢和肯定的回应,但舆论还是与创业初心、价值观、KPI、HR问题,以及大企业病等等联系起来,并在各个方向上加以发挥。

挑问题很容易。但这些问题越往深处看,越觉得很难解。特别是对于目前阿里的组织体量,短期内可能无解。

因为问题的“万病之源”,是组织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工作”组织和运作的。即将工作定义为在业务中完成的标准化任务,然后根据员工在组织层次结构中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评估。这种标准化的“工作”,虽然在工业时代起到关键作用,但在当今的数字、信息和智能时代,很难再适合了。

自从Adam Smith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劳动分工理论以来,“工作”一直是劳动力的组织和决策的主导结构。迄今为止,管理者也都是围绕着“工作”中的人,提供反馈、招聘、晋升、组建团队。

此外,整个HR职能同样是建立在具有固定职责的职能工作的基础上。比如,编写职位\岗位描述、设定薪酬水平、入职培训,以及绩效评估等。当然,员工都将“工作”当作他们的工作。

然而,在需要越来越敏捷地应对现实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工作”真的定义了我们的工作吗?

答案并非都是肯定的。

那么,如果“工作”不再是统领组织战略决策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才是呢?答案可能是技能(skill)。

这需要组织从基于工作(work-based)向基于技能(skill-based)工作和劳动力运营模式的转变。这不但颠覆了传统的人才管理观念,也重新定义工作的组织方式,即更多地基于“技能”,而不是“工作”。

初创公司之所以不得大企业病,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大;而是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技能进行招聘、建团队和开展业务。因为技能直接对应想要实现的成果。

基于工作的组织,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工作/任务的标准化,工作套路也在固化,这很容易让“表演式”工作得以流行。比如,一周5个工作日,3天的工作,可能就需要2天用来写工作周报。这种工作设计,必然是这个结果。

而基于技能的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类似问题。因为其要评估的,是技能产生成果的效率,而不是一项工作的结果。

而最根本的不同,是基于技能的组织,会把每个职位,都看作是一组技能的集合,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位名称或职级。

比如,不同专业的P8,对应不同的技能组要求,而不是工作的表现和年限。

有一种失败,叫“技不如人”,现在看来还是十分有道理的。

可以说,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对劳动力工作的管理和利用,而是技能和能力的比拼。显然,与创新型企业相比,大企业在每个领域的优势,都会随着技能的竞争而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实际上,从基于工作的组织,转向基于技能的组织,对于大企业要更加困难。

比如,关于技能的分类、业务对应、管理、绩效、招聘和培训等,一切都需要转变。而长期形成的惯性,就是最大的变革阻力。

其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对“技能”的分类管理。拿整个阿里来说,可能所需“技能”数量,会多到成千上万。

但这并非是不能解决的,比如:

组织拆分

大组织的技能体系过于庞大,但如果将其按照领域进行拆分,就容易建立各自的技能索引。比如,钉钉所需的技能,与1688就完全不同。换言之,对于一家平台型SaaS公司来说,所需技能很容易就能数出来。

利用AI处理

AI所擅长的,正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分类。因此,借助AI技术,可以很快确定一个组织的技能分类。

HR系统支持

如果没有HR系统支持,基于技能的组织很难实际运行起来。遗憾的是,国内的绝大多数HR系统,都是围绕“工作”结构设计的,所以并不适用于基于技能的组织应用。

因此,正确地分类和管理一家公司所需技能,非常重要。

如果这里做错了,后续的岗位设置、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组建团队等,就不可能对。公司的目标也就很难达成。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