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为什么日本失去30年的经验不能照抄?

晏涛 2024/11/29 08:30

这几天在东京边走边看边交流,一直有个思考:不论我们学习日本,还是日本学习我们,该怎么学习呢?

绝不是简单复制,照抄。

你肯定会说,屁话,我没去也知道。

但是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借鉴。所以请你一定看完!!!!

这也是我本次日本考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好,我继续讲。

任何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的模式是比较容易被看见的,但是在你自己的国家,它就能落地吗?落地了就能成功吗?

往往不能,因为一个商业模式最后能成功,不仅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认知和习惯上,还有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等因素。

为什么一些中国模式在日本跑不通?比如电商,外卖共享单车等;为什么一些日本很火的理念在中国不温不火,比如匠人精神,阿米巴,生活方式品牌。

这次日本考察中,我似乎找到一些答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商业模式;经济基础决定消费者认知,需求和习惯。(最重要的观点!!!!)

经济基础看什么,首先就是看GDP,它影响商业成熟度。

简单拿日本和中国,从人均GDP来看,1990年日本是2.5万美元,中国是317美元,将近100倍差距;经过40年发展,今天日本人均GDP是3.7万美元,中国在1.2万左右,还有3倍差距。

这个差距不仅仅是数字收入的差距,而是数字背后的含义。GDP是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人民收入福利水平,但背后支撑GDP这个指标的,是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教育文化的综合实力。

并且,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国策也是需要根据GDP它来制定的。

日本和中国GDP的差距,不仅是说人民收入水平差距,自然也决定人民消费需求不同,两个国家的发展策略,行业重点也不一样。

所以,在日本成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就不一定行;在日本当下很好的模式,引到中国并不定能成功。

再看美国,1990年它的GDP是5.9万美元,是日本2倍多,是中国近200倍。同样美国模式直接复制中国肯定也不行。

回到商业模式。

就拿电商来说,国内已经非常成熟,非常发达,传统电商,兴趣电商,直播电商模式都跑通了。

但为什么日本零售总额中电商占比仅为6.2%,远低于中国的19.8%。现在中国即时零售又很火,在日本就很难复制。

日本外卖就没法比,在日本买东西最快的还是便利店,便利店是真发达,到处都是24小时的7-11,全家,罗森。

7-11便利店堪称日本国民基础设施

还有酒店机器人,中国现在非常普及,为什么?不光是疫情原因,还有就是外卖太普遍了,快递员上楼有安全隐患,服务员送又增加成本,所以机器人才普遍。

但是日本根本没什么外卖,没什么东西往房间送,都在楼下放好了,下楼自取,所以酒店机器人需求不急迫。

你看,外卖就和酒店机器人需求关联上了。很多商业模式是一环扣一环的。

这次跟几个在日本生活超过20年的人聊,我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20多年日本有变化吗?

他们都说,过去20多年日本没太多变化。为什么没变化,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很发达了,社会治理,体系已渐渐完善。人民生活在一个稳定有序的体系之中。当然感觉不到太大变化。

社会没有结构性变化,就不会有结构性商业机会,人民感受自然不明显。而往往一些引发破坏性变革的商业模式就不容易普及。

还是说电商,直播为什么日本不像中国那么发达?

你看中国电商发展多少实体店被冲击,倒闭关门,失业,被迫转型。

日本政府未必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稳定,人民和谐福祉。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增长,增长快速增长。

这就跟我这次来听到的吻合了。好几个朋友都说。

说日本人没那么卷,没那么大赚钱欲望,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做管理者,就想做好自己事,没那么强钱权的欲望。

所以你看东京站的商场8点就停止营业了,中国的天街,万达,银泰可是要到22点的。周六上午11点,我看到街边店很多都是关门的,直接休息。这跟中国都不一样。

为什么?

他们经历过经济高速发展(1945-1973),国民收入快速增长(高潮),然后又进入低增长(1975-1993),直至陷入经济泡沫,失业(低谷)。经历大起大落的人对生活有不一样认识,整个社会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思想,带给人思想变化。

另一方面,前面说过,GDP决定政府国策。政府保护支持实体经济,既有执政党的思想觉悟,也有从吸纳就业,经济稳定考虑。

所以发达国家得人们,相对更看重稳定,和谐的个人和家庭生活,并非一味追求高发展,高效率。

我记得在乐高公司当面在面对新技术引进时,也保持克制,他说要保护员工有工作幸福,而并非一味提高效率赚钱。

这就是发展阶段不同,对同一个商业模式的重视支持就不同。

再看一个共享单车,在中国相当普遍成熟,为什么日本很少。我自己体验来看,日本面积较小,街道紧凑,过去几十年已经保持整洁有序。

过去没有共享单车他们的交通出行已经比较方便了。可能对最后一公里需求不大。

另一个重要原因,我猜想如果像中国一张开放共享单车,街道就会拥挤,杂乱,管理和维护成本也许极高,还会有事故。

你要说共享单车模式,日本创业者没看到,不可能。为什么没普及推行,这背后不仅仅是赚钱商业模式,还有这个社会已经形成的制度是否支持。

再比如,日本生活方式品牌引入中国,能不能完全行得通,我觉得理念可以,但当下能不能赚到钱,能容纳多少这些生活方式品牌,是不是不考虑功能性而是卖情怀和情绪价值。能不能成功真的很难说。

这就看中国有多少能为情怀和情绪价值买单的中产,精英群体了。中国人民比以前富有,但距离发达国家整体收入还有差距(当然中国12线城市是有很多有钱人,高净值群体,占比少数),毕竟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块。

很多报告说,中国有2.4亿的中产,但是这些中产有么有房贷,它们的资产是真正现金资产还是房子资产。口罩之后有多少中产一夜返贫不好说。

就是说这个中产群体是不真的稳定。

一个消费群体不稳定,他所支撑的商业模式当然不成立。

所以,为什么大家2023年开始,质价比,性价比是普通人的追求,平替才是主旋律。很多高溢价,定位高端的生活方式品牌就死掉了。

这就像一个人偶然因红利(爆发)赚了钱,过上了一段有钱人的生活,但是他终究不是真正有钱人(持续稳定赚钱的能力),一旦返贫又回到原形。

所以,任何国家的商业模式,品牌模式,在不加任何前提条件下讨论,它都没问题。一旦落到具体的国家,行业,消费群体就需要考虑可行性。一种商业可持续一定是建立有相应的稳定的消费群体基础上。

因为消费群体也会变化,所以企业需要转型。

这次来日本,听朋友说无印良品也还在转型,日本老龄化少子化更严重,它是都要推出老年产品和产业。

之前为什么它做酒店,做生鲜超市,也是因为消费群体变化,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必须满足新需求,才能保持公司业绩发展。出海和多元化发展就是它的策略。

这次看下来,日本很多企业都是这两个策略。(全球看,企业也是这两个策略)

但是有一点,日本很多企业怎么能做到强主业,多元化和出海还能成功,这是关键要研究学习的。

过去中国,一些开始在主业上很成功的企业,最后多元化之后都没成功,把自己搞死了,这是值得反思的。

讲这多,还是回到开始那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商业模式。最先进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根据自身阶段,国情来适配。

注:文/晏涛,文章来源:晏涛三寿(公众号ID:yantao-219),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晏涛三寿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