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蚂蚁开源在外滩大会发布2025全球大模型开源生态全景图 揭示AI开发三大趋势

龚作仁 2025/09/14 18:36
龚作仁 2025/09/14 18:36

邦小白快读

蚂蚁开源发布报告揭示AI开发的三大趋势,关键点包括开源生态高速发展、编程工具爆发式增长和大模型方向分化。

1.开源生态特征:报告收录114个大模型开源项目,覆盖22个技术领域;62%项目在2022年10月“GPT时刻”后诞生,平均年龄仅30个月,表明AI开源高速迭代。开发者分布显示中美主导,美国占24%、中国占18%,合计超四成核心力量。

2.AI编程工具趋势:工具如命令行(Gemini CLI)和IDE插件(Cline)大幅提升程序员效率;Gemini CLI开源3个月获6万星标,成为增长最快项目之一,平均新工具获3万以上Star。这推动开发者转向创意设计,减少重复工作。

3.大模型发展方向:中美策略分化明显,中国厂商倾向开放权重开源,美国多闭源;模型参数在MoE架构下规模化发展;多模态模型成主流;评价方式有主观投票和客观评测两种模式。

报告提供AI领域的消费趋势洞察和产品研发方向,基于开发者行为和模型策略,启示品牌决策。

1.消费趋势和用户行为:开发者对AI工具的迫切需求反映出市场热点,如AI编程工具增长数据(平均3万以上Star),表明用户正转向效率工具,减少重复劳动。这间接指向AI领域消费热点,如工具整合到日常开发流程。

2.产品研发启示:中国厂商偏好开放权重开源模型(如“数字积木”策略),美国头部厂商采用闭源模式;品牌可学习这种策略分化,优化自有产品研发路线,并关注模型参数和模态变化。

3.间接趋势影响:开源生态活跃(如114个项目快速迭代),可能带动相关品牌渠道建设,例如结合多模态模型发展增强用户体验。

报告揭示AI市场增长机会和潜在风险,聚焦开源生态变化、工具需求及模型策略,提供实战学习点。

1.增长市场和机会提示:AI编程工具领域爆发式增长(如Gemini CLI获6万星),平均新工具吸引3万以上开发者关注,为卖家带来工具支持和合作机会;多模态模型成主流方向,提示新兴市场入口。

2.事件应对和风险提示:中美开源与闭源路线分化(中国开放权重、美国闭源),可能导致依赖风险,如闭源模型占主导时的供应链问题;应准备应对强化学习等新技术冲击开发行业分工模式。

3.可学习点和商业模式:开源项目快速迭代(62%在“GPT时刻”后诞生),平均30个月周期,卖家可学习蚂蚁开源的OpenRank算法筛选方法;合作方式启示包括利用IDE插件整合开发流程。

报告提供生产设计启示和商业机会,强调AI工具应用和参数趋势,推进数字化优化。

1.产品设计和生产需求:大模型参数在MoE架构下趋于规模化发展,启示工厂优化模型组件设计;AI编程工具如命令行和IDE插件的高效率(如Gemini CLI增长),可作为工具应用到生产中,自动生成代码减少操作重复。

2.商业机会:开源生态包括114个项目覆盖22领域,工厂可关注模型开放策略(中国倾向共享),开发相关硬件或支持产品;蚂蚁开源全景图展示机会点如参数标注。

3.推进数字化启示:AI工具需求上升(平均3万Star),工厂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利用AI助手提升设计效率;开发者在减少重复工作,启示数字化流程创新。

报告突出行业发展趋势、新技术发展和解决方案,聚焦工具增长和客户痛点。

1.行业发展趋势:AI开源项目高速迭代,62%生于“GPT时刻”后;中美开发者占比合计超四成,推动生态活力;大模型方向多模态成主流和评价方式分化(主观投票和客观评测)。

2.新技术:命令行工具(如Google Gemini CLI)和IDE插件(如Cline)成为热门领域;数据显示Gemini CLI开源3个月获6万星标,平均新工具获3万以上关注,反映技术创新爆发。

3.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开发者痛点包括重复工作负担;解决方案如AI工具自动生成代码,提升效率,未来聚焦创意设计;报告方法如OpenRank算法提供数据筛选参考。

报告涉及平台需求和最新做法,包括全景图发布、模型竞争策略和运营风向管理。

1.商业需求和平台最新做法:蚂蚁开源发布2025大模型发展时间线全景图,梳理国内外厂商竞争,标注参数和模态;平台可利用OpenRank算法筛选项目,助招商吸引开发者(如GitHub平台需求)。

2.运营管理和风向规避:中美模型路线分化(开放权重开源 vs 闭源)需管理依赖风险;AI编程工具增长(平均3万Star),平台应整合命令行工具和IDE插件;模型评价方式差异(主观和客观),运营中需规避评测不一致问题。

3.平台支持做法:报告指出多模态模型主流趋势,平台可优化管理工具;开发者分布(中美主导)为招商提供参考,目标增长市场。

报告提供产业新动向、商业模式和政策启示,聚焦路线分化和评价方法。

1.产业新动向和新问题:开源生态高速迭代,62%项目生于“GPT时刻”后;中美大模型开源与闭源策略分化明显,中国开放权重共享;新问题包括模型评价模式发展(主观投票 vs 客观评测)和强化学习提升Reasoning能力。

2.商业模式:开源策略如“数字积木”方式(开发者自由组合项目),促进生态活力;多模态模型成为主流方向,启示可应用于新型商业框架;蚂蚁开源方法(如GitHub数据驱动)提供研究模型参考。

3.政策启示:路线分化启示法规方向,如开放权重模式可能支持共享经济政策;报告数据(开发者全球分布中美占42%)为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提示潜在监管需求。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9 月 13 日,在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AI开源见解论坛上,蚂蚁开源联合Inclusion AI 发布了全新的《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报告》。

这是报告5月首次发布后的2.0版本,不仅全面揭示了人工智能开源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还纳入了百余天内开源社区的新动向,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蚂蚁开源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旭介绍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告)

蚂蚁开源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旭表示:“我们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客观呈现全球 AI 开源生态的真实状况。这既为行业提供参考,也展现出中国在 AI 开源领域的重要地位。”

数据揭示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新特征

报告最初起源于蚂蚁集团内部的技术趋势洞察,其中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开源社区,通过对 GitHub 全平台项目的分析,使用 OpenRank 算法对项目进行筛选和排名。本次发布的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图共收录了分布在 22个技术领域的 114 个最受关注的开源项目,分为 AI Agent 和 AI Infra 两大技术方向。

(大模型开源全景图2.0)

和全景图一同发布的还有一份详尽的洞察报告《从社区数据出发,再看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该报告指出,62% 的大模型生态下的开源项目诞生于 2022 年 10 月“GPT 时刻”之后,平均“年龄”仅 30 个月,这反映出 AI 开源生态的高速迭代特性。

“开放共享”或“闭源主导”的路线分化

报告显示,在参与全景图项目开发的约 36 万全球开发者中,统计到美国开发者占比 24%,中国开发者占比 18%,其次是印度(8%)、德国(6%)和英国(5%)。中美两国合计贡献超四成核心力量。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大模型开源策略上,中国厂商更倾向于开放权重的开源模型路线,而美国头部厂商则多采用闭源模式。

王旭指出:“这些项目可以想象成数字积木,开发者可以自由组合搭建新应用,中国在积木共享上的积极性,正让全球生态更具活力。”

AI Coding 工具持续增长:开发者“效率革命”加速

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AI 编程工具的爆发式增长。这类工具能自动生成、修改代码,大幅提升程序员效率,成为当下开源社区最热门的领域。从形态上看,工具主要分为“命令行工具”(如 Google 推出的 Gemini CLI)和“集成开发环境插件”(如 Cline),前者以轻便灵活受青睐,后者则注重开发流程整合。

数据显示,2025 年新出现的 Coding 工具平均获得 3 万以上开发者 Star 关注,其中 Gemini CLI 开源仅 3 个月,星标数已突破 6 万,成为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王旭团队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做模型的厂商喜欢从命令行工具切入,而注重用户体验的团队则从集成开发环境入手,两种路线正推动编程效率‘革命’。”

这种工具热潮背后,是全球开发者对“AI 助手”的迫切需求。报告指出,随着大模型能力提升,未来程序员可能将更多重复性工作交给 AI 工具,转而聚焦创意设计和复杂问题解决,这一趋势或将重塑软件开发行业的分工模式。

2025 大模型发展时间线全景图发布

蚂蚁开源在论坛上同步发布 2025 大模型发展时间线全景图。该全景图梳理了 2025 年1月至今国内外主流厂商的大模型发布时间线,包含开放参数的模型和闭源模型。全景图内标注了模型参数、模态等关键信息,为开发者和社区理解当下各家厂商的激烈竞争提供参考。

(大模型发展时间线全景图)


报告指出几点关键的大模型发展方向:中美大模型开源与闭源的路线分化明显、模型的参数在 MoE 架构下趋于规模化发展、基于强化学习提升模型 Reasoning 的能力、多模态模型进一步成为主流、模型评价方式发展出基于主观投票和客观评测下的不同模式。

注:文/龚作仁,文章来源:Labore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Laborer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