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12月21日消息,在“逆生长”2018亿邦未来零售大会—跨境电商年会上,IDG合伙人连盟发表了题为《站在全球化的历史的中间》的演讲。连盟在会上表示,当中国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当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一定会走向全球化,并分享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机会点与风险点。
其中,机会在于中国有产业链优势的行业全球化。例如,过去30年,在很多行业积累了产业链优势;全球化和互联网拉近了客户与生产;中国人比较勤奋,也出现了很多勤勉的企业家们;在全球化的市场足够广阔。
风险在于企业对于短期挣快钱与长期竞争力分不清;企业对政策与合规性存侥幸心理;企业要清楚的定位自己的企业是全球公司还是中国公司。
据悉,2018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于2018年12月19-21日在武汉光谷希尔顿酒店举行。
本届大会以“逆生长”为主题,包括智能零售年会、社交电商年会、跨境电商年会、智慧三农年会、亿邦大社群之夜等10余场主题活动,国内外电商领域知名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计5000人次出席。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社交、新兴市场与零售结合的全新生命力正在破茧而出,构成2018年零售消费市场最惊艳的一抹,未来商业正处于重大拐点。
IDG合伙人 连 盟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是演讲实录:
连盟:谢谢,很高兴大家在这个酒店里都能找到这个地方。现在行业内很多事情企业想得都太着急,所以,今天还是得想一些长远的事,比如,我们到底做了一件什么有价值的事?刚才主持人说政策、物流,其实你放长了想,有些事情是应该的。比如说在政策下,2C的企业就是对2B的企业有冲击,那2C的企业就该交税。这个现象在欧洲已经很明显了,在中东也很明显,在其他地方一定也会这样子。从物流的角度来讲,放眼全球较低的物流成本其实是补贴的结果,它就不应该那个样子的。你从遥远的国家买个小包这么便宜给你寄过来,在逻辑上这是不对的,所以整个物流行业的物流费用慢慢就回去。
所以将眼界稍微放长远一些,我们到底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我比较喜欢这个题目——《站在全球化的历史的中间》,也一直对中国产品的全球化抱有极深的热情。
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走向
如果我们真的有一些自信的话,我们的产品就应该是全球都在用的,假设全球是相对一体化的,那不管是能力、产品,还是服务,都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果从贸易战这些事情来想,也的确很正常。企业的贸易量到达一定状态就会往下掉,除了情绪问题之外,贸易量到达一定量的时候,你本身效率就不会这么高,效率下降,就会产生一些产能的溢出,企业中的某个部门或模块就会接收这件事。比如,在五十到一百年前,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的时候,它在净贸易量往下掉的时候,它的品牌全球化也就开始了。因为传统的贸易毕竟是产品导向,当企业的产品导向下滑的时候,企业就要想办法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获得更高的利润,以支撑企业整个的系统的运行。
跨境电商现在也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首先是企业运营各项成本的上升,所以需要一个更高级一点的形式来支撑企业的成本来做这样的事情。
现在,谷歌每年都会出一个“中国品牌全球化榜单”。2017是第一次出这个榜,一共列了30家公司。从最前面的联想、华为,到后面的腾讯、长城汽车都在里面。IDG很荣幸的投资了里面六个企业,从软件到产品。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这样定义跨境电商的,你把华为算不算在里面,或者把小米算不算在里面,本质上毫无疑问应该是算在里面的,包括长城汽车。简单定义就可以把它定义成中国的产品和服务面向全球的全球化。这个产品和服务可能只在全球的某个地方卖,或者是除了在中国卖也在全球卖。
其实,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面向哪个市场在我眼里并不是这么重要。我认为,它只要足够好,它对它的目标受众足够好,它就应该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个榜单中,联想、华为在全球的市场基本都有销售,阿里巴巴也是全球化做得挺好的公司,IGG的游戏在海外也有很多用户。
再来讲,这个榜到2018年就变成了50个公司,也代表一个趋势,就是中国的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能够列入榜单的公司越来越多。我们很高兴,每排我们都有一两个公司在里面,第一排IDG投资的公司,像小米、安客,第二排里面的gomo等等。大家在跨境电商里面更熟的公司都进来了,本来我们投的完全不是跨境电商这个领域的公司,科沃斯扫地机器人也进来了。中国的汽车公司有一大堆排在里面,比亚迪、长城等等。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个题目叫做“站在全球化历史的中间”,而不是把它叫做我们跨境倒腾点货。中国的产品和品牌,包括服务,当你到达一定状态的时候,一定会走全球化这条路,然后面向全球的市场,可能只面向全球的一部分市场,比如说有特殊需求的市场,也有可能就是一个全球大众的产品面向欧美的主流市场,都是应该的,这些情况会反复出现。看了这个榜单,就知道跨境电商的分布大概是怎么样的,纯粹从电商来看,可能把中国的货卖到全世界最厉害的还是阿里和亚马逊。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会和风险
过去几年全世界也都在说这事,开始我们挺激动的,后来发现我们挺激动别人就害怕了,2011年BBC拍了一个片中国人来了,到2018年说中国人来了吓死我们了,差不多是这样一个状态。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会点毫无疑问就在于中国有产业链优势的行业全球化。
我们在全球化里面真正走品牌角度来讲,最开始有优势的公司可能在汽车行业。在互联网圈子里最早全球化的其实是软件公司。比如,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积累下来的公司有一个软件公司在今年初上市了,叫万兴软件,在深交所上市,这是第一拨。现在这拨变成华为、小米、阿里巴巴。另外,中国的那些汽车厂等等也走在前面,所以中国的重型机械出口也是不错的。
中国有产业链优势的行业全球化,你只要看这个行业在中国厉不厉害,在全球化有没有市场就行了。别人做海外生意我一般都问,中国在这个市场上占全球的多大比例?很多行业在全球的生产上占百分之七八十,你只要占这个比例,外国人肯定打不过你,剩下的就是内部竞争的问题。
贸工技,它是从OEM到ODM到品牌渠道。手机里面印度有个本地化手机厂Micromax,五年前其实做得不错,它本地化做得比较好,本地有渠道。但是到哪儿进货呢?毫无疑问肯定是深圳。等国内的手机大战,像小米、华为这些公司把国内这场战斗结束之后,放眼四湖,看看全球市场哪里还有机会?肯定就会去印度。但是国内的竞争很激烈,所以,当这帮人去了印度,当地公司比如印度的手机厂Micromax现在连影都看不见了。
另一方面是看全球化和互联网拉近了客户和生产。企业能不能更贴近客户和了解客户的需求,比如,当地化玩得熟不熟,本地客服玩得熟不熟,当地的流量玩得熟不熟。
再加上中国人天生比较勤奋,中国有很多勤勉的企业家。我基本的观点是,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你把中国人丢在哪儿都应该混得还可以的,这是通过历史得到验证的。比如,将中国人丢在东南亚丢几百年,都是当地首富;甚至丢在拉美的很多年都可以混得很好。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中国公司全球化是有很大机会的。
另外,中国公司全球化的风险也有三个点值得注意。
首先,企业要对自己有个预期和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跨境电商行业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短期挣快钱和长期竞争力大家分不清楚。
当你从长期竞争力的角度来讲,你恨不得物流成本越高越好,因为物流成本越高,才能引导更好的、更有品质的产品留下来,物流成本越低,产品品质越下滑。
从短期来讲,各种政策的不确定性都会是问题。但从长期讲,可以发现该交的税就交,该合规的就合规,现在还没法努力的,至少按照亚马逊标准努力来一把,如果做不到,那就短期先挣把钱,关键定位要清楚,这是最重要的事。
其次,企业在政策和合规上存有侥幸心理,虽然全世界不规范的地方还有很多。站在资本角度看,企业很多时候都还是有点小问题的,甚至某些已经被上市公司并购掉的资产,你仔细看报表就会觉得不太安全。大家还是不要心存侥幸,这些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很严肃的对待。一般来说,有一些招可以用,但是小聪明是要小心处理。
最后,企业要清楚的定位自己的企业是全球公司还是中国公司。面对中国人,企业当然说是中国公司,可能中国人心里会高兴一点;但是企业面对全球市场就应该说是全球公司。欧美那些全球化的公司在好多年前就已经想明白了,他应该是全球的公司,不应该是个特定的某个国家的公司。我们还是某些程度上受民族主义,受我们所见识的影响比较大,感觉好像给家里争了光,但其实并没什么意义。定义成全球公司,多招老外,把自己的心放的大一些。
这是三个风险点,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第一个。
结束语
信息化来了,世界就变平了,你想看见的都能看见,但是你想做到的确很难,全世界都是这样。
我们现在也很清楚外国人好的生活是如何生活的,或者某个超级富豪每天干什么,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看的很清楚,但是想做到富豪每天做的事情还是挺难的,得一步一步来。中国处在世界上中等偏上的位置,所以我们天然比较容易向先进的人学习,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
最后想提的一点,“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川普同志讲,你们都骗我钱,我不跟你们玩全球化,我要自己玩。虽然存在反全球化这样的思潮,但是整体还是意味着全球化和统一的大市场,这是在历史中是不太可逆的趋势了。所以,企业应该想清楚长久干什么事,积累核心竞争力,然后让世界更好一点,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