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工作15年的一位离职员工,内网发布了一份万言书。坦率说,我只看了前面的几句,就能推测出后面的内容。
虽然马老师也很快给出了感谢和肯定的回应,但舆论还是与创业初心、价值观、KPI、HR问题,以及大企业病等等联系起来,并在各个方向上加以发挥。
挑问题很容易。但这些问题越往深处看,越觉得很难解。特别是对于目前阿里的组织体量,短期内可能无解。
因为问题的“万病之源”,是组织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工作”组织和运作的。即将工作定义为在业务中完成的标准化任务,然后根据员工在组织层次结构中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评估。这种标准化的“工作”,虽然在工业时代起到关键作用,但在当今的数字、信息和智能时代,很难再适合了。
自从Adam Smith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劳动分工理论以来,“工作”一直是劳动力的组织和决策的主导结构。迄今为止,管理者也都是围绕着“工作”中的人,提供反馈、招聘、晋升、组建团队。
此外,整个HR职能同样是建立在具有固定职责的职能工作的基础上。比如,编写职位\岗位描述、设定薪酬水平、入职培训,以及绩效评估等。当然,员工都将“工作”当作他们的工作。
然而,在需要越来越敏捷地应对现实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工作”真的定义了我们的工作吗?
答案并非都是肯定的。
那么,如果“工作”不再是统领组织战略决策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才是呢?答案可能是技能(skill)。
这需要组织从基于工作(work-based)向基于技能(skill-based)工作和劳动力运营模式的转变。这不但颠覆了传统的人才管理观念,也重新定义工作的组织方式,即更多地基于“技能”,而不是“工作”。
初创公司之所以不得大企业病,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大;而是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技能进行招聘、建团队和开展业务。因为技能直接对应想要实现的成果。
基于工作的组织,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工作/任务的标准化,工作套路也在固化,这很容易让“表演式”工作得以流行。比如,一周5个工作日,3天的工作,可能就需要2天用来写工作周报。这种工作设计,必然是这个结果。
而基于技能的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类似问题。因为其要评估的,是技能产生成果的效率,而不是一项工作的结果。
而最根本的不同,是基于技能的组织,会把每个职位,都看作是一组技能的集合,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位名称或职级。
比如,不同专业的P8,对应不同的技能组要求,而不是工作的表现和年限。
有一种失败,叫“技不如人”,现在看来还是十分有道理的。
可以说,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对劳动力工作的管理和利用,而是技能和能力的比拼。显然,与创新型企业相比,大企业在每个领域的优势,都会随着技能的竞争而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实际上,从基于工作的组织,转向基于技能的组织,对于大企业要更加困难。
比如,关于技能的分类、业务对应、管理、绩效、招聘和培训等,一切都需要转变。而长期形成的惯性,就是最大的变革阻力。
其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对“技能”的分类管理。拿整个阿里来说,可能所需“技能”数量,会多到成千上万。
但这并非是不能解决的,比如:
组织拆分
大组织的技能体系过于庞大,但如果将其按照领域进行拆分,就容易建立各自的技能索引。比如,钉钉所需的技能,与1688就完全不同。换言之,对于一家平台型SaaS公司来说,所需技能很容易就能数出来。
利用AI处理
AI所擅长的,正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分类。因此,借助AI技术,可以很快确定一个组织的技能分类。
HR系统支持
如果没有HR系统支持,基于技能的组织很难实际运行起来。遗憾的是,国内的绝大多数HR系统,都是围绕“工作”结构设计的,所以并不适用于基于技能的组织应用。
因此,正确地分类和管理一家公司所需技能,非常重要。
如果这里做错了,后续的岗位设置、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组建团队等,就不可能对。公司的目标也就很难达成。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