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好容易站在新媒体风口上 AI媒体就要来了?

脑极体 2017/12/29 16:30

这几天,中国媒体从业人员们的心情应该兴奋又紧张。12月26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阿里巴巴和新华社一起发布了合作项目——媒体大脑。

简单的看了看媒体大脑的功能——语音文本互相转换、智能分析视频内容、人脸核查分析照片……媒体大脑的推出似乎意味着,我们正在从新媒体时代走向AI媒体时代。这些功能既能极大的方便媒体工作,却也让媒体人回想起这几年间陆续转型和关停的纸媒。但和上次变革不同的是,以往被认为是传统媒体的新华社,率先获得了变革的主动权。

飓风过后:新媒体带来和带走了什么?

如果要为中国新媒体的出现设定一个年限,或许应该是“名人博客”开始风靡的那一年。

以娱乐为原动力推广一种媒介形式往往会非常有效,当人们发现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和主笔发布会以外的地方了解到明星们的点滴时,他们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从网络上获取资讯的方式。

很快,博客变成了微博、SNS社区以及微信公众号。全民触网之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开始显露在我们接受咨询方式之中——人们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以传播、评论的方式参与其中。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每个人都获得了发声筒,资讯不再在电视、报纸上发生,甚至常常是在互联网上发酵足够后,再登上传统媒介。

这时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采编制度和媒介形式就开始显得落后:当主笔们写好稿、排好版、审核完毕拿去印刷时,人们已经对这条资讯毫无兴趣了。即使拿着一份厚厚的报纸,人们也不愿费力去在不同版面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毕竟在手机上,他们喜欢的信息已经排列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了。

而传统媒体的薪资和新媒体,甚至平台给自媒体的补贴相比,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新媒体有如一阵飓风刮过,在2016年,停刊、倒闭、出走成了传统媒体不愿面对的关键词。但被新媒体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生意。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讨论过海量信息会如何影响传媒产业,当受众的一切行为都被量化,流量成了传媒产业的命门,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标题党、徘徊在警戒线左右的擦边球内容,甚至还有语焉不详的假资讯。

而当制造内容的门槛被降低,海量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很容易流失注意力,而公众的注意力又成了一种无形的“监督”。我们今天围观这个事件,明天又去关心那个明星的八卦。快速的围观和散场之间,很难形成对问题的一种持续的监督,最后往往形成两种结果:一种是问题被解决了,没有人关注,人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刻;另一种则是问题干脆没有得到解决,责任方只需等待公众失忆。

给媒介以AI,媒体大脑

究竟能做些什么?

那么,面对传统媒体困境、信息质量差和公众注意力不持续这些问题,AI媒体的出现能解决吗?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媒体大脑”究竟都能做到些什么。

目前媒体大脑的功能主要有三种,内容生产协助、流量获取协助和内容版权保护。

其中采蜜(语音转文字)、语音合成(文字转语音)、人脸核查(识别照片,寻找照片中任务相关信息)和更高阶2410都属于内容生产协助方面。帮助媒体人把访问录音快速转化成文字,通过图像识别寻找信息,再把文字内容快速转换成语音内容,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功能。

但被称为智能媒体生产平台的2410,介绍中提到,2410要从传感器设备中识别异常,快速选取报道角度甚至出产内容。简单来说,如果发生火灾了,2410会直接从监控视频中读取数据,判断资讯价值提供给媒体;如果发生了台风,2410会直接读取气象数据,形成稿件。

相比以往的各种写稿机器人,2410多了提前获取资讯线索这一步,即使写稿机器人以文本抽取形式创造出的内容都差不多,但能主动获知资讯线索的2410就比那些X秒写出XX文章的写稿机器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在流量获取协助上,媒体大脑主要提供的是资讯分发和用户画像。通过阿里提供的数据发现用户的兴趣,再通过新华社自己的客户端和天猫精灵、UC浏览器等多个端口分发出去。当然,这些端口都是推荐算法进行内容的精准分发。

有趣的是,在资讯分发方面媒体大脑似乎已经实现了融媒体概念。移动端、智能音箱、车载系统和智能电视都是媒体大脑的分发渠道(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需要语音合成这一功能了)。虽然现在还不能明确有哪些分发对象,但融媒体带来的流量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很可能超越今天的公众号和今日头条。

重塑权力:媒体大脑能帮助

传统媒体一步跨入AI吗?

在媒体大脑这件事上,AI对媒体与传播带来的变革,远比AI本身更重要。

在媒体大脑构架下,未来的传播会是这样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时刻捕捉着资讯线索,当判断线索有价值时,一篇有数据、有照片的稿子就已经推到的主笔面前,主笔只需稍加修改按下发送键,这篇稿件就会找到对它感兴趣的受众,出现在他们的手机、电视甚至汽车广播中。

这一由新华社主导的巨大变革,很有可能会帮助传统媒体越过新媒体困境,直接一步迈入AI媒体之中。目前在媒体大脑的主页上,采蜜和语音合成这些功能都是开放的,但智能识别资讯线索、资讯分发等功能都是要联系媒体大脑进行授权申请的。

不管申请条件是资金还是资质,机构化、组织化的传统媒体都比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更有优势。而今日头条这类资讯推荐平台辛辛苦苦为个人创作者搭建起的技术能力,很有可能被任何一家机构媒体轻易获取。或许在未来,依然是人人都有传播的权力,但能走进AI媒体、更快更有效的进行传播的,只有少数人。

至于能不能改变“信息质量差”和“公众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也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媒体大脑的AI足够强大,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标题党和擦边球,给好内容和差内容以不同的权重,再用足够好的内容推荐算法持续向受众推荐他所关心问题的发展走向。第二种则是建立在少数人拥有AI媒体的前提下,受众的目光被还给机构化媒体,通过对这些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对内容质量的监督。

大脑背后的无尽可能

不过从目前看来,媒体大脑的发展还是道阻且长。

想要实现以融媒体形式获取流量,还是需要广泛和高效的分发渠道。目前这两款音箱和一款App是显然不够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以版权保护、资讯线索获取等等功能的开放来交换媒体入驻,再以内容为筹码打开更多分发渠道。

这其中需要很多考量,像是媒体大脑的这些功能是不是真的方便、入驻媒体大脑的门槛会不会过高、用户会不会对音箱听资讯这种事情不买单……

但对媒体大脑背后的阿里和新华社来说,这却是一桩双赢的合作。阿里可以输出的计算能力和传感数据,新华社不光可以享受先进的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分发模式,还可以把自己在媒体行业的专家经验向外输出,帮助AI更好的服务资讯从业者。

创作者、受众、分发渠道,三者搭建起的生态圈层越广阔,就越能给背后的阿里和新华社带来更多的反馈和收益。

媒体大脑这东西,说大可大、说小也可小。它可以只是成为阿里和新华社的一个小项目,帮助新华社的主笔们用AI更好的写稿,在天猫精灵上增加一个内容渠道。它也可以成为新媒体之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再一次改变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把新媒体飓风留下的那些断壁残垣修补起来,给人们更好、更健康的传播体验。

其实某种程度来看,媒体大脑真的像一个人类的大脑,拥有着无尽的可能。这世界上既有爱因斯坦的大脑,可以创造改变世界的理论,同样也有普通甚至愚蠢的大脑——仅仅是一个器官而已。

至于媒体大脑会成为器官还是改变世界,闭上双眼,期待吧。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